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霍去病杀了李广剩余的独子李敢,第二年他就死了,死得蹊跷?

霍去病杀了李广剩余的独子李敢,第二年他就死了,死得蹊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申伟 访问量:3201 更新时间:2023/12/6 21:28:48

霍去病杀了李广唯一剩存的儿子李敢,第二年他病死了,死的很蹊跷,对于他的死,两千多年来争议不断,据说在漠北之战中,他是喝了病死的牛羊污染的生水,得了瘟疫而死的。霍去病去世时年仅23岁,“绝无后”。

“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

这是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在临终前上书汉宣帝刘询的奏折。

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广的儿子李敢?

这要从飞将军李广之死说起。

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挥师漠北。他支出10万大军,让卫青、霍去病率领直插匈奴本部,霍去病率领5万军,李敢为校尉。但是汉武帝并没有让李广去。

作为秦朝大将李信后代的李广,坚决要争取参加这场战斗的机会。

李广有勇有谋,擅长骑射,自认为是匈奴骑兵的克星。他多次打击匈奴,曾率几千骑兵就击退了十几万匈奴大军,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

匈奴骑兵大举入侵上郡时,汉景帝派近侍宦官跟李广去视察。宦官带着几十名骑兵遇到3名匈奴人,几十名骑兵被射杀全军覆没,宦官也身受重伤。宦官跑到李广面前诉说情况,李广根据经验分析,这三人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带着百名骑兵去追,为死去的士兵们报仇,他亲手射死两个,活捉一个。可就在返回时突遇上千匈奴骑兵,被匈奴兵误认为是诱敌骑兵。李广的手下有些恐慌,李广十分冷静,反对逃跑,敌众我寡,逃跑肯定会败亡。他下令让手下到距离匈奴军队二里的地方,解下马鞍休息来误导匈奴兵,让匈奴兵认为是大军压境。果然匈奴畏惧不敢进前,当匈奴的白马将军前去侦查时,也被李广射杀。上千匈奴骑兵吓得半死,在夜半时分,偷偷撤离了。匈奴便将李广称作飞将军,很长时间不敢南下。

还有一次,李广从雁门出击匈奴敌众他寡被活捉。匈奴把他放置在两匹马的中间的网上,李广躺在网上闭目养神寻找脱身的时机。

大约走了十多里,早瞄上了旁边一个匈奴骑兵骑的好马,李广假装死去。趁匈奴兵查看时,一跃飞上马背,狂奔数十里,数百名匈奴骑兵也未追赶上,李广顺利与所属部下会合。李广单枪匹马所向披靡从众多匈奴兵中冲出脱身也算够厉害的了。

有勇有谋的李广,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被封侯,最感兴趣的事就是攻打匈奴,一提起打匈奴,他立刻像打了鸡血般精神抖擞。李广曾对星象家王朔说过: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

当汉武帝倾举国之力发动漠北之战时,李广已经60多岁了,在古代算是老寿星级别了,若不参加这次大战斗,就更没有封侯的机会了,对李广这将是终身遗憾,他还指望这一战能实现封侯的目标呢。可是这次打漠北,李广连个候补人员也没捞上。

他那个憋屈就别提了,但他不放弃,“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地飞将李广进宫多次向汉武帝请求随行。汉武帝看着他那张布满皱纹的面孔怎么也不答应,后来李广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好事多磨,汉武帝就点头同意了,让他出任前将军。

可是,汉武帝却秘见卫青说,“李老头太老了,运气又不好,不能让这个不祥之人直接去和单于拼杀,别让他耽误我们活捉单于的大事”。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史记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九》)

卫青听后,拍胸脯保证,“放心吧陛下,我有招支开他”。

汉军出塞后,卫青活捉了一个匈奴兵,知道了单于的驻地,他带精兵直奔单于而去,临行前却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绕开单于,去缺乏水草的地方,然后迂回包抄摧毁单于主力。

李广一听,有些不满,直接找到卫青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您却命令我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几天是一场灭匈大战,机会难得,我愿做前锋,先与单于决战。”

卫青咬紧牙关不同意,他却让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的公孙敖跟自己去活捉单于。李广气的脸都变成猪肝色,觉得很失面子,也很失望。但他依旧不放弃。他要求卫青改调令,还是被卫青坚决拒绝:

卫青对他下行军文书曰:“速去右将军部队,照文书办。”

李广又气又恼,长叹一声不辞而别。他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绕啊绕,结果犯了路痴,不知画了多少圈圈。卫青在前线与单于斗的正欢,谁知道狡猾的单于脱逃了,卫青连他根头发也没抓住,只希望李广能突然出现,截住单于。但终究让他失望了,李广没能及时在约定地点和卫青会和,他还在画圈圈。最终导致单于彻底逃跑了,没有完成汉武帝活捉单于的计划。

卫青率军往南追击匈奴,当渡过沙漠时,才碰见李广与赵食其的军队。他送上干粮和酒带来安慰,目的就是想了解李广迷路的情况,好给汉武帝写战后汇报。

李广硬着脖子没理他。

卫青就令李广的幕府人员去受审对质,做笔录上报。

素爱部将的李广气呼呼地说:“这与校尉们何干?都怪我迷路,就让我去受审吧。”

