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君臣典范:汉昭帝和霍光,为何能终身不负?

君臣典范:汉昭帝和霍光,为何能终身不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青年史观 访问量:3508 更新时间:2024/3/6 10:51:59

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在他的著作《韩非子》里,说过这么一句话:君臣一日百战。

也就是说,君臣之间就是一种对立关系,整天勾心斗角,一天要斗上百回。

又有一句话叫做:主疑臣而不杀,则臣必反。臣疑主而不反,则主必诛。

这也就是说,如果君臣之间一旦出现了猜疑,如果你不先下手为强,那就会被别人干掉。

所以,自古以来,君臣关系都不好处理,做臣子的战战兢兢,做君主的其实也是如履薄冰。尤其是皇帝跟权臣的关系,特别不好处理。

这种关系很容易就会出现猜疑,一旦出现猜疑,那就是无休止的猜疑链。直到最后,有一方超越了心理承受能力,直接抡刀子上。康熙跟鳌拜,曹操跟汉献帝,概莫能外。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个特例。那就是汉昭帝跟大权臣霍光之间的关系。

这个霍光啊,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废立皇帝的权臣,权倾朝野啊。是不是汉昭帝实在是太弱了,他斗不过霍光,所以才会忍气吞声啊?

其实不是,汉昭帝是个异常聪明,而且手腕相当了得的人,他不是什么昏庸无能的君主。

按理来说,这种君主是不甘于寂寞的,绝对不可能容忍权臣执政。比如康熙皇帝就是这种人。人家鳌拜从来就没有想过造反,这是后来康熙跟清王朝官方公开承认的。

可就是因为鳌拜专权,所以康熙就要拿下他。

汉昭帝跟康熙皇帝一样,都是年纪轻轻就聪明睿智的君王,为什么他不拿下霍光呢?

霍光是最好的依仗

因为汉宣帝刚上台的时候也就只有十岁不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未成年人。他要是把霍光给拿下了,他是无法掌控政权的。

因为在政治上,资历这个东西很重要,你要是没有资历,就算你再有本事,人家也不会服你。要是手下的人不服你,天天跟你顶嘴,你还能把他给杀了?

要想人家服你,你就必须得拿出点成绩来,让大家心服口服。

可你想要做出成绩,那就依靠大家出力。可要是大家打心眼里看不起你,出工不出力,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这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康熙皇帝之所以敢放心大胆拿下鳌拜,是因为他背后有一颗定海神针孝庄太皇太后撑着。大臣们可以不服康熙皇帝,可谁敢小瞧孝庄太皇太后?

可是汉昭帝没有这个条件,他的父亲汉武帝在去世的时候,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那就是立子杀母,汉武帝在升天之前把他的母亲钩弋夫人给带走了。

这就导致了汉昭帝刘弗陵的身边,并没有可以依靠的外戚势力。如果杀了霍光这个定海神针,那么朝廷只会变得乱糟糟,各自为政、四分五裂,还不如不杀呢。

这也就是笔者说汉昭帝为什么是个聪明人的原因。

要是搁在普通的皇帝身上,哪里管得了这么多?他们只知道你挡我的路,我先弄死你再说,哪管你身后洪水滔天。

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汉献帝,汉献帝只知道曹操是个乱世奸贼,天天琢磨着要杀他,却从来都没有想过,杀了曹操之后,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也从来没有考虑过,杀了曹操之后,曹操那些铁杆死党会不会服他?

