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飞将军”李广一生的悲剧,究竟是能力不济还是缺乏运气?

“飞将军”李广一生的悲剧,究竟是能力不济还是缺乏运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 访问量:4001 更新时间:2024/1/26 15:38:21

大诗人王昌龄的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可谓经典,但其中提到的“飞将”李广却可谓悲催。他的故事,即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提起,依然让人惋惜不已。

李广作为西汉时期的名将,他的能力与出身当真是无可置疑和无可挑剔的,可惜却止步于九卿,并未封侯。

九卿虽然官衔不低,但却只是职位而已,只能领取相应的俸禄,并不能世袭或者传承。因此,封建社会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更加愿意追求爵位的提升。

李广出身名门,祖先是秦朝的大将李信,带领秦军四处攻伐战无不胜,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股肱之臣,为实现中国的大一统可谓功勋卓著。

短暂的秦朝灭亡后,曾经无比辉煌的李家只得从都城咸阳搬出,来到陇西一带低调生存繁衍。不过,家族的那份荣耀感却从来未曾丢失,一代一代往下传承,寄希望于来日能够重塑辉煌。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广出生了,他自幼习武的同时,思想教育也从来没有拉下。刚从懂事起,就树立了“为李家重新崛起而奋斗”的志向,弓马骑射都样样精通。

结束吕后乱政,西汉政局终于在汉文帝时期进入了平稳期。李广凭借家庭出身和个人能力,终于有机会护卫文帝一同狩猎,也赢得了青睐。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汉文帝曾这样夸赞他: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啥意思?就是说这个小伙儿太可惜了,要是生在高祖刘邦时期,以他的军事才能受封万户侯岂不是分分钟的事!

可惜,政局初定的汉文帝开始推行“无为而治”,对外更是停止军事行动而改以“和亲”为主。而《汉律》明确,只有战场立军功才能获得荣耀,才能被封侯。

于是,李广在军中的这些年基本上只能打打兔子,打打野兽,对于匈奴却几乎没有战绩。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他并非没有与匈奴打过仗,只是没有担任过主力而已,每次都“巧妙地”避开了匈奴的主力部队。

汉景帝登基后,李广被调回陇西担任都尉。虽然官衔提升了,可却离开了主力部队,成了一名后方的武官,见匈奴人一面就更难了。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对外虽然捞不着仗打,可对内却有了机会,因为“七国之乱”爆发了。

为了反抗汉景帝的削藩之策,吴王刘濞伙同其他诸侯一同造反,还喊出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汉景帝刘无奈,只得下旨处死了忠于自己的晁错,希望能消除国内的叛乱。

可是,造反这种事往往“开弓没有回头箭”,吴王他们压根就没收手的打算,继续向都城杀来。在此期间,周亚夫超常发挥,率领自己的细柳营顶住了叛军的攻势,终于平定了这场内乱。

期间,李广也被周亚夫调来参战,可惜没有加入到主力部队,而是来到梁王(景帝之弟)的帐下效力。由于作战勇猛,李广得到了梁王的多次嘉奖,甚至还领受了他赏赐的将军封印。

这下麻烦了,如果单单接受金银赏赐也就罢了,可接受对方赋予的军权就有了投靠之嫌。汉景帝刚刚平定了吴王领导的七国之乱,自然非常提防诸侯王再与军事将领勾结,因此开始对他有所防备,没有为他封侯。

此后,李广虽然一直在上郡、代郡、云中和雁门几处边关重镇轮值,可汉匈之间始终也没有真正的大战。因为,汉景帝延续了其父文帝的和亲之策,对外用兵并不多。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虽然凭借“文景之治”的积累开始逐渐转变对外妥协之势,逐步加大了对匈奴的军事攻势。但是,汉武帝喜欢大规模的长途奔袭作战,而且喜欢起用年轻的军事将领,比如卫青霍去病才是他的心腹爱将。于是,可怜的李广又得靠边站,每次参战都是配角。

公元前129年,李广终于有机会和卫青并驾齐驱,各领一支骑兵深入匈奴境内作战。结果又悲剧了,因为匈奴听闻他“飞将军”的大名,竟然将主力骑兵避开卫青而专门围攻李广所部。

于是,李广虽然誓死作战,但还是寡不敌众遭至了全军覆没,自己还被匈奴生擒活捉。要不是侥幸逃脱的话,很可能就“英勇就义”了,自然,这次仗下来他不被问罪就烧高香了,哪敢有封侯的奢望。

之后,汉武帝对匈奴发起了漠北之战,只令卫青和霍去病率军前往,而李广居然连配角都没捞上,只能眼看这些后辈们耀武扬威,加官进爵。

已经从军四十多年,大小战斗不下百场的李广,到了六十岁的高龄依然没能封侯,心中的委屈只有自己清楚。因此,他不顾自己年迈,多次泣血上陈汉武帝请求为国杀敌。

刘彻终被感动了,勉强答应他随同卫青出战,甚至允诺出任先锋将军,准备得胜归来时就封他为侯,也算了却了一桩遗憾。

可惜,可惜!李广的这次出征更加悲催,竟然领军迷路了,耽误了和大将军卫青合击匈奴的计划。虽然卫青表现神勇,以自己所部兵马奇袭了单于,但由于没有形成合围之势,导致了单于的逃脱。

