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才华横溢的贾谊为何最终没被汉文帝重用?

才华横溢的贾谊为何最终没被汉文帝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翟梦迪 访问量:4868 更新时间:2024/1/24 11:19:03

在西汉前期,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政治和文学舞台上大放异彩。然而,可惜的是,他如同一颗流星一般,倏忽而逝,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他就是贾谊

贾谊确实很有才气,这个洛阳少年博览好学,才华磊落,属于西汉前期的后起之秀。

在汉文帝三年(前177年),贾谊被廷尉吴公推荐给汉文帝,被任命为博士,深受汉文帝赏识。

当时,贾谊22岁,无疑是最年轻的博士。不仅如此,他一登上朝堂,就显示出自己非凡的才华。所以,一年之后,他又升迁为太中大夫,秩比千石。

然而,没过多久,贾谊就被贬到长沙。长沙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谪居长沙三年后,汉文帝又将贾谊征召入京,任命他为爱子刘揖-梁怀王太傅。

可惜的是,在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责没有做到太傅的责任,于一年后郁郁而终。

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这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并且才高识广的洛阳少年,就这样鸿才未展,壮志未酬而抑郁夭亡了,实在是非常可惜。

那贾谊既有经世之才,为什么就没有被汉文帝重用呢?

在人类历史上,常常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可以说是时代先行者。

他们有着很多远见卓识,但是终其一生这些深刻的见解也没有受到重视。然而,这些见解往往是在他们都已作古之后,才被重视和采用。

究其原因,不外乎见解太超前。

贾谊,就是这样的时代先行者。

贾谊虽然年纪轻轻,但是见识深刻,眼光长远,他的能学识和修养见识远超过同时代的人。

他以一种极大地政治热情纵言于汉廷之上,纵横捭阖开发人意,痛切世务无所忌讳,对汉文帝提出的建议涵盖了政治体制、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等方面。

不得不说,他的《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等展现了贾谊非凡的文学才华和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胸怀,对汉朝以及整个中国古代王朝的治国方式都有深刻影响。

然而,贾谊的总方针虽然没错,但是对于当时的朝政来看,还是过于激进了。

也就是说,贾谊看到了当时西汉王朝转变的必要性,但没有看到转变的时机尚未成熟,这是他悲剧的内在原因。

比如说,文帝之时,诸侯王的实力开始日益强大,进而僭越礼制,颇行不臣之礼,甚至还发生了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发兵造反之事。

对此情况,贾谊上《治安策》,建言通过分裂诸侯国的办法来削弱其力量。

在淮南王刘长死后,汉文帝也确实使用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以其地封其子三人,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

但汉文帝后来并未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作为一项政策推行开来,为何?

以汉文帝之贤,他当然明白诸侯王国势力坐大对中央政府和皇权造成的巨大威胁,不然,他也不会将淮南封地一分为三。

汉文帝之所以对贾谊削藩建议置之不用,更大的原因是时机未到。

文帝刚刚依靠权臣继位,马上削藩也会涉及到人心向背的问题。此时削藩,是否能够成功无法预料,但诸侯不满导致天下动荡却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而且,在朝堂内部,掌权的公卿都是军功权贵,为了遏制、平衡这些老臣们,汉文帝不得不优抚厚待同姓诸侯国,以图用刘家宗室力量来制衡朝内军功大臣势力。

再说了,当时的诸侯国虽数量较多,但都处于各自积蓄力量的发展期,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尚不是太大,并不像贾谊所说的那般严重。

所以,“无为”只是汉文帝的缓和矛盾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的“不为”。

不过,贾谊的削藩之策确实是正确的思路,此后的汉景帝、武帝正是采用了削藩、推恩令等方式解决了尾大不掉的诸侯国问题。

还比如,匈奴问题虽然给汉朝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以汉朝当时的国力,如果与匈奴正面大规模交战,是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能战胜,也必定是两败俱伤,这对恢复中的汉朝无疑又是一个重创。

