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霍去病一箭射死李广的儿子后,不到一年就死了,纯属巧合

霍去病一箭射死李广的儿子后,不到一年就死了,纯属巧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亚冲 访问量:1783 更新时间:2024/1/1 6:34:57

霍去病一箭射死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不到一年就死了,死得不明不白,不少人都认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让我们掀开历史的日历,打开时空的导航,回到2140年前的集野生动物园、疗养院、陪都行在的皇家园林甘泉宫。

此甘泉宫非彼甘泉宫,彼甘泉宫原来是秦太后的寝宫,宣太后芈月在此诱杀义渠王,秦始皇在此原谅并迎入老妈赵姬,后来秦始皇、秦二世就在甘泉宫治理天下。彼此不同,此甘泉宫是什么呢?

原来历史上有两个甘泉宫,前边所的是秦朝的甘泉宫,我们现在说的是汉朝的甘泉宫。汉朝的甘泉宫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为秦二世所建,初名林光宫,汉武帝增建并改名甘泉宫,面积达9顷(6平方公里),快相当于两个钓鱼岛群岛的面积了。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在鼎湖宫游玩生病了。总想和神仙有个约会的汉武帝,又被一个游水发根的人给忽悠了,游说是姓,发根是名。

汉武帝就又开始了搞迷信,就请一个上郡一个巫师,这个巫师一生病鬼神都附体。杨秀清估计就是跟这货学的,汉武帝就把巫师请到甘泉宫祭祀,为了看病和见到神仙,直接就让巫师病了。生病的巫师以神仙的名义,告诉汉武帝不要担心病,病好一点后,坚持与神仙相见就好。

汉武帝很信这套,病好一点立即去,彻底痊愈后更是浩浩荡荡带着亲贵、侍从感谢神仙。被忽悠的汉武帝,自始至终都没见到神仙,却见识了霍去病的莽撞大胆。病来如山倒,病好如抽丝,病愈的汉武帝,意气风发,兴高采烈,在甘泉宫先狩个猎玩玩。

汉武帝没射下一个猎物,关内侯李敢就第一时间骑着马为他捡回来,恭恭敬敬地送上。当李敢去捡第三只兔子时,刚到兔子旁边,一支冷箭穿破脑门,当场死掉。众人大惊,大司马卫青慌忙拉了一下大司马霍去病,汉武帝看了一眼霍去病,扭头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霍去病帮着汉武帝捡回了兔子。

随后,汉武帝派人把郎中令李敢抬到一边,就通知了死者的家属李禹,李禹是李敢的儿子。李渊、李世民是把李广、李敢、李禹当做祖先的。

李敢是被霍去病杀死的,在场的人都知道,汉武帝更是最大的目击证人。既然汉武帝都做伪证了,大家还能怎么说?虽说李敢是霍去病的直接手下,但人家也是战功赫赫,杀得匈奴最多,刚刚被封为关内侯(伦侯)。

众目睽睽杀人,尤其是当着皇帝的面偷袭一个刚立战功的将军,别的不说惊驾罪都跑不了。身为三公之一的大司马霍去病真是太冲动了,到底是什么事让他如此冲动呢?

汉武帝不得而知,等到他回到宫中,两个大司马已经跪在宫前了。他们俩如此这么般一说,汉武帝觉得李敢该杀,但不该在众目睽睽之下当着皇帝的面偷袭射杀。汉武帝见霍去病诚恳悔过,也就再次原谅他了。可谁能想到,也就一年之后霍去病就病死了,只活了23岁。李敢这么就该杀呢?

其实冲动的不说一个人,李敢也冲动,也正是他的冲动才导致了霍去病的冲动。李敢身长九尺,膀大腰圆,力大无穷,作战勇猛,那感觉就像今天的泰森。有一天,李敢假称有事上报大司马而潜入卫府,等见到卫青后,不由分说移动胖揍,嘴里还骂骂咧咧的。

卫青虽然驰骋沙场,无往不胜,但面对莽夫他做到了打不后退不还手,骂不捂耳不还口,卫青很快就受伤了。卫青的家将们迅速赶来,扭住了李敢,要砍死他。卫青下令,放了李敢,并要求这事要保密。李敢就这样大大方方地来,闲庭信步的走,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错什么罪。

是什么让李敢冒着被杀的风险去殴打国舅、大司马卫青呢?卫青可是两万户侯,李敢也只是二百户侯。就是李敢担任的郎中令为九卿之一,可大将军卫青位在丞相之上,超过三公,又加官大司马,可谓权势熏天。

