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
书接上回。
汉宣帝任命赵充国为主帅。75岁的赵充国领兵5万大军平叛。汉军在6月渡过黄河抵达金城。金城大约有1万多汉军。当时的局势很复杂,羌人叛军大概五万多人,以及其其他部落的盟友。赵充国的策略是必须先将羌部族赶出湟水谷,再分化羌部族的同盟。赵充国派先头部队夜渡黄河。然后构筑防御工事。然后,赵充国才让大部队渡河。等到羌部族在凌晨发现的时候,汉军已经全部渡河。羌部族只有在四周监视和尾随汉军行动,并不攻击汉军,但赵充国并不理会羌部族的尾随和监视,快速行军,最终抵达落都(今天的西宁)。赵充国以75岁高龄与士兵一样急行军,而且不吃将军伙食,吃士兵一样饭菜。更是让士兵感恩不尽。这时候羌部族加强了对大汉的西部都尉攻击,意图在赵充国到达之前攻克都尉府,但都尉府的军士全力抵抗。羌族始终没有攻克都尉府。由于赵充国长期戍边,威望极高。这次又带兵平叛。羌部族的各个部落发生分歧,相互埋怨。无法达成统一意见。也没有对赵充国进行军事行动。赵充国趁此机会迅速抵达都尉府。在都尉府巡视的时候,在监狱里发现了一个羌人的首领的的儿子雕库。赵充国立即把雕库给释放了,并且对他说,汉军只诛杀首恶,你要转告其他部落现在应当选好立场。和汉军一条心,否则后果难测。赵充国意图分化羌部族各个部落,意图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这时候,大汉酒泉太守上书汉宣帝。大汉在边境已经聚集6万大军。如今已经6月,如果拖延到冬天,而且此地冬天来的早。天寒地冻。汉军行动就更加艰难。汉军应该在7月就对羌部族进行军事行动。汉宣帝把这个奏折转交给赵充国,希望听取他的意见,赵充国对此强烈反对。高原做战,粮食运转困难。而且羌人熟悉地形,汉军骑兵无法行动。一旦被羌人掐断粮道,汉军就彻底失败了。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化羌部族和他们的盟友。对于能够脱离羌族,投降认错。一律既往不咎。汉宣帝把赵充国的奏折在朝堂商议。朝臣都认为赵充国意见不可取,都认为赵充国年迈了,胆子小了。汉宣帝认为大家说的不错,又任命了两人为主将前往接替赵充国的职务。并且给赵充国的回奏中语多指责。赵充国接到汉宣帝的旨意看出皇帝的不满。但出于对国家的忠心继续给皇帝回奏。以汉军的实力战胜羌部族不是难事。但但如果民族问题不彻底解决,羌部族完全会继续反叛,军事。政治双管齐下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汉宣帝得到赵充国的奏折。经过仔细考虑同意了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是幸运的,遇见了汉宣帝。这是赵充国幸运 。也是大汉的幸运。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代名将,也得有一位千古明君啊。
赵充国在都尉府坚守不战,羌部族久攻不克。也就有些懈怠和泄气了。这时候赵充国突然出兵攻击羌部族大营。羌人措手不及打败而逃,但赵充国只是徐徐追赶,穷寇勿追,这点道理赵充国还是知道的。这次失败羌族损失很大,牛羊骡马丢失数十万头。羌人冬季的存粮和储备已经全部没有了。赵充国大军进入羌部族的管辖地,赵充国严禁汉军士兵骚扰羌部族普通民众。羌部族的人心得以安定。由于赵充国始终以安抚为上,军事从辅的策略。导致大批羌族部落投降。为了彻底解决羌族的问题。赵充国准备长期驻军,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赵充国上书以屯田的方式解决驻军的粮食。得到汉宣帝的同意,经过1年多的以攻代守,最终取得了胜利,赵充国上书汉宣帝羌部族5万军队,斩杀7千多人,投降3万多人、其他方式死亡6千多人。羌部族叛乱最终解决。79岁的赵充国凯旋回朝。公元前52年,赵充国去世,终年八十六岁,谥号壮侯。葬于圭卜山之阳。一代名将安详的去世了。公元前51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赵充国是麒麟阁11功臣之一,麒麟阁坐落在未央宫中,因汉武帝元狩年间打猎获得麒麟而命名。十一人中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为第一,其次为大司马张安世;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韩增;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魏相;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丙吉;太仆、右曹、给事中、御史大夫杜延年;阳城侯刘德;太中大夫、给事中、少府梁丘贺;任谏大夫、丞相司直、御史大夫、左冯翊、大鸿胪、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萧望之;中郎将苏武共计十一人。后世往往将他们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
可以说,赵充国的胜利没有卫青的辉煌,也没有霍去病的宏大。但赵充国以政治为先、军事为辅,正式兵法所说的“不战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以说以最微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赵充国善于治军,爱护士兵。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是其获胜的重要原因。善战者无赫赫战功就是对赵充国最高的评价。由于武帝时期大规模战争的胜利。使得大汉边境没有了大的战役。所以显得赵充国的的胜利并不明显。但实际上赵充国的的胜利并不比卫霍低。而且没有耗费国家钱粮。兵卒也伤亡甚少。再就是赵充国以如此之老龄,顶风冒寒,坚守边境,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极其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