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广的战绩分明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何后世多在诗词中怀念李广?

李广的战绩分明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何后世多在诗词中怀念李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客多文史 访问量:4835 更新时间:2023/12/27 10:55:01

问题还是出在了“太史公”司马迁身上。

唐代大家王勃曾写下骈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此句乃是感叹古人命运时节之遗憾,一个人才,或许因为一些小事而失去崛起的机会,命运的无常,让人难以揣度。

李广被称为“飞将军”,战争能力不能说古今前列,但在汉朝文帝、景帝时期,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两个时代都对匈奴展现出“守势”,并且有些忌惮匈奴的情况中,李广敢于直面匈奴,与其对战。

汉文帝就曾说过,可惜李广没有生对时代,如果李广能生在天下纷乱的秦末,跟着刘邦征战,那么最少也是一个万户侯,这就说明了,李广的功绩在汉文帝时期不上不下,这是政治环境所导致的,乃是第一个可惜。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还很年轻,一切皆有可能,和后世卫青霍去病不同的是,李广抗击匈奴的经验不多,因为对匈奴的保守政策,一直不允许主动出击,就在蹉跎之中,李广渐渐老去。

到了汉景帝即位,吴楚七国之乱给了李广抛头露面的机会,可因为一系列的因缘际会,李广还是没能封侯,又因为强悍的军事风格,反而是历经了数地的太守,在汉景帝时期盛名一时,匈奴也十分忌惮以及敬畏这个对手。

整一个汉朝对匈奴的保守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期开始打破,随着社会的生产恢复,资源开始填充,大汉有了新的规划的能力,这个时候,军事人才不断突出,卫青、霍去病自然不用说,在他们之下,将领都多了许多。

而李广,却是已经“老”了。

最巅峰的时候,李广没能建功封侯,到了他年老,一切的机能开始下降,打仗的力气不比以前了,虽然还是大汉的名将,但人老是事实,有些事情不得不服,比起正在壮年的卫青、霍去病,李广显得迟暮且沧桑。

给予李广命运重击的是,卫青和霍去病仿佛天生的“战争能力”。

首先是卫青,打破了大汉多年以来的劣势,一战直破龙城擒下匈奴大量的重要人物,这件事情,李广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做到。

再之后便是更惊艳的霍去病,未及弱冠,一战歼敌,当霍去病开始崛起的时候,李广却是已经走下坡路了,偶尔打败仗,偶尔迷路让敌人跑掉,让时人在对比之下对李广的态度特别不好,可是大家忽视了,李广已经年到花甲了。

李广不服,他很倔强,即便卫青崛起,他还是要打出自己的精彩,在漠北大决战中,李广本来想着以自己的计划围歼匈奴,违背了卫青的命令,这是李广赌上了名声之战,他有预感,此战攻成,他将封侯,即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触发这件事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李广的儿子李敢都已经被封为了“关内侯”,虽然李敢是自己儿子,但李广却是比李敢还要强悍得多,于是李广孤注一掷。

谁知道,此战李广“缺席”,带着大军迷路,卫青原本的计划乃是让李广在此拦截匈奴残军,有很大可能,是李广的迷路导致残军在这个盲区逃掉了,这件事说大不大,却是严重的战争失误。

李广为了保住名声,自杀了!

一代名将如此落幕,飞将军最终自刎于自己追逐这个被视为“不能封侯却还要封侯”的人生目标上,卫青震撼,朝野沉默,李敢愤怒,所以李敢打伤卫青,引出了后来霍去病以弓箭射杀李敢之事。

后话不说,李广的经历在他的好友“司马迁”眼中,惋惜到不行。

于是司马迁的《史记》,带了很多私货,司马迁在情绪上,极其同情李广,对于真材实料的霍去病、卫青,司马迁没有说很尊重,反而是以汉武帝“任人唯亲”才重用霍去病和卫青为理由,对这两个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诋毁”。

在史实上,司马迁没有恶意增减,但是在情绪上,司马迁直接偏颇了李广,因为古人读史更多时候也受“情绪”的影响,所以后世人对于劳苦功高,天才之姿的霍去病、卫青暂且不说,反而是经常同情李广,怀念李广。

