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方朔才华横溢,受刘彻宠信,为何不入三公九卿

东方朔才华横溢,受刘彻宠信,为何不入三公九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火花 访问量:2364 更新时间:2024/1/21 16:56:19

汉武帝刘彻时代是西汉国力的人巅峰时期,也是人才最为鼎盛的时代。刘彻的朝廷中集中了天下几乎所有的英才,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这些英才中有的成为抗击匈奴的名将,也有的成为独尊儒术的大宗师,再不济也会因辞赋而驰名天下,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可是作为这些英才中的佼佼者,东方朔却没能做出任何功绩,更没有成为三公九卿等朝廷重臣,反而以弄臣和滑稽小丑的形象出现在史书中,让后世的历史爱好者们唏嘘不已。本章节便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出发,看看东方朔为何没能得到重用。

东方朔在中国民间非常有名,远远超过他在史书中的名气。在史书中他被列入了《史记》的“滑稽列传”,司马迁称其为“滑稽之雄”。这个说法其实很让人尴尬,东方朔在司马迁眼里是作为滑稽小丑和弄臣的形象,这种第一小丑的身份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让人看不起的。而在民间则不同,东方朔在民间百姓中的形象很好,他甚至被称为“智圣”,在道教神话中是东华帝君的徒弟,也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的常客。这种官方与民间巨大的形象反差,也让东方朔被很多人好奇,形成了不少争论性的意见和说法。

从史书记载来看,东方朔是汉武帝刘彻即位后举贤良方正招揽的第一批英才中的佼佼者,也因此而受到刘彻的宠信。与那一届英才中排名第一的公孙弘不同,东方朔进入刘彻的眼帘还是搞过一些手段的。当时刘彻招揽天下英才,各地的英杰都到长安应聘。东方朔到长安后上书刘彻了一封自荐信,并附带了三千片竹简的内容,让刘彻读了两个月才完成。东方朔在自荐信里将自己大肆吹嘘一番,将自己的才学粉饰成天下第一的样子,因而受到了刘彻的看中,被招入公车署当公车令,并等待刘彻的召见。

后来刘彻一忙起来就忘了东方朔的存在,于是东方朔在公车署待得不耐烦了,便用了点手段逼刘彻接见他。他吓唬给刘彻养马的侏儒,说他们既不能种田和上阵杀敌,也不能治理国家,早晚要被刘彻杀掉。侏儒们听了后很害怕,便去向刘彻求情,这才让刘彻想起了东方朔。于是刘彻召见了东方朔,东方朔以退为进请求放归故里,刘彻安慰了他一番,让其在金马门待诏。自此之后,东方朔便成为刘彻身边的近臣,经常出入于西汉朝廷之中。可尽管如此,刘彻并没有将东方朔培养成朝廷重臣,而是使其待在自己身边当个弄臣。

从史书记载来看,东方朔的史料大多是围绕着刘彻的休闲生活展开的,也有不少劝谏的场景,但都是东方朔抓住机会进行进谏,而非刘彻主动听其意见。比如东方朔和伶人郭舍人智斗,陪同刘彻到上林苑打猎等等,都是陪着皇帝吃喝玩乐的事情,没有什么朝廷政务。东方朔劝说刘彻停止翻修上林苑,劝谏刘彻不在隆虑公主之子昭平君杀人案上徇私枉法,也是趁着刘彻玩得高兴而进行的。可以说东方朔很少在朝廷的正式场合发言,多是以弄臣的身份旁敲侧击。这种历史形象在当时的朝廷是上不得台面的,所以他受到司马迁等大臣的轻视。

因此东方朔当了一生的官都无所作为,始终不能成为朝廷中三公九卿这样的重臣,可以说是碌碌无为。有人对东方朔的能力表示质疑,东方朔给自荐信却告诉后人他的能力是非常杰出的。他的学识非常丰富,而且才华横溢,甚至可以说是当时朝廷中最为博学的人才。

