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扶苏不死秦朝绝对不止传二世?这么想真是太天真!
文/一恒独步,永恒的历史,新鲜的今日,她总在悄悄的暗示你我怎样前行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秦朝的灭亡从他实行的一系列暴政,就注定了他会很快被推翻,无论换谁当皇帝,都无法阻挡其覆灭的命运。
秦朝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的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到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攻入长安,仅仅只有15年国祚,传了三个皇帝,最后一个皇帝子婴按照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不能称为皇帝的。
(秦朝版图)
秦朝不灭亡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子婴已经在公元前207年9月被去掉了秦朝皇帝的帝号,按照秦始皇的意思,子婴应该是秦三世,可是当时权倾朝野的赵高预感到秦朝快要灭亡的时候,就自降身价作为诸侯国的秦王。
(万世流芳的秦始皇)
无论是赵高的一厢情愿,还是子婴想顶天立地,都不可能抵挡得住当时已经气势如虹的反秦联军的猛烈进攻。最终,反秦联军中的主力之一刘邦率部攻入长安,把统一中国的强秦灭亡了。
让这个首开华夏历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
(刘邦)
那么问题来了,也是很多人感慨的地方,如果秦始皇帝的大儿子,帝位第一顺位继承人的扶苏不死,秦朝会不会也像汉朝那样绵延数百年的国运,答案当然是见仁见智的。
扶苏,按照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
“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说成现在的大白话就是,扶苏这个人不仅非常善良,性格也是果敢坚毅的,还拥有一身好武艺,尤其是对值得信任的人,放手让他们干,所以,扶苏的部下,都愿意为扶苏卖命。
(宅心仁厚的扶苏(剧照))
可惜,就是这样一位谦谦君子却因为对父亲发动的焚书坑儒有不同的看法,盛怒之下的秦始皇把他发配到上郡监督军队,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秦始皇的本意在今天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何要把扶苏发配到上郡那里督促大将蒙恬去修筑长城,防范匈奴的南侵。其实,秦始皇的这一做法,绝对不是让扶苏彻底消沉和堕落下去。
他是要扶苏在蒙恬的教育启发下,更能成长为文武上乘的一代明君。
(秦朝第一名将蒙恬)
要知道大将蒙恬可是为秦朝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从以下几个著名的大战中就能清晰的看到蒙恬无愧为秦朝第一名将的威名。
公元前223年蒙恬率兵攻打楚国,俘楚王负刍平定楚地,公元前222年蒙恬率兵南征百越,越君投降,可以看出来蒙恬是何等的英武,特别是蒙恬彻底打败了齐国,完成了秦朝对中国的统一,足以证明秦始皇对蒙恬军事才华的高度认可。
特别是公元前214年蒙恬率领30万大军主动出击匈奴,仅仅一年时间就收复许多失地,并且第一次把匈奴赶出边境700余里之遥。
彻底改变了自战国时代,与匈奴相邻的燕、赵各个诸侯国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把匈奴不敢南犯的时间延续了几十年,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可谓蒙恬能打仗,会打仗,绝不只是说说而已。
(秦长城示意图)
假设扶苏继承大统断不会实行仁政因为条件不允许
这么说就很好理解秦始皇为何要把扶苏送到蒙恬处,就是要扶苏了解国情。冷静下来的扶苏逐渐的理解父皇的良苦用心,也会深刻检讨假如我明天就登上大统,如果施行仁政,对于刚刚统一的国家来说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这是扶苏在忙完公家事务之后,肯定会想到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要考虑到的极其严肃的问题。要想保持秦朝由开始的始皇帝,延续到千世、万世,是不可能不采取让人心生敬畏的制度和办法的。
如此说来,就是扶苏登上帝位继承大统,同样也会面临刚刚统一不久的国家的各种问题,面临类似于大泽乡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内忧外患是加速秦朝灭亡的助推剂
乱世用重典,现在的人们很难理解远在2000多年前的社会状况是怎样一个严峻的现实。秦始皇虽然一举消灭了6个诸侯国,完成了自西周以来的国家的统一。
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规范古人的言行。秦朝消灭了6个诸侯国,并以秦朝的度量衡、文字和道路宽距为蓝本,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
切记,那只是官方的形式上的统一,强大的秦朝军队也只是消灭了6个诸侯国的军队,并没有乱打乱杀各个诸侯国的贵族和知识分子。甚至,就是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行为,那也只是对当中言论特别激烈,蛊惑人心特别厉害的极小部分人不得不采取的办法。
(葬送秦朝的昏君秦二世(剧照))
6个诸侯国里很多贵族,就像孟尝君那般豢养食客三千,这些人大多数是心怀二心的知识分子。由于过去一直过着衣食无忧让人羡慕的日子被彻底打破,他们的内心必然会对秦朝皇帝产生仇恨,利用聚会、办学或者其他方式散布同秦朝对抗的言论肯定会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
扶苏如果当真于公元前210年顺利即位当了皇帝,他绝对不会容忍这种分裂国家的行为,而对付这样的言论,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延续父皇的做法,以法家的严刑峻法,震慑那些妄议国政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也必将继续演绎出新的焚书坑书的新的方式和方法。
(焚书坑儒)
尤其是在面对北方强邻匈奴上,必须始终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枕戈待旦,防范匈奴单于可能哪一天头脑发热的进攻,而防范匈奴的将士们只有征集秦朝内部郡县的壮丁们去戍边。
当时的那些军士由家乡到达长城一线,比如就从笔者的家乡马鞍山到蓟州,直线距离接近2000公里,而且当时可都是需要徒步而行,很少有现成的平坦的大道,一路之上是何等艰辛,需要付出怎样的体力和代价,如果遇到大暴雨,或者其他难以行进的极端恶劣天气,那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不能按时达到集结地,等待一众军士的是什么。不用说与其那样死的极其无助和窝囊,还不如肆意杀戮,活得潇洒自在,当然不一定会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豪情状语的。
有暴动,并且直接威胁到秦朝的统治根基,扶苏当然要镇压,天下苦秦久矣,那些原本藏在各个诸侯国的贵族们当然觉得好时机已经来临,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秦王朝的埋葬者刘邦)
于是,可以说除了原来的秦国属地稳如泰山,不会发生那样烽烟遍地的情况,6个诸侯国自然争先恐后,投入到争霸天下的洪流中。会以各种名义,各种借口去向秦朝进攻,不推翻秦朝誓不为人。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被秦朝消灭的6个诸侯国都集结起大军向长安杀去。其中项梁、项羽、刘邦势力最大。如此,也就极好地说明了,无论是心态恶毒的胡亥继位,还是宅心仁厚的扶苏,都逃脱不掉秦朝快速覆亡的悲剧,因为要彻底的收复人心是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绝对不会一蹴而就,相反还是有点漫长的。
当然,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以上仅为个人观点,请各位文明评论,素质反驳!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无情未必真豪杰,用在李世民身上再恰当不过
从官职的角度看:三国这三个人如过山车一般的仕途经历
当慈禧向列强宣战时,为什么李鸿章等人坐看北京城破也拒不奉诏?
战场上开小卖部:盘点历史上那些啼笑皆非的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