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斯和赵高同是扶持胡亥登基的功臣,为何胡亥听从赵高将李斯腰斩

李斯和赵高同是扶持胡亥登基的功臣,为何胡亥听从赵高将李斯腰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驿站哦 访问量:3719 更新时间:2024/1/16 18:10:54

李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他作为法家弟子辅佐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在史书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对于李斯的死,后世的历史学者也认为是非常遗憾的。他在嬴政去世后联合赵高矫诏扶处死了嬴政长子扶苏,扶持胡亥称帝,对秦朝国家命运的走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作为扶持胡亥登上帝位的大功臣,在胡亥登基后一度成为丞相之一,几乎到了人生的巅峰。然而他的人生巅峰并没有坚持多久,便在与赵高的权力斗争中遭到陷害,最终被胡亥下令腰斩于市,让很多读史书的人感到唏嘘不已。

按常理来说李斯这样从龙的大功臣是应该重用的,可胡亥登基后李斯并没有成为权倾天下的权臣。而胡亥在李斯和赵高之间似乎更加听从赵高的言语,反而对李斯上书劝谏感到厌恶和愤恨。最终在赵高的谗言陷害之下,胡亥下令将李斯腰斩于咸阳,并将其全家灭族。胡亥对李斯如此狠辣果决的处置简直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似乎根本不念起初李斯扶持他登上皇位的功劳。于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提出疑问,李斯和赵高同是胡亥登上帝位的大功臣,为什么胡亥对赵高言听计从,却将李斯处死灭族呢?

对于上述的疑问,很多史书都有所解释,大多数都是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上的记载为准。主流的历史观点认为,胡亥听从赵高的谗言将李斯处死,是因为胡亥的昏庸无能和骄奢淫逸。史书上说胡亥登基后进入了骄奢淫逸的状态,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把国家权力全部交给赵高。他为了自己享受便大兴土木,大肆修建阿房宫,征调大量百姓出徭役,搞得秦朝天下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朝各地烽烟四起,以陈胜吴广起义为代表的义军纷纷揭竿而起,秦朝进入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状态,国家形势岌岌可危。

面对这样的国家危局,作为左丞相的李斯多次上书劝谏胡亥,胡亥对此非常不耐烦,甚至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后来眼看着农民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国时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加入其中,国家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李斯便联合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再次进行劝谏,请求停止阿房宫工程和减少徭役。

据说这次劝谏时胡亥正在与宫女们宴饮作乐,李斯的劝谏打断了胡亥与姬妾们歌舞狂欢,让胡亥感到非常恼怒。赵高当时已经在与李斯争权,便抓住机会向胡亥进谗言,说李斯嫌弃权力不大,而且想要裂土封王。同时赵高又说李斯长子李由出任三川郡守与陈胜等人勾结,这让胡亥勃然大怒。

然后胡亥便下令让赵高彻查李斯勾结陈胜吴广的案子,赵高便借此机会将李斯下狱。虽然李斯在狱中多次鸣冤,并上书向胡亥陈述冤情,但都被赵高拦截下来。此后赵高又找机会向胡亥多次进谗言,让胡亥将农民起义无法平息的愤怒都发泄到李斯等人身上。最后与李斯一同劝谏的冯去疾和冯劫被逼在狱中含恨自杀,而李斯父子则在屈打成招的状态下被迫承认谋反。胡亥从赵高处拿到了李斯的口供,便下令将李斯腰斩于咸阳,并且将其灭族。此后不久,李斯长子李由也在雍丘之战中兵败,被刘邦的部下曹参斩杀。

从这些历史典籍的记载来看,李斯之死似乎完全是赵高一手构陷的结果。但让很多人感到疑惑,胡亥完全是被赵高和李斯推上皇位的,为什么他在两者之间选择了赵高呢?胡亥一上位就处死了很多兄弟姐妹,将秦朝皇室大清洗,坐稳了秦二世的位置,可见他不是蠢人。他这样残酷的帝王对于国家的权力是非常敏感的,李斯作为他亲自提拔的左丞相,应该对其是非常清楚的。就凭赵高的一两句谗言,胡亥就将李斯全家灭族,难道他不把赵高尾大不掉么?况且赵高进谗言说的都是李斯的事,为什么会把冯去疾和冯劫牵扯进去呢?

