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四镇军阀简直不把弘光朝廷放在眼里,史可法一介文人也无可奈何

四镇军阀简直不把弘光朝廷放在眼里,史可法一介文人也无可奈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吴林利说历史 访问量:196 更新时间:2024/1/16 4:22:14

四镇军阀是拥立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登基的四位军阀,他们分别是驻扎在淮安府的刘泽清、徐州凤阳的高杰、安徽南部的刘良佐还有应天府西边上的黄得功。这四个人当初本身只是不起眼的小军阀,可是在迎立弘光帝的事件中出力较多,所以都被封了伯爵,镇守一方,以此保卫应天府的安全。

南明的财政收入,支持得了这四镇军阀的索取吗?

本身这四镇军阀的实力不大,可是在弘光帝的允许下,他们不断招兵买马,一个个都扬言要招十多万人马,第二年就要北伐打回北京城。这些话听着确实解气,可是他们的计划要想实施,那就必须要耗费大量的钱财,所以这四镇人马都伸出了手,来跟弘光朝廷要钱。当时弘光朝廷的进项大概是500万两白银每年,可是在四镇军费上就要消耗240万两白银。当时史可法给他们定的兵额还只是每镇3万人的标准来发的粮饷。如果真的按照每镇十多万人的话,那可真的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而且光左良玉这边的人马,张口就要180万两白银,这可真是狮子大开口。这么算下来,朝廷内部压根就支撑不住军阀们的勒索。所以弘光朝廷不得不做出让步,粮饷照样发,但是不能再增加了,不过当地的一些屯粮和商税,可以拨给这些军阀们自取。

四镇军阀手里真的缺钱吗?他们拿了这么多钱干什么用呢?

四镇军阀打着拥护弘光朝廷的旗号,不断向朝廷勒索钱粮,仅仅四个月的时间,就勒索去了一年半的粮饷。此外他们还将当地的商税和屯粮都占为己有,那么他们真的这么缺钱花吗?这些钱都花到哪儿去了呢?

明年,是为大清顺治之二年,正月,饷缺,诸军皆饥。顷之,河上告警。诏良佐、得功率师扼颍、寿,杰进兵归、徐。杰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明史》

据说当时淮安府的刘泽清,在自己的地盘上大兴土木,给自己盖的楼宇简直比皇宫还要气派。而且朝廷将商税分给四镇军阀以后,凤阳的高杰跟应天西边的黄得功便为了扬州这块富得流油的地盘打了若干仗,俨然不像一个朝廷治下的官军,跟土匪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四镇官兵压根就不缺钱,钱都用到哪儿去了,其实南明朝廷心里十分清楚,可是弘光帝不管这些,史可法也管不了这些,他只能以此来维系弘光政权的稳定,制造一种繁荣的假象。

繁荣的背后,是南明朝廷疯狂压榨老百姓。

跟大顺还有满清比起来,南明其实是比较富有的,因为他们占据了当时最富有的淮河以南的地区。这些地方一度是明朝的经济支撑,北京那边一旦缺钱,都会向南方征调,所以南明政权还是比较有钱的。可是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三个政权对当时百姓们的态度:

首先是大顺政权,他走到哪儿都有一个口号,闯王来了不纳粮,大顺军所过之地,三年之内不纳粮,这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其次就是满清,他们打进北京城以后,宣布废除了崇祯帝所遗留下来的辽饷、剿饷与练饷等三饷。而南明王朝建立以后干了些什么呢?他们除了对山东河北这些他们管辖不到的地区实行你多年免税外,对于自己实际控制范围内的地盘,史可法表示必须要继续实行崇祯年间的赋税政策,三饷和正常的农田税一并收取。所以在弘光朝廷建立之初,他们就打算依靠沉重的赋税来维系王朝的安稳,可见当时的老百姓被压榨到了何种地步。