又说:“我和匈奴作战达70余次,好不容易有机会对抗单于,可是大将军把我支走绕远路,还迷了路!天意如此,我活了60多年,从没这么窝囊过,怎么能让那群刀笔吏污辱。”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说完,带着满腔的羞愧气愤加绝望,拔刀自刎了。司马迁对此感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军中哭声一片,听闻的百姓也纷纷落泪。

李广的儿子李敢,听闻事件始末,血气上涌,“若不是卫青任意调离我老爹,怎能有我老爹晚节不保,自杀身亡的惨剧!”,一万个复仇决心在胸中回荡:“老爹本有三个儿子,大哥李当户,二哥李椒都死了,唯剩我这一个儿子,杀父之仇就有我来报了!”

当时李敢的上司是霍去病,李敢爵位关内侯。霍去病是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少儿的儿子,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卫子夫的弟弟。

为报仇李敢就寻了个机会去刺杀卫青,刺杀没成功,只是刺伤了卫青。大概李敢在很大程度上是畏惧卫青背后的靠山吧,对此,司马迁发出感叹:“李氏衰微矣”——李家真是后继无人,怪不得会败落衰微啊!

卫青对李广有亏欠之心,又向来对人宽宏大量,就瞒下了自己被刺的事。但是卫青的外甥,血气方刚的霍去病却无法忍受。霍去病是被他的单亲妈妈卫少儿带大的,他的父亲霍仲孺抛弃他们母子另娶妻生子了,生了霍光。霍去病能有今天,主要是靠着他的舅舅卫青和姨夫刘彻的栽培,舅舅如父,他怎能让部属殴打自己的舅舅。

一年后(前118年),在甘泉宫狩猎时,霍去病在众目睽睽之下射死了李敢。

霍去病向汉武帝请罪。汉武帝就让可爱的小鹿背了锅,他对外声称“李敢狩猎时被鹿撞死”。

“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史记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九》)

有人看到这忍不住大跌眼镜:

汉武帝怎么会说谎包庇霍去病呢?

原来,1、当时卫、霍两家是汉武帝的大红人,受宠程度超过任何大臣,汉武帝怎会为了李敢去处理霍去病?再说霍去病杀死李敢后就连忙向汉武帝请罪了,若真要论起李敢的杀父仇人,还得追根到汉武帝身上。

换言之,李敢为了报仇藐视了朝廷,汉武帝如果真追究李敢的话,定个攻击上司罪或者谋反罪,李敢也是得掉脑袋。再说李广是自杀,李广虽对卫青有怨言,并没有上升到仇恨卫青的地步。

2,如果说报仇的话,血亲复仇在西汉多了去了。杀父之仇焉能不报?参考《春秋公羊传》,可知上下都支持“有仇必报”。再看(《礼记檀弓上第三》):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意思是,杀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哪怕在大街上遇到仇人,也要奋力杀之,做不到就没人味。

所以说,报血亲之仇在当时那个年代有舆论支持,大众支持,是符合道德标准的。李敢为父报仇和霍去病为舅报仇都是合理的。汉武帝自然可正大光明包庇霍去病。

这样的事例可参见东汉的赵娥孝女、西汉的淮南王刘长等。

霍去病射杀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霍去病杀了李敢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他虽然在李敢死后一年就死了,看似有某种巧合,其实这是正常的。

霍去病长年累月在外征战,透支了身体。18岁时霍去病就被武帝任命为剽姚校尉,跟着卫青抗击匈奴。他年轻气盛有着永不服输的劲头,和卫青一样善于长途奔袭、乐于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为了追击匈奴常常昼夜在马背上急行军上千里,很难按时吃饭。就拿漠北之战来说,霍去病一马当先,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把匈奴赶到狼居胥山与姑衍山。

长年累月的出征导致他身体劳累过度,加上环境的艰苦最终病死,实际上他属于自然死亡。如果他死于阴谋的话,司马迁对这位大英雄的死会有详细记载的,而不是只通过霍光的上书得出“病死”二字。

而传说霍去病喝生水染瘟疫不可信。

霍去病去世是在漠北之战后的两年,如果说是得了瘟疫的话,不科学。瘟疫感染会间隔两年再爆发?再说那么多将士喝感染的水,如果有感染,古代医疗条件落后,不得死大批将士吗?

