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扶苏并非秦始皇继位人选,且看司马迁留下的证据

扶苏并非秦始皇继位人选,且看司马迁留下的证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宠物故事天地 访问量:1172 更新时间:2024/1/25 11:46:37

“亡秦者胡也”,这则由方士提供的图谶。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受欺骗,派出蒙恬率领三十万精兵北上攻打匈奴。两千多年后,世人仍受图谶的左右,误以为胡亥导致了大秦帝国的灭亡。

在《赵高才是秦亡的幕后推手》一文中, 分析过胡亥过于信任赵高,或者说赵高为攫取权力从而导致了大秦帝国的加速灭亡。因此有人认为,如果长子扶苏继位则秦未必会亡,毕竟“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关于秦始皇的继位人选,司马迁闪烁其辞。在《史记》中,司马迁自始至终也没有明确长子扶苏为太子,只是个人以为扶苏继位更有利于秦国。

长子扶苏既然如此优秀,秦始皇为何至死没有册立太子?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众多线索中表明,扶苏并非秦始皇认可的继位人选,胡亥继位或经秦始皇指定。

01胡亥受秦始皇偏爱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行出游会稽,并(沿着)海上,北抵琅琊”。

这是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而此行的目的为祈求益寿延年。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出行前一年。“荧惑”即火星。“心”为二十八宿之一,也叫商星,由天蝎座三颗星组成。

古人迷信认为心宿三星分别象征着天王及太子、庶子,而荧惑则是妖星。所以,火星运行到心宿所在的区域,这预示着帝王将灾祸临头。

这一年还发生了两件大事。

其一,“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即如今所说的陨石坠落。偏偏有人故意整事,将“始皇帝死而地分”(分裂)几个字刻在了陨石上。秦始皇听闻此事,专门派御史调查此事,但是审问也没有结果。

“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秦始皇下令把住在石头附近的人都杀掉了,并用大火焚烧了那块石头。

其二,有人“持璧”预言“今年祖龙死”。秦始皇发现这块玉璧竟然是二十八年用来祭河的。而“祖”为始,“龙”为人君,所以“祖龙”是指秦始皇。秦朝以水为德,水神将玉璧送还,意味着不再保佑了。

“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于是秦始皇就此事卜了一卦,出行巡游万事大吉。所以,这才促成了秦始皇临死之前的最后一次巡游。

当时,除了“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跟随出行之外,司马迁强调胡亥也在跟随队伍中。而且,司马迁明确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始皇有二十余子”。“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只有胡亥请求跟随出巡,并得到了准许,而其他儿子则没有这个资格。

因为“少子胡亥爱”——胡亥最受偏爱,“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秦始皇其他儿子没有比得上他的。因此,胡亥是秦始皇死前唯一陪伴的儿子。

02扶苏发配边疆监军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交往),死不恨(遗憾)矣!”(《申不害韩非列传》)秦始皇倾慕韩非的背后,实际是对法家的推崇。

“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秦始皇性格刚强坚毅而又暴戾严苛,所有的事务都按照法令来解决,刻薄而不讲仁爱道义。

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不断把法家理论运用到法制建设之中。秦始皇进一步强化以法治国,“于是急法,久者不赦”——秦始皇急于推行法令,导致有的罪犯囚禁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被赦免。

秦始皇尊崇法家而排斥诸子百家,当李斯提出焚书建议时,秦始皇爽快地批准了。

焚书又遭到诸生非议,秦始皇大发雷霆,“使御史悉案问(审查、审问)诸生”。在御史严刑逼供之下,诸生相互检举揭发,“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长子扶苏针对焚书坑儒劝告秦始皇说:“天下平定不久,远方百姓尚未安定生活,儒生都学习和效法孔子,现在您用严刑惩治他们,我担心天下动乱。希望您明察此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秦始皇闻言大怒,把扶苏发配到上郡监督蒙恬修长城。司马迁这句话隐含之意值得分析:

其一,扶苏表现的仁爱精神被秦始皇认为懦弱,况且仁爱又是儒家所倡导。这与秦始皇所尊崇的法家理念严重冲突,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扶苏不被看好理所当然。

其二,晋献公派太子申生率军,里克劝谏,“夫率师,专行谋也;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晋世家》)——带兵出战需要应对作出决策。而对军队发号施令,是国君和正卿所应该策划的,而不是太子的职责。

晋太子申生掌军意味着不可能继承王位。那么,扶苏监军是否也意味着已无缘太子之位了。

“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资治通鉴》),一字之差足见司马迁“监”字用的巧妙,既可以是“监军”——掌握军权;又可以是“视察”——督促修建长城。

