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百家号历史红馆原创首发,商业转载须授权!
“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情节,这件事情的始末是因陶谦杀了曹操之父,曹操以为父报仇攻打徐州,后被刘备等人所救,于是陶谦就“三让”徐州牧给刘备了。
这件事情导火索就是,曹嵩的死亡,而曹操报仇。想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到陈留起兵,最后在外创业、打天下,当然在创业之初曹操境遇不是很稳定,直到打下兖州才算比较稳靠,稍微有个根据地。而他父亲曹嵩之前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家眷躲到泰山华县去了,后来曹操起势了自然就想到自己的父亲还在外漂泊,这怎么也得接回来啊。于是他命令泰山太守应劭迎接曹嵩到兖州,结果在回兖州的途中,曹嵩的行程被陶谦知道了后,曹嵩因陶谦而死。
在史料中,有三种说法,一种以陈寿的《三国志》记载为主,陶谦因曹操经常攻打徐州,于是借此机会报仇;一种是韦曜《吴书》记载为主,是因为曹嵩带着需对锚重路过华县与费县的交界处时,陶谦部将张闿见财贪婪,将曹嵩杀害;还有一个裴志松引注的版本,其不同于陈寿的是,裴注融合了前两者,陶谦没有打算杀死曹嵩,而且因为曹操的强大,反而派兵护持,一路保送曹嵩离去,可惜负责此次护送是张闿,因为贪婪而杀害了曹嵩。
为人子女、身为大丈夫、且志在天下,自己的父亲被杀死了,于私情必须报仇,于事业更要攻打徐州。所以“三让徐州”的直接原因是,曹操以为父报仇为理由,攻打徐州。天时地利人和,可以说都在曹操这里,这次徐州真的告急,不同以往,如果说以往都是小打小闹,这次是十分正经的,因为曹操为父报仇是大义所趋,不是“攻打、来犯”而是“讨伐”。
公元193年,袁绍派部将朱灵督三营军相助,但曹操先后攻下十余城,陶谦方依然不敌,后来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就要求刘备一起救援陶谦,后因粮草不足,曹操方才退军。
陶谦作为徐州的土皇帝,偌大的家业说送就送?我们借用演义中陶谦自己的说辞,理由一:刘备为汉室宗亲,扯淡嘛?刘备算哪门子汉室宗亲啊,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人不了,刘备与汉献帝除了都姓刘,血缘关系都不知道隔了多少代了;理由二:陶谦儿子不成才,更是扯淡,小编还没见过有哪个人这么贤明,儿子不成才,就将家业让给其他人继承?就算他的儿子再废材,专业的事情可以找专业的人做嘛!下面那些属下都是吃干粮的么?理由三:“非刘备不能使徐州安定”,刘备当时又不成气候,何来的“非刘备不能安定”?陶谦将徐州让给刘备,不但把刘备整糊涂了,连关、张、赵都蒙蔽了。
分析了“三让徐州”的导火索和直接原因,小编来说一说根本原因。
《吴书》记载:谦性刚直,有大节。但是细致分析,小编认为陶谦性格刚直个毛啊!陶谦哪有演义中写得那么仁义和好人啊,根本就是阴险至极!正史中陶谦临死才对糜兰说,让刘备来做徐州牧,所以不存在“让”或者“三让”的问题,而是放弃让自己儿子继承这个烂摊子,反而选择刘备来背锅和抗压。
首先,徐州就在兖州东面,而曹操是谁?千古一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曹操视徐州为囊中之物,经常攻打徐州,陶谦已经不胜厌烦,按照历史发展的结果,陶谦是对的,徐州这块地盘终归是曹操的。不管陶谦是不是怕死,不管他后代是否争气,就算他儿子是个人才,难道比曹操更厉害。所以这个决策才显得陶谦的厉害,时间形式他看得太透彻,如果是下棋,别人只看见往后五步,而陶谦可能已经看见结局了。曹操早已经被他看穿,为父报仇只是借口,人死都死了,其目的还是徐州这块地盘,他已经扛不住曹操的压力了,与其早晚被曹操所吞并,不如现在就送给刘备,一来有人在前面抗压,二来还得个人情,三来陶家后代也算保住了。
其次从结果上思考陶谦,先让徐州给刘备,一个是引祸水东流,让刘备在前面抗着曹操的压力,不然为何刘备一来,陶谦就表刘备为豫州刺史,驻军小沛?若一刘备赢了,他也不算所托非人;若刘备输了,遂满足曹操的野望,减轻曹操对陶谦后代的仇恨;若还满足不了曹操的欲望,刘备不是帮他陶家争取了很多时间么,应该足够陶家操作一番避世隐居了;就算最后还是被曹操灭门,但是反正陶谦自己也死了,生前风云天下,不负大丈夫之名,死后还能管活人怎么样?自然是,大劫不死万万年,洪水滔天万事休!
最后就是刘备啊刘备,流离浪荡,他肯定也知道其中的龌蹉、知道陶谦的厚黑,但是大家还要表现出一番和谐感恩的景象。刘备一面肝脑涂地的接过陶谦的烂摊子,一面承下人情,因为他真的很渴望一块根据地,哪怕是被算计、哪怕要面对曹操、哪怕本来不愿意,还要被陈登和孔融给“力劝”,意思是你不背锅也得背锅!三国真的人情冷漠,罗贯中骗人不要钱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