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代奇人王守仁,前半生让父亲焦躁不已,后半生却让父亲无比自豪

明代奇人王守仁,前半生让父亲焦躁不已,后半生却让父亲无比自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利山 访问量:2708 更新时间:2023/12/25 21:56:09

他生于富庶之家,祖父曾做到四品,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的科举状元。他自小聪明,但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喜欢静坐读书,倒喜欢舞枪弄棍,而且还经常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十二岁时,他曾做过一首《蔽月山房》的诗,父亲从中得出一个结论:这孩子非同寻常,小小的书房容纳不下他。为了儿子能更好的成长,父亲决定,带他去开开眼界。

父亲带他去的地方,是居庸关。当时的居庸关并不太平,蒙古骑兵经常出没,出关对于这父子俩相当的危险。若运气不好,遇到抢劫的蒙古骑兵,命就没了。

当年少的他第一次看到那辽阔的草原和大漠,心情相当的激动。这孩子当时想了些什么,做父亲的不知道,但是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这位父亲非常后悔带他去了居庸关。

这一天,他一脸严肃的对父亲说:“我要向皇上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我愿意为国靖难,讨平鞑靼。”父亲一下愣了,他呆呆地看了只有十五岁的儿子好大一会,拿起手里的书劈头盖脸向儿子打去:“我让你狂!我让你狂!”

这一顿臭揍,到底让儿子有所觉悟,不长时间,他便向父亲道歉,可正当父亲感到欣慰之时,这孩子又说了一句话,把父亲差点气死。“我以后要做圣贤。”这小孩怎么天天想一些不合实际的东西啊,父亲气急,顺手就给了儿子一记耳光。

这孩子再不管绝对会成为败家子,思来想去,父亲觉得给儿子定一房亲事,说不定这孩子有所收敛。就这样父亲把这难管的小子,踢给了未来的儿媳妇。

十七岁时,父亲给他定了一门亲事,让他去投奔岳父。结婚当天,这不安分的主,就又做了一件不靠谱的事。结婚那天,他游逛到一个道观,跟道士聊天,聊得竟然忘了结婚的事,直到第二天岳父派的人在道观找到他。

他在圣贤的路上走了很多弯路,直到二十六岁才开始学兵法、谋略、联系武艺,学骑射,这些都为他将来的传奇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为了不让老爹为他过于操心,他还在读四书五经。二十八岁时他科考进入了二甲,做官工部。自此,他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他就是明朝的守仁。

在六部九卿上书事件中,王守仁得罪了刘瑾。他不仅被梃杖,还被贬成贵州龙场驿站的驿烝,去了一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在去驿站前,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和谋略,诈死。事实证明,这一招脱过了刘瑾手下的追杀。在他最为困迫的时候,老爹伸出了援助之手,把自己几个手下给了他。王守仁在驿站呆了三年,由驿烝升任为县令,不到一年又升任为南京刑部主事,刑部主事的位子还没坐热,又被调到了北京。正德十一年,他已经是上督察院佥都御史,奉命巡抚南部,成为了三品大员。

王守仁之所以仕途顺利,是因为有两个朝廷大员在暗中支持他。一个是杨一清,一个是兵部尚书王琼。王守仁也确实没让两个人失望,他的传奇一生就是对两个人的最好报答。

王守仁被任为巡抚,是他传奇高潮的开始。正德十二年,王守仁到达江西履行巡抚职责,到了之后他才发现这里是土匪的天下。这些土匪不但人多势众、作战勇猛,更为可怕的是,他们的消息还特别灵通。官府每次出兵不是找不到土匪,就是中了埋伏。这样的境况只有一个可能,官府有土匪的卧底。

王守仁决定先揪出这些内奸。他发布命令,说要集中兵力剿匪,就在他命令发布之后,官府中便相继有人失踪。

这些人都去了哪里?都去给土匪送信了。但是,王守仁早就派人盯着官府中的各级官吏,这些通风报信的人都被他逮了起来。他软硬兼施,让这些人都成了官府的卧底,一仗下来重创了土匪。

为了将土匪一网打尽,王守仁竟然出了个绝招“十家牌法”。什么叫十家牌法?就是保甲连坐。十家为一个组,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了意外状况,十家一起倒霉。这招开始,哪家都把眼睛瞪得铜铃一般大,逢年过节土匪连家都不敢回了,只能在深山老林里忍饥挨饿。最后,土匪们扛不了了,他们联合起来决定跟王守仁拼了。这正是王守仁想要的结果,来了就一起收拾,省得去深山老林里去找他们。这话给了土匪一种错觉,王守仁暂时不会去山上去打他们。但是就在土匪养精蓄锐之时,王守仁却突然调动主力将他们包围了!

