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守仁被庭杖隐含政治阴谋,父亲与他共同进退,成就千古佳话

王守仁被庭杖隐含政治阴谋,父亲与他共同进退,成就千古佳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秀权 访问量:4995 更新时间:2024/1/24 13:52:37

王守仁是公认的明朝第一人,他头上的名号既多又很夺目:文学家、书法家、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甚至还有响彻世间的圣人名头。他一生功业彪炳,军事上平定赣南、广西两处匪患,还曾经白手起家,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剿灭。他所发展的心学一派,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整个人类社会都影响深远。然而,圣人不是凭空诞生的,他的成长既不能缺少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前辈的扶助和帮衬。王守仁也是如此,这其中,对他影响尤深的就是他的父亲王华,正是因为他的以身作则,才让王守仁形成了正直、坚忍的性格。我们不妨通过历史上的一件事情,看看这对父子在政治的漩涡中是如何被迫害并最终超然解脱的。

首先,我们把历史的时钟调回到明朝正德初年,当时皇帝的三位辅政大臣是刘健,谢仟,李东阳,他们正直而又有成就,即使朝廷重臣,又是天下文坛的领袖。而正德皇帝最宠信的却是他身边的几个太监,其中更以刘瑾为甚。他经常变着花样带小皇帝玩耍,让他对治国之道日渐荒疏。三位辅政大臣自然不能看着正德皇帝被个太监引到偏路上去,于是写奏弹劾刘瑾。可是自己的阵营中出了叛徒,礼部侍郎焦芳连夜给刘瑾等人通风报信,这帮太监连夜行动,进宫劝正德皇帝回心转意,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之后,刘瑾等人展开疯狂报复,先是将刘健和谢仟流放,然后又把反对自己的二十多个官员全部庭杖,关进昭狱,这期间有多人被活活打死。正当朝堂上人人噤若寒蝉之际,当时身为兵科给事中的王守仁突然上《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为官员们求情。刘瑾大怒,让人把王守仁捉来,破天荒的脱了裤子进行庭杖,并且加码,杖责四十,打入昭狱。这之后,王守仁挺过一番牢狱之灾,最终被朝廷释放,去往南方做官。几经周折来到贵州龙场,并在那里最终悟道成为一代圣人。

然而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别的官员在被打三十杖之后,很多不是死了就是残了?而王守仁被打四十杖,还是脱了裤子打的,却得以最终安然走出牢狱?这其中怕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

我们不妨先说说庭杖。明朝的廷杖其实也是分三种级别的,都由监刑太监口头掌握,分别是打着问、好生打着问、好生着实打着问。最狠的就是好生着实打着问,一般是80板开打,一共有16人行刑,打五板换一人,以保证的力度。一番痛打之后,人不是死了也是残废。而且,行刑的锦衣卫手上功夫也到位,想让你死的,几十板下去可能肉皮没破,但是里边已经烂了;不想让你死的,可能表面看血肉模糊,但只是伤及腠理,对里边的肌腱无碍。所以,从王守仁被脱了裤子打还能活命的情况看, 有可能是仅有“打着问”的程度,行刑者没下狠手。

再说昭狱。明朝的昭狱一直是出了名的恐怖,很多官员在这里呆了一段时间之后,都觉得刑部的大牢跟天堂一般,可见昭狱的恐怖。这恐怖的当然包括里边的各种刑具,什么刷洗、弹琵琶之类的,太过恐怖在这里就不说了。另外一个恐怖的因素是环境,昭狱里阴冷潮湿,终年不见阳光,老鼠虫子横行,犯人被痛打一顿之后,想在这里养伤痊愈,那简直是门都没有。嘉靖时期弹劾严嵩的杨继盛,就曾经上演过在昭狱中,用瓷片刮去腐肉,避免二次感染的血腥一幕。而王守仁却在里边平安的痊愈并且出狱,这其中恐怕也有什么玄机。

而且他从昭狱出来后,不多久就有了在钱塘江跳江假死的事情,也就是说,此时的他已经有了可以在江中游泳的体力,并且借一条航船之力游出了不断的距离。难道王守仁的身体比别人更好吗?我看不是。王守仁17岁的“阳明格竹”,给身体落下了严重的肺病病根,之后常年医治也不见好转,最后他也是死在了这种疾病上,终年60岁,可见身体并不见得多好。

