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历史上,匈奴和汉朝的关系可以说比较复杂,既有和平的联姻,也有争斗的狼烟。从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开始,西汉就开始以“和亲”的方式暂时维护匈奴和汉朝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西汉却在暗中积蓄实力,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猛将的出现,汉武帝选择转守为攻,连续发动了3次大规模战役:河西之战、河南之战以及漠北之战,总计消灭9万匈奴骑兵,使得匈奴部族从此由盛转衰。
不过与匈奴的连年战争导致汉朝的伤亡也很惨重,因此从汉昭帝到汉宣帝时期,两国之间又以和平为主题。公元前1世纪中叶,呼韩邪单于由于内乱被迫向南迁移,匈奴随即分裂为南、北二部,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进入长安朝见汉宣帝,从此汉朝和南匈奴之间结为连理,双方加强了彼此的认同关系。
此时,呼韩邪单于的主要竞争对手——他的哥哥郅支单于却在不断扩大北匈奴的地盘,在兼并了一些匈奴支部之后,他开始向西北扩张,接连击破乌孙、坚昆等少数民族国家,最终拥有了极其广袤的疆域。因此,郅支单于的野心开始不断扩张,似乎是忘记匈奴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教训,他开始向汉朝索要长期被留在长安当人质的太子,并且逐步开始表露出对汉朝的不满态度。
对于这一情况,西汉也不想主动挑事,因为汉武帝时期那个名将如云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真要当面锣对面鼓的打起来,谁能取胜还真说不准。于是汉宣帝派出了以谷吉为代表的西汉使节团,礼貌地将郅支单于送回国内。谁知不幸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郅支单于在接待汉朝使者的时候想起了汉朝曾经帮助他的弟弟呼韩邪单于,于是一怒之下就将汉朝使臣团全部扣押并且杀掉了。
郅支单于嚣张无比的态度终于激怒了西汉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汉宣帝决定打算给北匈奴好好的上一课,于是我们故事的男主角——西域副校尉陈汤就应召前往西域备战。
要说陈汤这个人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官迷”,在年轻的时候为了做官甚至连母亲去世都没有回去奔丧,结果害得自己差点下狱。出狱之后的陈汤自然觉得自己没脸在长安城混下去了,于是向汉宣帝请求去西域发光发热,于是他就跟着甘延寿一起踏上了漫漫长路。
虽然据史书记载,陈汤平时的小毛病不少,但是说起行军打仗那可以说是一等一的人才。到达西域之后,甘延寿问他有什么对付北匈奴的法子,陈汤就回答说:“现在北匈奴的恶行已经远近闻名,只要我们调集在西域附近屯田的士兵,再加上沿途少数民族的军队支持,我们就能一举荡平匈奴单于城,立下千古威名。”
甘延寿听了陈汤的建议之后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却坚持先要向朝廷请示才能动兵。此时的甘延寿正逢重病在床,而陈汤也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因此他大胆借用朝廷的名义开始集结边疆的军队,等到甘延寿发觉情况不对劲的时候,所有的军队早已经集结完毕了。在陈汤的威逼之下,甘延寿只能将错就错,自己矫诏写明出兵的时间和缘由,带着4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其实两人心中很清楚,如果这次作战不能一击必胜的话,那么就凭篡改圣旨的罪名,两人的脑袋都得搬家。
在陈汤缜密的部署下,汉军兵分六路,其中三路直插北匈奴的重要牧业城市——赤谷城,夺取大量牛羊作为军需物质,而另外三路翻越葱岭攻克大宛,最终两军在北匈奴的单于城汇合,将郅支单于团团包围了起来。
得知汉军前来的消息之后,郅支单于惶恐不已,于是对陈汤派来的使者询问道:“天朝的军队为何征讨我国?”陈汤的使者打趣地回答说:“我朝天子怜悯您住在偏僻而又荒凉的地区,现在只是派遣西域都护将军将您接回汉朝居住。”其实两者都心知肚明,这4万汉军绝不是欢迎郅支单于回国的仪仗队,而是一支凶悍的虎狼之师,陈汤之所以和郅支单于玩外交游戏,本质上是在拖延时间,完成大军开战前的最后准备工作。
结果到第三天双方正式开战的时候,单于城的上空旌旗蔽日,上面有着数百人的仪仗队向着远道而来的汉军大喊:“有本事你们就来进攻啊!”然而陈汤毕竟是经历过场面的人,对于郅支单于的这些小把戏并不在意,因为僵持的时间越长,对郅支单于来说越不利,因为此时单于城之中的粮草已经难以为继。
无奈之下,郅支单于首先派出数百名匈奴轻骑兵率先发动突袭,陈汤见状立刻安排弓弩手对这些纵马冲锋的轻骑兵进行密集的交叉火力打击,吓得匈奴骑兵刚刚冲到一半就调转回头逃入了城中。紧接着,甘延寿、陈汤两位指挥官身先士卒指挥攻城,首先纵火将匈奴军队构筑的木城塔楼燃烧殆尽,然后使用攻城车猛攻单于城的土城城门。
郅支单于眼见抵挡不住,于是退回城后进行坚守,尽管他使出了浑身解数防御汉军的进攻,但是无奈汉军的弓弩箭雨实在太过凶残,站在他身边的几十位后宫夫人们为了鼓舞士气,拼命向汉军放箭,结果却被汉军的强弩射杀殆尽。此时,汉军的攻城车已经攻破土城大门,眼见无法抵挡汉军的进攻,郅支单于只能下城组织巷战,结果也死于乱军之中。
此战完全征服了北匈奴的核心统治区域,汉军获得了圆满的胜利,彻底解决了北匈奴这个心腹大患。一战成名的陈汤意气风发之下为汉宣帝写下了一篇报捷的奏章,其中有一句话尤为响亮:“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而这句话正是陈汤亲手所写,作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军,他的这句话彰显了西汉国家主权的不可侵犯,直到今天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