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好几个辉煌的朝代。时至今日,人们回想起来,仍然会对其感到向往,其中一个就是汉朝。俗话说:“一汉敌五胡”,这句话表示汉朝军事实力之强盛,丝毫不怕匈奴的来犯。
汉朝的军队终结了秦朝时,士兵们使用青铜武器的传统。更加锋利的铁制武器、盔甲、强弩和战车,让汉军的实力更上一层楼。
凭借着这些精良的装备,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汉武帝数次对匈奴作战,多次深入草原腹地,让匈奴人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这么多次的军事胜利,除了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之外,也离不开他
手下强将如云。在汉武帝当政时期,他知人善用,发掘了不少率军打仗的人才,包括霍去病、卫青、李广等名将。
不过,这几位将领虽然在领兵打仗上,非常有才干,但内部却并非一团和谐。其中,李广和卫青的恩怨,就闹得众人皆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著名的古诗中提到的,就是“飞将军”李广。李广出身名门,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家族世代传习射箭。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率军多次抗击匈奴,随后又平定了陇西的羌人叛乱和七国之乱,立下赫赫战功。汉文帝非常赏识他,曾经叹息说:如果李广活在汉高帝的时候,一生的成就定然不止一个万户侯。
《史记》也记载,连匈奴的单于都听说了李广的名声,下令部下:如果俘虏了李广,一定要活捉他。可惜,李广生在了汉武帝的时代,他的光芒被同期的另外两位名将——卫青和霍去病掩盖了。
卫青的出身不如李广,他小时候只是一个牧童,还在平阳公主府中当过骑奴,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他最终立下了无数战功,官至大将军,甚至到了已经“封无可封”的地步。
霍去病则是卫青的外甥,既是存在血缘关系,两人平时关系自然很好。他十八岁就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十九岁又指挥了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战功彪炳。
虽然都是很有才干的将领,但各人的领军风格,有着很大区别:李广统率部下,不像其他人那样讲究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他一向以个人魅力打动下属,对待手底下的兵极为宽厚,大家都很仰慕他。
而在制定战术的时候,李广则是“灵感流”的,经常临场发挥,这也导致他的表现十分极端: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对汉武帝来说,李广的这个特点,也是让人有些头疼,所以并没有像对卫青、霍去病那样重用他。
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准备发动漠北之战。这时,李广已经年事已高,汉武帝并不想让他出战,但李广却急于立功封侯,再三请求出征。最后,汉武帝只得同意,但却吩咐卫青不可重用他。
李广就是在这场战役中,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当时,卫青已经得知了匈奴单于的驻地,准备率军进攻,又安排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另一侧迂回包抄,避免被单于逃走。
但李广并不服气卫青的安排,他也想争取这个当前锋的机会,两人就这样争吵了起来。卫青不肯让步,以致于李广一气之下,直接率军前去包抄单于的退路,并没有让人通知卫青。
结果,因为军队没有向导,负责包抄的这两支军队,竟然在草原上迷路了,最后被匈奴单于成功逃走。由于这一仗的失败,李广的性格又过于刚烈,既不愿意受到审问,又认为是卫青故意打压他, 便在卫青的大将军幕府前拔剑自刎。
李广的儿子李敢,当时在霍去病手下当一个校尉,当他得知父亲的死讯后,便要找卫青寻仇,竟跑去把卫青打了一顿。卫青多年来处事低调,从不仗势欺人,他原谅了李敢的行为,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但霍去病听说自己的舅舅被打了,他年纪轻轻,恃才傲物,觉得李敢这番行为,丢了自己的脸面,就故意在甘泉宫狩猎的时候,一箭将李敢射死。
虽然,霍去病的行为极为嚣张,但汉武帝对霍去病十分倚重,并没有治他的罪。甚至为他善后,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不慎被鹿撞死的。
就在漠北之战两年后,元狩六年(前117年),汉武帝准备再次出动军队,歼灭匈奴单于的主力。可惜,大军尚未出征,霍去病忽然因病英年早逝。
为了纪念霍去病的功劳,汉武帝特意下令,将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后来还为包括霍去病在内的六十四位古代名将,立了庙宇来祭奠。
虽然,在和卫青、霍去病两方的争斗中,李广落了下风,不仅自己兵败自杀,就连儿子也因得罪霍去病,而含冤而死,但他却得到了史学家司马迁的格外偏爱。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给李广单独列传,态度甚为赞赏,卫青和霍去病却没有单独立传的待遇,记叙也是平平的流水账。
有人分析,这或许是因为卫青属于外戚,并且他出身贫寒,与出身世家的司马迁很不亲近。
无论如何,这三位名将都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若没有他们的存在,边境百姓将一直被匈奴骚扰,永无宁日,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是无法被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