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有愧于李广家族的,这么说吧,他不仅欠李广一个侯爵,还欠李广一条人命,更欠李广家族一个说法,毕竟他最后把人家全族都给灭了。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李广难封,冯唐易老”,其实李广难封吗?一点都不难封,只要汉武帝愿意,按照李广的苦劳,也确实该给他封侯。虽然李广的运气确实很背,用王勃的话来说,李广真的是时运不济,霉到家了。
从汉文帝时代开始,李广在打击匈奴这个问题上就立下很多战功,但是汉文帝觉得现在正是太平盛世,封他当个侯不合规矩。因为大家知道和平时期往上升迁是很难得,所以汉文帝还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了一句生不逢时。
假如你生在老祖宗刘邦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再话下。
不过汉文帝说这话我就不爱听了,元朔五年(公元前124)的时候,卫青击败左贤王,取得了一次很重大的胜利。于是汉武帝就封他为候,不仅封他为候,把他几个还在吃奶的孩子都给封侯了。
可见汉朝的将领想要封侯虽然必须有军功,但含金量也不是那么高,封不封只是皇帝的一句话。李广当时也在跟随作战的军中,力气倒是出了,就是没达到那个标准,结果汉武帝就没给他封侯。另外李广也属实倒霉,要么就是被匈奴俘虏,给汉武帝留下不好的印象,要么就是后来迷路,延误了战机。
他也确实够命运多舛的。
当时因为迷路,卫青要审问李广的部队,李广的心里是羞愤交加,羞的是自己怎么偏偏就迷路了,愤的是本来打算借这最后一次机会立个战功,结果老天却这样捉弄他。羞愤交加之下,又怎么会甘心让卫青再往自己伤口撒盐呢?
于是就自尽了,他的儿子李敢觉得这都是卫青的责任,按理来说这倒也不能怪卫青,毕竟你延误了战机,我不可能不过问。但李敢觉得,如果不是卫青故意把父亲调离,父亲也不会迷路。
李敢这么想也是对的,因为当时李广的职务是前将军,这就是打头阵的。但是汉武帝曾经私下里觉得李广这人命运不好,就不要让他打头阵了,估计也是觉得李广就是个行走的扫把星。而卫青自己也有私心,他想让丢掉侯爵的公孙敖跟着自己。
等打赢了,他自然也就恢复侯爵了,汉武帝和卫青这么一合计,结果就把李广的小命也算没了。
这也就不难怪李敢替父亲打抱不平,跑到卫青府上把他给揍了一顿,也不知道卫青是心里有愧呢,还是觉得没必要把这事闹大,以免断送这个年轻人的未来。所以就没有声张这件事,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这事偏偏让霍去病给知道了,年轻人嘛,觉得自己的舅舅平白无故的被打了,必须把面子给找回来。霍去病也是够绝的,直接把李敢给射杀了,这下子事情算是闹大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生基本上就毁了,从此会背上一个杀人犯的恶名。
但权力的好处这时候就体现了出来,汉武帝有心偏袒霍去病,就编织了一个借口说李敢是打猎的时候被鹿给撞死的。这种烂借口也真的是太不走心了,借口虽然烂,但是并没有人出来要霍去病偿命,毕竟封建社会就是那个德行。
而霍去病呢反正也是匈奴人杀得够多了,对杀人这种事也是麻木了,心理上也没有什么负担。之后还是比较潇洒的生活着,毕竟汉武帝那时候正宠信他嘛,霍去病这个人呢,虽然战功很高,但是人品并不怎么样。
他属于卫氏集团出身的外戚,从小就过着很优越的生活,所以对民间疾苦,人情冷暖这些事情都是不了解,也不懂的。他只知道媚上,但并不会爱下,像他出去打仗,汉武帝会特别给他准备食物,都不和士兵们一起吃。
士兵们饿得眼冒金星,他自己的食物吃不完都烂掉了,也不会分给士兵们。另外士兵们很累,一个个困得走不动道了,他自己还在那里蹴鞠。所以司马迁就说霍去病这个人从小出身优越,因此不懂得爱惜士兵。
另外霍去病也真的是老天爷赏饭吃,第一次去跟卫青去打匈奴,带着八百个人杀了两千多个匈奴人,还俘虏了一票匈奴贵族,初战成名,封了个冠军侯。除了说他是个军事天才,再也找不到什么合理的理由来解释他的成功了。
相比之下,李广家族的倒霉简直不忍直视,李广有个孙子叫李陵,因为和匈奴人打仗,没有得到汉军及时的支援,没办法只好投降了匈奴。因为这件事,结果汉武帝勃然大怒,把李氏三族都给灭了,司马迁还因为替他说话,被斩了一刀。
一个家族倒霉到这种程度,也算是没谁了,给朝廷卖了这么多年命,啥也没捞着,结果反而落得个灭族的下场,汉武帝有愧于李广家族还真的不是随口说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