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的窦太后为何那么偏爱梁王刘武,甚至希望他能够登上皇位?

历史上的窦太后为何那么偏爱梁王刘武,甚至希望他能够登上皇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2100 更新时间:2024/1/26 11:28:58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面对刘刘武两个儿子,我相信你也一定会跟窦太后一样“偏心”。因为刘启是阴冷可怕的皇帝,刘武是纯粹可亲的儿子。

首先声明,本文仅从窦太后母子的恩怨角度分析,并无意否认汉景帝的历史贡献,拍砖留情。

历史上有两位“偏心”的太后,一个叫“武姜”,是郑武公的妻子,郑庄公寤生的母亲。武姜在生寤生时难产,所以对这个儿子一向不喜欢,而是偏爱小儿子公子段。于是武姜不断怂恿公子段造反,结果生生将小儿子推上了绝路。

另一个就是这位窦漪房窦太后,汉景帝刘启和梁王刘武的母亲。窦太后对刘武有多偏心呢?我们举几个例子。

赏赐无度:

溺爱孩子的父母,恨不能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她)当钱花,窦太后也一样,她对小儿子赏赐起来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差把汉景帝的皇宫都搬到梁国去。

“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

有老妈的财力支持,刘武不是皇帝,却堪比皇帝,他的东花园方圆三百里,他的都城周匝七十里。他甚至学秦始皇,大造宫室,宫室之间通过空中走廊连接,他出入所用的仪仗比照天子。

西汉诸侯王都是郡王,封邑一般不会超过十个县,而刘武的梁国有四十多个县,而且都是大县。梁国本来就地处天下最富庶的区域,如此,他的梁国财富居然超过了长安。

“钱多多”往往伴随着“人傻傻”,刘武喜欢招揽四方豪杰,只要愿意投靠他的人,见面礼就是千金:初次见面,薄礼一份。这大手笔,汉景帝玩得起吗?

逾越法度:

汉景帝说,你当土大款朕忍了,但你自己设置二千石高管算什么意思?想搞第二个朝廷吗?你用天子的仪仗朕忍了,可你出入游戏,规格比我还要高又是什么意思?想把朕踩下去吗?

汉景帝越想越生气,别的王爷进京要按规矩来,你想来就来,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朕的车驾你随便用,朕的御花园你的随从都随便进,朕的后宫你是不是也想体验一把?

这些朕都忍了,谁让老妈罩着你呢?朕得罪不起,可是你的胆也太肥了,居然派刺客公开刺杀朝廷大臣,还一口气杀了十几个。朕要想处死一个大臣都没你这么潇洒,你太上皇啊?

更可气的是,朕给你留面子,让你交出一个替罪羊,你倒好,一点面子不给朕留,竟然将凶手藏在王宫。

干脆你来当皇帝,让朕也享受一下你这个梁王的尊贵呗?

谋求皇储:

窦太后接过话头:刘启,老娘把天下都给你了,你对你弟弟好一点不是应该的吗?你俩都是一根肠子里爬出来的,凭啥你贵为天子,他就得跪在你跟前称臣?

公平起见,你要立刘武做皇太弟,等你百年之后皇位传给他。你儿子?等他百年之后再还给你儿子也不迟。

几年前你就忽悠过我一次,扭头你就立了你儿子刘荣。如今刘荣被废了,你还想耍什么花招?

你不能这么没良心,当年“七国之乱”,用得着刘武的时候,你忽悠他给你卖命,用不着了就过河拆桥。

窦太后就这么霸道,就这么偏心,金山银山堆着小儿子,超级待遇宠着小儿子,还一心逼大儿子将皇位传给小儿子。

父母都希望对子女一碗水端平,可十根手指有长短,父母难免或多或少有差异,但总归有理由,而且有限度。

比如我们村上有一户人家生了七个女儿,每当家里发生矛盾,他们家老妈总是冲“七仙女”发火:早点把你嫁出去才好!因为“七仙女”不乖,总是在家里挑事,惹得全家鸡飞狗跳。

但每当家里有什么脏活累活,他们家老妈又冲五仙女、六仙女发火:这点事好意思让小七干?她喊你们姐姐白喊啦?

