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广难封。
早在文帝当政时,就曾这样评价过刚参军不久的李广:“可惜你生不逢时,如果在汉高祖时期,万户侯岂在话下!”
就这无心之语,却似一个魔咒伴随了李广一生。
其实文帝所言也并非完全正确。因为此后景帝、武帝之时,虽然国内整体升平,但局部战乱却时有发生,作为军人的李广,本是可以有用武之地的。
但坏就坏在运气上…
-贰-
七王之乱时,李广随总司令周亚夫击吴楚之兵。其骁勇异常、战功赫赫,直惹得和周亚夫有隙的梁孝王都忍不住授予其将军之印,以嘉其勇。
但梁孝王此举本质上却害了李将军。因为大军凯旋之后,在论功请赏之时,周亚夫就因为这茬而刻意未向景帝表奏李广。
后朝中有人识得李广之才,泣奏景帝,请求重用。景帝因此才提拔李广为上郡太守(此郡最高行政长官)。要说这个职位也不低,因为景帝时期,全国总共也就六十余郡,所以从行政级别上来说,也堪比现在的省委书记。
而此后,李广还时常辗转于其他边郡,皆任太守之职。常与匈奴作战,声名日高,且还有更高的是其在敌人阵营中的名气。
就这样,李广一直奋战在最为艰苦的前线,一直守护着大汉王朝的边境,一直从景帝上位不久到景帝与世长辞…一直未有过大的提拔。但这“一直”,却是四十余年的光阴!
四十余年,保境安民,使多少黎民少受涂害;四十余年,戍疆守边,使多少国土少受践踏…四十余年,抛开功劳,苦劳也是一大筐呀!难封,难至这般!
-叁-
伟大是熬出来的!
但斯言似乎套用不到李广身上。从文帝到景帝,从小子后生到双鬓斑白,然而大汉王朝却终缺一侯位封与李广。
直熬到汉武帝当政。
本以为在这位素有雄才大略的主子手上会建功立业、拜相封侯,但命运比人强…
武帝当政以后,左右以为李广名将,于是将其从上郡太守的位子上调到未央卫尉,算是从地方靠拢到中央了,但也仅算是平调。
不久,汉王朝精心策划了一场马邑诱敌战,打算伏击匈奴,李广身为骁骑将军,也在军中。但不想被匈奴发觉,汉军无功而返。
后四年,李广又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偏又遇上匈奴主力部队,寡不敌众,李广还被生擒…当时匈奴单于素闻李广贤名,于是下令军中如得李广必须得留活口,打算日后劝降。李广被捕之后,已是负伤在身,是故匈奴将其置于两马之间,托运返程。
李广佯装死去,途中窥得一胡儿骑着善马,于是腾起夺马,并夺其弓箭,且托着自己六十余年的伤躯,硬是靠一己之力,从大军中逃脱。
归程中,只身打马过草原,风吹弓弦呜咽…
苍老的身躯,拖着一颗苍老的心,狂奔!
-肆-
然而,虽然是艰难逃脱,但毕竟李广部下损失惨重,李广还又被捕过,这着实有失大汉尊严。所以当李广归汉以后,直接被打入天牢,当斩,花钱赎为庶人。
居家几年之后,朝中有职位空缺,武帝又将李广诏来补上。此后,汉军又数次对匈奴作战,且每次均有不少人因为军功而得以封侯,但偏偏李广每次都不得封。
公元前119年,这是李广最后一次出征,也是其生命的最后一段征程。这一年,武帝又一次发动大军,往剿匈奴,并以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为首。这一年,武帝本来是未打算让李广出征的,是李广数番请命,武帝才勉强答应。
临行前,武帝密诫卫青,令勿委李广以重任,因其年老。是故李广在出征以后,被分配于右将军军队。而卫青亲带主力部队,往击匈奴。李广数请卫青为大军前锋而不得,怒而归右军,出东道。但东道道远迂回,又伐水草,难以行军。而途中又失向导,致迷路失期。
卫青也基本是无功而返,回程中遇得右将军军队,卫青责问李广失期原因,以上表奏天子,李广自知此番误事,更知卫青欲将己作替罪羊,于是亲自上书谢罪。之后,又扶剑自刎。
李广死时,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终李广一生,食俸禄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才,一直心系国家,不顾家产。
李广带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李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李广不尝食。一军之中,皆乐为其用。且李广作战,多勇多智,匈奴闻其名而丧胆。
但就这么好的一个人,却始终未封。
-伍-
李广的一生,是不幸福的一生。他一直有一个目标,却一直未曾实现。这个目标曾鞭策着李广不竭进取,但也是这目标使李广内心一生郁郁。
要说李广也确实难受,他曾经对一个相面之人倾诉,说其部下有不少人才能不及中人,却偏能得封,而独我李广不能。
且李广有一堂弟叫李蔡,同李广同时侍奉汉文帝,但李蔡日后平步青云,为将为相,还又封侯。但李广始终在二千石上徘徊…
郁闷之极时,就禁不住问天、问命了…
“候”不过一名爵,但李广却一直想用其为自己奋斗的一生画个句号。但始终未能。真是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