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龙文鞭影》卷三 一 先 宋臣宗泽 汉使张骞

《龙文鞭影》卷三 一 先 宋臣宗泽 汉使张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六度问科技 访问量:3959 更新时间:2024/2/12 11:04:25

宋臣宗泽 汉使张骞

sòng chén zōng zé hàn shǐ zhāng qiān

【注释】

(2) 张骞:字子文,汉朝陕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汉武帝之命二次出使西域,足迹遍及中亚、西亚,开拓了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为著名探险家、外交家。

【语译】

北宋大臣宗泽是抗金名将,汉朝的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人物故事】

《宋史˙宗泽列传》记载,宗泽家贫,自幼豪爽有大志,北宋哲宗元佑六年举进士,历任大名府馆陶尉、衢州龙游、莱州胶水、晋州赵城、莱州掖县等县县令。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惜政治腐败,奸佞当道,不得重用。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宗泽升任登州通判。徽宗宣和元年,朝廷遣使与女真(金)缔结海上盟约,夹攻契丹(辽)。宗泽告诉亲近的人说:“天下自此多事了。”年届六十的宗泽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打算退居家乡东阳,结庐山中,著书以终。但被人诬告蔑视道教,被发配镇江“编管”。宣和六年,调任巴州通判。

宋钦宗靖康元年,在中丞陈过庭的推荐下,朝廷诏宗泽进京,出任台谏。宗泽日夜兼程奔赴京城,反对议和,力主抗金。同年九月,被派往前线磁州担任知府,宗泽带着十几个老弱士兵上任,到任后,积极修缮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士兵,施行兵民合一,购买粮食,备足军粮。同年十月,授“河北义兵都总管”。时金人攻陷真定,引兵南下,分遣数千骑兵直攻磁州,宗泽披上盔甲登城指挥作战,命士兵以神臂弓弩击退金兵的攻势,再打开城门纵兵追击,斩敌首数百,所获大量战利品,均赏给军士,这是宋军首次击败金兵。

靖康元年冬,金兵分东西两路南下,再次包围开封。钦宗任康王赵构为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帅,赴京勤王。康王传檄命各地勤王兵马至大名府集合。宗泽接获命令,立即率领二千士兵,冒着风雪渡过冰河,率先赶至大名府,一见康王便说:“京城受困日久,入援不可缓。”但康王无意救援,不久开封就失守了。宗泽一再请求出兵,康王不得不拨出部分军力,命他前往开德府。从大名至开德的路上,宗泽与金兵连打十三战,战战皆胜。靖康二年,宗泽率领军队继续向开封推进,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但康王拥兵观望,宗泽孤军奋战,兵力不足,终功败垂成,无力解开封之围。北宋灭亡。此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帝位,是为南宋高宗,改建炎。

建炎元年六月在宰相李纲的推荐下,宗泽被任命为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李纲反对主和,可惜不得高宗信任,仅当了七十五天宰相就被罢免。宗泽主开封府期间,招集义兵,重用岳飞、李贵、王再兴、丁进等抗金将领,与金兵隔着黄河对峙。建炎二年一月,金军再度大举进击开封,宗泽大破之,收复部分失地,并捣毁滑州金兵囤粮辎重的营寨,确保南宋王朝的安全。金人畏惧宗泽,称其为“宗爷爷”。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宗泽病重,临终前仍心系北伐,不停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并嘱咐众部将要继续抗金,无一语提及家事。最后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而逝。其子宗颖与岳飞一起扶柩回镇江,与夫人陈氏合葬于镇江京岘山。

建元二年(西历前一三九),张骞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带领一百多人由陇西出发,出使大月氏国。中途经过匈奴领土时,虽然小心翼翼,还是被俘虏,押送至单于处。单于扣留他们,为张骞娶妻,并生了儿子,这一扣留就扣了十多年。但张骞并没有忘记使命,一直保存着汉朝出使的符节,时刻寻找逃走的机会。

经过十一年,匈奴对张骞等人的看管逐渐放松,张骞带着部下趁机逃离,向西前进抵达大宛。在大宛王的帮助下抵达康居,康居人再将他们送到大月氏国。但已安居乐业的月氏人,无意再对匈奴报仇雪恨。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准备回国,为避开匈奴,他沿着南面的大山往东走,通过羌人的地区回长安,不料中途又被匈奴所抓,扣押了一年多,后碰上匈奴内乱,张骞趁乱带着匈奴娶的妻子和堂邑父逃回汉朝。这趟西域之行,历时十三年,虽未能达成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任务,但张骞在这期间走遍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获得西域各国大量的地理人文知识,开拓了天山南麓的路线。

【说明】

宗泽从建炎元年七月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接连上疏二十四次,即上著名的〈乞回銮疏〉,疏中力劝宋高宗还京主持北伐大业,高宗不仅不采纳,反而越来越猜忌宗泽,派侍卫马军督指挥使郭荀担任东京副留守,就近监视,并阻止渡河抗金。宗泽忠心为国,却“信而见疑,忠而见谤”,忧愤而死,徒留遗恨。宗泽墓前石碑所刻:“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最能道尽宗泽的一生。

