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广心声:厄运如风,伴吾一生

李广心声:厄运如风,伴吾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梁志宇 访问量:3782 更新时间:2024/1/25 0:57:17

-壹-

李广难封。

早在文帝当政时,就曾这样评价过刚参军不久的李广:“可惜你生不逢时,如果在汉高祖时期,万户侯岂在话下!”

就这无心之语,却似一个魔咒伴随了李广一生。

其实文帝所言也并非完全正确。因为此后景帝、武帝之时,虽然国内整体升平,但局部战乱却时有发生,作为军人的李广,本是可以有用武之地的。

但坏就坏在运气上…

-贰-

七王之乱时,李广随总司令周亚夫击吴楚之兵。其骁勇异常、战功赫赫,直惹得和周亚夫有隙的梁孝王都忍不住授予其将军之印,以嘉其勇。

但梁孝王此举本质上却害了李将军。因为大军凯旋之后,在论功请赏之时,周亚夫就因为这茬而刻意未向景帝表奏李广。

后朝中有人识得李广之才,泣奏景帝,请求重用。景帝因此才提拔李广为上郡太守(此郡最高行政长官)。要说这个职位也不低,因为景帝时期,全国总共也就六十余郡,所以从行政级别上来说,也堪比现在的省委书记。

而此后,李广还时常辗转于其他边郡,皆任太守之职。常与匈奴作战,声名日高,且还有更高的是其在敌人阵营中的名气。

就这样,李广一直奋战在最为艰苦的前线,一直守护着大汉王朝的边境,一直从景帝上位不久到景帝与世长辞…一直未有过大的提拔。但这“一直”,却是四十余年的光阴!

四十余年,保境安民,使多少黎民少受涂害;四十余年,戍疆守边,使多少国土少受践踏…四十余年,抛开功劳,苦劳也是一大筐呀!难封,难至这般!

-叁-

伟大是熬出来的!

但斯言似乎套用不到李广身上。从文帝到景帝,从小子后生到双鬓斑白,然而大汉王朝却终缺一侯位封与李广。

直熬到汉武帝当政。

本以为在这位素有雄才大略的主子手上会建功立业、拜相封侯,但命运比人强…

武帝当政以后,左右以为李广名将,于是将其从上郡太守的位子上调到未央卫尉,算是从地方靠拢到中央了,但也仅算是平调。

不久,汉王朝精心策划了一场马邑诱敌战,打算伏击匈奴,李广身为骁骑将军,也在军中。但不想被匈奴发觉,汉军无功而返。

后四年,李广又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偏又遇上匈奴主力部队,寡不敌众,李广还被生擒…当时匈奴单于素闻李广贤名,于是下令军中如得李广必须得留活口,打算日后劝降。李广被捕之后,已是负伤在身,是故匈奴将其置于两马之间,托运返程。

李广佯装死去,途中窥得一胡儿骑着善马,于是腾起夺马,并夺其弓箭,且托着自己六十余年的伤躯,硬是靠一己之力,从大军中逃脱。

归程中,只身打马过草原,风吹弓弦呜咽…

苍老的身躯,拖着一颗苍老的心,狂奔!

-肆-

然而,虽然是艰难逃脱,但毕竟李广部下损失惨重,李广还又被捕过,这着实有失大汉尊严。所以当李广归汉以后,直接被打入天牢,当斩,花钱赎为庶人。

居家几年之后,朝中有职位空缺,武帝又将李广诏来补上。此后,汉军又数次对匈奴作战,且每次均有不少人因为军功而得以封侯,但偏偏李广每次都不得封。

公元前119年,这是李广最后一次出征,也是其生命的最后一段征程。这一年,武帝又一次发动大军,往剿匈奴,并以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为首。这一年,武帝本来是未打算让李广出征的,是李广数番请命,武帝才勉强答应。

临行前,武帝密诫卫青,令勿委李广以重任,因其年老。是故李广在出征以后,被分配于右将军军队。而卫青亲带主力部队,往击匈奴。李广数请卫青为大军前锋而不得,怒而归右军,出东道。但东道道远迂回,又伐水草,难以行军。而途中又失向导,致迷路失期。

卫青也基本是无功而返,回程中遇得右将军军队,卫青责问李广失期原因,以上表奏天子,李广自知此番误事,更知卫青欲将己作替罪羊,于是亲自上书谢罪。之后,又扶剑自刎。

李广死时,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终李广一生,食俸禄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才,一直心系国家,不顾家产。

李广带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李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李广不尝食。一军之中,皆乐为其用。且李广作战,多勇多智,匈奴闻其名而丧胆。

但就这么好的一个人,却始终未封。

-伍-

李广的一生,是不幸福的一生。他一直有一个目标,却一直未曾实现。这个目标曾鞭策着李广不竭进取,但也是这目标使李广内心一生郁郁。

要说李广也确实难受,他曾经对一个相面之人倾诉,说其部下有不少人才能不及中人,却偏能得封,而独我李广不能。

且李广有一堂弟叫李蔡,同李广同时侍奉汉文帝,但李蔡日后平步青云,为将为相,还又封侯。但李广始终在二千石上徘徊…

郁闷之极时,就禁不住问天、问命了…

“候”不过一名爵,但李广却一直想用其为自己奋斗的一生画个句号。但始终未能。真是命吗?