对霍去病的死汉武帝很悲伤,对其风光大葬,陪葬茂陵,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还把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形状,纪念他攻克匈奴的奇功,让匈奴留下“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叹息。唐德宗时追封霍去病为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到了宋徽宗时将他配享汉武帝庙廷。

对于李广、李敢,后世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佩服他们的勇谋,追认他们为自己的先祖。

标签: 李敢

更多文章

  • 霍去病狩猎时一箭射杀李敢,汉武帝却传旨“李敢触鹿角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李敢

    公元前118年,漠北之战后,李敢跟随汉武帝和霍去病狩猎。哪知他刚跑了百步,霍去病突然弯弓搭箭,“嗖”一声射杀了李敢。汉武帝见状竟宣告,“李敢触鹿角而亡!”漠北之战,汉军损失10000余人,歼灭匈奴90000余人,不仅匈奴单于本部受重创,左贤王部几乎全部被歼。此战后危害汉朝100多年的匈奴边患基本解决

  • 霍去病为什么要射杀李敢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李敢

    公元前118年,霍去病陪汉武帝打猎。刚到甘泉宫,他突然拉弓搭箭,一箭射死部将李敢。事后,汉武帝却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霍去病、汉武帝剧照霍去病与李敢都是汉武帝的爱将,但霍去病与汉武帝的关系更近,因为他的姨妈卫子夫正是当朝皇后。李敢是汉朝名将李广之子,一直在霍去病麾下效力。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敢呢?故事还

  • 霍去病射杀李敢的后果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驿站V标签:李敢

    霍去病是西汉武帝时期最璀璨的明星,然而在光辉的人生道路上却有一个抹不去的污点。那就是射杀了名将李广的儿子李敢。对于这件事情,霍去病是无法否认的!不过他为什么射杀李敢?他杀了李敢之后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我们今天重点讨论这两个问题。霍去病雕像霍去病射杀李敢来龙去脉其实这件事情要说到另外两个关键的人物。卫

  • 霍去病射杀李敢,汉武帝却对众人说:李敢被野鹿顶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李敢

    公元前118年,猎场上,霍去病突然把弓箭瞄准李敢,“嗖”的一声箭矢飞出,正中李敢身体,李敢随机倒下,面对此情景,汉武却帝对众人说:李敢被鹿角顶死了!李敢是大将李广的儿子,又跟随霍去病击杀匈奴,屡立战功,霍去病为何射杀李敢,而汉武帝为何还要帮他隐瞒呢?这就要从李广之死说起了。在漠北之战中,汉武帝打算一

  • 霍去病为什么敢在皇家猎场射杀李敢?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李敢

    霍去病之所以敢在皇家猎场杀李敢,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深受汉武帝的喜爱。他明白杀了李敢汉武帝也不会把他怎么样。要知道李敢那可是立过战功的人,他还因为打匈奴有功,被汉武帝封为了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杀人都是要偿命的,更何况是杀一个对于国家立有功的侯了。但是,霍去病杀了李敢之后,汉武帝却没有处罚霍去病。可见,

  • 霍去病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后,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李敢

    汉将军李广曾历仕三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作为三朝元老的李广,虽然以勇武刚烈著称,且还立下过无数战功,但这些战功都不是很大。成语“李广难封”,正是形容李广尴尬的做官经历。霍去病射杀李敢的原因,也是与李广有关。公元前119年,刘彻发动漠北之战。可以说此战,是刘彻有意在栽培卫青,霍去病。刘彻命卫青、

  • 曹操绝境中的都能笑得如此开怀,为何就容不下祢衡和杨修二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祢衡

    曹操,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并不是一个不能容人的诸侯,相反的,他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人,曹操都会怀有很大的宽容心。毕竟,有才能的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比较有个性的。除此之外,曹操也不是一个被打击就产生气馁,颓废心态的诸侯。相对的,曹操接受打击能力还是蛮强的。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刘备和孙权联手所败。但是,在

  • 奇怪,曹操为何杀杨修,却不杀骂他的祢衡呢?明白这点你就懂了

    历史人物编辑:从保瑞标签:祢衡

    杨修很聪明,为什么曹操却把他杀了,那个朝他破口大骂的祢衡他却为什么不杀呢?先来说一说海瑞和嘉靖的故事,或许对同学们有启发。古代骂皇帝的不少,譬如商朝的比干骂纣王,商纣王没有想那么多,一挥手就把比干给杀了。到了明朝时,冒出一个叫海瑞的,这人是个驴脾气,谁也不听劝。眼看着嘉靖皇帝一心沉迷炼丹升仙,成天没

  • 揭秘三国演义:祢衡到底是大才,还是浪得虚名?孔融的死有关吗?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祢衡

    《三国演义》当中的祢衡是个大才,起码在文学上是有很高的天赋和很深的造诣的。当时曹操想派人去劝降刘表,有人说刘表是个喜欢名士的人,要想说服刘表投降,必须派一个文学上有名气的人。曹操本人就是这样的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想过让自己去?曹操问谁可以胜任呢?有人就举荐了孔融。孔融是孔子的后人,而且还当着北海太守

  • 三国排行第一的超级喷子竟然是他?眼高于顶的文人喷子祢衡

    历史人物编辑:忆三线标签:祢衡

    三国小人物志0041:眼高于顶的文人喷子——祢衡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祢衡,字正平,是汉末三国时代的名士,也是一个大大有名的喷子。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第23回中,祢衡将曹操麾下的几乎所有将帅谋臣,都一阵大损,将每个人都贬得一无是处。接着,祢衡又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击鼓奏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