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76岁老功臣李善长已经回家养老,朱元璋为何还要满门抄斩

76岁老功臣李善长已经回家养老,朱元璋为何还要满门抄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 访问量:786 更新时间:2024/2/27 23:28:07

李善长是啥人呢?明朝建国功臣第一人,号称“萧何再世”,获赐“丹书铁券”能够免死两次。

李善长的待遇,那是明朝开国功臣最高级别。除了每年俸禄4000石,还有良田几千亩,光是给他干活的佃农就有1500户人家。李家兄弟、子侄,甚至阿猫阿狗亲戚,统统做官,统统享受高官厚禄。李善长这样的人,妥妥的是明朝富豪榜百强,退休后那也是势力庞大。

【李善长被杀那些事儿】

李善长被抄家灭门,这事,朱重八的确做得不厚道——明明人家有免死铁券,白字黑字写着免死两次,朱重八偏偏就假装不识字,偏偏就是要整死人家,谁让人家是皇上呢?“丹书铁券”解释权归人家。

朱元璋为啥非要整死李善长呢?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大多数皇帝一到晚年,岁数大了脾气就会阴晴不定,就会平白多了戾气,就会疑神疑鬼,看谁都像要抢夺他的皇位,朱元璋也不例外。

明初洪武四大案,就是这样的情况,朱元璋但凡抓住个由头,就要大开杀戒,杀的人头滚滚。懿文太子朱标年轻啊,当然是要劝一劝朱元璋。

朱元璋扔下一根满是棘刺的荆条,让朱标握住。满是棘刺,自然无从下手,朱标面露难色。朱元璋拿到手里,不顾疼痛,不顾满手出血,将荆条上的棘刺一把撸掉。

“儿呐,这荆条是皇位的话,这刺就是那些个飞扬跋扈的臣子,趁老子还活着,给你把刺撸掉,到时候你就不会扎手了......”

这个故事不知道真假,但是反应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道理:关系到至高无上的皇位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可以真正信任。为了皇位,历史上,儿子杀爹,兄弟火拼,这样的事情不少见,自己儿女、自己兄弟都不能信任,更何况外人。

于是乎,朱元璋要找各种借口,在他死之前,把所有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处理干净。刚开始是为了太子朱标扫清道路。朱标英年早逝以后,朱元璋就开始为孙子朱允炆扫清道路。

李善长一家倒也没有被全灭,他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儿子李祺娶了公主,这一脉活了下来。

这四案过后,明朝开国功臣,几乎死绝了,仅存下来的也都是些小猫小狗。朱元璋要剿灭功臣,杀光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他做到了。他死后,孙子朱允炆顺利做了皇帝——不过,剩下了的大臣们,也大都寒心了。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后果】

人人很多都奇怪,朱棣一个燕王怎么能造反成功?其实,这就是明朝老一代大臣们对朱家寒心的后果。朱棣造反抢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的时候,老一代活下来的大臣们没有出头的。

没办法,初四大案的血腥味还没散尽呢,老一代大臣们被老朱家莫须有罪名杀怕了,当墙头草就好,让老朱家狗咬狗去吧,不管谁赢了,俸禄也少不了——这绝对是老一代大臣们一致的想法。

“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手下的官员,反水的有,带路党的有,墙头草更多,就是死战的少,就因为朱元璋的做法让世人寒了心。一直到明朝灭亡,明朝大臣特别忠诚于朱家的不多,陪着明朝殉葬的大臣几乎没有。

唯一一个死忠建文帝的方孝孺,他不是开国功臣,受到朱元璋重用。所以,他只记得朱元璋的提拔之恩,他没见证朱元璋大杀患难兄弟的冷血。他以为他是忠君爱国,别人在冷笑他是“腐儒”一个。

标签: 李善长

更多文章

  • 李善长:手下留情,刘基:杀李彬,天必雨!李善长:你想混下去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李善长

    朱元璋自从自己组建队伍开始,到大明王朝的建立,他始终注意人才的吸收,一路走来,先后有汤和、徐达、冯胜等武将加入他的行列,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所向披靡,立下不朽功勋;更有李善长、刘基这样的能臣、军师在身边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由此,朱元璋就建立了大明的高楼大厦。想当初,李善长、刘基在朱元璋账下,