东方朔自称,“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陈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

从这个自述来看,东方朔的才华甚至比封侯拜相的公孙弘还强出不少。他是文武兼备的人才,不但在儒家学说上有所成就,而且练兵书战策也有深刻的造诣。他将自己与春秋战国时代的名臣向类比,认为自己有着辅佐皇帝成就伟业的大才。从史料记载来看,东方朔虽为弄臣,却也为刘彻提供了不少建议,而这些建议都表现出才华横溢的一面。比如东方朔善于作赋,皇太子刘据出生时,他奉命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之赋,表现出卓越的文学才能。他还向刘彻提交了关于“农战强国”的建议,与曹操的“屯田养兵”异曲同工。

但是他的这些才华都没有受到刘彻的重视,被视为是俳优之言,因而不被采纳。旁人问东方朔为什么会这样,东方朔做了名篇《答客难》来回答,他认为,“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麋,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

他认为在刘彻的统治之下,“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他虽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现状的接受,却有显露出无用武之地的郁闷。

因此很多后世的学者认为东方朔不被刘彻重用,是因为当时朝廷中的人才太多了,东方朔并不能起到压倒性的优势,西汉强大的国力也不需要如此人才发挥作用。当然,也有人认为东方朔出身不好,靠着当弄臣受到刘彻宠信,所以被朝廷中的各大势力轻视,无人愿意支持他的治国理念。这些说法是事实的真相么?从各种历史典籍的史料来看,这些说法是很难完全成立的。不能说东方朔怀才不遇没有这些原因,但至少这些方面并非主要原因。这些学者的说法中,包括东方朔的辩解中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汉武帝刘彻。

无论是学者们将原因归咎于东方朔的出身和形象不好,还是东方朔自认为的历史环境不好,都回避不了刘彻对东方朔的评价。因为东方朔言语诙谐,而且能言善辩,所以刘彻常称其为俳优之言,这是非常关键的证据。这说明刘彻并没将东方所的进谏当成正经话来正确对待,而是当成了平时开玩笑的成分。这固然有东方朔身份的因素,也有刘彻自身的原因。刘彻的这种态度说明他认为东方朔的话是不具有治国的参考价值的,是不懂得国家治理的。可是从史料记载来看,事实并非如刘彻所认为的那样。

无论是对于上林苑的看法,还是对于昭平君杀人案的看法,都表现出了东方朔正直不阿的一面,这与刘彻身边的其他弄臣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东方朔甚至不惜得罪馆陶长公主,劝谏刘彻远离其宠臣董偃,这已经不是普通弄臣能够做出的行为了。可以说东方朔在刘彻身边并非简单的弄臣,更像是一位铮臣。以刘彻刚愎自用的性格而言,他是不喜欢铮臣的存在的。尽管他常常表现出礼贤下士的样子,但从骨子里是一意孤行的,对于铮臣的欢迎只是作秀而已。可以说东方朔的很多劝谏行为,都是让刘彻很不高兴的。

对于一个时常让自己感到难受的弄臣,还能长期待在刘彻身边,做到太中大夫的位置,东方朔除了真的有才华,并没有别的可能。但因为在很多意见上与刘彻相左,他无法受到刘彻重用也是情有可原的。实际上从他的自荐信和《答客难》来看,他也是知道自己和刘彻之间的主要原因,但他没法开口说。

他在自荐信中将自己必做“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路,而在《答客难》又将自己与苏秦和张仪相比,都是颇有深意的。子路是东方朔给自己的定位,他认为自己是子路这样文武双全,并能够辅佐君王的人才,也表现出了对儒家学说的重视。苏秦和张仪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给人的感官就是能言善辩。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东方朔是想做子路的,认为自己有着文武双全的本事,但最终刘彻却将其当作了苏秦和张仪来对待。在大一统的西汉时代,没有群雄逐鹿,而且国力也是处于巅峰的,自然不需要苏秦和张仪这样善于外交和合纵连横的人才。实际上在对待匈奴和西域诸国的战争中,刘彻也从未采取过合纵连横的手段,更多的是靠着强大的汉朝军队力压对手。对于东方朔在儒家方面的一些看法,尤其是想当子路的观点,刘彻则是不以为然的。前文讲过刘彻表面上独尊儒术,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儒家学说只是做样子,治国还是靠法家那套理论。