汉武帝的紧箍咒

另外一个就是汉武帝给他们两下了政治紧箍咒。当年汉武帝临死之前,让霍光抱着小太子刘弗陵,站在周公辅成王图面前,接受众大臣朝拜。

这就相当于给这两个人后来的君臣关系划了一个界限,那就是霍光可以当权倾朝野的周公,但你不能够谋筹篡位。我把你捧到周公这个高位,天下人都看着呢,我大汉王朝对你多够意思,你如果敢乱来,天下的人都不会服你的。

另外,这也是给小皇帝下了一道紧箍咒。这是父皇给你选定的周公,历史上的周公,对周王朝有大恩大德,大功大劳。虽然与成王之间有些小矛盾,但是终究是善始善终。

他们是千古君臣相处的典范,也是君臣道德的最高标准:周公权力超越君王却安守本分,成王对待权力超过自己却有大功劳的臣子,却能够忍耐谦逊。

如果在周公没有犯规的情况下,成王胆敢杀了周公,那么必将遭天下人的口诛笔伐。

而周公的存在,也有义务保证成王的权力安全。不然就是周公的失职,这种契约关系就不存在了。所以汉武帝这一手很高明,把这两人死死绑在一起。

大汉朝离不开霍光

历史上周成王成年之后,周公把权力还给了周成王,但是汉昭帝成年之后,霍光却没有把权力还给皇帝。

按理说,我年轻的时候,你帮我当皇帝就算了,现在我长大了,你就该把权力还给我。

这种情况汉昭帝就算采取一些非法手段,那也是霍光理亏在先。那为什么汉昭帝从头到尾,都没有给霍光搞什么衣带诏事件呢?

原因很简单,大汉离不开霍光啊。汉武帝在世的时候,北伐匈奴,严重透支了国力,导致在他晚年的时候闹得是天下沸腾,俨然就有改朝换代的趋势。

大汉朝想要安然度过这次灭国危机,必须要有一个强势人物出来进行二次改革,把原来汉武帝的改革措施给扭转过来。

我们都知道,改革是非常危险的事,古往今来的改革者,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因为它往往会损害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些人必然要怀恨在心,到处搞事,这时就需要改革家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强硬的铁血风格来镇压他们。这些都是年幼的汉昭帝所没有的。

如果汉昭帝杀了霍光之后,他就将面临两个选择:第一就是继续霍光的改革。可这样一来,会把怨恨都召集在自己的身上,他未必能够像霍光那样镇压住那些牛鬼蛇神。

第二就是废除改革取悦反对派,可这样做的后果同样很严重。因为废除改革,大汉朝就将继续穷兵黩武,天下将会再次烽烟四起。

大汉朝此时就如同在手术台上进行九死一生大手术的病人,霍光就是那个主治医师,贸然更换主治医师,这个后果是可以想象的。

所以说,汉昭帝是个明君,他有能力跟霍光斗,却没有去斗。这是看在国家大局的面子上,把国家利益放在了皇帝的个人权力之上。

古往今来,能够做到以国为重的皇帝又有几个呢?

标签: 霍光

更多文章

  • 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权倾朝野,一辈子却很克制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霍光

    霍光这个人的发迹,其实要跟他哥哥霍去病有关。作为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的确平步青云,到最后掌控了西汉王朝的大局,甚至连皇帝的废立都是霍光一句话的事情。这个人先是废掉了刘贺,后来又安排了一个刘病己。还好刘病己足智多谋,不然霍光估计还真的有自立为帝的意思。刘病己就是汉宣帝,此人在汉武帝之后再一次实现

  • 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原因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霍光

    这两兄弟的葬礼谁更大,一直是关于汉代历史问题的一个大争论,有的人说,《史记》中写到,霍去病的死用的是“卒”,可却与霍去病的功绩不符,而霍光又太高了。但其实先不说《史记》怎么记载,在葬礼规格上,霍去病也是“薨”的规格,也就是“诸侯”的标准。在历史上,汉代的史书有两部,一部叫《汉书》,一部叫《史记》。可

  • 汉宣帝:霍光死后,霍家只剩下猪,待我架锅烧水将其家族一锅端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霍光

    霍光死后,妻子毒杀皇后儿子造反,汉宣帝:来得刚好公元前68年汉朝权臣霍光去世,临死前后,汉宣帝侍候在他病榻前,看着这个既是臣子又是岳丈的人潸然泪下。之后,汉宣帝以最高规格为霍光办理了葬事,尽管此前二人有过猜忌、分歧和嫌隙,但人死为大,相信汉宣帝对他是又爱又恨的。只是,对汉宣帝来说,为公为私,霍家都非

