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死后,蒙毅、蒙恬为何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呢?

秦始皇死后,蒙毅、蒙恬为何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八点钟史纪 访问量:3126 更新时间:2023/12/18 5:32:48

|撰文日小茗居

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帝三十七年,秦始皇在第六次巡游天下的途中因患病去世,最终驾崩于沙丘平台,这个地方被后人记住了!

相信死了以后的秦始皇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自己死去的这个要他命的地方上演了一出极具刺激的“大戏”,也就是日后被称为“沙丘政变”的大事情。

其实,秦始皇帝在驾崩前给公子扶苏写了一封盖有秦始皇皇帝玺印的诏书,诏书内容大概就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让他自己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

从这封诏书中,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本打算是让公子扶苏继承帝位,奈何公子扶苏在秦始皇去世的时候不在他身边,这封诏书被中车府令赵高私自扣留了下来,并且篡改了遗诏。

赵高更是胆大妄为,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联合胡亥还有李斯,发起了政变,除了私自篡改遗诏,不顾先皇遗诏,私自谋反,先是害死公子扶苏,而后又逼着蒙恬被迫交出兵权,最后扶持胡亥登上皇位,成为了秦二世

作为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他赵高私下里做的这些勾当就没人发现,没人察觉吗?

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这里边有一连串的连环套,赵高的一系列操作并不是没有引起众人的怀疑,相反,作为一名武将蒙恬其实早就有疑心,作为最有可能帮助公子扶苏“翻盘”的大将蒙恬,为什么最后还会选择束手就擒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始皇统治的那段历史,看一看,当年到底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

当时的秦始皇,对于自己患病这一消息不愿意对外提起,对于秦始皇在巡游的时候患病更是少有人知道,所以在秦始皇驾崩的时候,赵高就有了机会篡改遗诏。

而心思细腻的赵高,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是办不了这么大的事情的,但是赵高虽心细,但是他的胆子却很大。所以说他威逼利诱丞相李斯,使得丞相李斯都不得不为他“卖命”。

秦始皇在寝室驾崩了以后,李斯迅速封锁消息,致使朝中大臣们也不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其实,最初当胡亥听到赵高和他说起秦始皇的遗诏是任命自己的兄长公子扶苏作为下一任的继承者,胡亥是选择接受的,并认为这是父亲的决定,自己理所应当的接受,并且应该执行这个决定。

结果谁也没想到胡亥的这个态度让赵高气急败坏,他极力的劝说胡亥,告诉他公子扶苏即位自己将会身处险境。

在当时这显然这都是赵高为了自己的私欲,因为他的贪心,他想要掌握更大的权利,走的更高,所以说他只是借着胡亥,为他自己谋取更大的私利。

可以看出来,作为一个孩子,胡亥最初的初心并不坏,对于父亲秦始皇的安排,他也会接受,但是架不住赵高的一再劝说,他的犹豫不定留下了机会。所以说,赵高、胡亥、李斯就结成了“盟友”,一同发动了“沙丘政变”。

本以为这场“政变”受益最大的就是胡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就是善弄权术的赵高坐收渔翁之利。

随后改好的诏书被送达到公子扶苏的手里,诏书大概的意思是被这样篡改的:

公子扶苏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办事不利,没有获得战功,反而死伤无数,于是打算刺死公子扶苏,大将蒙恬协同办事不利,对公子扶苏没有劝谏,一同被刺杀。

收到这封诏书以后,公子扶苏随即大哭,然后不听众人的劝说直接自杀身亡,很多人不知内情,会认为公子扶苏非常的“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秦王朝作为一个秦始皇统治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皇上在全国中的地位究竟有多么的至高无上啊!