标签: 李广

更多文章

  • 声誉下的李广,与自己过意不去,才是莫大的不幸

    历史人物编辑:澜阅史记V标签:李广

    自古文人墨客抑郁不得志,常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作为流传千年的名句未必句句符合客观的历史事实,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此话虽然不中听,可用来形容一生不得封侯的李广,却有着七分恰当之处,李广的点背有着必然的原因。政治敏感度低李广的悲剧最早源自年轻气盛。汉景帝时期,爆发西汉历史

  • 幸亏霍去病死得早,不然也要步卫青和李广的后尘了,霍家得以保存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李广

    霍去病天生军事奇才,在虚岁24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从17岁被汉武帝封为骠姚校尉出道,因功封冠军侯;19岁就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北出匈奴,降服匈奴浑邪王;22岁封狼居胥达到人生巅峰,因功加官为大司马,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舅甥俩掌管大汉天下所有军队,显赫一时!但是两年后,霍去病就因病去世,陪葬茂陵。谥封“景

  • 李广真的没打过一场胜仗吗?为何还被文人吹上天?

    历史人物编辑:等闲读史标签:李广

    胡说!谁说李广没打过胜仗的?李广的“飞将军”外号,根本是匈奴人起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西汉武帝时期,国家最大的安全威胁就是匈奴,李广一生也主要是跟匈奴作战。如果真的“没打过一场胜仗”,匈奴会给对方的“百败之将”送上“飞将军”的美称,还“避之数岁

  • 霍去病一箭射死李广的儿子后,不到一年就死了,纯属巧合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李广

    霍去病一箭射死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不到一年就死了,死得不明不白,不少人都认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掀开历史的日历,打开时空的导航,回到2140年前的集野生动物园、疗养院、陪都行在的皇家园林甘泉宫。此甘泉宫非彼甘泉宫,彼甘泉宫原来是秦太后的寝宫,宣太后芈月在此诱杀义渠王,秦始皇在此原谅并迎入老妈赵姬,

  • 李广总是迷路,为啥霍去病能精确定位匈奴,闪电战胜!装了GPS?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李广

    匈奴之战,霍去病此次打胜仗,无一战败。立下了汗马功劳,匈奴兵节节败退,大汉的国力蒸蒸日上。大家都知道李广是赫赫有名的“飞将军”司马迁称他是“国士无双”,然而在这次战役中总是迷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霍去病能如此精确的定位匈奴,实行闪电战术?古代可没有GPS,没有导航!霍去病作战总是迅捷劲疾,士马强

  • 飞将军李广,三朝抗匈名将,为何落得含愤自杀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李广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衰败,老百姓食不果腹,将相连马车都坐不起,汉朝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通俗的讲就是不要打扰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所以面对北方匈奴的入侵,汉朝采取的是“和亲”的屈辱政策,当然和亲的公主基本上都是山寨版,和亲政策并不能完全解决汉匈之间的矛盾,匈奴人并

  • 飞将军李广威震匈奴四十年,为何连个侯爷也混不上?

    历史人物编辑:钰说时光标签:李广

    提起汉代的名将“飞将军”李广,人们往往会想起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是,据史料记载,汉武帝这个人出手很大方,只要有足够的军功,汉武帝从不吝惜自己手里的帽子,仅公元前127年-前123年,就封了121个侯爵,甚至一日之内封24人为侯。那名声在外的李广为什么没有封侯呢?在说这

  • 卫青急责李广对簿,李广选择自杀,李广之死卫青是否有责任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李广

    汉武帝当朝的时候,李广是汉军中资历非常老的一个将领。早在汉文帝当朝的时候,李广就因为参加对匈奴的作战,斩首颇多而获得封赏。李广一辈子先后担任了七个地方的太守,只要他镇守哪里,匈奴人就不敢骚扰哪里,他因此得到了“飞将军”的美名。李广防守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是在进攻匈奴的时候,表现就差强人意了。李广第一次

  • 为何说汉武帝欠李广一个侯爵?李广满门忠烈,汉武帝却辜负了李广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李广

    汉武帝是有愧于李广家族的,这么说吧,他不仅欠李广一个侯爵,还欠李广一条人命,更欠李广家族一个说法,毕竟他最后把人家全族都给灭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李广难封,冯唐易老”,其实李广难封吗?一点都不难封,只要汉武帝愿意,按照李广的苦劳,也确实该给他封侯。虽然李广的运气确实很背,用王勃的话来说,李广真

  • “飞将军”李广一生的悲剧,究竟是能力不济还是缺乏运气?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李广

    大诗人王昌龄的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可谓经典,但其中提到的“飞将”李广却可谓悲催。他的故事,即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提起,依然让人惋惜不已。李广作为西汉时期的名将,他的能力与出身当真是无可置疑和无可挑剔的,可惜却止步于九卿,并未封侯。九卿虽然官衔不低,但却只是职位而已,只能领取相应的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