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存义:李善长弟弟,真正引发了朱元璋与李善长之间的矛盾

李存义:李善长弟弟,真正引发了朱元璋与李善长之间的矛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申伟 访问量:1759 更新时间:2024/2/27 23:22:25

明朝建立,论功行赏,封为公爵者一共有六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而李善长又位列第一位。且他是所有公爵中唯一的文臣。朱元璋给他的制词中比之为汉之萧何,足见他对李善长的器重。李善长虽然没有征战沙场,冲锋陷阵,攻城掠地,但却是朱元璋最坚实的后方。天下大势的解说与分析、钱财的征发与调度、人才的征辟与安抚、战争的谋划与发动、法律与礼仪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无一不是出自李善长之手。李善长在朱元璋时的地位无人能比,称之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点都不为过。朱元璋对他一直也是非常信任和倚重。即便发生了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先后获罪并遭诛戮之事,李善长都没有受到太多影响。而真正让朱元璋对他产生怨恨并最终导致其身遭诛戮的是因他弟弟李存义之事。

李存义在明朝历史上是个小人物。而他之所以能够史书上留名,一是因为他是李善长的弟弟,一是因为他是胡惟庸的亲家,一是因为他出卖李善长之事。

明初李善长功勋卓著,得皇帝圣眷,连带着他的家人也受到器重。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存义父子就是这样逐渐走入官场的。洪武七年,李存义被擢升为太仆寺丞,他的儿子李伸、李佑皆为群牧所官员。而他与胡惟庸结亲家,也是因为李善长。胡惟庸本是宁国知县,后的李善长推荐,逐渐进入中枢,成了威震朝野的宰相。胡惟庸为了保持与李善长的关系,便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李存义的次子李佑。自此之后,两家往来不断。而李存义因为儿子的关系,又与胡惟庸家联系更加密切。胡惟庸则将李存义当作是与李善长联系的媒介。有什么事不方便直说的就通过李存义去游说或请求。李存义便这样成了一个影响明朝中枢事务的重要角色。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为谋反被诛杀,朝中因此而牵连致死者达三万余人。但是当时李善长却并没有受到牵连,仍理朝廷事务如故。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曾参与胡惟庸的谋划,朱元璋因为李善长的缘故没有追究此事。这在朱元璋看来其实是个很大的人情。毕竟如果李存义谋反,必定株连九族,李善长一家便在其中。

而朱元璋是个特别在乎这种细节的人。以前讲过他因汤和酒后一次胡言就记恨了他近二十多年,何况这种关乎性命的大事。君臣之间关系的维护,与朋友之间是一致的,就靠这种人情世故的细节。其实朱元璋对他并不是苛求。比如有大臣曾经弹劾李善长,说他在朱元璋生病期间,没有进宫进行过问候,其驸马都尉的儿子李骐又一星期不上朝。但是朱元璋没有像对汤和时一样责备他们。不过这次人情太大,朱元璋算是记在了心里。在李善长看来,他对朱元璋的恩赏有些习以为常了。凡是有过错,朱元璋多会站在他这边,为他解围。平常的时候也没怎么特意谢过恩,这次他也同样如此对待。因为一次大意,却成了他后来大祸临头的根源。《明史》中称:“善长不谢,帝衔之。”衔爱衔恨。这其实是非常重的一个词了。表示情节已经很严重了。

洪武二十三年四月,朱元璋下令,南京百姓犯罪必须要流放到边远之地。丁斌原先是胡惟庸的仆人,时常李善长兄弟打交道,由此熟识。他也在流放者行列之中,应该还是因胡惟庸之事。于是他求到了李善长这里。李善长觉得是小人物,就让属下将他留在了京师,从流放的名额中去除了。不过此事却被朱元璋知道了。一是流放边境之事比较重要,一是丁斌牵涉到了胡惟庸。朱元璋得知后让人提审了丁斌,问他除名的原因。后来丁斌便招供了与李善长兄弟的关系。期间更是透露了很多李存义与胡惟庸交往的细节。朱元璋大怒,便将李存义抓了起来,对他进行了详细的审讯。

李存义也是一个不知道轻重、没有政治智慧的无用之辈。他又把李善长拉下了水。他说胡惟庸有异图时曾经让他劝说过李善长,当时李善长极力否决,担心九族被灭。后来胡惟庸又派李善长故人杨文裕劝说,李善长有了些心动。之后胡惟庸再次让李存义加了一把火,李善长没有同意,也没有不同意,意思是默许了。

这一供状直接让李善长万劫不复。朱元璋最恨谋反之事。李善长再有功劳,也无法抵偿。朱元璋于是以“知逆谋不发举,大逆不道”为由,将其满门诛杀。他的儿子、孙子因公主之事得以幸免。但是其他的亲族却都被诛戮。