李敢徒手空拳,登堂入室,拳打一国军事统帅,卫青当时都可以让家将就是当场把他打死而不用付任何代价的。可卫青选择了逆来顺受,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李敢打了卫青,可他并不激动,到家后告慰李广的在天之灵。李广之死,怪卫青吗?这个问题有点争议,不过李敢始终认为怪你怪你都怪你,甚至上升到杀父之仇的高度。

李广最大的遗憾就是封侯,为了封侯,他好好工作,可除了在七国之乱里大展身手,后来基本上都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眼看着自己的手下都封侯了,可自己一直都封不上。他心里极不服劲,大家也觉得他运气差,这就形成了矛盾。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爆发,李广像廉颇一样不服老、不服劲,他非要打出一个侯不行。几次三番上书,要打匈奴,汉武帝熬不过他,就批准了。

抵挡战场后,他又请求卫青,自己是前将军,自己要上前线的前线做先锋将军。李广的想法很简答,他就想在最前方,然后擒住匈奴单于,卫青没有答应。当李广获悉,卫青让失爵的中将军公孙敖跟着,心里很不乐意。

卫青看李广不服,就命人下达正式文书,强迫李广向东出发。李广很烦,出发的时候,连个报告也没给卫青打。

李广带着情绪带兵出发,很快就与赵食其(yiji)会合,可他们到底是迷路了。李广一直想着,趁着这个机会,封个侯,却迷路了,心里就更烦躁了。最后,还是卫青打败匈奴,向南进军才发现他们,并把他们带出迷途的。

卫青给李广、赵食其的部队发了慰问品,就询问他们为什么会迷路,并要以此上报朝廷,李广不说话。卫青就找李广的手下问,李广发了一顿牢骚就自杀了。

他说,他少年都打匈奴,六十多岁都打了七十多次了,这次幸运能和大将军卫青出征,可大将军硬是让我迂回作战,更可悲的是我还迷路了。我都恁大岁数了,不能再回去受司法人员判决的坐牢甚至杀头的侮辱,说过就自杀了。

李广自杀,主要是丧失了最后封侯机会,还有花钱才能庶民的可能,以及这一年他的次子病逝。李广有三个儿子,老大李当户,早在前134年就去世了,老二李淑,前119年去世,老三李敢前118年去世。

当然,让李广欣慰而又可悲的是连儿子李敢都封侯了,自己却迷路了,还要花钱免刑,怎么面对孩子。最后一点就是,李广在卫青分配任务上,意见很大,而且都表现出来了,他可能会担心被秋后算账。

这里需要说的是,赵食其不同于李广,他没有自杀的勇气,他老实向卫青将军交代了迷路的过程,回朝后就被司法部门给判了。

判决的结果是死刑,但有钱好办事,而且他比司马迁有钱,不仅免死,连宫刑也免了,直接就是庶人。那个丢了侯爵,又能跟着卫青一起打匈奴主力,企图再次受封为侯的公孙敖也遭遇了赵食其的下场。因为他也迷路了!李广、李敢他们要知道这么消息,可能心里会好受一点吧。

好一个坏消息,如果李广、李敢知道,也会好受一些吧。坏消息,也能好受一点吗?是的,李广对卫青的安排不满意,而且直接表现出来。

如果他们知道,这种安排是汉武帝的意思,他们还敢有怨言,还会自杀,还会有这样的悲剧吗?其结果想必是,李广虽然郁闷,但也可能会和赵食其、公孙敖花钱买命,变成一个普通老百姓。当然,还有一种更差的结果就是李广,花钱也很难保命。

都说战场上,军令如山,李广在战场上的表现除了迷路运气不好外,之前打仗打不赢外,不太服从调遣,不落实上报程序,不配合迷路调查,这一件件如果卫青按照军法处置,李广估计在没出征时就被处死了。

李敢虽然跟着卫青立了功,但他和李广一样,认为父亲不仅没能封侯最后反而“被逼”都是卫青乱弹琴瞎指挥的结果。

他一定要找卫青要个说法,粗人就是粗人,他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揍人方式为父亲鸣不平。他难道就想不到,你也许没揍了人就被人杀了吗?他也许想到了,他但一直咽不下这口气。

他等待了一年的时间,寻找机会,楞是一个二百户的侯把两万户侯给揍了。他这样做,卫青让家兵杀死他,也可以上报汉武帝,总之他活不了多少天。还有就是霍去病不杀他,只要知道消息汉武帝也不会过他的。不让李广当先锋,嫌弃李广老,嫌弃李广运气不好,这都是汉武帝的意思嘛!