我个人觉得,王守仁的被打与释放,与他的父亲有莫大的关系。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弘治九年当上了皇帝朱佑樘的日讲官,深得弘治皇帝的器重,并赐予金带。之后,朱佑樘还安排王华为太子朱厚照的辅导官。正德元年,王华升为礼部左侍郎,虽然说,以王华状元的身份来说,这个官职并不大,升迁速度也并不很快(毕竟还没入阁),但他仍然是两朝帝师,身份荣宠。随着后来刘健和谢仟的流放,内阁出了空缺,此时的王华已经隐隐有了入阁为相的势头。但是,在儿子被打之后,事情起了变化。先是刘瑾突然派人去找王华,明确提出希望他入阁,被王华一口回绝。之后王华的仕途急转直下,去了南京当了个闲散的“南京吏部尚书”。而不久,王守仁就被释放,流放贵州龙场。而刘瑾不在昭狱里解决他,反倒派锦衣卫一路追杀。一个权阉杀个人,反倒是整的暗戳戳的,完全不像他的风格。

这件事情表面看起来,有可能是王华受了儿子的牵连,不得不终结自己的政治前途。但是实际上,很有可能,王守仁被打只是刘瑾逼王华就范的一个手段,也就是说,王守仁是吃了自己老爹的连累。

首先说,自从刘健和谢仟被流放,内阁只有李东阳,而李东阳是出了名的“非暴力不合作”,刘瑾对这种滚刀肉很没辙。所以,他必须找一个他能摆布、在官场上名声好、学术上名气大、和皇帝关系又近的人,来作为他操纵内阁的傀儡。王华在后三条上都是无可争议的合适人选,那就只剩下第一条需要操作。

正在此时,王守仁的上疏让刘瑾有了借题发挥的理由。其实,《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里边并没有点名谁是权奸,刘瑾只不过是主观臆测。但是,这毕竟是个可以逼王华就范的机会。于是他先是让人把王守仁脱了裤子打板子,在人前受尽屈辱,也相当于是给王华一个下马威。但是这种操作必须点到为止,所以刘瑾暗中指示锦衣卫,打的时候掌握分寸,人不能打死,伤也不能太重。之后王守仁被送入昭狱,看管起来,然后暗中让人进行简单医治,不能让他死在昭狱里。

之后,他开始第二步行动,派人拜访王华,伸出橄榄枝,说明只要咱俩联合,不但儿子我给你还回来,还让你入阁为相。但是王华既是个正直的人,也是个聪明的人,他知道,从道义上看,自己决不能和刘瑾这等阉宦同流合污;从政治上看,如果自己此时入阁为相,将受尽万人唾骂,自己的儿子日后也会被连累,名字前面永远会挂着“奸臣”的标签。而且此时的京城,已经是一个是非之地,自己不如借这个机会暂别主流官场,先保得自家的安全。所以考虑好这些后,他一口回绝了刘瑾。至于自己和儿子的身家性命,他相信自己的那个学生还是会关照的。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自己离开了京城,来到南京做了个闲官,儿子也顺利出狱了。我相信,这其中正德皇帝是起了作用的,他这个人是很荒唐,但是好在还讲义气,不是个糊涂透顶的人。只是他现在还不知道,正是自己此时的一个关照,给自己留下了一位日后帮他平叛的得力干将。

但是王守仁的出狱显然不是刘瑾的本意,他的想法肯定是继续让王守仁在昭狱里受活罪,好让他还有机会控制王华。现在皇帝竟然让他出狱,那这个人和自己深仇大恨,在京城人气又旺,搞不好以后会威胁自己,那倒不如把他解决了。所以,他才派出杀手一路追杀,逼的王守仁跳江自保。

民间有句话,“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王守仁之所以日后可以成为震铄古今的圣人,和他的这位正直而有智慧的状元老爹有莫大的关系。虽然看年谱和传记上,两人因为处事方法和哲学观念上有着不小的分歧,但是血浓于水,他们的心还是在一起的。面对一个混乱的朝局,父子二人用自己的正直和坚韧,给所以的读书人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永载史册。

标签: 王守仁

更多文章

  • 明代奇人王守仁,前半生让父亲焦躁不已,后半生却让父亲无比自豪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王守仁

    他生于富庶之家,祖父曾做到四品,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的科举状元。他自小聪明,但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喜欢静坐读书,倒喜欢舞枪弄棍,而且还经常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十二岁时,他曾做过一首《蔽月山房》的诗,父亲从中得出一个结论:这孩子非同寻常,小小的书房容纳不下他。为了儿子能更好的成长,父亲决定,带他去开开