包围之后,王守仁却不进攻。土匪粮食吃完,只好准备突围。可当他们刚向包围圈发动攻击,身后便突然出现了一支队伍,切断了他们的后路,土匪成了饺子皮里的肉馅。大部分土匪投降,小股逃窜。

流窜的日子不好过,土匪便决定暂且服软,待王守仁走后,接着再做土皇帝,反正这招也不是用了一次了。但是,他们没想到王守仁早就想到了这一层,他对土匪头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他来了个杀鸡给猴看,把几个几次三番招安又屡犯的老痞子给就地正法了。这一下那帮土匪老实了,乖乖地招了安,就这样江西十几年的匪患被王守仁给彻底解决了。

在审问土匪时,王守仁敏锐的发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宁王朱宸濠有造反的嫌疑。王守仁赶紧跑到江西巡抚孙燧那里,但让他感到吃惊的是,这事孙燧早就知道。

早在孙燧来江西任职前,两任巡抚王哲跟董杰都死的不明不白,两人之后的两任呆了不久,就卷铺盖跑路了。为此,孙燧任职前就跟妻子交代了自己的后事。

宁王软硬兼施,孙燧都没有屈从,硬生生在江西撑了四年。现在,凝望终于沉不住要行动了。王守仁写信给他的上级要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叫旗牌。若有威胁江山社稷的事情发生,手持旗牌的人,可以调兵遣将。这貌似万无一失,但王守仁忽略了一点,宁王是藩王,他不动手,你是不能调兵讨伐的。

孙燧让王守仁赶紧走,而他自己却选择了留在江西。王守仁知道,孙燧选择了为国捐躯。果然,王守仁刚到丰城,就传来孙燧和许逵已经慷慨就义。宁王,你等着!

为了安全起见,王守仁选择了换乘小船。虽然他有旗牌在手,但局势并不乐观,整个江西基本都在宁王控制之下。到哪里去调遣军队呢?等北京的救援,怕宁王早就在南京称帝了。王守仁思索半天,决定在吉安跟朱宸濠决一死战。他带着临江知府戴德孺一行撤离到吉安,与吉安巡抚伍文定回合。

伍文定是个性情剽悍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加入了平叛大军。为了调集各地兵力,王守仁发出一个让宁王暂留南昌的计谋。宁王驻地的街道墙壁上,一夜之间出现了一些标语。这些标语的大概意思是,朝廷多路人马共计十六万,分进并合,沿途官府务必妥善接应。为了让宁王相信,王守仁有派出几个身藏蜡丸的探子,当然,这些探子得被宁王的人抓住,让他看到蜡丸里写给李士实和刘养正的密信。宁王相信了,他决定暂留洪都。

就在宁王暂留洪都时,各地人马已被王守仁调集完毕。宁王左等右等不见王守仁,才知道上了当,便立刻带兵向南京进发。在这场决战中,王守仁一接连很好地诠释了他“狡诈专兵”的称号。

当宁王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时,京城一片混乱。但有一个人却特别镇定,这个人就是王琼。他自信地说:“大家不要慌,当年我派王守仁镇守赣府,就是为了今天。只要有他在,数日之内反贼将被擒。”王守仁没有辜负王琼的期望,成功擒获了宁王朱宸濠

王守仁的父亲去世后,他便静心搞他的哲学,收了不少优秀的弟子。嘉靖六年,两广发生了少数民族叛乱,两广总督束手无措。这时,皇帝想起了王守仁。一道圣旨,王守仁便被委任为左都御史,前往两广平叛。要说王守仁的名声真不是盖的,他征讨叛乱的消息一出,叛乱分子双方竟然达成了一致,自动投降了。

这是王守仁最后一次出征,平叛结束后,王守仁的肺病复发,他料定自己凶多吉少,立即往故乡返回。但是,依旧病亡在回乡途中,时年五十七岁。

作者:秋果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标签: 王守仁

更多文章

  • 太监刘瑾想要杀死王守仁,后来为什么没有得逞?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王守仁

    明朝有个很厉害的思想家,诗人,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做王守仁。太子朱厚照在十五岁继位以后,被人们称为明武宗。这个年纪的孩子是比较叛逆的,小皇帝也是一个很叛逆的人,对于他来说吃喝玩乐是比处理国家政事要重要得多的。当时他非常宠信身边的八个太监,几乎对他们是有求必应,尤其是东厂提督刘瑾,这个人更是仗着皇帝的宠