史可法的无奈,和弘光帝的奢靡。

史可法这个时候是非常无奈的,他知道自己控制不了四镇军阀的军队,所以只能在军饷方面尽量满足这些人。如果触怒了应天府周围这四镇军阀,他们很可能从保家卫国的军队反戈一击,成为灭亡南明的刽子手。所以史可法在军费上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要想达到他们的要求,那就必须要压榨老百姓。所以史可法别无选择,沉重的赋税必须要收缴,否则弘光政权难以为继。甚至提前收取明年后年的税收,以此来维持弘光朝廷的用度。

得功、泽清、杰争欲驻扬州。杰先至,大杀掠,尸横野。城中汹惧,登陴守,杰攻之浃月。泽清亦大掠淮上。临淮不纳良佐军,亦被攻。朝命可法往解,得功、良佐、泽清皆听命。乃诣杰。杰素惮可法,可法来,杰夜掘坎十百,埋暴骸。---《明史》

那么这个时候的弘光帝在干些什么呢?他入朝以后,首先就是下令要为自己建造宫殿,开始大兴土木。为了给自己筹办婚礼,所以到处购买金银珠宝,招纳了一大帮能歌善舞的歌女舞女。过去在朱由崧落难时,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现在也都被他请入朝中享福。一面是四镇军阀的疯狂勒索,一面是弘光皇帝无度的浪费,南明政权每个月都在入不敷出中度过,仅仅八个月的时间,实在是支持不住了,终于迎来了灭亡。

总结:灭亡弘光政权的,不是满清王朝,而是他们自己。

在名义上来说,史可法是四镇军阀的总调度官,他是有职责严格审查四镇军阀的军费使用情况的。我相信以史可法的人品和作风,他当然下去查探过,而且得到了他们挥霍无度的结果。可是呢他没有办法去解决,高杰跟黄得功能够为了扬州大打出手,而弘光帝却不为所动,其实就已经表明了一点,四镇军阀其实就是不断在勒索南明朝廷,从而达到拥兵自重的地步。史可法一介文官,纵然身居高位,可是他真的管不住这四镇军阀,能够将弘光朝廷维持八个月之久,已经实属不易了。

反思:史可法人品出众,可能力上的不足,南明必然灭亡。

史可法是南明的实际领导者,没有他的居中调度,可能南明弘光政权连8个月都撑不下来。那么史可法为什么没能够力挽狂澜呢?其实这跟他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史可法本人的人品是没的说的,不仅忠君爱国,而且清廉勤恳。可是他的能力是有严重缺陷的,他明知道四镇军阀索要巨额军费是在勒索南明朝廷,明知道他们拿了钱是去挥霍浪费绝没有用在军队中,可是史可法还是无能为力。

多铎的大军南下的时候,刘泽清、刘良佐都宣布投降,高杰被许定国杀了以后,他的部下也投降了多铎,四镇只剩下了黄得功还算忠心没有投降。史可法独守扬州城,仅仅一天时间,就被多铎大军攻破,他自己也殒命当场。可见他的能力实在是有限,用弘光政权几乎所有的赋税所维系的四镇军阀依旧靠不住,实在是可惜。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最大失误:因为不认干儿子,丢掉大明最精锐部队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史可法

    一1644年的冬天,大明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史可法,从南京渡过长江,抵达扬州。当时为了防止清兵南下,南明在江北设立“四镇”,高杰驻徐州,黄得功驻庐州,刘泽清驻淮安,刘良佐驻寿州,总兵力三十万。这几个藩镇都是拥兵自重,飞扬跋扈,根本不听史可法的命令。其中这些部队战斗力是最强大的是高杰。他是

  • 明末的史可法被树为杰出的民族英雄合不合适,是否过誉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史可法

    近年来,对于明清史的研究越来越细致,除了政治、军事之外,更多的史学研究观点引入,使得历史学的研究越来越详细,历史的脉络也更加清晰。而同时,对于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分析也更多的摆脱了时代的限制,使得评价更加公正与客观。同时,对于历史上一些饱受争议的人物也开始重新分析,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贴合历史,符合历史原貌