而且,西汉当时与匈奴实施着“和亲”政策,与匈奴努力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当时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所以局势并不像贾谊所说的那样危急。

再比如,建立西汉王朝的文臣武将们,多出身草莽,文化修养有限,缺乏起码的君臣观念,贾谊就极力向文帝说明兴礼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然而,实施儒家的礼制规范是一个漫长的完善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之举。

……

总之,贾谊积极有为的政治策略,并不全部适合汉文帝在位时期的为政要求。

毕竟西汉前期的政治经济还不太稳定,各方面的局势也比较复杂,政策的实施更需要时间。

当时,汉文帝继位之后,朝堂整体上显示出一种臣强主弱的局面。汉文帝也想改变这种局面,但奈何时机尚未成熟,他不得不隐忍。

后来,一个才华横溢而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即贾谊的出现,让汉文帝很是赞赏。

贾谊毕露锋芒不循旧规,不但有问必答,还积极地针砭时弊建言献策,重塑礼制,以区别君臣上下尊卑,加强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

然而,贾谊的这些建言,不仅仅是引起元老重臣的反感,还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汉初统治集团中不通文墨的布衣将相占绝对优势,掌握着国家的主要权力。倘若文帝采用贾谊的建议,任用大批士人进入朝廷,那么无疑会触动朝政中的权力秩序。

所以,在贾谊提出了“列侯就国”的建言,即在长安城的诸位列侯都要离开长安,前往封国时,手握重权的元老大臣坐不住了。

离开长安,也就是离开了帝国的权力核心,回到封国后,就无法掌控西汉帝国的政治权利, 自然也难以保护既得利益。

这让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如何善罢甘休?于是,始作俑者贾谊就被报复了,“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汉文帝只好丢卒保车,疏远贾谊,并将他贬至长沙。

毕竟,他不能因为贾谊而触犯众怒,更不能失去朝廷权力的平衡。否则,恐怕连自己的位子都无法坐得安稳,毕竟他能够顺利入继大统依靠的是元老重臣的支持。

总之,在汉文帝、 贾谊与元老重臣的较量中,以汉文帝的暂时让步、贾谊的被贬而告一段落。

总之,文帝作为一代贤主,并非不知贾生之才,而其不用贾生,而是因为贾谊的思想主张无法与现实相融合。

后来,贾谊的这些思想主张,到了武帝时期才一点点地得到实施和完成,如改正朔、易服色、国家收回铸币权、推恩令等,归其实皆可以从贾谊之策中找到影子。

可见,贾谊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源自社会--政治结构和制度--体制的因素,这是不可抗拒因素。而天命不可为,实属无可奈何之事。

至于贾谊才华太高遭致嫉恨,被权贵所排挤;情商低,与同僚关系不睦等,已属于造成他悲剧的次要因素了。

贾生之才,已超越一般的文士之才,而是一种结合了政治家之政治责任、思想家之思维能力的“士大夫之才”。

他所求的是一直是王朝国家的长治久安,而非个人的小私小利。

正是如此,“贾谊悲剧”才能让历朝历代文人士大夫所为之痛惜,贾谊也成了后世文学中不断吟咏的怀才不遇人物形象。

标签: 贾谊

更多文章

  • 搜神记卷9之7 鹏鸟飞临 贾谊做赋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贾谊

    贾谊,是西汉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就因为能够熟读《诗经》《尚书》出名。汉文帝刚即位,便被推荐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出头,年纪最小,在讨论诏令的可行性的时候也总是文思泉涌,观点颇多。汉文帝很开心,一年以内便提拔贾谊做了太中大夫。贾谊故居后来贾谊劝说汉文帝进行一系列改革。汉文帝觉得时机未到,所以搁置了改革

