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善战者无赫赫战功—大器晚成的赵充国

善战者无赫赫战功—大器晚成的赵充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觅历史的印迹 访问量:895 更新时间:2024/1/6 10:58:00

汉宣帝

赵充国

书接上回。

汉宣帝任命赵充国为主帅。75岁的赵充国领兵5万大军平叛。汉军在6月渡过黄河抵达金城。金城大约有1万多汉军。当时的局势很复杂,羌人叛军大概五万多人,以及其其他部落的盟友。赵充国的策略是必须先将羌部族赶出湟水谷,再分化羌部族的同盟。赵充国派先头部队夜渡黄河。然后构筑防御工事。然后,赵充国才让大部队渡河。等到羌部族在凌晨发现的时候,汉军已经全部渡河。羌部族只有在四周监视和尾随汉军行动,并不攻击汉军,但赵充国并不理会羌部族的尾随和监视,快速行军,最终抵达落都(今天的西宁)。赵充国以75岁高龄与士兵一样急行军,而且不吃将军伙食,吃士兵一样饭菜。更是让士兵感恩不尽。这时候羌部族加强了对大汉的西部都尉攻击,意图在赵充国到达之前攻克都尉府,但都尉府的军士全力抵抗。羌族始终没有攻克都尉府。由于赵充国长期戍边,威望极高。这次又带兵平叛。羌部族的各个部落发生分歧,相互埋怨。无法达成统一意见。也没有对赵充国进行军事行动。赵充国趁此机会迅速抵达都尉府。在都尉府巡视的时候,在监狱里发现了一个羌人的首领的的儿子雕库。赵充国立即把雕库给释放了,并且对他说,汉军只诛杀首恶,你要转告其他部落现在应当选好立场。和汉军一条心,否则后果难测。赵充国意图分化羌部族各个部落,意图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这时候,大汉酒泉太守上书汉宣帝。大汉在边境已经聚集6万大军。如今已经6月,如果拖延到冬天,而且此地冬天来的早。天寒地冻。汉军行动就更加艰难。汉军应该在7月就对羌部族进行军事行动。汉宣帝把这个奏折转交给赵充国,希望听取他的意见,赵充国对此强烈反对。高原做战,粮食运转困难。而且羌人熟悉地形,汉军骑兵无法行动。一旦被羌人掐断粮道,汉军就彻底失败了。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化羌部族和他们的盟友。对于能够脱离羌族,投降认错。一律既往不咎。汉宣帝把赵充国的奏折在朝堂商议。朝臣都认为赵充国意见不可取,都认为赵充国年迈了,胆子小了。汉宣帝认为大家说的不错,又任命了两人为主将前往接替赵充国的职务。并且给赵充国的回奏中语多指责。赵充国接到汉宣帝的旨意看出皇帝的不满。但出于对国家的忠心继续给皇帝回奏。以汉军的实力战胜羌部族不是难事。但但如果民族问题不彻底解决,羌部族完全会继续反叛,军事。政治双管齐下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汉宣帝得到赵充国的奏折。经过仔细考虑同意了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是幸运的,遇见了汉宣帝。这是赵充国幸运 。也是大汉的幸运。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代名将,也得有一位千古明君啊。

赵充国在都尉府坚守不战,羌部族久攻不克。也就有些懈怠和泄气了。这时候赵充国突然出兵攻击羌部族大营。羌人措手不及打败而逃,但赵充国只是徐徐追赶,穷寇勿追,这点道理赵充国还是知道的。这次失败羌族损失很大,牛羊骡马丢失数十万头。羌人冬季的存粮和储备已经全部没有了。赵充国大军进入羌部族的管辖地,赵充国严禁汉军士兵骚扰羌部族普通民众。羌部族的人心得以安定。由于赵充国始终以安抚为上,军事从辅的策略。导致大批羌族部落投降。为了彻底解决羌族的问题。赵充国准备长期驻军,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赵充国上书以屯田的方式解决驻军的粮食。得到汉宣帝的同意,经过1年多的以攻代守,最终取得了胜利,赵充国上书汉宣帝羌部族5万军队,斩杀7千多人,投降3万多人、其他方式死亡6千多人。羌部族叛乱最终解决。79岁的赵充国凯旋回朝。公元前52年,赵充国去世,终年八十六岁,谥号壮侯。葬于圭卜山之阳。一代名将安详的去世了。公元前51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赵充国是麒麟阁11功臣之一,麒麟阁坐落在未央宫中,因汉武帝元狩年间打猎获得麒麟而命名。十一人中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为第一,其次为大司马张安世;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韩增;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魏相;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丙吉;太仆、右曹、给事中、御史大夫杜延年;阳城侯刘德;太中大夫、给事中、少府梁丘贺;任谏大夫、丞相司直、御史大夫、左冯翊、大鸿胪、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萧望之;中郎将苏武共计十一人。后世往往将他们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

可以说,赵充国的胜利没有卫青的辉煌,也没有霍去病的宏大。但赵充国以政治为先、军事为辅,正式兵法所说的“不战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以说以最微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赵充国善于治军,爱护士兵。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是其获胜的重要原因。善战者无赫赫战功就是对赵充国最高的评价。由于武帝时期大规模战争的胜利。使得大汉边境没有了大的战役。所以显得赵充国的的胜利并不明显。但实际上赵充国的的胜利并不比卫霍低。而且没有耗费国家钱粮。兵卒也伤亡甚少。再就是赵充国以如此之老龄,顶风冒寒,坚守边境,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标签: 赵充国

