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因为李如松的能力并没有高到一定程度,所以知名度自然不高。
明史中,李如松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列传,他的事迹记载于自己的父亲李成梁的列传之中,列传一百二十六李成梁(子如松·如伯·如桢·如樟·如梅)·麻贵(兄锦)可以看出,列传一百二十六的主要介绍对象只有两个,李成梁和麻贵,其他人都是因为和他们有所联系,且有一定的事迹,所以能够出现在这两人的列传中。
李如松的事迹,主要是指挥了两场战争。一个是平定宁夏的拜叛乱,另一个则是指挥了第一阶段的万历援朝战争。
在平定拜的叛乱中,李如松被任命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这个官职在李如松之前都是由文官担任的,可见李如松很受万历皇帝的喜爱,但万历皇帝为什么如此厚待李如松,这就不得而知。拜之乱,李如松一开始打得也并不顺利,最后李如松利用大水淹城的办法,逼迫拜投降,其投降后,李如松诛灭了其全族。
而万历援朝战争,其实也谈不上大胜。在平壤之战中,明军的表现的确值得称道,明史记载
火器并发,烟焰蔽空。惟忠中砲伤胸,犹奋呼督战。如松马毙于砲,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获首功千二百有奇。倭退保风月楼。夜半,行长渡大同江,遁还龙山。宁及参将查大受率精卒三千潜伏东江间道,复斩级三百六十。乘胜逐北。十九日,如柏遂复开城。所失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复。酋清正据咸镜,亦遁还王京。
斩首将近两千日军。但是接下来的碧蹄馆,明军则遭受了失败。在碧蹄馆之败后,实际上双方的已经处于对峙状态,谁也吃不掉谁,于是乎明朝和日本就议和了,李如松因此就被调回国内。
四月十八日,倭弃王京遁,如松与应昌入城,遣兵渡汉江尾倭后,将击其惰归。倭步步为营,分番迭休,官军不敢击。倭乃结营釜山,为久留计。
李如松本身打算趁日本人撤军时出其不意地袭击,但是日本人有防备,也就作罢了。
自此,李如松再也没有什么大的战功记载,再有,就是他深入追击蒙古土蛮,最后中伏身死。
就历史记载而言,李如松的一生算不上出彩,只能说他的确尽到了一个武将的本分,他所做的这些,无论与早期的常遇春,徐达,张辅等人相比,还是和同期的父亲李成梁,戚继光,甚至和最后的孙承宗,李定国相比,都没有那么出彩。
如果再深究,那就是因为万历援朝战争从结果而言,只能说是平手。两国在朝鲜打了八年,明朝没有任何一场决定性的战役,给予日本毁灭性的打击,最后最值得称道的鸣梁海战,还是因为日本在丰臣秀吉死后,全军撤退时,明朝联军趁着日本撤退,毫无斗志才打出来的。可以说,万历援朝战争,居然因为丰臣秀吉的死而结束,不得不说,的确不是太过于值得大书特书。
而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他的父亲李成梁能力太强。李成梁一生,在辽东和蒙古,女真作斗争,基本上没吃过亏,可以说是百战名将,李如松在他的光环之下,自然是不可能太过于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