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人墨客抑郁不得志,常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作为流传千年的名句未必句句符合客观的历史事实,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此话虽然不中听,可用来形容一生不得封侯的李广,却有着七分恰当之处,李广的点背有着必然的原因。
政治敏感度低
李广的悲剧最早源自年轻气盛。汉景帝时期,爆发西汉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吴王刘濞一直记恨汉景帝刘启的杀子之仇,如今又要听信小人晁错的削藩建议,所幸一不做二不休扯起“清君侧”的大旗。
七国之乱浩浩荡荡,号称二十万大军直奔长安而来。吓的汉景帝赶紧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丞相袁盎暗地里建议汉景帝以杀掉晁错,安抚七个诸侯王的情绪。病急乱投医的汉景帝居然不顾往日的君臣情分,将晁错满门抄斩。
晁错死后,吴王刘濞丝毫没有退兵之意,继续攻打吴国通往长安的要道梁国。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同母胞弟,自然会给老哥出力,倾尽梁国全部的力量与吴楚叛军相持对峙,眼看支撑不住,幸好统帅周亚夫和将军李广两面驰援,才解除梁王刘武的危机。
应该说,李广在保卫梁国的战役中功劳很大,周亚夫也积极上表请求朝廷封赏李广。哪成想,梁王刘武见到李广与自己年纪相仿甚是喜爱,干脆把自己梁国的将军印绶给李广。
李广面对刘武的犒赏没有多想,明目张胆地收下。此事传到朝廷以后,众臣十分不满,李广身为朝廷官员居然接受诸侯国的犒赏,有悖汉家法令,众臣集体上书要求撤销对李广的封赏,汉景帝迫于压力,只好准奏。所以,平定七国之乱、解救梁王刘武的过程中,李广虽然有功,但不行封赏。
由这一点可以看出,李广的政治敏感度十分低下,身为朝廷的官吏接受诸侯国的封赏是汉朝的大忌,因为整个汉朝一直没有解决朝廷与地方的关系,两者之间处于矛盾的对立面。
喜欢追求冒险
都说艺高人胆大。李广虽是百战名将,同样有这个毛病,非常喜欢冒险。拥有冒险的精神是英雄好汉的品格,可在皇帝眼里完全不同。毕竟,用兵是国之大事,需要谨慎小心。
汉文帝十四年,朝廷派宦官去前线看望李广。大漠安营扎寨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李广安排手下带着宦官出去打猎散心,结果遇上3个匈奴猎人,宦官一看对方才3个人,一声令下数十个汉军上去准备猎杀匈奴人,结果一队人马被3个匈奴人一顿胖揍,宦官大腿中箭有幸逃回。
李广听闻此事,说想必是匈奴的射雕手(狙击手),赶紧随我前去捕杀。果然,李广出马后,3个射雕手捕杀掉2个,活捉1个。正要收兵往回走,只见匈奴有一股大军徐徐赶来,仅仅相隔十多里地。部下们纷纷吓得瑟瑟发抖,劝李广赶紧撤逃。
李广说,千万别跑,全部镇定自若朝着匈奴迎面而去。与匈奴仅有数里地的距离,李广命手下全部下马就地睡觉休息。
匈奴大军一看,这股汉军怎么如此大胆,莫不是后面有大军埋伏接应,因此一直按兵不动。直到夜晚时候,匈奴趁着夜色悄悄退去。
李广恰恰是因为太过勇敢,导致与匈奴的对战中,受伤是家常便饭。因为李广射箭要求自己箭无虚发,往往与匈奴搞近距离对射,导致自己常被匈奴箭伤。
李广冒险的带兵风格,汉武帝早有耳闻。李广最后一次出战抗击匈奴,汉武帝一再嘱咐卫青不要让李广带主力,此人太点背,总是冒冒失失地出现一些小插曲。
汉武帝的言外之意,实际上是对李广冲动爱冒险的不放心。所以,李广很少有机会带领主力与匈奴搏击,自然也没有太大的功勋建立。
为人跋扈强势
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或多或少有些赞誉过剩。李广为人非常强势,坚决不容别人忤逆自己。
有一年,李广赋闲在家,与自己的好友孙屏相约狩猎,玩的一时兴起,路途跑得太远,往回走到城门的时候,夜色已黑。汉朝是有禁夜的规定,李广站在城下喊“我是前将军李广,请开一下城门”。
值班的霸陵守尉由于晚饭喝点小酒,大声回复到“即便是现任将军都不能违背规定,何况前任将军,坚决不放行”。
风水轮流转,李广上任以后,朝廷安排做右北平太守,正好管辖霸陵。李广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以无罪处死当时的霸陵守尉。
平白无故擅杀朝廷大臣,已经构成死罪。汉武帝觉得李广是个人才,便没有深入追究。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李广的气量没有史书上记载的宽广,霸陵守尉只是尽职守则,所言所做的完全是依照法度,李广却因为自己的不痛快将其斩杀,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李广临终之际曾经感言自己一生太过点背,汉文帝喜欢文臣,自己偏偏是武将出身;汉景帝时期,喜欢稳重的老臣,结果自己那时年轻;人过半百熬到喜欢穷兵黩武的汉武帝登基,朝廷又喜欢干劲十足的年轻人。
综合来看,李广的悲剧人生完全是七分内因,三分外由。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李广应该是最为经典的案例之一。
读史心语:王维有诗《老将行》评价飞将军李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