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冯保身为宦官,为何只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顾命大臣

冯保身为宦官,为何只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顾命大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二猛 访问量:3884 更新时间:2023/12/7 19:58:42

说起宦官,相信肯定有不少人会想到在封建历史上极具特色的明朝宦官,就好比如明朝著名的大宦官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等。

但本篇要讲的却不是意图谋反的刘瑾,也不是尚且还存在一些争议的魏忠贤,而是明嘉靖年间入朝的一代贤宦“冯保”。

作为一个宦官,其不但还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更是一个好风雅的书法家、音乐家。

但这些还不是全部,在明朝那时不时就能掀起滔天巨浪的权力场上,冯保更是以一个宦官之身,只用了36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宦官,成了明神宗身旁的顾命大臣。

要知道,所谓的“顾命大臣”,通常指的都是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其权力可绝对不仅仅只是我们通常所见的辅佐皇帝处理朝政,而是类似与汉朝时期的霍光那样。

一切以江山社稷为第一原则,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皇帝的废立,所以,其实际权力应当是在皇帝之上的。

而明朝时期的宦官,尤其是那些权宦,在绝大多数的时候除了受到皇帝自身的宠爱以外,大多数时候都是作为皇帝皇权的代言人所存在的,也就是属于皇帝的附庸。

那么冯保身为一个明朝宦官,又是怎么成为明神宗身旁的顾命大臣的呢?

冯保自身聪慧好学,为日后崛起埋下伏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还要从嘉靖十五年(1536年)开始说起,这个时候的冯保跟其他的小太监一样,本身也就是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小太监。

但是凭借着办事利索,脑子灵活的原因,他被选入到了明朝专门培训小太监识字的机构“内书堂”。

两年后又再次被调入到了司礼监的六科廊写字,之后一直到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冯保才被升至内书房。

这一呆就又是七年,最终才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总管文书房,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总的来说也算是进入了明朝内廷的高层。

大家别看冯保光到这一步就已经耗费了24年的时间,然后就觉得冯保前面肯定就是不受宠,然后都在虚度光阴。

事实上,冯保所耗费的这24年时间可一点都没浪费,虽然在此期间确实不怎么受宠吧,但是却实打实的把时间花费在了学习上面。

从而使得冯保在还没有正儿八经崛起之前,其实就已经拥有了很高的文化修养,不但写得一手好字,刻了很多直到崇祯年间都还在流传的书,更是精通音律,擅长弹琴且会制作琴。

史书《酌中志》中更是明确的记载着“

世人咸宝爱之”,顾名思义,意思就是冯保所制作的琴很受当时的人追捧。

而挑选顾命大臣的准则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就是官员的才能、品德、以及没有裙带关系做后台。

冯保的才能不用说,作为一代贤宦,其品德也指定差不了,裙带关系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有的话冯保也就不会从一个啥也不懂的小太监开始起步了不是吗?

这诸多因素,无疑就恰好为冯保日后的崛起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冯保也因为高超的书法造诣而参与到了“矫遗诏”的工作当中,被明穆宗选中,成了明神宗的辅臣之一。

冯保被明穆宗选中,成为明神宗的顾命大臣

当然,这里面肯定不可能只是单纯的因为冯保的字写的好,更多的则是为明朝皇权提供一份保障。

毕竟大家别忘了,同时被选中的顾命大臣当中,还有高拱张居正、以及高仪三人。

这三人在明朝的权力体系中都属于外朝官员,本身就与皇权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存在,更别提顾命大臣虽说是为了辅佐年龄尚幼的明神宗,可权力终究是要比明神宗还大的。

还拿汉朝的霍光来说,其不就在昌邑王刘贺登基27天后因为刘贺太昏庸而废帝了吗。

而且很多人往往都经受不住权力的诱惑,万一哪天这三人性情大变,想要谋朝篡位怎么办?

历史上权臣篡位的案例可不少见。

因此,这里也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也就是明神宗的母亲“李太后”,别看在明神宗登基称帝以后,李太后可以垂帘听政。

但李太后实则却并不具备与内阁长期商议朝政的能力,毕竟从宋朝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

所以,为了能够有效保证明神宗皇权地位的稳固,明穆宗势必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作为李太后的代言人,或者说是李太后与内阁沟通的桥梁。

换言之,就是把李太后扶持成明神宗亲政之前的明朝实际控制人。

毫无疑问,以明朝司礼监的性质,这个人也就只能是冯保。

冯保也因此从明神宗的登基仪式开始,就始终站立在明神宗的御座旁边,成了真正意义上比肩首辅高拱的顾命大臣,同时肩负教育明神宗之责。

这一年是隆庆六年(1572年),距离嘉靖十五年(1536年),已然是过去了36年。

【end】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冯保

更多文章

  • 大明朝史:陈矩,冯保,怀恩,对明朝贡献最大的三个大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歪聊三国标签:冯保

    大明朝史:陈矩,冯保,怀恩,对明朝贡献最大的三位大太监【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明朝的太监来,可能很多人对他们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尤其是自称九千岁的大太监魏忠贤,更是背上了千年的骂名,他作为一名太监所做的一些事情,确实会让很多人

