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善长:手下留情,刘基:杀李彬,天必雨!李善长:你想混下去吗

李善长:手下留情,刘基:杀李彬,天必雨!李善长:你想混下去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历史 访问量:2015 更新时间:2024/2/6 19:20:53

朱元璋自从自己组建队伍开始,到大明王朝的建立,他始终注意人才的吸收,一路走来,先后有汤和、徐达、冯胜等武将加入他的行列,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所向披靡,立下不朽功勋;更有李善长刘基这样的能臣、军师在身边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由此,朱元璋就建立了大明的高楼大厦。

想当初,李善长、刘基在朱元璋账下,密切配合,李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和日常管理,相当于现在各单位的常务,二把手嘛;刘倾向军事谋划分析,就是现在单位分管业务的领导(这里不带冒号,牛群好这一口),怎么样,大敌当前,他们一致对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君臣合力,无往而不胜。就是单位的班子团结搞得好,特别有战斗力,团结就是力量嘛。

一旦外患解除了,内斗就冒头了,文人为什么总是那么喜欢倾轧呢?俗话说得好:一个槽里拴不住两个老叫驴(公驴),相反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可偏偏他们都是男性,都还那么才高十六斗(已经不止八斗了),为了在朱元璋领导面前显摆,怎能不打架呢?

于是第一次较量开始啦。

洪武元年,才刚刚建国哟,百废待兴的,还有好多国家大事要办得,就为私事开始互怼了吗?

当然了,为了更好地发展,在单位必须培养自己的队伍,壮大自己的势力,李善长也不例外的,朝廷内外,他的亲信不计其数,他还是淮西帮的帮主哟(朱元璋默许的)。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李善长的亲信有时也会拿着鸡毛当令箭,狐假虎威的,这不,来了——

一个叫李彬的人,这个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而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巡视不在家,李善长认为这个时候就是好时机,连忙去找刘基说情,说,咱们同朝为官,还是老大的左膀右臂,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咱们哥俩平时关系就很好,以后有啥嘛事找老弟(刘基大3岁),哪怕上刀山下火海,老弟也要上。老哥,给个面子嘛,放他一马吧。话说到这情分上,于公于私,也需考虑考虑的,是嘛,天天在朝堂上碰面,以后万一有求于他呢?他可是二把手丞相哦,权力很大的,是六个公爵里的第一(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而自己只被封诚意伯(伯爵),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长是四千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要是别人,肯定领受情面,放李彬一马的,至少不会杀头的。记下这个人情的,以后还会用着丞相的,况且领导朱元璋不在家,情有可原嘛。

可遇到刘基这个倔驴脾气,却软硬不吃。不但不给他面子,反而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刘基这图什么呢?

李善长被气恼了:好你个刘基,不给我面子罢了,何必告到领导那里?给我穿小鞋,我好歹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不是明摆着找我的难看吗?

不够意思,太不够哥们了,唉,以后关系就生分了。

报告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立马朱批:斩!

大鼓书里经常讲:无巧不成书。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巧妙,想不到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是丞相,日常管理也是正常的。这是最后救李彬的机会了,必须使出杀手锏。

他不直接找刘基求情了,用“老张的锤戳老张的眼”方法,就是拿刘基的爱好说事,你不是能掐会算吗?咱赌一把,刘基肯定会中招儿,留情面的。

他又低三下四找到刘基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注意先给刘下个套)

李善长认为,不下雨不应该妄杀人,如果你刘基这时杀人了,就犯了天条,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基的身上。久旱无雨,平常人都知道,况且他刘基通天文之道呢,给你个台阶顺坡下驴多好,咱们还是好哥们,给皇帝还好交差,多好。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就算你刘基能掐会算,马上就要下雨,可为什么不给李善长一个情面呢?

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

可谁知过了很久也没有下雨,刘基的话失算了,把握天文的功夫还得进修,他比诸葛孔明差远了,人家会借东风,他刘基却借不来。李善长给了台阶,你不下。

从此他们就结下了梁子,成为仇人了。

李善长有言在先,责任都是刘基的了。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出手,要让你知道李王爷长几只眼。

朱元璋一回到京,李善长憋了很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手下攻击刘基。丞相发话了,谁不积极?于是乎,整个朝堂之上,尽是数道刘基的不是,可见淮西帮的厉害,刘基斗不过的。

还好,建国才刚开始,朱元璋是个明白人,赞成刘基的做法,整肃纲纪,肯定要得罪人的,所以继续支持刘基。

但李善长的淮西帮太猖狂了,朝野上下处处给他难看,刘基也有自知之明,这里是待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躲一躲也好嘛。

李善长并没有善罢甘休,刘基培养了接班人——杨宪,李善长也找到了前台化身——胡惟庸,这个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开始就跟着朱元璋,就是没有和朱元璋搭上关系,一直不得意,就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点拨后,他成为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走向了历史的前台。

胡惟庸真的厉害,一出手就拿出来杀手锏——找个借口把刘基的接班人杨宪杀掉了。

接着,在李善长的忽悠下,借助朱元璋领导的暗示,把刘基也干掉了。

1375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专门派胡惟庸前去探视,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服了药后,刘基的病情越来越重,没有过久,就凄惨地逝去了。

从李善长与刘基第一次交锋可以看出,在官场上混确实不容易,刘基,虽然是一代军师,为大明王朝的建立贡献了不朽的力量,为世人所敬仰。但他的缺点直来直去,不善于交流沟通,不讲情面,在官场上是混不下去的,他虽然有盖世奇才,但当个军师、参谋相当好,能够超水平发挥,一旦参谋带个长,就会毁了自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吸取教训吗?