张骞两次出使,开拓了民族交流史的新纪元,被誉为“凿空”,打通了往西域的南北二路,引进西域的物产,东西方商人往来贸易频繁,成就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张骞之后奉派往西域的使者都称“博望侯”。史书上记载,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个性坚韧,心胸开阔,危难中不失节操,梁超称赞他“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标签: 张骞

更多文章

  • 张骞和班超都立功西域,谁的贡献更大一些?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张骞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后世的丝绸之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班超经营西域三十一年,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重新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封为定远侯。你们认为他们二人谁的贡献更大一些呢?张骞凿空西域公元前139年,在汉武帝的支持

  • 中国历史的第三个拐点:张骞通西域

    历史人物编辑:琦趣科技发现标签:张骞

    汉武帝要与匈奴决战,汉朝搜集到的军事情报中提到,大月氏人曾是匈奴的劲敌,战败后西迁了,因此汉武帝派张骞西使,向西去寻找大月氏人,寻求建立军事同盟,与汉朝一起进攻匈奴。要进入完全陌生的世界,去寻找从未接触过的族群,并要说服他们与我们建立军事同盟,只是因为据说他们是我们的敌人的敌人。曾经的中国人,思维就

  • 张骞出使西域:揭秘中国古代开辟通向中亚的壮举

    历史人物编辑:香堂姐美食标签: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古代一段著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大约公元前138年。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个故事。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国向外扩张,不仅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大片领土,还向西探索,希望开辟通往西域(今天的中亚地区)的商路。当时,中国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但是这些贸易由于中间商人的掌控,加上沙漠

  • 张骞,为汉王朝叩响新世界大门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安内史标签:张骞

    战国中原大乱之时,北方的匈奴在大漠中悄然崛起。秦王朝建立的时候,匈奴已经是一只刚刚长大的小狮子,渴望鲜血的味道,渴望堆积如山的战利品。他不断地向秦朝扑来,刚刚统一的边境线在铁蹄面前,还显得很脆弱。千古一帝秦始皇没有选择主动出击,一直所向披靡的秦始皇这是可能也知道,他的虎狼之师现在还不能摧毁来自大漠的

  • 张骞第67代后裔张利军接受《丝路文明》杂志专访

    历史人物编辑:土家小伟伟标签:张骞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其博广瞻望的胸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了横贯东西、连接欧亚大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向世界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使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搭建起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流借鉴的桥梁。传承和弘扬张骞精神、传播丝路文化是历史的赓续,更是时

  • 历史和张骞开的一个个玩笑却是我们民族的幸运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晓古今标签:张骞

    由于第一次出使西域耗费十三年,最终还是失败。24年后,汉武帝刘彻任命张骞为中郎将,带着300人的使团和几万头牛羊,以及价值数千万的金银财宝和绫罗绸缎,再一次重新踏上西域的征程。由于漠南的匈奴势力已经被肃清,这次张骞的出使很顺利,使者团平安到达了乌孙,张骞很快便见到了乌孙王昆莫。乌孙的王公大臣们以前从

  • 面对困境,看张骞怎样逆风翻盘

    历史人物编辑:久伴成隐标签:张骞

    汉朝时期,人们曾认为世界的中心在长安,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也认为世界的中心是罗马。我们都知道改变这一认知的,正是张骞,他用了近18年的时间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联通了汉朝和罗马。从此,人们才知道,世界的中心在丝绸之路。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的使命并不是开拓丝绸之路,他一生都没有完

  • 打开西大门!“张骞出使西域”般战略突破!

    历史人物编辑:梁子说家常标签:张骞

    戍天九思原创第605期前 言:笔者曾两次深入新疆旅游,这次又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足迹一路西行,且行且思。在瓜州,笔者到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缅怀红军先烈,感悟创业艰难;在敦煌,笔者到莫高窟参观,感怀丝绸之路的昔日辉煌;在嘉峪关,笔者从边关兴衰中审视历史,领略边关兴衰连着国运;在德令哈,诗人海子看到的是绝

  • 张骞艰难的西域之旅

    历史人物编辑:精彩搞笑段子标签:张骞

    前言张骞,字子房,汉朝西域探险家和外交家,是中国古代与中亚地区交往的重要使者之一,也是汉朝远征西域的开拓者之一。张骞生于汉武帝时期,其功绩对于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张骞的生平张骞生于公元前164年,是汉武帝时期的人物。他是陇西郡中都人,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据《史记》记载,他年

  • 张骞娶了个匈奴妻子,难道不觉得丢人么?这个妻子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张骞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河西走廊》一书,作者原创,独家首发,转载必究,拒绝伪史,保证不涉时政。公元前139年,27岁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开始出使西域。据史料记载,他此行的目的有两个:1.找到被匈奴人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说服他们与汉朝一起夹击匈奴。2.了解河西走廊附近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为汉武帝日后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