因此刘彻喜欢用那种表面上支持儒家,实际上支持法家的大臣。比如丞相公孙弘,他自称是儒家弟子,实际上是个伪儒家,对法家违反儒家理论的政令睁一只眼闭一眼。比如张汤,他就是典型的法家弟子,受到刘彻的重用,处理政务手段狠厉,被认为是西汉酷吏的典型代表。相反对于真正的正直的大臣,无论是儒家,还是黄老,刘彻都是很排斥的。刘彻支持公孙弘打压董仲舒,就是因为董仲舒提倡的是真正的儒家。刘彻把汉景帝时期的朝廷重臣汲黯排挤出朝廷,本质上是因为汲黯反对法家治国的一些方法和理念。

东方朔的面临的问题与上述两位及其类似,他也是以儒家学说自居的,而且是以孔子的弟子子路为榜样的。他的治国理念,比如节俭、公正、不能徇私枉法、不能贪图享乐都是儒家提倡的,但都让刘彻感到不自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彻没有将东方朔赶出朝廷,的确是因为他欣赏东方朔在辞赋等其他方面的才华,但却对儒家治国不以为然的。所以刘彻并不接受东方朔的进谏,有的时候勉强答应也只是做做样子。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东方朔虽然得到刘彻的宠信,但却无法成为三公九卿这样的朝廷重臣,一辈子无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东方朔在刘彻身边几十年,最高就做到太中大夫的位置,无法进一步成为朝廷重臣。刘彻喜欢东方朔的才华,却不喜欢他的治国理念,所以他提出的很多合理建议都没有得到支持。再加上东方朔出身不好,背后又没有大的功勋家族和派系支持,所以他的建议无法在朝会上讨论。司马迁将东方朔列为“滑稽列传”之首,就能充分反应当时的西汉权贵对于东方朔的轻视态度。在刘彻独断专行的政治环境下,东方朔有苦难言,只能憋在心里。这些话他无法直说,只能通过辞赋中流露出些许对刘彻的不满。

标签: 东方朔

更多文章

  • 卫长公主,明明是汉武帝和卫子夫最疼爱的女儿,为何却一生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电工与机械维修标签:卫长公主

    惨锤,魏公主是汉武帝的宠儿。她一生受人宠爱,受人尊崇。与“惨”字完全相反。能在汉朝赢得胜过卫公主的皇女的好感寥寥无几。武帝第一个孩子虽然史料中并没有具体的魏公主出生时间,但一般认为,魏公主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孩子。刘彻七岁接替废太子刘荣为继承人,十六岁即位。然而,他多年来一直没有继承人。一方面,陈皇后是

  • 大汉第一美女,史上唯一被判腰斩的公主,卫长公主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孙成说历史标签:卫长公主

    提起古代公主,我们马上就会想到锦衣玉食,国色天香等等一些华贵的词语,她们本身就有金枝玉叶的光环,所以自带美貌光芒。一描写公主都是美貌如花。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公主也不例外,后世给她“大汉第一美女”的美誉,她就是卫长公主,名字不知。从长公主称呼我们就知道她的地位极其尊崇。长公主的称号不是随便给的,一般是皇

  • 汉武帝最疼爱的女儿卫长公主却被腰斩而死!刽子手都不忍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旧匣子1标签:卫长公主

    看到这个题目,有些朋友不免会诧异。因为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腰斩和最美公主,看起来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这位汉朝最美的公主是谁?这位最美的公主不是别人,她就是有着“大汉第一美女”的美名的汉武帝长女卫长公主,又称当利公主。卫长公主的出生,打破了汉武帝不能生育的谣言,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武帝登上地位。她的