  • 生荣死哀,权臣之算-三朝元老,霍光

    历史人物编辑:李伟侃车标签:霍光

    汉武帝在卫青,霍去病二人去世后,对两人家族的态度截然不同,娶了平阳公主的卫家是不断被打压,最后甚至满门被诛杀,历史上没有卫家后人的踪迹,相比之下,霍家要强很多,南征北战中霍系将领都对这位名将忠心耿耿,而在霍去病死后,刘彻为了朝堂平衡,扶持霍光作为霍系的代言人,养在宫中,以示恩宠,一时间,大汉军方山头

  • 霍光把汉宣帝推上皇位,为何汉宣帝恩将仇报,反将霍氏家族灭门

    历史人物编辑:邱嘉妮标签:霍光

    汉武帝当初为了防止后宫乱政,外戚专权,不惜做了立子杀母的决定,然而西汉的大权还是落到了旁人手里,这个人就是霍光。霍光是如何上位的?汉武帝死后,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坐上了龙椅,因母亲已死,后宫是没有机会参与政事了,但辅政大臣还是要的吧。武帝死前把辅政大权托付给了霍光,此外还有金日磾[dī]、田千秋、上官

  • 霍仲孺:生下霍去病与霍光的小县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太空科技芯发现标签:霍光

    公元前117年,22岁的霍去病远赴边关,准备率领5万骑兵出塞作战,目标是匈奴单于。路过河东平阳县的时候,他稍作停留。河东太守远远地迎出郊外,并亲自为霍去背起弓弩,把他接到了平阳的传舍里。在这个供往来官吏休息食宿的地方,霍去病下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的命令:把一个叫做霍仲孺的小吏请过来。霍仲孺

  • 刘弗陵为何22岁就无子而终?霍光手段很残忍,后宫嫔妃竟都成摆设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霍光

    导读:汉武帝去世前,册立年仅七岁的小儿子刘弗陵为皇太子,同时让亲近的大臣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担任辅政大臣。汉武帝去世后,刘弗陵虽然顺利继承皇位,但霍光很快就铲除其他辅政大臣,成为了独揽朝政的一代权臣。并且,霍光还欺压年幼的刘弗陵,不让刘弗陵临幸妃子们,导致刘弗陵没有后代。而在刘弗陵二十岁的时

  • 为了“旧宝剑”,汉宣帝不惜得罪权臣霍光

    历史人物编辑:何柳静标签:霍光

    刘贺被废之后,西汉王朝皇帝的宝座又空着了,这一回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辅政大臣霍光和张安世经过反复商量,也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来。霍光正在为难的时候,他收到了光禄大夫邴吉的一封来信,信中说,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今年18岁,饱学多才,行止得体,可以继承皇位,请大将军考虑决定。霍光有了刘贺的教训,对再立新

  • 霍去病去世史书记载是“卒”,而霍光去世却用“薨”,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呼延犇史标签:霍光

    同样是去世,为什么霍去病去世记载“卒”,而霍光却用的“薨”?《史记》中,对霍去病的死是这么记载的:“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汉书》中记载他的死:“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一般来讲,天子去世叫做崩,诸侯的死叫做薨,士大夫去世叫做卒,读书人去世叫不禄,只有老百姓

  • 汉宣帝在清洗掉意图谋反的霍家后,为什么仍然尊崇霍光呢?

    历史人物编辑:文鸞竹标签:霍光

    霍光是西汉第二权臣,身为汉武帝死后的托孤重臣,在辅佐的汉昭帝英年早逝以后,先后立了废帝刘贺和汉宣帝刘询两位皇帝,一时之间权倾朝野。霍光生前先后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等,达到身为臣子所能达到的顶级官职和荣誉,死后又被汉宣帝以帝礼下葬,可以说极具哀荣。但荣誉背后却是危机四伏,霍光能有如此待遇,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