我认为,刘基不适合当官。

如果他善于委婉、见风使舵、韬光养晦,岂不能够顺风顺雨、善始善终?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一代军师,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

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人们所铭记。

标签: 李善长

更多文章

  • 为何立下功劳的李善长年迈回家养老,最后却落得凄惨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李善长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朱元璋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他自学成才,懂的做人的道理,天生就是当领导的好苗子,他懂的如何驾驭权力,如何叫所有的人围着他转,赏罚分明、杀伐果断,懂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另外一点就是善于用人,能成大事者一般自己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他的身边却有很多经天纬地之才,朱元璋就是善

  • 李存义:李善长弟弟,真正引发了朱元璋与李善长之间的矛盾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李善长

    明朝建立,论功行赏,封为公爵者一共有六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而李善长又位列第一位。且他是所有公爵中唯一的文臣。朱元璋给他的制词中比之为汉之萧何,足见他对李善长的器重。李善长虽然没有征战沙场,冲锋陷阵,攻城掠地,但却是朱元璋最坚实的后方。天下大势的解说与分析、钱财的

  • 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双方围绕日本市场贸易间的较量

    历史人物编辑:琦趣科技发现标签:郑芝龙

    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双方围绕日本市场贸易间的较量,1638年(宽永15年)4月6日平户荷兰长官尼古拉斯至江户参府时,幕府的阁老便询问他:如果禁止葡萄牙人前来日本贸易,荷兰是否能提供相当的丝织品来满足日本的市场。在葡萄牙人未被禁止贸易之前,荷兰在日本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便是葡萄牙。现在日本打算禁止

  • 差点成为三省之王,郑芝龙一步走错,差点断送了他打下的郑家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郑芝龙

    可以说,当时的郑家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族。他们家族拥有战舰上千艘,兵马十多万,地盘从大陆的福建,一直延伸到东南亚地区。所以在当时看来,郑家不仅仅是大明王朝的臣子,更加是盘踞在当地的王。最初的郑芝龙是一位海盗,不过这位海盗的脑筋是非常好的,所以在游荡在海上的时候,便积蓄了不少钱财,而且形

  • 吴三桂封王,洪承畴拜相,郑芝龙斩首,为何降清待遇天差地别?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郑芝龙

    吴三桂、洪承畴投降清廷较早,尤其是洪承畴,早在1642年就在皇太极、范文程等人的强力劝说下投降清廷。吴三桂和洪承畴都为清廷的入朝立下汗马功劳。吴三桂的父亲是锦州总兵吴相。他是明朝最典型的官二代。吴三桂本人也在明朝任辽东总兵。洪承畴出身进士,历任陕西三边都督、冀辽总督等要职。清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劝降

  • 郑芝龙投降满清,为何没得到重用?专家:也不看看他之前干嘛的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郑芝龙

    郑芝龙投降满清,为何没得到重用?专家:也不看看他之前干嘛的众所周知,在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京师,推翻了大明王朝。大明灭亡后,由明朝遗臣拥护皇室宗亲在南京成立了南明小朝廷,而南明第一任皇帝叫做弘光皇帝。然而这位弘光皇帝却是一个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之人,外面乱糟糟,而他却可以关起门来纵情享

  • 郑芝龙是如何成为南中国海海贼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郑芝龙

    看过《大国崛起》的人都知道,十六、十七世纪,正是荷兰最为强大的时候,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小荷兰,有着数万艘船,成为赫赫有名的“海上马车夫”。此时的荷兰正值巅峰,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为海上第一任霸主。但正是在荷兰最巅峰之时,却在在南中国多次被击败,甚至不得不交纳保护费,方才被允许在南中国海通行。而击败

  • 同样是海盗被明朝招抚,汪直与郑芝龙, 为何结局却是天壤之别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郑芝龙

    王直究竟是商人还是海盗,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鼎盛时期,他勾结倭寇,率领庞大的海盗集团,几乎可以与郑和的船队媲美。明军拿他没办法。但他发家致富的方式不是掠夺,而是贸易。相传王直自幼家贫,但为人忠义,乐于分享,聪明伶俐,身体强壮,很快就在身边聚集了一群兄弟。他认为明朝法制严明,动不动就犯禁,容易侨居海外

  • 郑芝龙比郑成功实力大?控制东南亚海域,海上马车夫荷兰也得低头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郑芝龙

    从实力上来说,郑芝龙当然要比郑成功更加出色,这哥们最强盛的时期,拥有3000条战船,和20万带甲之兵,与日本和南亚诸国都有往来,是整个东南亚最大的海盗,就连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船队路过东南亚的时候,都需要给郑芝龙交保护费。可是从民族情结、人品修养上来说,郑芝龙是远不及他的儿子郑成功的。郑成功不光立志

  • 称雄东亚海域的海盗头子郑芝龙为何富可敌国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郑芝龙

    文/寂寞的红酒郑芝龙是我国明末清初活跃在东亚海域的海盗头子,被誉为“东亚第一海上巨枭”。别看郑芝龙是个海盗,但势力很大,而且非常有钱,用富可敌国形容都不为过。郑芝龙每年的收入甚至比很多东南亚国家还要多。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作为一名海盗,郑芝龙为何那么有钱?说起郑芝龙的发家史,可以称得上传奇了。郑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