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支援王京的这场战役存疑?李如松突破埋伏,三国记录均不相同

明朝支援王京的这场战役存疑?李如松突破埋伏,三国记录均不相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林开意 访问量:2540 更新时间:2023/12/11 7:46:58

碧蹄馆战役,在中日朝三国历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局很简单,如松突围成功,日本和明朝两败俱伤,最终谁也不敢轻敌冒进。但是对于这次战役的整个过程,明朝、朝鲜和日本三国都有不同的记载。

你们始终相信史书的真实性吗?至少我认为,史书是那个年代,规避龌龊行径、耻辱形象,最好的遮羞布。为什么同一场战役,在三个国家里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版本呢?

01这是一场遭遇战,还是一场伏击战?

从整体战争的过程来看,这一战或许是一场伏击战,很多他们的史料都表明了这一点。可是在日本的史料当中,我们却看到了完全相反的一种记录。

明朝这边,李如松带着四万多人马援助朝鲜,、半个月之内,就帮助朝鲜收复了数十座城池,就连日本最引以为傲的重镇平壤,也落入了李如松之手。

这个时候日本人终于不敢小看这支援军,平壤的丢失,让日本人彻底丧失了争夺整个朝鲜的野心。他们开始收缩兵力,想要在南方跟明军来一场大决战。

在这期间,其实日本内部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有一部分军官表示要坚守京,跟明朝大决战。而另一部分人则已经有了撤退的想法。

最终留守王京似乎成了他们的最终决议。期间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试探战,李如松这边得到消息,说日本放弃了王京。

可是李如松觉得有诈,便派遣了一支500人的队伍前去试探,结果在路上遇到了日本人的一支小规模试探的队伍。

这两支队伍是彼此的哨兵,这一战日本人被斩杀了100多号人,可谓是伤亡惨重,毕竟人数不足。不过余部逃回了王京复命。

由此可见,我认为日本在这个时候是以逸待劳,坐等李如松的人马前来王京。这里不存在什么遭遇战的说法,应该就是日本人的一场伏击战。因为日本人早就有了准备,就等着李如松来了。

02日本人的伏击有了成效,李如松吃了不小的亏。

在日本的记载里,李如松集团军是带着火炮前来的,而明军和朝鲜的记载里,李如松的火炮全都留在了开城,压根就没带上战场,唯一带来的那就是神机箭。

当时日本的军队大多数都埋伏在山谷两侧,伏击场地非常有优势。而且他们手里配有一定数量的火器,这是明军当时所比不上的。

这里有出现了分歧,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这一场伏击战,日本军队斩获丰富,可在明朝这边的记录里,却有严重不同的一面。

李如松看地形非常有利于伏击,所以派遣了一支一百多人的小队前去试探。结果日本伏击兵全部出动,等于这场伏击就已经宣告结束了。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一场对决,结果明军大获全胜,斩杀数百人。

可是问题又来了,表面上看李如松的军队获得了巨大胜利。关键时刻日本的四万多援兵也赶到了现场。此刻碧蹄馆距离王京只有区区50里的距离,这里基本上就成了决战的场地。

记载有点混乱,这里简短来说,李如松带了顶天了六千人的队伍,结果跑进了四万多日本兵的包围圈。

谁也想不到日本军的山谷埋伏,只是这场大埋伏战的一小部分而已。由此可见日本人把这里当成了决战现场,四万多人全都聚集到了这里。

不过日本低估了李如松的勇猛,为了鼓舞士气,李如松带着自己的亲兵亲自下场斩杀敌人。士兵们看到主帅如此英勇,自然也就奋勇杀敌。可惜敌人的人数太多,这一战的损失确实很大。

03那么到底是谁赢了这一战呢?

我们看三国的记录都不相同,朝鲜是最会蒙混过关的,他说明朝和日本旗鼓相当,互有输赢,等于是各打五十大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记录呢?因为朝鲜谁也得罪不起,而且谁也不想得罪。所以朝鲜的记录基本不可参考。

明朝这边带了五千多人前去,结果突围成功了三千多人,损失在两千人左右。而明军的斩获,却也达到了两千多人。所以对明军来说这一战的确打出了气势。因为五千多人在中了日本四万多人伏击的情况下,跟对方打了个平手,还想怎么样呢?

可是到了日本这边的记载,就完全变了模样。日本人的数据表示,日军在这次伏击战中,至少斩杀了明军一万多人。而日本方面的损失,居然只有百人左右。

这种造假的数据被他们后来的军事行动,彻底出卖。因为日本人并没有对明军穷追猛打,而是收缩不前了。

李如松一共带了四万多人到朝鲜战场,如果被日本灭了一万多人的话,日本军有什么理由停滞不前?我看他们早就会扑上来了。

由此可见,李如松所指挥的这一战,的确打出了大明军队的气势,让日本军彻底尝到了大明军队的英勇。伏击战尚且只能打平手,如果真正是遭遇战的话,日本还有多少胜算呢?