只要加盖秦始皇这位皇上玉玺的诏书已下达,无论是谁都要按照诏书的旨意办事,没有任何一个人,更不敢有丝毫的违抗。

赵高就是精明在这里,因为私下扣押了诏书,从新草拟诏书,使得大家不敢怀疑,而当年秦始皇登基的时候,面对母亲饲养的情人嫪毐的叛乱,也是因为盗取了玉玺,所以说他才有叛乱的机会。

可见,秦王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有多么的有威严,有秩序,但是也是非常的不近人情。

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更是丝毫不敢违背,所以看见秦始皇下达的“诏书”以后,公子扶苏才会丝毫没有怀疑的就自杀了。

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在秦王朝盖有皇帝御玺印章的诏书就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公子扶苏身边的蒙恬虽然是秦国的大将,和公子扶苏一同率领三十万大军驻守边疆,虽然他位高权重。同时,蒙恬的弟弟蒙毅又官至上卿,是朝廷重臣,职权也相当于丞相,并且蒙毅深受秦始皇的重视,甚至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秦王朝,蒙毅居然在和秦始皇外出时,可以同乘一车,陪伴在秦始皇的左右。

可见蒙氏兄弟二人都是十分的受重秦始皇的用,位高权重,那么为什么蒙恬和蒙毅为什么没有帮助公子扶苏夺回政权呢?

虽然他们兄弟二人在看到诏书以后,蒙恬当即就表示了怀疑,认为诏书有诈,可是奈何这时公子扶苏对他父皇十分忠诚,丝毫也不会怀疑这份盖有皇帝玉玺的诏书,直接就接受指令自杀身亡了!

公子扶苏一去世,这就意味着大将蒙恬手中的权利也没有了,自己再怎样想要反抗也没用了,大将蒙恬虽说最后没有自杀,但是还是被赵高关进了监狱。

没想到始终秦始皇左右的蒙恬又被胡亥下令刺死,最后蒙恬也莫须有的成了公子扶苏的陪葬品。

作为秦始皇王朝的一代大臣蒙毅虽说位高权重,但是秦始皇去世的时候他由于不在身边,这就失去了执行秦始皇遗诏的绝对机会。

对于后来公子扶苏自杀,哥哥蒙恬被赐死的消息他也是后来才听说到的,作为一代文臣,重要的是手里又没有兵权,看到自己的兄长惨死,自己也无能为力。

而后,又因为赵高赶紧带着胡亥从沙丘赶回了都城咸阳,坐上了皇上的宝座,一切都为时已晚,兄弟二人又不在一起,而且下达的诏书又是盖有秦始皇皇帝玉玺的,所以说这哥两人这个时候已经无力回天,只能束手就擒了。

从公子扶苏自杀,蒙氏兄弟束手就擒我们可以看出,秦王朝的法令在表面上看真的是十分的严苛,一切都必须按照法度办事,什么时候都不能违背法制。

但是面对这样的结局,秦始皇这位皇弟也必须学会接受,因为这样的结局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

因为他刚登基就建立如此严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使得所有人都得听命于他,见到盖有皇帝玉玺的诏书就相当于见到了皇上。

加上自己以前的焚书坑儒等一些列对人们加强思想束缚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束缚住了大家的思想,使这种封建王朝的思想让天下人变的僵化,不敢反抗。

而秦始皇的大儿子公子扶苏也是十分的孝顺,面对父亲下达的“诏书”,丝毫不敢怀疑,真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亲要刺死自己,自己也不会有任何的怀疑,直接就自杀了。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公子扶苏没有一点点的心眼和他直率耿直及心思极其简单的一面,所以才会被赵高的假诏书弄得“团团转”,自己从不争取机会。

试想,如果公子扶苏哪怕和大将蒙恬多多商量一下,就会及时发现其中有诈,肯定也不会轻易的就选择自杀这条愚蠢的路。

扶苏自己自杀不要紧,还连累了一代名将蒙恬也被刺杀,按道理自己已经掌握着朝廷的绝对实力,两人拥军三十万,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人敢轻易造次。

朝中又有名臣蒙毅把持,以后公子扶苏在两人的帮助下肯定发展的也不会错,秦朝最起码不会在秦二世就断了自己的根基。

可是历史就是这样,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你所有的一切都可能会顷刻间消失。

———————————————————

我是百家号作者:日小尧茗居,坚持原创,杜绝抄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标签: 蒙毅

更多文章

  • 赵高为什么不放过蒙恬和蒙毅?你看看蒙毅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蒙毅

    蒙恬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这个称号可不是白来的,蒙恬是将门之后,从小习武,并且心中充满着大志,在家人的熏陶之下,蒙恬对于兵法非常感兴趣,因此熟读兵书,后来的蒙恬逐渐的培养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由于蒙恬的父辈们为秦始皇立下了大功,因此长大成年的蒙恬因为才能被秦始皇封为了将军,让他带领着军队去攻打齐国,