说实在的,数千年历史上,李广的确算是个悲情人物,在天赋上,其实世人一直都不知道李广最巅峰时的状态,是否能超过卫霍,毕竟汉朝的保守政策,让李广消磨了生命,可李广的“进取之心”却是让人侧目的,直到临死一刻,都仍旧不放弃。

所以王勃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所以王维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古人对命运看重更执着于所谓的能力,古代天子叫做“天命之子”,而不是什么能力最强、手段最硬的称呼,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王维觉得,卫青能崛起,是汉武帝的青睐和命运的青睐,李广数十年无法封侯,亦是命理的因由。

败者犹荣,这并不是可耻的,怀念李广,毕竟他真的对大汉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啦,推崇卫青、霍去病的人也不在少数,并不能说就比李广少,而且写他们两人的风格的诗的,都是豪放豪迈的派系。

譬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首诗是缅怀卫青、李广二人的”,再譬如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其中“封狼居胥”乃是虚意,但是也代指了刘义隆有意效仿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的壮举,只是最终失败罢了。

写卫霍,其实没有什么弱点可写,但凡写到,都是气吞万里如虎,偶尔有人缅怀霍去病,但霍去病短暂的一生,其实已经很绚烂了,比起最后自杀的李广,那也是天差地别。

而写李广,大多数都是怀才不遇的诗人,这些人很喜欢李广、陶渊明之流,因为有参照,诗人喜欢以“古”为力量,现实的落魄无法击败他们,但他们也需要古人的同等情况来洗涤心灵,所以一个“失败者”更喜欢李广还是卫霍?

结果不言而喻!

正因为古代的主流文人乃是“谪贬”或者是抒情诗的更多,所以李广在文学环境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譬如苏轼、辛弃疾这些文人官员,都曾经不得志,情绪低潮,他们自然是跟着太史公一样的态度,偏颇李广。

当然,卫霍在后世文学作品里的“出镜率”太低,和太史公的“手法”也有关。

关于卫青霍去病的功绩,司马迁没有抹去,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有着太多的“个人色彩”,譬如说什么卫青“获天幸”,意思就是卫青因为被汉武帝青睐,才有了那么多建功的机会,换而言之,也就是李广是因为没有机会,没有被“幸”才那么悲哀。

因为《史记》乃是史界举重若轻的鼻祖级史料,后世人读书必须要读着一本,有的人能看得出司马迁的情绪,但总有人会信,甚至这种情绪会扎根世人的心理,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总喜欢说自己和李广是一样的不幸,而成功者乃是和卫霍一样的幸运。

归根结底,功劳本身并不太重要,表达情绪,正负面历史人物都可用之,缅怀李广,那不是无缘无故就去缅怀的,最少都要“同病相怜”,那才能身临其境,代入感强了,才能抹去抑郁不得志的空虚感。

李广也许想不到,他的生前名,比不过身后名,他总归是超越了卫霍,而他最想不到的事,带着他走上“巅峰”的,乃是太史公司马迁。

标签: 李广

更多文章

  • 李广之死与卫青的奴隶出身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李广

    英雄背后尽是辛酸泪。李广、卫青都是英雄,然而背后辛酸各不相同。在《卫青列传》中,司马迁写道,“大将军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前将军广,广自杀”。这句话暗含李广、卫青各自辛酸。其中涉及三个人物,“大将军”是指卫青,“前将军广”为飞将军李广,而“长史”则是卫青的下属官员。“簿责”意思是按文书所列一一责问。

  • 北京大石虎胡同和李广桥真的与汉李广将军有关系吗?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李广

    #在头条看世界#在德胜门内有个大石虎胡同,穿胡同向东走钻出金奖胡同就到了柳荫街,据说以前这里有一座李广桥。查其来源时,老金就在网上看到,关于大石虎胡同和李广桥有了这样的传说:大石虎胡同西口今天的样子据说汉朝的大将军李广,为了抵御匈奴曾经在这里出任右北平郡守,当时这里还是个村庄,常有老虎出没。李广有一