  • 名留青史的好官王守仁,看他做官以前的奇葩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王守仁

    小编今天要说的一位历史人物就是明朝的王守仁,他出身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在当时也是朝廷的一个大官。而据说他的母亲怀上他的时候曾梦见一个神仙给她送来一个孩子,他的祖父也因此给他取名叫云。一般古代稍微有才华,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名人,通常就有不同常人的说法。比如说他的母亲怀了他十个月才生下他,还

  • 明朝支援王京的这场战役存疑?李如松突破埋伏,三国记录均不相同

    历史人物编辑:林开意标签:李如松

    碧蹄馆战役,在中日朝三国历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局很简单,李如松突围成功,日本和明朝两败俱伤,最终谁也不敢轻敌冒进。但是对于这次战役的整个过程,明朝、朝鲜和日本三国都有不同的记载。你们始终相信史书的真实性吗?至少我认为,史书是那个年代,规避龌龊行径、耻辱形象,最好的遮羞布。为什么同一场战役,在

  • 一代文豪握手一代名将:从金瓶梅里的铁岭卫,想到徐渭李如松交往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李如松

    诗解金瓶梅30回7、从铁岭卫,想到徐渭李如松的交往除貂皮外,《金瓶梅》中反复提到了“铁岭卫”和“清河左右卫”。词话本第三十回,特意提到,来保担任铁岭卫校尉。铁岭原为"铁岭卫"的简称,如同天津原为天津卫、沈阳原为沈阳卫一样,原来都是明朝军事组织的名称。明朝的军事建制比较特殊, 它没有采用前朝如《水浒传

  • 他是绍兴最杰出师爷,还是疑似金瓶梅作者,却教出一代名将李如松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李如松

    大明王朝享国276年,近三百年间有三人被公认为大明最有才华的三大才子,分别是解缙、杨慎、徐渭。说起大明的才子,可能大伙对唐伯虎、祝枝山等江南四大才子更为熟悉,可惜所谓的江南四大才子大多是野史趣闻,正史公认的三大才子就这三位。三大才子名头不响,但作品却举世震惊,解缙主持修订《永乐大典》,杨慎著有传世名

  • 武将实力大比拼:壬辰倭乱中,李如松和李舜臣谁能力更强?

    历史人物编辑:孤舟独钓夜相思标签:李如松

    现在很多人喜欢拿关公和秦琼做对比,比如硬要评价历史上十大名将等等。平心而论,这种跨越时空的选择,往往是非常不客观的。但是,如果是在同一个时代,同一场战争中,对比起来又会怎样呢?比如日军侵略临津时,明军统帅李如松,还是朝鲜海军将领李舜臣,谁更厉害?首先,这个问题不好比较,因为一个是陆军总司令,一个是海

  • 这一战,让日本消停了300年!大明抗日名将李如松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达人不凡标签:李如松

    将门虎子李如松说起抗倭英雄,真正的第一人不是戚继光,也不是俞大猷,而是明朝大将李如松,李如松将门之后,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少年跟随父亲在军营,熟悉军师指挥,武艺高强,胆大勇猛,屡立战功不断升迁。李如松剧照明军跨过鸭绿江,抗日援朝打响万历20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集结了20万倭军及战舰百艘从朝鲜

  • 李如松的后裔流落韩国,曾经万人敬仰,如今变成多余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李如松

    核心提示:不足两月,掠地千里,横扫半岛,取得了平壤大捷1592年4月,丰臣秀吉侵略朝鲜,6月,朝鲜全国仅剩平安道以北尚未沦陷,朝鲜宣祖出逃,并派出十几批使臣向宗主明朝告急,希望明朝尽快出兵。12月,李如松率领四万六千明军,兵分三路,开赴朝鲜,不足两月,掠地千里,横扫半岛,取得了平壤大捷,以其抗倭成就

  • 身为明代三才子之一却鲜为人知,徒弟李如松把倭寇打的落花流水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经典沸标签:李如松

    提及明朝的三大才子,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唐伯虎,尽管唐伯虎才华横溢,但还不足以跻身明代三才子之中。明代三才子是解缙、杨慎、徐渭。与前两位相比,徐渭的名气并不大,但他的才华并不比他们逊色。一、自认为画画最差,却让郑板桥甘为门下狗徐渭,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

  • 为何在明朝历史上,李如松的知名度并不高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李如松

    很简单,因为李如松的能力并没有高到一定程度,所以知名度自然不高。明史中,李如松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列传,他的事迹记载于自己的父亲李成梁的列传之中,列传一百二十六李成梁(子如松·如伯·如桢·如樟·如梅)·麻贵(兄锦)可以看出,列传一百二十六的主要介绍对象只有两个,李成梁和麻贵,其他人都是因为和他们有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