总归父母会有理由,也会做平衡,因为那都是他们身上掉下来的肉。

比如武姜,人家也有正当理由——老大是我克星。可是窦太后的偏心你似乎找不出任何理由,而且心偏到脚后跟了,只要涉及哥俩的事,错的一定是汉景帝。

我们以袁盎遇刺事件举例。

袁盎是个鸿儒博士,学问大得很,性格又有点“戆”,谁都敢顶。

想当年,汉文帝还在世时,有一次慎夫人的坐席摆放与窦漪房平齐,袁盎居然一把扯住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拖拽了几尺。那意思是:你一个小妾,怎么配跟皇后的座位平齐?

汉文帝的脸都绿了,慎夫人气得当场甩袖而去。为这事,窦漪房每次看到袁盎总有一种见到亲人的感觉。

眼看着老妈着了魔似的非要立刘武为太子,汉景帝只好请袁盎出面当说客。

袁盎再次发“戆”:“太后您想立梁王,请问将来梁王过世后,又该立谁?”

窦太后不假思索:“当然将皇位还给皇帝的儿子了。”

袁盎大声说道:“那梁王的儿子呢?他们愿意吗?两家的后代必然会为皇位打起来。您老说‘殷道亲亲’,您可知殷商的后人宋宣公,就是因为将王位传给弟弟,弟弟死后想把王位还给哥哥的儿子,结果自己的儿子不干,两家五代人相残相杀,把宋国折腾散了架子。”

窦太后一听“五代人相残相杀”,吓得打了个嗝,半天没说出一句话。

因为袁盎的阻拦,刘武彻底失去了储位。岂料,刘武利欲熏心,居然派人刺杀了袁盎。

后来经过大臣们的协调,汉景帝同意原谅刘武,并允许他进京谢罪。结果刘武担心半路遭遇不测,玩了个“空车计”,车子里的人是替身,他自己抄小路提前进京,并藏身在姐姐家里。

窦太后见小儿子失踪了,竟然大哭:“帝杀吾子!”

当妈的如此偏袒小儿子,冤枉大儿子,估计哪个儿子都会受不了。而且这话她说了不止一次,几年后刘武病逝,窦太后再次大哭:“帝果杀吾子!”

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小儿子遇上一点事,不管真假,也不管是非,她都将责任推到大儿子头上,说她的心偏到脚后跟了,您大概没意见吧?

不,我有意见。当妈的总怀疑大儿子会害死小儿子,这种事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老妈神经过度,另一种是,大儿子可能真不是个善类。

事实上,《史记》里就有这么一句:“太后知帝弗善。”

也就是说,窦太后很清楚,自己的这个皇帝儿子绝不是个善茬,对自己的弟弟下毒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历史上人们都公认汉武帝是个冷酷无情的帝王,这话大体上没错,但汉武帝也有动真情的时候,他从来不隐瞒自己的好恶,喜欢的人他就捧上天,讨厌一个人就往死整,虽冷酷,但真性情。

汉景帝呢,他的冷酷比儿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他当太子时,因为一盘棋的输赢,他竟然用棋盘砸碎了吴国太子的脑袋。

再比如,七国之乱爆发时,他因为一句“清君侧诛晁错”,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杀掉了自己最信赖的老师。

除了冷酷,汉景帝还多了一份“阴鸷”,他想对谁动手,绝不会像汉武帝那样直来直去,而是用各种阴招,既包装了自己的正当性,又让对方死得很惨。

比如对邓通,汉景帝刚刚登基就没收了邓通的所有家产,还以追赃的名义让他倒欠一屁股债,连长公主等人施舍给邓通的吃饭钱都被抢走,害得他活活饿死。

这叫什么?用某个电视剧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说就是:谁要是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

不就是人家邓通替汉文帝吸脓,显得汉景帝这儿子的孝心成色不足嘛。那是你们爷俩的事,邓通丝毫没有坏心,他只是尽本分而已,凭什么用这么阴损的法子折腾他?