  • 景帝年间李广任职边郡太守频繁调动

    历史人物编辑:小境界大天下标签:李广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上回对王勃诗句中典故人物——“冯唐易老”的原因做了剖析,引起了百万关注。这回我们探寻“李广难封”的原因,李广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虽屡立战功,却未能封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从《史记》中,看看司马迁对“飞将军”李广记录和评价。“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 官渡之战失败,袁绍没有听从田丰建议,即使是听了,袁绍也不会赢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田丰

    官渡战役是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虽然袁绍在战前共有20万人,但曹操只有5、6万人。 在实际决战中,袁绍出兵超过10万人,应该在11、2万人左右,曹操兵力就很少了,估计只有2、3万人。 但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最大的变数是许攸从袁绍营转移到曹操手中,许攸火烧乌巢的计划

  • 如果袁绍听田丰的,不发动官渡之战而是养精蓄锐,能拖垮曹操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田丰

    官渡之战是两位英雄争夺北方控制权的重要战役。此战决定谁能成为霸主。战斗的结果谁都知道。曹操以少胜多,乘机而出的袁绍却功亏一篑,将手下的贤能之士尽数杀光。他的儿子没有一个能干的。袁绍战败后退守冀州,不久病逝。曹操一个一个打败自己的儿子,最终统一了北方。一、袁绍的优势在军事实力上,他绝对是拥有最大优势的

  • 三国的田丰是什么级别?袁绍全听他的能打败刚刚崛起的曹操嘛?

    历史人物编辑:沟崖在则标签:田丰

    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这一段时间智谋之士众多,曹操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刘备有庞统、法正、诸葛亮;孙权有张昭、鲁肃、顾雍,吕布有陈宫,袁绍有田丰、沮授、许攸、郭图等。田丰和沮授是袁绍谋士的代表人物,可以称之为谋主。田丰是袁绍占据冀州后,花重金礼遇请出山的,并拜为别驾,可以说袁绍在前期对他是非常

  • 谋士田丰如何展示他的才华?此人为袁绍做了何事,最终的结局是?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田丰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时期,四世三公的袁绍一度是诸侯当中综合实力最为强劲的一位。可是,袁绍最终却在曹操的手中遭受了完败,让自己硕大的基业顷刻付之东流,这是非常可惜的。袁绍失败的原因当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善于用人。他帐下有许多非常优秀的谋士,比如田丰、许攸、沮授等人,但由于这些人自身性格的缺陷,以及袁

  • 如果袁绍听取田丰的建议不仓促发动官渡之战,能拖垮曹操吗?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田丰

    导读: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袁绍和袁术哥俩由于四世三公的家室,所以在汉末诸侯中起点最高。否则袁绍也不会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被推为联盟的盟主。袁绍也没有辜负这样的优势,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带甲数十万,治下经济繁荣、人口众多。颇有成就霸业的底子,可以说袁绍拿了一手的好牌可

  • 有识之士都仰慕田丰久矣,结果笨蛋袁绍弃之如草芥!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田丰

    本文为百家号历史红馆原创首发,商业转载须授权!谋士和武将一样,是三国迷们追捧和痴迷的一种职业。例如“王佐之才”荀彧、“鬼才”郭嘉、“毒士”贾羽、“神机妙算”诸葛亮等等,跟那些神勇的武将一样,备受所有的三国迷追捧。而田丰、沮授、许攸、逢纪等等一直是袁绍手下闻名遐迩的谋士,特别是在三国前期,田丰绝对是响

  • 三国中的田丰没有多少人了解,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提起他的名字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田丰

    三国中的田丰没有多少人了解,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提起他的名字三国中的田丰自幼的时候就十分的聪明,而且他在少年的时候就失去了亲人,他也在自己亲人的墓地守丧,但是守丧的时间过了之后,田丰还是不笑,他的做法也让许多邻居都十分的佩服,当时的田丰十分的好学,他的大脑里也有许多的知识,当时他在当地也十分的有名,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