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书,有一个章节特别印象深刻。我们经常看到的历史剧影视,给我们的一个印象就是,皇帝总是独断专行,一言九鼎。臣子们都是唯唯诺诺,见到皇帝就是下跪,磕头,大气也不敢出。可是,汉书中关于汉宣帝刘询和名将赵充国的工作交流,却让人感觉到就是一个普通的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既有对国家大事的一丝不苟,又有同事上下级之间的人情世故。汉书中这一段描写,生动传神,不愧既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图片来自网络
汉宣帝刘询,自幼父母双亡。因为他的祖父是因为巫蛊之祸被害死的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年长以后因为机缘的巧合,从没想过当皇帝的刘询被霍光推出来当了皇帝。刘询扮猪吃虎,终于在霍光死后,一举铲除了企图作乱的霍氏家族。
"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宣帝影视形象
上边是汉书孝宣帝的赞,也就是评价。真不是吹的。可以说宣帝时期才是西汉真的强盛时期。汉武帝时期,国家常年征战,百姓太苦了。汉宣帝是西汉四个有庙号的皇帝之一,其余是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
名将赵充国,汉武帝时期就崭露头角。在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后面他又有对宣帝的拥戴之功,位列后将军。本文的重点故事发生在赵充国受命平息西羌叛乱的一段章节。
西汉时候古羌人部落生活的范围大概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一带。他们在西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摇摆。神爵元年春,羌人部落联合,又受匈奴的挑唆,有反叛的危险。开始西汉派了一个官员义渠安国,这个人过去以后,一味的采取强力镇压政策。先是召集一部分头人,全部斩杀。又直接派兵攻打羌人部落。终于逼的各个部落的羌人被迫联合,正式叛乱。义渠安国自己带的骑兵,在行军路上遭到偷袭,损失惨重。西汉急需要一个人收拾残局。
宣帝派人问赵充国谁可以负责解决此事,赵充国说,没人比我更合适的了。这是有多么的自信。因为那时候赵充国已经70多岁了,宣帝本意是让他推荐一个年轻的将领。赵充国不是不明白皇帝的意思。皇帝又问他,你觉得我们的对手怎么样,用多少人可以对付。赵充国说,这部分反叛者力量很小,很快就会灭亡。但是打仗的事情,不能随便进行揣测,我要亲自去往前线,考察敌情,制定方略。请皇上相信我,不要担心。皇上笑着说,可以。这是在人事任命阶段皇帝和赵充国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赵充国展现了高度的自信,没有因为皇上觉得自己年龄大而自卑。另一方面,也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性,对于皇上的提问,没有用空话作答。而是从实际出发,阐明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的道理。汉宣帝也表现了充分的民主,在经过和赵充国的交流后,打消了疑虑,选派老将出马。
赵充国画像
赵充国到金城之后,采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坚壁营垒,积蓄力量,分化瓦解的策略。目的是瓦解敌人,达到孤立顽固分子,分化胁迫者。通过少战,不战而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可见,打仗在古今中外都是消耗特别大的一件事情。汉宣帝为了打赢这场局部战争。在当时的国家,也动员了很大的力量。当时已经征发了陕西,河南,西北等地区6万兵力。这么多兵力,就需要更多的人运送粮草。不用说,此时的汉宣帝自然希望速胜。而此时另外一个将领,酒泉太守辛武贤,就提出了一个速胜的策略。这个基本的策略就是出一万轻骑,分道合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夺取他们的畜产,然后冬天再进行一次毁灭性攻击。辛武贤的方略,其实当时应该更合汉宣帝的战略。毕竟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于是汉宣帝把他的奏书传达给赵充国,并且让朝廷中熟悉西羌事务的人集体讨论合议。
此时赵充国仍然坚守自己的意见。基本方向就是,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分化瓦解,擒贼擒王。可是,这个时候,赵充国的思路,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议论的大臣大多数都认为,应该先灭叛军羽翼。然后才能消灭叛军的主力。于是皇上拜许延寿为强弩将军,拜辛武贤为破羌将军。明令同意辛武贤的破敌策略。而且下了一道严厉的诏书,对赵充国进行批评。皇帝的威严有多大,用那么严厉的措辞,连我这个不相关的人都看得小心脏咚咚的。给一小段汉书原文。
图片来自网络
”今张掖以东粟石百余,刍槁束数十。转输并起,百姓烦扰。将军将万余之众,不早及秋共水草之利争其畜食,欲至冬,虏皆当畜食,多藏匿山中依险阻,将军士寒,手足皲瘃,宁有利哉?将军不念中国之费,欲以岁数而胜微,将军谁不乐此者”
“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将军急装,因天时,诛不义,万下必全,勿复有疑!”皇帝说的有没有道理,确实有相当的道理,更何况,就算没有道理,他也是堂堂的大汉天子,一言九鼎。面对这被责难的巨大压力。我们的老将军如何应对。最终说服了皇帝和百官,取得平息叛乱的彻底胜利。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经过还有点长,下一篇文章我们继续阐述。欢迎爱好者就这段历史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