  • 卫长公主是汉武帝和卫子夫最疼爱的女儿,为何婚姻上却一生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卫长公主

    因为她爹是汉武帝。从卫长公主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不为人知的一面。卫长公主受疼爱的真相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这便是卫长公主。对于这个孩子,汉武帝可谓是异常疼爱,甚至到了超出常理的地步。首先,就是这“长公主”的称号。按照当时的规矩,皇帝之女只能称作“公主”,只有皇帝

  • 历史上解忧公主为什么要谋杀亲夫,她又嫁给了哪几个男人,结局是怎么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解忧公主

    历代史上英雄都是男儿做,女子所有但是不多,哪些女英雄也是江湖上的女子,要说到深闺女子就没有几个了,更别说皇帝的女儿公主了,说道巾帼不让须眉容易,但是要实现却很难,一般为国家慷慨赴义,抛头颅洒热血。这些对深闺之中的女子来说,似乎永远遥不可及,都是男子做的,那个刀光剑影,打打杀杀的江湖,毕竟也不是女子所

  • 解忧公主:和亲西域,一生三嫁,牺牲了自己,却守住了一个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豆豆子标签:解忧公主

    汉宣帝匈奴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后,就不再是威胁了。其中有一位名叫呼韩邪的单于,热爱汉文化,曾多次拜见汉宣帝,表达对他的眷恋。后来,他还请汉元帝做自己的女婿。汉元帝最终选择了绝世美人的宫皇后昭君出塞。虽然心中颇为不情愿,但还是派了一大队浩浩荡荡护送她到匈奴,嫁给了呼韩邪单于。而远离故土的王昭君,逐渐适应

  • 流落异国50年,嫁给祖孙三代,70高龄返乡,西汉奇女子解忧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解忧公主

    人生像一条长长的河,当命运之舟历经悲剧岁月时,惊涛骇浪往往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考验,也唯有强者才会坚定地渡过最后的艰难航程,让曾经的浪漫青春重放艳丽的光芒。大汉高祖刘邦自与匈奴作战遭逢“白登之围”后,深深感知步兵与战车当真难以匹敌漠北那些飘来忽去的骑兵勇士。为了边疆的稳定,汉朝自此开始采取与周边少数民

  • 西汉解忧公主为什么要杀死第三任丈夫?解读公主和亲后的难堪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解忧公主

    西汉时期,在当时的乌孙一带,乌孙王的营帐内歌舞升平,这场由右夫人刘解忧设下的宴席表面上推杯换盏、气氛极好,实则杀机四伏。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曾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西域三十六国同汉朝建立了亲密联系。其中,与匈奴毗邻的乌孙国国力强盛,地理位置大致在现今的新疆和吉尔吉斯斯坦一带。而好战的匈奴曾屡次犯大汉边

  • 解忧公主:名副其实,连嫁3代乌孙王,和亲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解忧公主

    汉高祖白登之围后,大汉王朝创立了和亲政策。“安危托妇人”,用女子来换取和平。汉武帝时期横扫匈奴,暂时结束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亲,也仅仅是结束了与匈奴一国。在这期间,汉朝与其他塞外政权的和亲一直没有断过,解忧公主就是其中一位。解忧公主名刘解忧,是西汉楚王刘戊的孙女。本该锦衣玉食的她,却因为爷爷当年的错

  • 解忧公主的悲凉人生:流落异国50年,历经四朝三嫁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解忧公主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常建的这首《塞下曲》盛赞了汉代和亲公主远嫁乌苏,犹如明媚的春风驱散了滚滚狼烟,让大汉王朝与乌孙国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功绩。然而,在舍小家为大国的背后,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和亲公主们远嫁西域的悲凉与酸楚?解忧公主的悲凉人生:流落异国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