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宦官,相信肯定有不少人会想到在封建历史上极具特色的明朝宦官,就好比如明朝著名的大宦官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等。
但本篇要讲的却不是意图谋反的刘瑾,也不是尚且还存在一些争议的魏忠贤,而是明嘉靖年间入朝的一代贤宦“冯保”。
作为一个宦官,其不但还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更是一个好风雅的书法家、音乐家。
但这些还不是全部,在明朝那时不时就能掀起滔天巨浪的权力场上,冯保更是以一个宦官之身,只用了36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宦官,成了明神宗身旁的顾命大臣。
要知道,所谓的“顾命大臣”,通常指的都是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其权力可绝对不仅仅只是我们通常所见的辅佐皇帝处理朝政,而是类似与汉朝时期的霍光那样。
一切以江山社稷为第一原则,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皇帝的废立,所以,其实际权力应当是在皇帝之上的。
而明朝时期的宦官,尤其是那些权宦,在绝大多数的时候除了受到皇帝自身的宠爱以外,大多数时候都是作为皇帝皇权的代言人所存在的,也就是属于皇帝的附庸。
那么冯保身为一个明朝宦官,又是怎么成为明神宗身旁的顾命大臣的呢?
冯保自身聪慧好学,为日后崛起埋下伏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还要从嘉靖十五年(1536年)开始说起,这个时候的冯保跟其他的小太监一样,本身也就是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小太监。
但是凭借着办事利索,脑子灵活的原因,他被选入到了明朝专门培训小太监识字的机构“内书堂”。
两年后又再次被调入到了司礼监的六科廊写字,之后一直到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冯保才被升至内书房。
这一呆就又是七年,最终才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总管文书房,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总的来说也算是进入了明朝内廷的高层。
大家别看冯保光到这一步就已经耗费了24年的时间,然后就觉得冯保前面肯定就是不受宠,然后都在虚度光阴。
事实上,冯保所耗费的这24年时间可一点都没浪费,虽然在此期间确实不怎么受宠吧,但是却实打实的把时间花费在了学习上面。
从而使得冯保在还没有正儿八经崛起之前,其实就已经拥有了很高的文化修养,不但写得一手好字,刻了很多直到崇祯年间都还在流传的书,更是精通音律,擅长弹琴且会制作琴。
史书《酌中志》中更是明确的记载着“
世人咸宝爱之”,顾名思义,意思就是冯保所制作的琴很受当时的人追捧。
而挑选顾命大臣的准则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就是官员的才能、品德、以及没有裙带关系做后台。
冯保的才能不用说,作为一代贤宦,其品德也指定差不了,裙带关系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有的话冯保也就不会从一个啥也不懂的小太监开始起步了不是吗?
这诸多因素,无疑就恰好为冯保日后的崛起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冯保也因为高超的书法造诣而参与到了“矫遗诏”的工作当中,被明穆宗选中,成了明神宗的辅臣之一。
冯保被明穆宗选中,成为明神宗的顾命大臣
当然,这里面肯定不可能只是单纯的因为冯保的字写的好,更多的则是为明朝皇权提供一份保障。
毕竟大家别忘了,同时被选中的顾命大臣当中,还有高拱、张居正、以及高仪三人。
这三人在明朝的权力体系中都属于外朝官员,本身就与皇权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存在,更别提顾命大臣虽说是为了辅佐年龄尚幼的明神宗,可权力终究是要比明神宗还大的。
还拿汉朝的霍光来说,其不就在昌邑王刘贺登基27天后因为刘贺太昏庸而废帝了吗。
而且很多人往往都经受不住权力的诱惑,万一哪天这三人性情大变,想要谋朝篡位怎么办?
历史上权臣篡位的案例可不少见。
因此,这里也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也就是明神宗的母亲“李太后”,别看在明神宗登基称帝以后,李太后可以垂帘听政。
但李太后实则却并不具备与内阁长期商议朝政的能力,毕竟从宋朝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
所以,为了能够有效保证明神宗皇权地位的稳固,明穆宗势必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作为李太后的代言人,或者说是李太后与内阁沟通的桥梁。
换言之,就是把李太后扶持成明神宗亲政之前的明朝实际控制人。
毫无疑问,以明朝司礼监的性质,这个人也就只能是冯保。
冯保也因此从明神宗的登基仪式开始,就始终站立在明神宗的御座旁边,成了真正意义上比肩首辅高拱的顾命大臣,同时肩负教育明神宗之责。
这一年是隆庆六年(1572年),距离嘉靖十五年(1536年),已然是过去了36年。
【end】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