再比如对周亚夫。那是一位拯救了西汉帝国的功臣,没有他汉景帝能不能继续坐龙椅都要打一个问号。可是汉景帝“恶其悻悻不屈”,为了迫害周亚夫,他阴招频出。

有一次,他宴请周亚夫,却故意不给他筷子,只能干看着,还一脸阴损地责问周亚夫:这么丰盛的佳肴你还不满足吗?

最后,他又以“企图在阴间谋反”为罪名,将周亚夫逮捕入狱,迫使刚烈的周亚夫绝食而亡。

当年七国之乱爆发时,刘武其实被当做一块肥肉扔给了叛军。汉景帝不是不知道此举对刘武意味着什么,但他以不干涉军务为由,任凭刘武在死亡线上挣扎。那时候他有没有别的心思,想必你我都知道。

最狠毒的一件事莫过于除掉太子刘荣。由于刘荣的母亲栗姬失宠,汉景帝产生了废掉刘荣的想法。这事要是放在汉武帝头上,他一定会拿出土匪的霸道劲头,直来直去就干了。

但汉景帝不会这么做,他一定会“曲径通幽”,搞出一系列小动作。

不久有人奏请里栗姬为皇后,因为这件事刘荣被废、栗姬被打入冷宫,郁郁而终。这件事明面上是由王娡操盘,但真相其实不难辨别,无非是汉景帝睁一眼闭一眼,甚至背后唆使罢了。

这件事刘荣很无辜,他什么也没做就丢了储位。可他哪里知道,接下来他的命运会更凄惨。

两年后,有人状告刘荣侵占祖庙的地。祖庙的外围非常大,界限根本不清晰,被人不小心“侵占”的事屡有发生,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汉景帝居然将刘荣抓到京城,交给酷吏郅都审查。

后来刘荣莫名其妙地在狱中自杀,留下的遗书又不翼而飞。最后郅都成了背锅侠,真相却含糊其辞,无人得知。后人都一致认为,这件事幕后的凶手一定是汉景帝。

唐朝著名史学家虞世南,就直言不讳地评价汉景帝“有惭德”。

知子莫如母,窦太后对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每一根毛孔都看得清清楚楚,她知道,这个皇帝儿子有多心狠手辣,有多阴险狡诈。为了皇位,亲儿子都下得去手,亲兄弟算个啥?

估计窦太后都很抓狂,怎么就生出这么一个儿子,一点不像自己。

窦太后自幼父母双亡,与哥哥、弟弟从小就失散了。这些早年的不幸,让她非常珍惜亲情,注重人伦之爱。

梁王刘武这个人虽然比较浑,没有政治头脑,但这孩子实诚,纯粹,孝顺,本质不坏。对一个母亲来说,这就够了,远比高高在上,却薄情寡义的儿子更值得疼爱。

所以,在窦太后的眼里,汉景帝是个皇帝,刘武才是儿子。

这就是“帝杀吾子”的含义,很悲凉,“帝”不是“吾子”,梁王才是。如果你是窦太后,你该如何当这个娘?你又希望谁能坐上皇位?你还会认为她偏心了吗?

标签: 刘武

更多文章

  • 班超,率36人使西域,楼兰火烧匈奴,和田斩巫师,疏勒擒国王!

    历史人物编辑:青年史观标签:班超

    班超,率36人横绝大漠,用31年臣服50国,再通西域!中国历史上不乏一些超现实的人物,他们拥有巨大的能量建功伟业,拥有奇思妙想或超前的眼光,让世人怀疑其是穿越过去的。比如两汉之间的王莽,宛如天外飞仙,一系列超前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的光芒。再比如卫青,霍去病,张骞或迸发出巨大天才创造力,或以自己惊人的毅力

  • 班超离开西域之后发生了什么?为何汉朝要放弃对西域的统治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班超

    班超在西域经营三十年时间,彻底将将西域纳入汉朝的统治。班超回朝之后,任尚接任西域都护的职务。可惜任尚的水平远不及班超,没多久西域诸国就起兵反叛。公元106年,西域诸国率兵大举进攻任尚,任尚紧急上书求救。接到任尚的求救,朝廷立即派遣梁慬率领五千羌胡骑兵前往救援,顺便召任尚回国。当梁慬赶到的时候,却发现