  • 为何立下功劳的李善长年迈回家养老,最后却落得凄惨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李善长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朱元璋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他自学成才,懂的做人的道理,天生就是当领导的好苗子,他懂的如何驾驭权力,如何叫所有的人围着他转,赏罚分明、杀伐果断,懂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另外一点就是善于用人,能成大事者一般自己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他的身边却有很多经天纬地之才,朱元璋就是善

  • 李存义:李善长弟弟,真正引发了朱元璋与李善长之间的矛盾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李善长

    明朝建立,论功行赏,封为公爵者一共有六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而李善长又位列第一位。且他是所有公爵中唯一的文臣。朱元璋给他的制词中比之为汉之萧何,足见他对李善长的器重。李善长虽然没有征战沙场,冲锋陷阵,攻城掠地,但却是朱元璋最坚实的后方。天下大势的解说与分析、钱财的

  • 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双方围绕日本市场贸易间的较量

    历史人物编辑:琦趣科技发现标签:郑芝龙

    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双方围绕日本市场贸易间的较量,1638年(宽永15年)4月6日平户荷兰长官尼古拉斯至江户参府时,幕府的阁老便询问他:如果禁止葡萄牙人前来日本贸易,荷兰是否能提供相当的丝织品来满足日本的市场。在葡萄牙人未被禁止贸易之前,荷兰在日本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便是葡萄牙。现在日本打算禁止

  • 差点成为三省之王,郑芝龙一步走错,差点断送了他打下的郑家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郑芝龙

    可以说,当时的郑家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族。他们家族拥有战舰上千艘,兵马十多万,地盘从大陆的福建,一直延伸到东南亚地区。所以在当时看来,郑家不仅仅是大明王朝的臣子,更加是盘踞在当地的王。最初的郑芝龙是一位海盗,不过这位海盗的脑筋是非常好的,所以在游荡在海上的时候,便积蓄了不少钱财,而且形

  • 吴三桂封王,洪承畴拜相,郑芝龙斩首,为何降清待遇天差地别?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郑芝龙

    吴三桂、洪承畴投降清廷较早,尤其是洪承畴,早在1642年就在皇太极、范文程等人的强力劝说下投降清廷。吴三桂和洪承畴都为清廷的入朝立下汗马功劳。吴三桂的父亲是锦州总兵吴相。他是明朝最典型的官二代。吴三桂本人也在明朝任辽东总兵。洪承畴出身进士,历任陕西三边都督、冀辽总督等要职。清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劝降

  • 郑芝龙投降满清,为何没得到重用?专家:也不看看他之前干嘛的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郑芝龙

    郑芝龙投降满清,为何没得到重用?专家:也不看看他之前干嘛的众所周知,在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京师,推翻了大明王朝。大明灭亡后,由明朝遗臣拥护皇室宗亲在南京成立了南明小朝廷,而南明第一任皇帝叫做弘光皇帝。然而这位弘光皇帝却是一个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之人,外面乱糟糟,而他却可以关起门来纵情享

  • 郑芝龙是如何成为南中国海海贼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郑芝龙

    看过《大国崛起》的人都知道,十六、十七世纪,正是荷兰最为强大的时候,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小荷兰,有着数万艘船,成为赫赫有名的“海上马车夫”。此时的荷兰正值巅峰,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为海上第一任霸主。但正是在荷兰最巅峰之时,却在在南中国多次被击败,甚至不得不交纳保护费,方才被允许在南中国海通行。而击败

  • 同样是海盗被明朝招抚,汪直与郑芝龙, 为何结局却是天壤之别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郑芝龙

    王直究竟是商人还是海盗,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鼎盛时期,他勾结倭寇,率领庞大的海盗集团,几乎可以与郑和的船队媲美。明军拿他没办法。但他发家致富的方式不是掠夺,而是贸易。相传王直自幼家贫,但为人忠义,乐于分享,聪明伶俐,身体强壮,很快就在身边聚集了一群兄弟。他认为明朝法制严明,动不动就犯禁,容易侨居海外

  • 郑芝龙比郑成功实力大?控制东南亚海域,海上马车夫荷兰也得低头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郑芝龙

    从实力上来说,郑芝龙当然要比郑成功更加出色,这哥们最强盛的时期,拥有3000条战船,和20万带甲之兵,与日本和南亚诸国都有往来,是整个东南亚最大的海盗,就连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船队路过东南亚的时候,都需要给郑芝龙交保护费。可是从民族情结、人品修养上来说,郑芝龙是远不及他的儿子郑成功的。郑成功不光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