  • 天才贾谊,是如何被汉文帝发现的?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贾谊

    贾谊的发迹离不开吴公的提拔与赏识,究竟是为何我们接着看。吴公是河南郡的郡首,此人把河南郡治理的可谓是一片繁华盛世的景象,朝廷每年的考核,他都是第一名。据考察他还是秦朝宰相李斯的同乡,也是上蔡人,曾经还追随过李斯求国学。可见,此人确实非同寻常。有这样的经历他就被汉文帝破格录取到朝廷中担任了廷尉一职,大

  • 【半日谈】贾谊论政

    历史人物编辑:运营之窗标签:贾谊

    晨起,阅读贾谊《过秦论》,感悟颇深。贾谊是西汉时期杰出的辞赋家和政论家,洛阳人,18岁即能诵诗属文,精通儒家经典,22岁任博士,同年升为太中大夫,撰《过秦论》、上《论积贮疏》,提出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国家政治的方略,极为汉文帝赏识,数度欲让贾任公卿高位,因权臣不容,改任长沙王太傅。贾谊故居位于长沙市

  • 贾谊:超越时代的智者,他真的怀才不遇?

    历史人物编辑:林开意标签:贾谊

    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诗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里批评的是汉文帝放着贾谊这样的大才不用,反而跟他谈论一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太史公司马迁也有同感,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那可是惜墨如金的,就连韩国灭亡这种事情都只写了十七个字,可是在屈原贾生列传里却给了不下千

  • 本为将相之选的大汉才子贾谊,却英年早逝,早早就被埋没了

    历史人物编辑:畅享欢乐标签:贾谊

    历史上著名的短命人物还是挺多的,大多都是初露才华便英年早逝。而且,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也低得可怜,能活到今天七老八十这个岁数的屈指可数。如果细数短命的英才,怕是可以列出一长串儿闪光的名字。比如:甘罗、贾谊、霍去病、曹子建等等,都是青史流芳的一世英杰。以他们在世时的表现,如若能再给他们一段人生时光,必将

  • 从贾谊官场经历破解司马迁未透露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贾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贾生》。李商隐因被卷入了牛李党争,而屡受排挤,深感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诗歌《贾生》通过讽刺汉文帝的求贤之举,来暗喻晚唐帝王的昏聩无能。李商隐的诗歌《贾生》在《史记》中有相关记叙。李商隐

  • 娶妻当娶贤,娶妻不贤毁三代,霍显是如何把霍氏家族毁于一旦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纪念汇标签:霍显

    饭可以乱吃,但老婆不能乱娶,大家千万不要把这句话当成玩笑话。老祖宗说“娶妻娶贤,纳妾纳色”,那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后总结出来的经验,绝对是相当有道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那些贵族子弟在外面可以花天酒地,但是在“娶妻”这件事情上从来都是不敢乱来的。因为你娶错一个老婆,确实可以分分钟毁了你整个家

  • 其实霍英东最中意的接班人,并非霍启刚,而是三房儿子霍显璇

    历史人物编辑:佳琪侃娱乐标签:霍显

    如果不是郭晶晶,霍启刚或许难成霍家接班人?5月10日,霍启刚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一组照片,照片中,其与父亲及两个弟弟一同出席活动, 霍英东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 霍家四父子同台实属罕见,而身为接班人的霍启刚近几年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2021年,更是当选香港立法委员。这也是奠定了他在霍家的稳固地位

  • 一代战神霍去病,敢在皇家猎场射杀皇帝的保安司令李敢,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忆三线标签:李敢

    霍去病,汉族,河东平阳人,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霍去病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说是站在历史的舞台上最耀眼的那一批人也没有错。李广、霍去病和卫青,是

  • 霍去病公然射杀李敢,汉武帝不予追求:血亲复仇,这事儿不归我管

    历史人物编辑:朱哥爱民标签:李敢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两人,分别率领5万骑兵和数万步兵深入漠北,兵分两路和匈奴展开大决战,史称“漠北之战”。这次战争的目标,是深入敌人腹地,全歼匈奴主力部队。大将军卫青这边,手下有前将军李广,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校尉公孙敖,都是大汉朝敢拼敢打的一代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