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在他的著作《韩非子》里,说过这么一句话:君臣一日百战。
也就是说,君臣之间就是一种对立关系,整天勾心斗角,一天要斗上百回。
又有一句话叫做:主疑臣而不杀,则臣必反。臣疑主而不反,则主必诛。
这也就是说,如果君臣之间一旦出现了猜疑,如果你不先下手为强,那就会被别人干掉。
所以,自古以来,君臣关系都不好处理,做臣子的战战兢兢,做君主的其实也是如履薄冰。尤其是皇帝跟权臣的关系,特别不好处理。
这种关系很容易就会出现猜疑,一旦出现猜疑,那就是无休止的猜疑链。直到最后,有一方超越了心理承受能力,直接抡刀子上。康熙跟鳌拜,曹操跟汉献帝,概莫能外。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个特例。那就是汉昭帝跟大权臣霍光之间的关系。
这个霍光啊,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废立皇帝的权臣,权倾朝野啊。是不是汉昭帝实在是太弱了,他斗不过霍光,所以才会忍气吞声啊?
其实不是,汉昭帝是个异常聪明,而且手腕相当了得的人,他不是什么昏庸无能的君主。
按理来说,这种君主是不甘于寂寞的,绝对不可能容忍权臣执政。比如康熙皇帝就是这种人。人家鳌拜从来就没有想过造反,这是后来康熙跟清王朝官方公开承认的。
可就是因为鳌拜专权,所以康熙就要拿下他。
汉昭帝跟康熙皇帝一样,都是年纪轻轻就聪明睿智的君王,为什么他不拿下霍光呢?
霍光是最好的依仗
因为汉宣帝刚上台的时候也就只有十岁不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未成年人。他要是把霍光给拿下了,他是无法掌控政权的。
因为在政治上,资历这个东西很重要,你要是没有资历,就算你再有本事,人家也不会服你。要是手下的人不服你,天天跟你顶嘴,你还能把他给杀了?
要想人家服你,你就必须得拿出点成绩来,让大家心服口服。
可你想要做出成绩,那就依靠大家出力。可要是大家打心眼里看不起你,出工不出力,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这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康熙皇帝之所以敢放心大胆拿下鳌拜,是因为他背后有一颗定海神针孝庄太皇太后撑着。大臣们可以不服康熙皇帝,可谁敢小瞧孝庄太皇太后?
可是汉昭帝没有这个条件,他的父亲汉武帝在去世的时候,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那就是立子杀母,汉武帝在升天之前把他的母亲钩弋夫人给带走了。
这就导致了汉昭帝刘弗陵的身边,并没有可以依靠的外戚势力。如果杀了霍光这个定海神针,那么朝廷只会变得乱糟糟,各自为政、四分五裂,还不如不杀呢。
这也就是笔者说汉昭帝为什么是个聪明人的原因。
要是搁在普通的皇帝身上,哪里管得了这么多?他们只知道你挡我的路,我先弄死你再说,哪管你身后洪水滔天。
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汉献帝,汉献帝只知道曹操是个乱世奸贼,天天琢磨着要杀他,却从来都没有想过,杀了曹操之后,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也从来没有考虑过,杀了曹操之后,曹操那些铁杆死党会不会服他?
汉武帝的紧箍咒
另外一个就是汉武帝给他们两下了政治紧箍咒。当年汉武帝临死之前,让霍光抱着小太子刘弗陵,站在周公辅成王图面前,接受众大臣朝拜。
这就相当于给这两个人后来的君臣关系划了一个界限,那就是霍光可以当权倾朝野的周公,但你不能够谋筹篡位。我把你捧到周公这个高位,天下人都看着呢,我大汉王朝对你多够意思,你如果敢乱来,天下的人都不会服你的。
另外,这也是给小皇帝下了一道紧箍咒。这是父皇给你选定的周公,历史上的周公,对周王朝有大恩大德,大功大劳。虽然与成王之间有些小矛盾,但是终究是善始善终。
他们是千古君臣相处的典范,也是君臣道德的最高标准:周公权力超越君王却安守本分,成王对待权力超过自己却有大功劳的臣子,却能够忍耐谦逊。
如果在周公没有犯规的情况下,成王胆敢杀了周公,那么必将遭天下人的口诛笔伐。
而周公的存在,也有义务保证成王的权力安全。不然就是周公的失职,这种契约关系就不存在了。所以汉武帝这一手很高明,把这两人死死绑在一起。
大汉朝离不开霍光
历史上周成王成年之后,周公把权力还给了周成王,但是汉昭帝成年之后,霍光却没有把权力还给皇帝。
按理说,我年轻的时候,你帮我当皇帝就算了,现在我长大了,你就该把权力还给我。
这种情况汉昭帝就算采取一些非法手段,那也是霍光理亏在先。那为什么汉昭帝从头到尾,都没有给霍光搞什么衣带诏事件呢?
原因很简单,大汉离不开霍光啊。汉武帝在世的时候,北伐匈奴,严重透支了国力,导致在他晚年的时候闹得是天下沸腾,俨然就有改朝换代的趋势。
大汉朝想要安然度过这次灭国危机,必须要有一个强势人物出来进行二次改革,把原来汉武帝的改革措施给扭转过来。
我们都知道,改革是非常危险的事,古往今来的改革者,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因为它往往会损害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些人必然要怀恨在心,到处搞事,这时就需要改革家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强硬的铁血风格来镇压他们。这些都是年幼的汉昭帝所没有的。
如果汉昭帝杀了霍光之后,他就将面临两个选择:第一就是继续霍光的改革。可这样一来,会把怨恨都召集在自己的身上,他未必能够像霍光那样镇压住那些牛鬼蛇神。
第二就是废除改革取悦反对派,可这样做的后果同样很严重。因为废除改革,大汉朝就将继续穷兵黩武,天下将会再次烽烟四起。
大汉朝此时就如同在手术台上进行九死一生大手术的病人,霍光就是那个主治医师,贸然更换主治医师,这个后果是可以想象的。
所以说,汉昭帝是个明君,他有能力跟霍光斗,却没有去斗。这是看在国家大局的面子上,把国家利益放在了皇帝的个人权力之上。
古往今来,能够做到以国为重的皇帝又有几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