  • 太监刘瑾想要杀死王守仁,后来为什么没有得逞?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王守仁

    明朝有个很厉害的思想家,诗人,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做王守仁。太子朱厚照在十五岁继位以后,被人们称为明武宗。这个年纪的孩子是比较叛逆的,小皇帝也是一个很叛逆的人,对于他来说吃喝玩乐是比处理国家政事要重要得多的。当时他非常宠信身边的八个太监,几乎对他们是有求必应,尤其是东厂提督刘瑾,这个人更是仗着皇帝的宠

  • 名留青史的好官王守仁,看他做官以前的奇葩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王守仁

    小编今天要说的一位历史人物就是明朝的王守仁,他出身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在当时也是朝廷的一个大官。而据说他的母亲怀上他的时候曾梦见一个神仙给她送来一个孩子,他的祖父也因此给他取名叫云。一般古代稍微有才华,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名人,通常就有不同常人的说法。比如说他的母亲怀了他十个月才生下他,还

  • 明朝支援王京的这场战役存疑?李如松突破埋伏,三国记录均不相同

    历史人物编辑:林开意标签:李如松

    碧蹄馆战役,在中日朝三国历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局很简单,李如松突围成功,日本和明朝两败俱伤,最终谁也不敢轻敌冒进。但是对于这次战役的整个过程,明朝、朝鲜和日本三国都有不同的记载。你们始终相信史书的真实性吗?至少我认为,史书是那个年代,规避龌龊行径、耻辱形象,最好的遮羞布。为什么同一场战役,在

  • 一代文豪握手一代名将:从金瓶梅里的铁岭卫,想到徐渭李如松交往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李如松

    诗解金瓶梅30回7、从铁岭卫,想到徐渭李如松的交往除貂皮外,《金瓶梅》中反复提到了“铁岭卫”和“清河左右卫”。词话本第三十回,特意提到,来保担任铁岭卫校尉。铁岭原为"铁岭卫"的简称,如同天津原为天津卫、沈阳原为沈阳卫一样,原来都是明朝军事组织的名称。明朝的军事建制比较特殊, 它没有采用前朝如《水浒传

  • 他是绍兴最杰出师爷,还是疑似金瓶梅作者,却教出一代名将李如松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李如松

    大明王朝享国276年,近三百年间有三人被公认为大明最有才华的三大才子,分别是解缙、杨慎、徐渭。说起大明的才子,可能大伙对唐伯虎、祝枝山等江南四大才子更为熟悉,可惜所谓的江南四大才子大多是野史趣闻,正史公认的三大才子就这三位。三大才子名头不响,但作品却举世震惊,解缙主持修订《永乐大典》,杨慎著有传世名

  • 武将实力大比拼:壬辰倭乱中,李如松和李舜臣谁能力更强?

    历史人物编辑:孤舟独钓夜相思标签:李如松

    现在很多人喜欢拿关公和秦琼做对比,比如硬要评价历史上十大名将等等。平心而论,这种跨越时空的选择,往往是非常不客观的。但是,如果是在同一个时代,同一场战争中,对比起来又会怎样呢?比如日军侵略临津时,明军统帅李如松,还是朝鲜海军将领李舜臣,谁更厉害?首先,这个问题不好比较,因为一个是陆军总司令,一个是海

  • 这一战,让日本消停了300年!大明抗日名将李如松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达人不凡标签:李如松

    将门虎子李如松说起抗倭英雄,真正的第一人不是戚继光,也不是俞大猷,而是明朝大将李如松,李如松将门之后,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少年跟随父亲在军营,熟悉军师指挥,武艺高强,胆大勇猛,屡立战功不断升迁。李如松剧照明军跨过鸭绿江,抗日援朝打响万历20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集结了20万倭军及战舰百艘从朝鲜

  • 李如松的后裔流落韩国,曾经万人敬仰,如今变成多余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李如松

    核心提示:不足两月,掠地千里,横扫半岛,取得了平壤大捷1592年4月,丰臣秀吉侵略朝鲜,6月,朝鲜全国仅剩平安道以北尚未沦陷,朝鲜宣祖出逃,并派出十几批使臣向宗主明朝告急,希望明朝尽快出兵。12月,李如松率领四万六千明军,兵分三路,开赴朝鲜,不足两月,掠地千里,横扫半岛,取得了平壤大捷,以其抗倭成就

  • 身为明代三才子之一却鲜为人知,徒弟李如松把倭寇打的落花流水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经典沸标签:李如松

    提及明朝的三大才子,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唐伯虎,尽管唐伯虎才华横溢,但还不足以跻身明代三才子之中。明代三才子是解缙、杨慎、徐渭。与前两位相比,徐渭的名气并不大,但他的才华并不比他们逊色。一、自认为画画最差,却让郑板桥甘为门下狗徐渭,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