03培养胡亥法家理念

秦始皇喜欢到处巡游刻碑立传,司马迁对碑文内容全文摘录。其中,秦始皇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向东巡游时曾登芝罘(今山东烟台),碑文大肆吹嘘秦始皇的丰功伟绩。

芝罘碑文对秦始皇推行法治颇多溢美之词,“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法纪”,伟大圣明的皇帝开始治国,制定了法律制度,彰明纲纪。由于施行法治,对内强化君权,对外兼并诸侯,最终一统天下。

最后,“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则是对未来的期许,希望普遍推行严明的法律制度,治理天下,成为永久的准则。

在另一块石碑有相似的文字,前文回忆了“圣法初兴”——英明的法治最初施行带来的变革,而后“后嗣循业,长承圣治”——希望子孙后代循守旧业,永远继承这一英明的政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只有少子胡亥随行。参照汉孝惠帝因为“不类(像)我”,几次险些被刘邦取消太子之位。那么,秦始皇偏爱胡亥与刘邦宠爱戚夫人之子有相似之处,所以发配扶苏监军等于取消了他的继位资格。

而“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在《李斯列传》中,赵高与李斯谋划立胡亥为继承人时说过,自己受秦始皇指令教育胡亥狱法律令。秦始皇以法家学术培养胡亥,且已经进行了“数年”。此举无疑是秦始皇有意栽培接班人,以期达到“长承圣治”、“永为仪则”的效果。

而且司马迁在《蒙恬列传》中强调过,“(赵)高有大罪”——赵高犯下了砍头的大罪,但是由于赵高“通于狱法”——精通狱法律令,秦始皇不但“赦免”,而且“复其官爵”。秦始皇对狱法律令——法家学术的酷爱。“爱屋及乌”,对精通法家学书的人才也可以豁免。

除了《李斯列传》,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蒙恬列传》(“高即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多次强调赵高教胡亥研习法家学术,说明秦始皇非常注重对胡亥的精心培养。

04诏令扶苏回咸阳送葬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了诸多变革,打破了周朝旧有的制度:使用“皇帝”称号;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等等。

其中,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公赋税重赏赐”诸子,这也意味着二十多个儿子除了一人继位,其他人均不可能为王,也不能参与政权。

“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吕不韦列传》中明确子楚(即秦始皇之父秦庄襄王)既非嫡子又不是长子,能够成为太子纯属安国君(秦孝文王)的个人喜好。也就是说,在秦国“立嫡以长”并未成为惯例。

秦始皇一直没有册立储君,估计与少子胡亥年幼有关,“二世生十二年而立”,秦二世胡亥继位时年仅十二岁。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为延年益寿,临行前占卜为吉兆,所以根本没料到半路上就挂了。

上病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史记·秦始皇本纪》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史记·李斯列传》

司马迁在两处记录内容一致,从秦始皇遗诏可以有以下推测:

其一,秦始皇虽然病重但并不糊涂,所以能够留下给扶苏的遗诏。

其二,遗诏要求扶苏回咸阳送葬,而并未不是继位!且《李斯列传》中还明确“公子”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

其三,遗诏并未涉及继位人选,而唯独偏爱的胡亥在身边,秦始皇很可能指定了胡亥继位。(年龄不再是阻碍,毕竟秦始皇继位时年仅十三岁。)

其四,结合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的设想,诏令扶苏回咸阳意在解除其兵权,以此避免扶苏与新任皇帝“相攻击如仇雠”。

其五,最关键一点,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汉朝为证明自己是顺天承命,当然极力抹黑秦朝了。胡亥非嫡非长、不贤不贵,得位不正,因此秦亡是天意,而刘邦取代则是顺天承命。

结束语:

“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李斯列传》),其中“嗣”表示继位,秦始皇驾崩,留下遗诏给扶苏,回咸阳送葬然后继承皇位。赵高此话纯属恐吓李斯,以期联手构陷铲除势力强大的扶苏。

毕竟,当时长子扶苏势力太强大,不仅手握重兵,监领三十万蒙家军;而且民间威望极高,“百姓多闻其贤”,陈胜吴广起义便“诈自称公子扶苏”。只有除掉了势力庞大的扶苏,赵高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攫取权力。

恰巧,李斯尊崇法家与扶苏政见相左,而且扶苏一旦继位,蒙恬必会取代李斯的丞相之位。李斯顾及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是乎主动与赵高勾结了。

假如秦始皇传位于长子扶苏,从抹黑秦朝的角度来讲,司马迁根本没有必要闪烁其辞,如实记录更能坐实了胡亥窃夺权位罪愆。胡亥得位不正,汉朝取代秦朝则是替天行道的正义之举。