经此失败,李广既羞愧难当,又悲愤难抑,担心回到长安遭到问责,竟然选择了拔刀自刎,只为后人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无限遗憾。

回顾李广的一生,他的武功和神勇人尽皆知,他的忠君和爱国毋容置疑。可是,似乎总是缺少一种政治敏感性,缺少些许的运气成分,每每在抉择的关头就会出错,最后只能成为了一个“悲情英雄”。@文史不假

标签: 李广

更多文章

  • 读《资治通鉴》“飞将李广”:英勇善战,立功无数,却拔剑自刎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李广

    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匈奴不时地骚扰边界,为了抵御敌人,汉朝涌现出许多抗击匈奴的名将,飞将军李广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抗击匈奴的事业,终身大小70多次战役,英勇善战,成为匈奴心中可怕的劲敌,号称“汉朝飞将军”。 但他的一生都不太走运,功劳虽多,却一直

  • 李广为什么要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李广

    可以说,李家三代都很不幸。李广一生征战匈奴不得封侯。儿子李敢霍去病被射杀。孙子李陵被迫降敌,全家被薄恩寡义的汉武帝诛杀。尤其是李广,终战一生未曾封侯。确实有些不公和委屈。但“李广为什么这么悲催”?而司马迁却为何如此同情李广?李广之所以一生坎坷未得封侯,首先就是“政治不坚定”就凭私下接受梁王将军印绶一

  • 李广一生未封侯,原因不在汉武帝,竟然是因为这个!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李广

    论飞将军李广的大名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李广射虎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李广是西汉时著名武将,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凭借一身盖世武功,杀敌无数,匈奴人畏其英勇,称之为“飞将军”。人们咏叹之余,不禁发问:在汉武帝开疆拓土、以封侯赐爵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史记李

  • 李家出一上联“李广,李白,李连杰,人杰辈出”张家不服霸气回应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李广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着流传多年的璀璨文明,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且时代相传,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也染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底色,尽管岁月已经过去多年,但是我们依然能够非常清晰地随口念起很多年前的唐诗宋词。但是中华文化中并不仅仅局限于唐

  • 飞将军李广军前含恨自刎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书标签:李广

    李广,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李广的祖先是秦朝名将李信,曾率军大败燕国。数十年前,李信是秦国的大将。他和王翦两个人,领着秦国的兵马到处茬架,打遍七国无敌手,到处搞团灭,在当时牛逼的是不要不要的!可惜,秦始皇的后人太不争气,只玩到二世就歇菜了。害得李家,拼死夺来的天下,还没来

  • 李广的战绩分明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何后世多在诗词中怀念李广?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李广

    问题还是出在了“太史公”司马迁身上。唐代大家王勃曾写下骈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此句乃是感叹古人命运时节之遗憾,一个人才,或许因为一些小事而失去崛起的机会,命运的无常,让人难以揣度。李广被称为“飞将军”,战争能力不能说古今前列,但在汉朝文帝、景帝时期,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两个时代都对匈奴展现出

  • 李广之死与卫青的奴隶出身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李广

    英雄背后尽是辛酸泪。李广、卫青都是英雄,然而背后辛酸各不相同。在《卫青列传》中,司马迁写道,“大将军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前将军广,广自杀”。这句话暗含李广、卫青各自辛酸。其中涉及三个人物,“大将军”是指卫青,“前将军广”为飞将军李广,而“长史”则是卫青的下属官员。“簿责”意思是按文书所列一一责问。

  • 北京大石虎胡同和李广桥真的与汉李广将军有关系吗?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李广

    #在头条看世界#在德胜门内有个大石虎胡同,穿胡同向东走钻出金奖胡同就到了柳荫街,据说以前这里有一座李广桥。查其来源时,老金就在网上看到,关于大石虎胡同和李广桥有了这样的传说:大石虎胡同西口今天的样子据说汉朝的大将军李广,为了抵御匈奴曾经在这里出任右北平郡守,当时这里还是个村庄,常有老虎出没。李广有一

  • 景帝年间李广任职边郡太守频繁调动

    历史人物编辑:小境界大天下标签:李广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上回对王勃诗句中典故人物——“冯唐易老”的原因做了剖析,引起了百万关注。这回我们探寻“李广难封”的原因,李广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虽屡立战功,却未能封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从《史记》中,看看司马迁对“飞将军”李广记录和评价。“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 官渡之战失败,袁绍没有听从田丰建议,即使是听了,袁绍也不会赢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田丰

    官渡战役是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虽然袁绍在战前共有20万人,但曹操只有5、6万人。 在实际决战中,袁绍出兵超过10万人,应该在11、2万人左右,曹操兵力就很少了,估计只有2、3万人。 但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最大的变数是许攸从袁绍营转移到曹操手中,许攸火烧乌巢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