  • 班超在西域工作共计三十一年,年已七十一岁,提出回到内地!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班超

    班超是东汉时人,年少时孝敬父母,很爱劳动,读书多而广,说话有辩才。家里穷,常做文书工作赚点钱,供养母亲,他胸有大志,有一天对文书工作不耐烦了,忽然把笔扔下,叹口气说:大丈夫就是没有别的雄心壮志,也应该学习张每为祖国开辟吸域,建立功助,怎能长期干这无脚的笔里工作呢?后来他随大将窦固出击匈奴,勇敢善战,

  • 中华民族一路奋进,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班超:听说你不服?

    历史人物编辑:青年史观标签:班超

    如今的中国蒸蒸日上,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而且中国人也越来越自信,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到越大,可有些人就是眼皮浅,见不得别人好,总喜欢找事情,惹是生非。中华民族强大了几千年,什么风雨没有见过,强敌一个接一个都化成了灰土,唯有中华长存。 中华民族是这个世界上传承最悠久,历史最深厚,文化积淀

  • 班超为啥能凭一己之力,降服偌大的西域?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班超

    在东汉时期,出现了两个非常出色的人,一个是班超,另外一个是班固。这两个人都是非常出色的。他们一个凭借出色的能力降服西域。另外一个则是《汉书》的作者。可是有一个问题:班超为啥能凭一己之力,降服偌大的西域的?张骞通西域其实,班超并不是凭借一己之力降服偌大的西域的。提到汉朝和西域的渊源,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

  • 班超是谁呢? 班超的功纪有哪些? 继承父志的少子班勇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班超

    班超(32~102),扶风平陵(今咸阳市东北)人。班彪之少子、班固之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居家孝谨、执勤劳苦,有辩才而涉猎群书。31岁时仍家贫为官佣书以供养,尝投笔叹曰:“大丈夫……犹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此后由汉明帝派遣到西域,效力沙场,常以少击众,征战31年。他曾“不入虎

  • 李广故事汗血宝马破匈奴

    历史人物编辑:烟花谈历史标签:李广

    西汉年间,匈奴频频骚扰边关。这年匈奴大军压境,兵锋直指飞狐关(保定境内,今称飞狐道)。汉景帝,即刻调李广为将,驻扎飞狐关,抗击匈奴。单于得到消息后,即刻跟手下商议。一位手下禀报,探听到汉军一条重要消息,汉天子命一将领,将30匹大宛的汗血宝马,送往飞狐关李广处。单于一听,顿时眼就亮了,叫:“汉军不是我

  • 李广墓前一副对联34字,却道尽一生荣辱,专家感叹:只有他配得上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李广

    在汉代汉武帝手下,有很多开疆拓土,为汉王朝赢得江山和天下的战功赫赫的武将,他们为汉代全盛时代的强盛奠定了强大的基础,正是在四方安定的情况下,中国汉代才进入了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其中,李广是汉武帝手下最为悲情的臣子之一。古代中国有李广难封这一说法,就是后世的人感叹李广虽然功勋卓著

  • 李广战绩不如卫、霍,为何很多唐诗称赞李广,却鲜少提及卫霍

    历史人物编辑:箫吹明月标签:李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贵。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不封缘数奇。唐朝的边塞诗,很多都在称赞李广,令人不解的是,李广的战绩远远不及霍去病和卫青两人,为何

  • 李广心声:厄运如风,伴吾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梁志宇标签:李广

    -壹-李广难封。早在文帝当政时,就曾这样评价过刚参军不久的李广:“可惜你生不逢时,如果在汉高祖时期,万户侯岂在话下!”就这无心之语,却似一个魔咒伴随了李广一生。其实文帝所言也并非完全正确。因为此后景帝、武帝之时,虽然国内整体升平,但局部战乱却时有发生,作为军人的李广,本是可以有用武之地的。但坏就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