标签: 扶苏

更多文章

  • 假如扶苏登基为帝,他会创造“大秦盛世”吗?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扶苏

    秦始皇时期,为奴役人民修建了阿房宫、长城等大型建筑,引起了人们的愤慨。后来,胡亥也跟着去了。同样的行为扶苏没有做,甚至反对秦始皇的做法,所以如果是扶苏登基,那么他将改变这个时代,让秦国的命运长久存在。他还将实行仁政,利国利民,以免让秦朝二世而亡。公元前221年,安抚六国的秦始皇嬴政对人们说:“朕为始

  • 扶苏为什么接到假诏书不甄别真伪就自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点点乱标签:扶苏

    背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第五次巡游,车队行走到平原津时,始皇开始病重。但由于始皇一心求长生,他不开口安排后事,这帮大臣们谁也不敢为他张罗后事。直到始皇自己感觉快要不行的时候,才匆忙安排后事,这一匆忙就为后续的变故埋下了隐患的种子。始皇遗诏“召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这明显就是安排扶苏接班的节奏。

  • 扶苏简史:他才是秦二世的最佳人选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扶苏

    他认识到秦初治国过于严苛,主张安抚百姓;他劝止秦始皇坑儒,却被派去上郡做30万大军的监军;他本应成为二世皇帝,却因为一封伪造的诏书自杀身亡;他本可以救秦朝,却在死后成为反秦的旗帜;他,就是公子扶苏!公子扶苏扶苏(?-前210年),是秦始皇的长子,又称为“公子扶苏”。出生年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我们假设秦

  • 公子扶苏,真能挑起大秦帝国的未来吗?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且见狂且。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树,池塘里有美丽的荷花呀,没有见到高富帅啊,偏偏看到个矮穷矬。这个是春秋时代,诗经里头收录的一首闺怨诗,这首诗大概就是求而不得,事与愿违的意思。几百年后秦始皇嬴政给自己的大儿子起名字的时候,偏偏就看上扶苏树的美好寓意。以至于公子扶苏这一辈子,基

  • 假如扶苏顺利继位,秦朝还会二世而亡吗?

    历史人物编辑:英姐家常美食标签:扶苏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使得秦国成为了秦朝。秦王嬴政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之人,史称秦始皇。秦始皇执政时期,秦国国力达到最鼎盛时期,进行了一系列大工程。然而,在秦始皇离去后,胡亥伙同赵高、李斯篡改遗诏逼迫本应继承皇位的扶苏继位,正直的扶苏没有怀疑遗诏真伪而是选择了自尽。扶苏伤后,胡亥登基,史称秦二世。

  • 秦始皇为什么会传下杀掉长子扶苏的遗诏?

    历史人物编辑:吧唧历史标签:扶苏

    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曾经提到过,在秦始皇陵中之后,赵高勾结当时的丞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传位遗诏,将皇位修改传给了秦始皇的幼子胡亥,而不是秦始皇所指定的长子扶苏,导致秦朝政局一步步走向混乱,最终直到灭亡。当然有人会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也只是根据之前的一些传说来写而已,他也并没有什么确切的证据,一定证明赵

  • 如果扶苏当上皇帝,秦国的命运将会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胡润平标签:扶苏

    秦国的灭亡,很大程度源于胡亥和赵高等人的“作死”,但如果立扶苏成功继位,真的可以使秦国避免短期内灭亡吗?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秦国当时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长久以来的文化冲突、刘国贵族的复国之念、天下臣民对《秦法》的不适应、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的冲突等等,如果扶苏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秦国灭亡的命运仍然无法扭

  • 历史可以如果 扶苏是秦二世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阿宝标签:扶苏

    对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有时候觉得扼腕叹息,怎么会这样呢,但历史就是历史,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再改变。那就凭空想象一下吧。如果,历史可以如果,会怎样呢。那就先从秦始皇的太子扶苏开始吧。历史背景战国末期,秦国是诸侯国中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秦始皇少年登基,雄

  • 如果扶苏继位,刘邦还有机会吗?

    历史人物编辑:啾啾看电视标签:扶苏

    作为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宽厚仁慈,也有一定的能力,但我想即使扶苏继位,也不会改变什么。历史轨迹不会改变,刘邦依然会成功。秦朝的灭亡不仅仅是秦二世的功劳,也不是助苏继位就能改变秦末的尴尬局面。助苏继位,改变不了秦末面临的政治困境。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嬴政称帝。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 扶苏手握三十五大军,为什么要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扶苏

    秦始皇在39岁的时候一统天下,成为天下霸主。此时的秦始皇将华夏大地带入了大一统时期。不可否认的是,从秦始皇的秦朝之后,华夏大地就再也没有分开过。即使是出现过分裂,最终也是走向大一统。秦朝之后,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是以大一统为基准的。只不过,秦始皇的秦朝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仅仅十五年就亡国了。在秦始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