  • 为了达到目的,张居正不仅讨好李太后和万历皇帝,还讨好太监冯保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冯保

    万历皇帝想要把自己的生母李贵妃封为皇太后,还要加上额外的尊号,与父亲隆庆皇帝的陈皇后地位平等,这是严重违反礼法的事情。如果换成夏言、高拱,他们绝对不可能同意。然而张居正却妥协了,他认为当今万历皇帝对待他的两位母亲都很孝顺,两位太后亲密无间,她们的封号不应该有区别。建议在两宫皇太后的称号上面,各加两个

  • 明朝司礼监太监冯保与内阁首辅高拱鹬蚌相争,张居正渔翁得利

    历史人物编辑:千年史馆标签:冯保

    明神宗万历初期,张居正能最后当上首辅跟司礼监太监冯保、内阁首辅高拱间的矛盾和斗争有密切关系。冯保打击高拱并非为了张居正,最后却成就了张居正。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冯保嘉靖朝便已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有对内阁奏议的批红之权,权力已然很大。像嘉靖以前专权的太监便多是秉笔太监。不过司礼监在秉笔太监之上还有该部

  • 大明王朝:跪别冯保,带走杨金水,吕芳才是真正有良心的“爹”

    历史人物编辑:豁达历史达人标签:冯保

    离开京城以后,吕芳并没有直接前往南京,而是先来到了朝天观。彻底告别从前之前,吕芳心中还有太多的牵挂。来到朝天观,观中服役的太监依然很恭敬:“老祖宗,您先坐着,孙子们把蓝神仙给您请出来!”吕芳答话:“不,不见他,你去看看冯保在哪,把他叫来,我有几句话给他说。”冯保,嘉靖皇帝钦命发配,陈洪“亲自关照”的

  • 大太监冯保成就了他,却也着实抹黑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戴从鑫标签:冯保

    张居正(字叔大)是明代杰出的改革家,他“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1573年出任内阁首辅后,张居正便掀起了一场以整顿吏制、推行“一条鞭法”、巩固边防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从而使已经颓废的大明王朝,一度出现了“中兴”的景象。1582年,张叔大病逝后。万历皇帝下诏罢朝数日,赐其谥号为“文忠”,并派锦衣卫护

  • 万历初年首辅高拱为何会被太监冯保、张居正联手拉下台?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冯保

    导读:其实这个比较好理解,高拱不是单纯的输给了冯保。而张居正也不是捡便宜、摘桃子,而是张居正和冯宝联手利用内廷和朝臣的力量一举掀翻高拱后各取所需的必然结果。再一个原因就是皇位交接后作为辅政大臣的首辅高拱不知收敛妄图还在继续对新皇指手画脚,终于被帝师张居正和万历的大伴冯保一举拿下。其实高拱也算是人才政

  • 飞扬跋扈的高拱,遇到更为老辣的冯保,最后败得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冯保

    1572年,老辣的冯保将弹劾自己的奏疏拿给明神宗和李贵妃看,并抱屈地说道:高拱弹劾我,是欺负皇上年幼,想独揽大权,这一席话戳到了李贵妃的痛处,不久,宫内一道圣旨,将高拱一顿训斥,将其发回原籍,永不录用。高拱,明朝中期内阁首辅大臣,他出身官宦世家,其父高尚贤曾任明廷要职,孩童时代的高拱在其父高尚贤的言

  • 大明王朝:冯保——想要逆袭,不能光靠干爹,还得靠自己

    历史人物编辑:养只白眼狼标签:冯保

    他是“东厂提督太监”,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的干儿子,和四位“司礼监秉笔太监”属于同辈,和几乎所有的封疆大吏、六部九卿都想进入“内阁”并最终问鼎“内阁首辅”的梦想一样,他向进入“司礼监”并最终问鼎“掌印太监”。为此,他干了两件“蠢事”,并因此改变了人生轨迹。1、下令杖毙“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当然,

  • 高拱到底做了什么,让冯保对他恨之入骨?

    历史人物编辑:杨子豪标签:冯保

    前面文章已经说到,冯保由于受到高拱的排挤,因此义无反顾地与张居正结成联盟,最终将高拱推翻,帮助张居正登上了内阁首辅宝座。那么,高拱到底做了什么,让冯保对他如此恨之入骨呢?说到底,还是因为高拱阻止冯保进步所引起的。纵观整个明代,冯保这个人应该算是最不像太监的太监了,一般来说,太监这行由于要在身体上受到

  • 冯保为什么会落得一个被抄家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冯保

    冯保是明代一位比较著名的宦官,他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年间坐上了东厂提督兼御马监管事太监的职位,到隆庆皇帝驾崩,万历皇帝登基之后,他与张居正联手将内阁首辅高拱赶走,助力张居正坐上了首辅宝座,而自己也更进一步,成为了司礼监掌印太监,成为了太监当中的霸主。由于隆庆皇帝早死,因此,万历皇帝登基时年仅十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