大司马挨打这事很大,尽管卫青一直压着、瞒着,但目击者人那么多,怎么可能不走漏风声呢!这事实在是主可忍仆不可忍,仆不可忍就告诉了霍去病。霍去病知道这事儿,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啊!论理、论势都占优势,凭啥受着窝囊气。

于是,也就有了舅能忍甥不能忍的事。只是这事霍去病处理的方式,跟李敢一样一样的,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霍去病可是大司马骠骑将军做事怎么这么冲动、毛躁呢!这根本不符合常胜将军的风格呀!

不,绝对符合!霍去病打仗将军的快、稳、准、狠,每次都有狂风扫落叶的气势!对于李敢的冲动,他给的惩罚,当着大家的面,把他射死。

李敢死了,霍去病也被汉武帝给包庇了,说起来真的是一了百了了。可谁能想到,也就一年的时间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病重身亡。

李广前119年自杀,李敢前118年被杀,霍去病前117年病逝,这时间点这么近很难让人相信霍去病是正常死亡的!霍去病有钱有势,营养上绝对没问题;经常打仗,体质上没毛病,怎么就二十三岁就因病去世了呢!这不科学,也不符合逻辑啊!

最初我觉得,霍去病之死,他是出征匈奴时,水土不服,并且遭遇瘟疫,才会去世的。后来我觉得,霍去病之所以死,是因为工作太忙,出差(打仗)太远。

可认真一分析,根本就是那样的事儿。水土不服,为什么以前就没这个问题?遭遇瘟疫,为什么单单是霍去病就被瘟疫了?还有霍去病的饮食非常讲究,他一个主帅能得瘟疫吗?更重要的是,从李广自杀以来,两年内都没出征,怎么可能会有水土不服、瘟疫还有工作太忙、出差太远的问题呢?

那么是不是如他人所说的是卫氏和霍氏火并的结果吗?当然不是,尽管一山不容二虎,但卫青和霍去病他们是亲戚,霍去病刚生下来那可是叫卫去病的,而卫青要是跟他父亲的姓那也叫郑青的。

卫青是太子的舅舅,霍去病是太子的表兄弟,他们都是太子有力支持者。去世前,一向人狠话不多的霍去病,特别上书给皇上,请皇子诸王就藩。诸王就藩就是避免他们跟太子争,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后来刘据和汉武帝政见不同,为皇后也年龄大了。

可以这么说,尽管卫青、霍去病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但卫太子却在走下坡路。还有霍去病射杀李敢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自污行为,当然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卫青,但受害最大的还是他自己。在这种情况,霍去病根本没有和卫青争高下的资本,更何况卫氏这时更要团结,怎么还会搞内讧除掉霍去病呢?

有人说平阳公主,别搞笑了,平阳公主这时还不是卫夫人呢!她是在115年才成为卫夫人,而且还不太愿意呢!平阳公主是卫氏集团的支持者甚至缔造者,怎么会把除掉霍去病呢?

还有霍去病人家可是骠骑将军大司马,除了皇帝还有谁能对他下得了手。那么是汉武帝吗?看起来很有可能?但汉武帝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呢!

他只要一句话,早在霍去病射出箭的那一刻,就足以杀死霍去病了,怎么还会等一年,他可没那个耐心。他后来连儿子、孙子、女儿都直接杀了,杀霍去病还要搞暗杀吗?

再说卫青会来事,人缘非常好,而且他不养门客。霍去病看起来人还很年轻,头脑简单,但他学习舅舅不养门客。

他们都知道,那样做就会成为窦婴田蚡第二。也就说,除了李敢一事,霍去病没有让汉武帝杀的他理由。还有,李敢一事,汉武帝也有点责任的,如果他当初不是嫌弃李敢老爸老,运气糟,紧紧跟着卫青,和他李敢一样,弄个关内侯没问题吧。

霍去病真实的死因需要分析,但再好的分析也不如文献记载。历史需要逻辑的,但有时候历史的发展并不符合逻辑。

正如野坂昭的《萤火虫之墓》所说“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霍去病之死,就是意外病死的,至于什么病很难考证。不过,霍去病因病去世却说有记录的,而且记录的是他同父异母弟霍光的话。

褚少孙在《史记》卷20《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

这一代权相霍光向汉宣帝刘询说上奏折的一句话,霍光能在朝中立足并成为托孤大臣这都是霍去病的功劳。

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一年后就去世,这是巧合。这种巧合,让多少人想到因果报应和阴谋诡计,其实历史也不全都是那么复杂的!对此,您怎么看?还请评论区中指教。