参考文献:《明史》。

标签: 李善长

更多文章

  • 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双方围绕日本市场贸易间的较量

    历史人物编辑:琦趣科技发现标签:郑芝龙

    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双方围绕日本市场贸易间的较量,1638年(宽永15年)4月6日平户荷兰长官尼古拉斯至江户参府时,幕府的阁老便询问他:如果禁止葡萄牙人前来日本贸易,荷兰是否能提供相当的丝织品来满足日本的市场。在葡萄牙人未被禁止贸易之前,荷兰在日本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便是葡萄牙。现在日本打算禁止

  • 差点成为三省之王,郑芝龙一步走错,差点断送了他打下的郑家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郑芝龙

    可以说,当时的郑家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族。他们家族拥有战舰上千艘,兵马十多万,地盘从大陆的福建,一直延伸到东南亚地区。所以在当时看来,郑家不仅仅是大明王朝的臣子,更加是盘踞在当地的王。最初的郑芝龙是一位海盗,不过这位海盗的脑筋是非常好的,所以在游荡在海上的时候,便积蓄了不少钱财,而且形

  • 吴三桂封王,洪承畴拜相,郑芝龙斩首,为何降清待遇天差地别?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郑芝龙

    吴三桂、洪承畴投降清廷较早,尤其是洪承畴,早在1642年就在皇太极、范文程等人的强力劝说下投降清廷。吴三桂和洪承畴都为清廷的入朝立下汗马功劳。吴三桂的父亲是锦州总兵吴相。他是明朝最典型的官二代。吴三桂本人也在明朝任辽东总兵。洪承畴出身进士,历任陕西三边都督、冀辽总督等要职。清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劝降

  • 郑芝龙投降满清,为何没得到重用?专家:也不看看他之前干嘛的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郑芝龙

    郑芝龙投降满清,为何没得到重用?专家:也不看看他之前干嘛的众所周知,在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京师,推翻了大明王朝。大明灭亡后,由明朝遗臣拥护皇室宗亲在南京成立了南明小朝廷,而南明第一任皇帝叫做弘光皇帝。然而这位弘光皇帝却是一个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之人,外面乱糟糟,而他却可以关起门来纵情享

  • 郑芝龙是如何成为南中国海海贼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郑芝龙

    看过《大国崛起》的人都知道,十六、十七世纪,正是荷兰最为强大的时候,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小荷兰,有着数万艘船,成为赫赫有名的“海上马车夫”。此时的荷兰正值巅峰,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为海上第一任霸主。但正是在荷兰最巅峰之时,却在在南中国多次被击败,甚至不得不交纳保护费,方才被允许在南中国海通行。而击败

  • 同样是海盗被明朝招抚,汪直与郑芝龙, 为何结局却是天壤之别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郑芝龙

    王直究竟是商人还是海盗,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鼎盛时期,他勾结倭寇,率领庞大的海盗集团,几乎可以与郑和的船队媲美。明军拿他没办法。但他发家致富的方式不是掠夺,而是贸易。相传王直自幼家贫,但为人忠义,乐于分享,聪明伶俐,身体强壮,很快就在身边聚集了一群兄弟。他认为明朝法制严明,动不动就犯禁,容易侨居海外

  • 郑芝龙比郑成功实力大?控制东南亚海域,海上马车夫荷兰也得低头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郑芝龙

    从实力上来说,郑芝龙当然要比郑成功更加出色,这哥们最强盛的时期,拥有3000条战船,和20万带甲之兵,与日本和南亚诸国都有往来,是整个东南亚最大的海盗,就连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船队路过东南亚的时候,都需要给郑芝龙交保护费。可是从民族情结、人品修养上来说,郑芝龙是远不及他的儿子郑成功的。郑成功不光立志

  • 称雄东亚海域的海盗头子郑芝龙为何富可敌国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郑芝龙

    文/寂寞的红酒郑芝龙是我国明末清初活跃在东亚海域的海盗头子,被誉为“东亚第一海上巨枭”。别看郑芝龙是个海盗,但势力很大,而且非常有钱,用富可敌国形容都不为过。郑芝龙每年的收入甚至比很多东南亚国家还要多。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作为一名海盗,郑芝龙为何那么有钱?说起郑芝龙的发家史,可以称得上传奇了。郑芝龙

  • 李自成当真把崇祯帝的亲叔叔——福王朱常洵给洗洗刮刮煮煮吃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城花音搞笑标签:朱常洵

    明朝藩王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三子,母为郑贵妃。明神宗一度打算废长立幼,立皇三子为皇太子,但是遭到李太后和诸大臣的坚决反对。明神宗最终让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封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封地在河南洛阳。为了“弥补”对皇三子的“亏欠”,明神宗在这个儿子身上花起钱来毫不心疼。福王举办婚礼,费用高达三十万

  • 福王无福运,重达三百斤的朱常洵,真的被李自成军队给煮熟吃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朱常洵

    福王朱常洵是明朝国营养猪藩王体制下的终极产物。据说朱常洵的体重有三百斤,连走路都走不动,只要坐下那就绝对起不来,必须要人扶着起身。照此描述,朱常洵确实和诸没啥两样,姓朱、像猪、本身也是朝廷养的“猪”。猪王爷乃是大明一代“圣主”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儿子,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从万历皇帝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