  • 史可法是忠贞之士,但个人能力不足,让他不能成为南明报国之臣

    历史人物编辑:杨子豪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南明第一忠贞之士,民族英雄,为后世所推崇。今天的史公祠依旧为人所仰慕,与大汉奸洪承畴正好成反比,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而最初提及并推崇的史可法的就是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所作的《梅花岭记》。史可法,字宪之。在公元1645年,清军主将多铎攻破扬州,史可法为国捐躯,时年四十四岁。无论《明史》还是后

  • 弘光政权只维系了8个月,罪魁祸首不是党争,是史可法的犹豫不决

    历史人物编辑:梁娜标签:史可法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消息,在南京方面得到证实以后,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当时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依旧还是明朝的地盘,所以这个时候该立谁为明朝的天子,是一件大事。按照道理,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是有继承权的,而且他们已经打算改立太子朱慈烺为天子,可是消息再次传了过来,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没能逃脱大顺政权的

  • 70岁老头降清后,杀了一个人,史可法哀叹:中原不可复矣!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不应忘记标签:史可法

    文/晚风暮雨弘光元年正月,弘光帝朱由崧以高杰为主帅,发动了南明唯一一次北征,可惜,高杰走到睢州被“人在明朝心在清”的河南总兵许定国设计杀害。这次变故,导致史可法精心策划的进击河南、守住黄河防线的计划落空,也使抗清形势急转直下,南明朝廷迅速败亡。许定国是何许人?为何要杀害高杰、铁了心要降清呢?事情还要

  • 原是南京兵部一把手的史可法,为何后被朝廷贬到扬州,他犯啥错?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史可法

    原是南京兵部一把手的史可法,为何后被朝廷贬到扬州,他犯啥错?明朝末年,朝堂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全国各地多支起义军揭竿而起,其中以李自成的大顺军势头最猛。除此之外,外患也很堪忧,后金政权对中原的虎视眈眈,随时可能打进关内,威胁到京师安危。崇祯虽有大志,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拯救大明江山,加上他性格

  • 他号称是民国的史可法,丢了南京城,至今没有被问责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史可法

    300多年前,史可法自请督师江北,守卫扬州,却因长于气节,短于谋划,导致扬州很快失守,甚至不如后来的江阴小城坚持时间长。80年前的今天,民国也有一个类似人物,跟史可法一样短于谋划,盛名难副,却不如史可法有气节。唐生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当初曾经和蒋介石对着干的“佛教将军”,甚至爆发了1929年末至1

  • 南明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悖论LG标签:史可法

    南明是明朝灭亡后留存下来的余部,而朝野之间仍有一定的力量,因此清朝在统治之初,采取了“开城易师”的政策,即让部分明朝遗民归順清朝,以便稳定政局并缩小在京文治等城市以外力量范围。但南明文官有史可法、武将李定国等人,并未愿意投降清朝,他们坚持反清斗争,抵御滿清的进攻。尽管南明时期在史可法、李定国等领导下

  • 明末和宋末的士大夫,哪个更有骨气一些?史可法不比文天祥差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咔咔奇摩标签:史可法

    明朝末年那些士大夫说起来简直让人吐血,基本上都是一群没有骨气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南宋的士大夫就一定比明朝末年的士大夫强。南宋有陆秀夫、文天祥这些以身殉国的士大夫,可是明朝也有史可法、堵胤锡这样的英雄豪杰。可以说是平分秋色的,只不过明朝时期的叛徒实在是太多,让人扼腕叹息。明朝的灭亡和这帮没有骨气的士大

  • 史可法励志恢复大明王朝,多尔衮却下令屠城为戒,难怪大明会亡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史可法

    崇祯刚登基的时候,国家处于一片狼藉之中,辽东的满清铁骑跃跃欲试,想要冲破关门,横扫中原。崇祯心里也十分忧虑,所以不断增加钱粮支持辽东,却将辽东的将领们一个个给养肥了。而崇祯自己的腰包却瘪了,据说他后宫中的妃子们都是节衣缩食,有些甚至连首饰都捐给了国家用来对付辽东的努尔哈赤。所以崇祯朝时期对满清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