  • 世人皆知陈胜兵败被杀,却鲜少有人知道吴广的下场,比陈胜还惨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吴广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胜和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以及张楚政权的建立者。他们两个人发动的大泽乡起义,对推翻秦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陈胜虽然一开始只是一个有钱人家的雇工,但是他心中却有着远大的志向。陈胜所在的历史时期,整个秦朝的统治都非常的昏庸残暴,人民受着阶级压迫带来的痛苦,陈胜是

  • 陈胜为何非要除掉吴广?《史记》道出原因,搭伙做生意的人要牢记

    历史人物编辑:北方寻历史标签:吴广

    导语:陈胜为何非要除掉吴广?《史记》道出原因,搭伙做生意的人要牢记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让古代的统治者们找到了一条新的统治方式,不过可能是因为大秦是先驱者,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加上各个世家大族不想自己的权益受损,自然而然就会各种搞破坏,做不到心往一处使,所以最终只能以惨淡收场。不过和大家族相比,陈胜和吴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何走向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吴广

    在中国古代社会,每一个人都被牢牢地束缚在一个大金字塔之中,处在底层的人数最多,受到的奴役和压迫也最多。如果遇到暴政,这些人的性命就如草芥一样,很容易随风而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总有一部分人敢于站起来掌握自己的命运,把人生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农民起义,给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历史偶然又必然下的王朝溃败 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 二人本

    历史人物编辑:红空米云土标签:吴广

    历史偶然又必然下的王朝溃败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二人本是秦朝的下级军官,因押送被征发的闾左兵九百人北戍渔阳,中途遇雨,道路不通,无法如期到达戍所。按当时的法律,军队误期,按律当全体处斩,因此二人杀掉统领的将官,开始造反,自此一场秦末的农民起义战争拉开序幕,直接干趴下了大秦帝国。唐朝的黄巢起义。黄巢本是

  • 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的“塑料”友谊,是起义军难以摆脱的魔咒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吴广

    两位农夫在大泽乡振臂一呼,900多名百姓群起响应,星火燎原,中国古代第一个封建王朝在此之后轰然倒塌。渔阳一呼,卒移秦祚,这场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曾被赞叹为反暴秦、反压迫的斗争。那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面的故事,有着怎样令人唏嘘的结尾。一、苟富贵,无相忘秦朝末年,陈胜不过是河

  • 吴广真的是被陈胜派人杀死的吗?从这些细节中,我们能接近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薇颜浅史标签:吴广

    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在这次起义中,陈胜第一把手,吴广是第二把手,两人假借项燕和太子扶苏的名义号召天下反秦,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史记》中,作者司马迁对陈胜的评价并不是很高,陈胜早年间还和同乡说好了要苟富贵,勿相忘,结果当上王之后就把这位故人给杀了,向来喜欢侠客的

  • 大泽乡起义成功后,陈胜为何要除掉吴广,司马迁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吴广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农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也是位于社会最底层的阶级。农民为了自己的生存,经常被迫进行反抗,因为不反抗是死,反抗还可能为自己争取到一点儿权益。古代的劳动人民对政府的反抗统称为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因为他们自身的局限性都没有获得最后的成功,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为我们

  • 陈胜吴广起义的真相是什么?有人说了谎,延误日期小事一桩

    历史人物编辑:晓迷童标签:吴广

    现如今当我们谈到秦朝的灭亡时,往往离不开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那就是爆发于公元前209年秋天的陈胜吴广起义,也称大泽乡起义。按照官修史书的说法,这群农民之所以响应陈胜吴广二人的号召揭竿而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途中遇到了大雨,误了工期要被杀头,所以不得不死中求活铤而走险的去造反。这个逻辑乍一听似乎没有问题

  • 大泽乡起义的原因是什么?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什么准备?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吴广

    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元年。秦二世征调大量平民去驻守渔阳(今北京),陈胜、吴广也在征调之列,都是基层的屯长,也就是各自管理50人的小队长。同行的有900多人,到达大泽乡时,遇到大雨,无法前行,陈胜等人只好就地驻扎,因此耽误了行程,不能按时到达驻地。按照秦法,误了期限要受严惩;畏惧惩罚而逃跑,是杀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