标签: 李广

更多文章

  • 李广总是迷路,为啥霍去病能精确定位匈奴,闪电战胜!装了GPS?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李广

    匈奴之战,霍去病此次打胜仗,无一战败。立下了汗马功劳,匈奴兵节节败退,大汉的国力蒸蒸日上。大家都知道李广是赫赫有名的“飞将军”司马迁称他是“国士无双”,然而在这次战役中总是迷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霍去病能如此精确的定位匈奴,实行闪电战术?古代可没有GPS,没有导航!霍去病作战总是迅捷劲疾,士马强

  • 飞将军李广,三朝抗匈名将,为何落得含愤自杀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李广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衰败,老百姓食不果腹,将相连马车都坐不起,汉朝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通俗的讲就是不要打扰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所以面对北方匈奴的入侵,汉朝采取的是“和亲”的屈辱政策,当然和亲的公主基本上都是山寨版,和亲政策并不能完全解决汉匈之间的矛盾,匈奴人并

  • 飞将军李广威震匈奴四十年,为何连个侯爷也混不上?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李广

    提起汉代的名将“飞将军”李广,人们往往会想起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是,据史料记载,汉武帝这个人出手很大方,只要有足够的军功,汉武帝从不吝惜自己手里的帽子,仅公元前127年-前123年,就封了121个侯爵,甚至一日之内封24人为侯。那名声在外的李广为什么没有封侯呢?在说这

  • 卫青急责李广对簿,李广选择自杀,李广之死卫青是否有责任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李广

    汉武帝当朝的时候,李广是汉军中资历非常老的一个将领。早在汉文帝当朝的时候,李广就因为参加对匈奴的作战,斩首颇多而获得封赏。李广一辈子先后担任了七个地方的太守,只要他镇守哪里,匈奴人就不敢骚扰哪里,他因此得到了“飞将军”的美名。李广防守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是在进攻匈奴的时候,表现就差强人意了。李广第一次

  • 为何说汉武帝欠李广一个侯爵?李广满门忠烈,汉武帝却辜负了李广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李广

    汉武帝是有愧于李广家族的,这么说吧,他不仅欠李广一个侯爵,还欠李广一条人命,更欠李广家族一个说法,毕竟他最后把人家全族都给灭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李广难封,冯唐易老”,其实李广难封吗?一点都不难封,只要汉武帝愿意,按照李广的苦劳,也确实该给他封侯。虽然李广的运气确实很背,用王勃的话来说,李广真

  • “飞将军”李广一生的悲剧,究竟是能力不济还是缺乏运气?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李广

    大诗人王昌龄的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可谓经典,但其中提到的“飞将”李广却可谓悲催。他的故事,即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提起,依然让人惋惜不已。李广作为西汉时期的名将,他的能力与出身当真是无可置疑和无可挑剔的,可惜却止步于九卿,并未封侯。九卿虽然官衔不低,但却只是职位而已,只能领取相应的俸

  • 读《资治通鉴》“飞将李广”:英勇善战,立功无数,却拔剑自刎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李广

    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匈奴不时地骚扰边界,为了抵御敌人,汉朝涌现出许多抗击匈奴的名将,飞将军李广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抗击匈奴的事业,终身大小70多次战役,英勇善战,成为匈奴心中可怕的劲敌,号称“汉朝飞将军”。 但他的一生都不太走运,功劳虽多,却一直

  • 李广为什么要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李广

    可以说,李家三代都很不幸。李广一生征战匈奴不得封侯。儿子李敢霍去病被射杀。孙子李陵被迫降敌,全家被薄恩寡义的汉武帝诛杀。尤其是李广,终战一生未曾封侯。确实有些不公和委屈。但“李广为什么这么悲催”?而司马迁却为何如此同情李广?李广之所以一生坎坷未得封侯,首先就是“政治不坚定”就凭私下接受梁王将军印绶一

  • 李广一生未封侯,原因不在汉武帝,竟然是因为这个!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李广

    论飞将军李广的大名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李广射虎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李广是西汉时著名武将,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凭借一身盖世武功,杀敌无数,匈奴人畏其英勇,称之为“飞将军”。人们咏叹之余,不禁发问:在汉武帝开疆拓土、以封侯赐爵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史记李

  • 李家出一上联“李广,李白,李连杰,人杰辈出”张家不服霸气回应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李广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着流传多年的璀璨文明,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且时代相传,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也染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底色,尽管岁月已经过去多年,但是我们依然能够非常清晰地随口念起很多年前的唐诗宋词。但是中华文化中并不仅仅局限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