所以日本军停滞不前,他们失去了占领朝鲜的信心。只要有李如松的大明军队在这里,那他们就休想往前走一步了。

总结:碧蹄馆之战,迫使日军放弃王京南下。

其实不管这件事的记载到底如,碧蹄馆之战,对日本军官们的震动还是非常大的。本以为可以稳赢的战争,结果却落得个不伦不类的下场。

日本军官的信心被动摇了,这才是最重要的。当时他们占领王京,还打算继续北上,夺回失去的领地。可是碧蹄馆之战过后,日军彻底改变了作战方针。

他们没有信心占领朝鲜,所以不久之后,便放弃了王京,带着人马南下。这是丰臣秀吉当政期间所发生的战事。

因为丰臣秀吉的野心,日军虽然在朝鲜战场惨败,却始终没有离开朝鲜的意思。知道丰臣秀吉铲除异己,不久之后自己也去世了。日本在朝鲜的侵略才彻底结束。

标签: 李如松

更多文章

  • 一代文豪握手一代名将:从金瓶梅里的铁岭卫,想到徐渭李如松交往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李如松

    诗解金瓶梅30回7、从铁岭卫,想到徐渭李如松的交往除貂皮外,《金瓶梅》中反复提到了“铁岭卫”和“清河左右卫”。词话本第三十回,特意提到,来保担任铁岭卫校尉。铁岭原为"铁岭卫"的简称,如同天津原为天津卫、沈阳原为沈阳卫一样,原来都是明朝军事组织的名称。明朝的军事建制比较特殊, 它没有采用前朝如《水浒传

  • 他是绍兴最杰出师爷,还是疑似金瓶梅作者,却教出一代名将李如松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李如松

    大明王朝享国276年,近三百年间有三人被公认为大明最有才华的三大才子,分别是解缙、杨慎、徐渭。说起大明的才子,可能大伙对唐伯虎、祝枝山等江南四大才子更为熟悉,可惜所谓的江南四大才子大多是野史趣闻,正史公认的三大才子就这三位。三大才子名头不响,但作品却举世震惊,解缙主持修订《永乐大典》,杨慎著有传世名

  • 武将实力大比拼:壬辰倭乱中,李如松和李舜臣谁能力更强?

    历史人物编辑:孤舟独钓夜相思标签:李如松

    现在很多人喜欢拿关公和秦琼做对比,比如硬要评价历史上十大名将等等。平心而论,这种跨越时空的选择,往往是非常不客观的。但是,如果是在同一个时代,同一场战争中,对比起来又会怎样呢?比如日军侵略临津时,明军统帅李如松,还是朝鲜海军将领李舜臣,谁更厉害?首先,这个问题不好比较,因为一个是陆军总司令,一个是海

  • 这一战,让日本消停了300年!大明抗日名将李如松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达人不凡标签:李如松

    将门虎子李如松说起抗倭英雄,真正的第一人不是戚继光,也不是俞大猷,而是明朝大将李如松,李如松将门之后,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少年跟随父亲在军营,熟悉军师指挥,武艺高强,胆大勇猛,屡立战功不断升迁。李如松剧照明军跨过鸭绿江,抗日援朝打响万历20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集结了20万倭军及战舰百艘从朝鲜

  • 李如松的后裔流落韩国,曾经万人敬仰,如今变成多余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李如松

    核心提示:不足两月,掠地千里,横扫半岛,取得了平壤大捷1592年4月,丰臣秀吉侵略朝鲜,6月,朝鲜全国仅剩平安道以北尚未沦陷,朝鲜宣祖出逃,并派出十几批使臣向宗主明朝告急,希望明朝尽快出兵。12月,李如松率领四万六千明军,兵分三路,开赴朝鲜,不足两月,掠地千里,横扫半岛,取得了平壤大捷,以其抗倭成就

  • 身为明代三才子之一却鲜为人知,徒弟李如松把倭寇打的落花流水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经典沸标签:李如松

    提及明朝的三大才子,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唐伯虎,尽管唐伯虎才华横溢,但还不足以跻身明代三才子之中。明代三才子是解缙、杨慎、徐渭。与前两位相比,徐渭的名气并不大,但他的才华并不比他们逊色。一、自认为画画最差,却让郑板桥甘为门下狗徐渭,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

  • 为何在明朝历史上,李如松的知名度并不高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李如松

    很简单,因为李如松的能力并没有高到一定程度,所以知名度自然不高。明史中,李如松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列传,他的事迹记载于自己的父亲李成梁的列传之中,列传一百二十六李成梁(子如松·如伯·如桢·如樟·如梅)·麻贵(兄锦)可以看出,列传一百二十六的主要介绍对象只有两个,李成梁和麻贵,其他人都是因为和他们有所联系

  • 女人上厕所时,这3件小事,为了健康,再喜欢也先忍忍吧

    历史人物编辑:小小康标签:也先

    由于女性的生理结构比较特殊,所以他们在平时上完厕所之后,都有用卫生纸进行擦拭的习惯。虽然这个行为看起来比较正常,但是也要注意,因为这种习惯很可能会增大细菌感染和病毒入侵的几率,而使女性患上一些妇科疾病。所以女性朋友在平时上厕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三件小事,再喜欢也要忍住不做。女性上厕所时,最好不要做这

  • 在明英宗复辟成功的背后,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夺门之变有何功劳?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石亨

    大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的夜晚,大臣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带兵赶往幽禁英宗的南宫,将英宗迎出后,被迎出的英宗随即宣布复位,同时将代宗废为郕王,这场发生于明朝皇室内部的兵不血刃的政变被称为南宫复辟,它还有一个更出名的名字"夺门之变"。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徐有贞石亨等人会在代宗的眼

  • 支持朱祁镇夺门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明明有功,后来怎么又被朱祁镇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石亨

    明英宗朱祁镇被明代宗朱祁钰囚禁于南宫之时,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拥立朱祁镇为帝。重登帝位的朱祁镇对朝中不支持他的部分群臣进行了清算,于谦、王文、陈循、商辂等人或被杀或被贬。夺门派的功臣填补了这些政治权力空缺,其中徐有贞入阁,加兵部尚书,石亨被封为忠国公,曹吉祥协理京营,并封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