要解释上述疑问,需要联系多部史料,从秦二世胡亥登基后的历史背景来分析。秦始皇嬴政在沙丘驾崩,赵高和李斯联合篡改遗诏拥立了秦二世胡亥。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前文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都是各自政治利益的考量。赵高一方面是贪恋权势,另一方面是于长子扶苏不和,惧怕扶苏登基后翻旧帐。李斯则是因为作为法家弟子天生排斥儒家治国的学说,而扶苏正好是儒家捧起来的代理人,所以李斯担心扶苏登基后法家会被逐出朝廷。两人扶持了胡亥后,帮助胡亥坐稳皇位,也得到了各自想要的权势。

赵高作为太监,得到的权势非常有限,但作为胡亥的近臣,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胡亥本身就是贪图享乐的性子,所以对于赵高这个陪玩高手非常看重,两人的关系一向很好。李斯当了左丞相,虽然地位在右丞相冯去疾之下,但掌握了朝廷的实际大权。当国家因为胡亥的瞎胡闹而导致农民战争爆发后,赵高和李斯便因为权力问题发生冲突。赵高利用自己近水楼台的优势常常绕过李斯,这让讲究法家中央集权理论的李斯很不满,双方产生权力上的争斗。这种争斗也随着农民起义战争进入高潮,两人互相使出不少手段。

在两人斗争的最初,胡亥也没有特别的偏重赵高,但到了中后期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这里面有个重要的细节是李斯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联合冯去疾、冯劫等朝廷重臣向胡亥上书。这个细节非常重要,这说明政治斗争白热化,从赵高和李斯的个人恩怨,变成了朝廷中的党争。而从李斯党羽人员的组成看,他是犯了胡亥的忌讳的。再加上赵高在构陷李斯过程中多次引入了李由这个重要人物,这让胡亥对李斯的信任度急剧下降,转为猜忌的状态。而李斯对胡亥的这种变化并没有发觉,最终才导致他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李斯联合了更多的党羽后,反而在政治斗争中陷入失败的境地呢?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李斯的党羽让胡亥感到忌惮,这增加了胡亥猜忌李斯的想法。李斯本来就掌控朝廷大权,这样的权力就已经让人感到不放心了。当他联合了冯去疾、冯劫等重臣后,于是形成了赵高构陷时提出的裂土封王的条件。这样的情况在秦朝是非常危险的,当初商鞅白起被杀,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出现这种趋势。最让胡亥忌惮的是,冯去疾和冯劫都是秦始皇留给扶苏的大臣,这让胡亥感觉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

如果说冯去疾和冯劫只是外因,那李由的身份便是李斯政治斗争失败的内因。李由是李斯的长子,但他还有几个身份非常敏感。他是秦始皇的女婿,是扶苏的密友,还是大将蒙恬的学生,同时他还掌控着对秦末农民军前线三川郡战线上的兵权。当初秦始皇为了拉拢李斯,对其各种赏赐,还将自己的女儿赐婚给李由。李由与扶苏的关系极好,两人都是蒙恬的学生。李由的这个身份,直接会成为秦朝儒家和扶苏残党的代理人,这会直接威胁到胡亥的皇位。如果李斯以这些由头造反,胡亥很可能丢掉皇帝的位置。

因此当赵高提到李由时,胡亥顿时不淡定了。胡亥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清洗自己的兄弟,把秦始皇的后宫杀了个血流成河。几乎所有的秦始皇子女都在这个动乱中被杀,只有少部分的幸存。李由作为李斯的儿子,他的老婆虽是嬴政的女儿,很可能在动乱中幸存。如果李斯扶持李由的儿子,或者有其他幸存的嬴政的后代,这对胡亥的皇位是极大的威胁。而赵高又提到了李由和陈胜私下通信,而陈胜与李斯都是楚国人,算是老乡的关系。这种情况下,胡亥不可能不对李斯猜忌,甚至担心李由调转军队攻打咸阳。

在这种危机情况下,胡亥对李斯越发猜忌,只能选择信任赵高,支持赵高将李斯拿下。李斯本就没有推翻胡亥的想法,在有心算无心下更没有反抗之力,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被杀。从这个事情中也可以看出,李斯被杀的过程中赵高只是诱因,他自己的政治派系问题才是根本原因。他自己虽然是法家的代表人,但本身与儒家大臣交互很多。尤其是儿子李由和扶苏的关系,更是非常致命。他选择扶持胡亥,矫诏杀死扶苏,是典型的利令智昏。他通过这种手段暂时保住了权势,甚至更进一步,但却失去了权力来源的根本。

李斯是来自楚国的大臣,他在秦国的权势全靠秦始皇嬴政支持的。除此之外,秦国本地的重要派系支持也有着极大的作用。他与赵高矫诏弄死了扶苏和蒙恬,实际上就断了本地派势力的支持。当他失去了扶苏这种本地派的支持后,在朝廷中的权势是非常不稳的。一旦出现政治斗争,他很可能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再加上他自己并没有推翻胡亥的想法,却占据了极高的权位,这让胡亥和赵高却不敢轻视于他,只有将其杀死灭族才能感到安心。从这些角度来看,李斯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是为了权力将自己推到了死胡同里。

标签: 胡亥

更多文章

  • 韩信背水结阵大败陈馀,“背水一战”的奥妙你真的看懂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陈馀