更多文章

  • 看了破胡壮侯陈汤的事迹才明白,有时候口才好,能救自己一命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陈汤

    西汉元帝时期,有一位西域副都护叫陈汤,他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而他的名声,有好有坏,对于他的评价也要一分为二来看待。他经略西域经验丰富,严明法令,颇有将帅风范,抓住有利时机,矫制发兵击灭郅支单于,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但他为人不孝私德有亏,贪婪爱财,经常受人贿赂,最终因此而身败名裂,所以

  •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万里奔袭灭匈奴,中国最霸气斩首行动

    历史人物编辑:牛大哥道历史标签:陈汤

    序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公元前36年,时任西汉西域副校尉的陈汤发兵斩杀宿敌北匈奴郅支单于,使大汉威名震慑西域,武功远扬四海,这不仅是汉朝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霸气壮举,更是汉民族有史以来最霸气血性的一战。陈汤本人也得以封候拜将,然而宦海沉浮,世事难料,陈汤没有被

  • 陈汤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却因娇旨调兵和收受贿赂黯然收场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陈汤

    公元前140年1月19日,汉武帝刘彻正式登基,经过了六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已经走出了“白登之围”以来的困境。从此开始,汉朝凭借强大的国力,开始调整一系列的内外政策。公元前133年,在汉武帝的运筹帷幄下,马邑之战终于爆发,自此拉开了汉匈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对抗和战争。凭借卫青和霍去病等卓越将领的连番攻势,

  • 假传圣旨攻打匈奴,一路猛攻擒杀单于,大汉猛将陈汤真爷们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陈汤

    战争,是一个国家维护长久的和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许多国家对战争乐此不疲,我国古代也并不例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大大小小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但与此同时,这些战争也使得了不少的军事奇才与军事将领崭露头角。如卫青,霍去病以及并不闻名的陈汤等……正是这些将领们为国家的和平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也正是因为有他们

  • 陈汤假传圣旨,先斩后奏,长途奔袭杀掉匈奴单于后,喊出那句最霸气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捌斗藏书阁标签:陈汤

    汉朝和匈奴交战百年,从汉高祖白登之围的耻辱,到汉武帝时将星们闪耀天空,将匈奴远逐大漠,不足为患。但是到汉元帝时,躲在西域的北匈奴居然把汉朝的使者给杀了!这个消息让和平发展的大汉朝坐立不安,死者为大,汉廷三次向匈奴要回使者的尸体,匈奴的郅支单于不仅不还,竟然用调戏加挑衅的口气回复汉朝:“我在这里住得不

  •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气吞万里如虎的陈汤,如何重振大汉雄威?

    历史人物编辑:奇趣谈史标签:陈汤

    在西汉历史上,匈奴和汉朝的关系可以说比较复杂,既有和平的联姻,也有争斗的狼烟。从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开始,西汉就开始以“和亲”的方式暂时维护匈奴和汉朝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西汉却在暗中积蓄实力,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猛将的出现,汉武帝选择转守为攻,连续发动了3次大规模战役:河西之

  • 陈汤:一生只打了一次胜仗,换汉朝三百年安稳,一句名言流传千古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圣标签:陈汤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中国的千百年历史中,出现了众多的英雄人物。而在这些英雄人物之中,保卫国家的更是数不胜数。在每一位英雄的事迹之中,都有流传下来的千古名句。就好比霍去病的封狼居胥,自此之后,这就成为了每一位战士最高的功绩。当然,在历史上,也存在着许多未知名的人物,而他们所留下的言语,或者豪情

  • 陈汤打出最漂亮的一场汉匈之战,却换来最亏的一次和亲:昭君出塞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历史标签:陈汤

    公元前36年,北匈奴王郅支单于企图挑战西汉王朝在西域地区的霸主地位,此时镇守西域的陈汤和甘延寿二人,陈汤为了抓住战机,伪造了汉朝皇帝的调令,向西域各国征集兵力,试图组建联合兵团,偷袭郅支单于的王城。计划很成功,联军一共四万人向郅支王城开拔。郅支单于被陈汤的闪电战打得措手不及,最终在乱战中负伤而死。陈

  • 两千年前汉将陈汤,就曾招降罗马军队,明犯强汉者的传奇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陈汤

    茫茫中国,代有人才,名流千古的名言不计其数。但有一句却不论岁月流逝,朝代更迭,对于汉族来说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的这句豪言流传已久,也将亘古永存。汉武帝之后数十年,汉朝不断进攻匈奴,匈奴连年战败,发生内讧,逐渐分为了南匈奴与北匈奴两股势力,南匈奴臣服了汉朝,而北匈奴被汉朝

  • 说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阵斩匈奴单于,一战定西域

    历史人物编辑:史飞卿标签:陈汤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一直有“强汉盛唐”的说法,汉朝作为古代王朝的武力巅峰,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卫青、霍去病是无数古代军事将领的楷模,“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也一直被视为汉民族千年来发出的最强音,直到如今依旧激励人心。历史上首次喊出这句话的人,正是西汉的陈汤,这位大汉将军千里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