    文|司马刘邦手下有三大将领帮着他打天下,英布我们以前都说过了,今天来讲一讲韩信。秦汉之际如果非要选出来两个最会打仗的人,那非项羽和韩信莫属了。这两个人的能力是十分强悍的,但他们打仗的方法手段是不一样的。项羽好比是正宗的少林派,常规的套路技巧运用的十分娴熟。而韩信则像是武林怪侠,不按套路出牌,但身负鬼

  • 楚将丁固:彭城之战时冒死放了刘邦一条生路,为何刘邦却将他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丁固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汉军在彭城之战惨败,主帅刘邦弃城而逃。楚将丁固带人追杀刘邦,却在即将擒获刘邦时而将其放走。为何丁固要放着大功不要而冒着生命危险放走刘邦呢,后来刘邦又为何忘恩负义杀死丁固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投靠项羽丁固

  • 都尉董翳随大将章邯屡败反秦义军,为何没能力挽狂澜拯救秦朝

    历史人物编辑:一颗小土豆标签:董翳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骊山宫阙九天高,六处孱王走衔璧。不信诗书信法家,关东半被鱼书惑。尽卷图籍亦大好,五十年凶都一埽。章邯董翳举如毛,沐猴冠委金陵道。(金·麻九畴)董翳(yi)是秦末时期的枭雄之一,曾随章邯多次击败反秦的六国军队,一度使得秦朝转危为安。然

  • 韩信惨死,谁才是诛杀韩信的幕后黑手?

    历史人物编辑:杨仔爱文史标签:韩信

    公元前196年的一天晚上,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彻夜未眠,他在卧室中走来走去,沉默不语,以至于娇妻同氏多次喊他睡觉,他都没有反应,似乎跟没有听见似的。确实,萧何正在思考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原来,就在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萧何突然接到宫中吕后派信使传来的绝密情报,当他打开书信看到里面内容时,他惊愕不已,

  • 韩信性格弱点:能忍好功名却不能屈,终致灾祸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韩信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作为古代名将的代表,他的结局也是让很多人感到嘘唏。有些人说刘邦是小人,过河拆桥,手段下作。如果站在韩信的性格上分析,韩信的死也有自己的缘故。韩信之死其实与文种,白起等人之死有类似的道理,给职场的朋友也有很多启发。我们从韩信的性格入手,看一看韩信的性格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能忍: 韩信

  • 为何攻无不克的韩信,最后还是死在了刘邦的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韩信

    有件事情有人非常的疑惑,那就是为什么在战场上攻无不克的韩信,最后居然死在了刘邦手里?那是不是说明韩信并没有传言中所说的那么厉害?其实这件事情不能这么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各有志。刘邦这个人最大的长出的就是善于用人,善于驾驭那些事物,也就是刘邦这个人,在政治上,在用人有极高的天赋。而韩信,善于用军,善

  • 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火箭式提拔韩信,为何韩信还要选择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临溪柚子标签:韩信

    韩信和刘邦的关系,确实非常复杂。韩信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但能赏识他的人确不多。他开始的时候在项羽的手下做郎中。多次给项羽出主意,非常可惜的是,作为杰出军事家的项羽却没有发现韩信的绝世之才。这非常不符合常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妒忌。韩信一看在项羽的地方不受重视,他就投奔了刘邦。但由于不是名校毕业,

  • 从齐王到楚王到淮阴侯,韩信的封地在哪?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地图帝标签:韩信

    韩信从齐王到楚王到淮阴侯,地盘有多大,我们来看下,本文6000字,建议收藏再看。【封齐王】公元前203年一月,刘邦下诏铸成齐王印,遣太傅张良率使团前往齐国,立韩信为齐王,催促其发兵攻楚。三月,汉国太傅张良为韩信主持册封大典。期间临淄城行人如鲫,车马争道,齐国各路豪杰都来祝贺。旌旗蔽空下,韩信在一众将

  • 韩信被吕后诱杀时,韩信的亲信都哪里去了,为何不去营救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韩信

    淮阴侯韩信被吕后、萧何合伙诱杀时,韩信的亲信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营救韩信呢?这里边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 首先,韩信的亲信应当不多了。 韩信虽然也曾为诸侯王,但他与刘邦、彭越、英布等诸侯王不同,刘邦、彭越、英布都是靠着亲信一点点做大的,最终做到了诸侯王,而韩信则是靠着刘邦给的兵、给的粮、给的将,最终做

  • 刘邦到底想不想杀韩信?为什么逮住韩信之后,又封韩信为淮阴侯?

    历史人物编辑:叶叶草说剧标签: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韩信原归属项羽,但不得重用。他结识萧何后,十分受萧何赏识,并被刘邦拜为将军。他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