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末和宋末的士大夫,哪个更有骨气一些?史可法不比文天祥差多少

明末和宋末的士大夫,哪个更有骨气一些?史可法不比文天祥差多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咔咔奇摩 访问量:2174 更新时间:2024/1/4 11:28:20

明朝末年那些士大夫说起来简直让人吐血,基本上都是一群没有骨气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南宋的士大夫就一定比明朝末年的士大夫强。

南宋有陆秀夫文天祥这些以身殉国的士大夫,可是明朝也有史可法、堵胤锡这样的英雄豪杰。可以说是平分秋色的,只不过明朝时期的叛徒实在是太多,让人扼腕叹息。

明朝的灭亡和这帮没有骨气的士大夫有很大关系。

崇祯皇帝本来还想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他厚颜无耻地伸手向朝中官员们借款,希望他们能无偿捐钱给自己保家卫国。

可这帮士大夫,隔一天上朝的时候,清一色都穿上了带布丁的衣服,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里在开丐帮大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家都在哭穷。

明朝的士大夫们似乎认为,大明朝灭亡与否,跟自己真的是一点关系都没有,换成李自成来做皇帝,他们这些地主老财照样可以呼风唤雨。

已,乃知帝后崩,自成命以宫扉载出,盛柳棺,置东华门外,百姓过者皆掩泣。越三日己酉,味爽,成国公硃纯臣、大学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贺,皆素服坐殿前。---《明史》

所以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为了崇祯浪费自己的钞票,因此崇祯气得上吊自杀了。大明朝随后便灭亡了。这帮人却还在满心期待着新皇帝上任后可以重用他们。

李自成得知北京城内的这帮官员,都是有钱的地主老财,于是他派手下大将刘宗敏开始压榨他们,不交钱就杀光,结果从这帮人嘴里愣是弄出了8000万两白银。

但凡这些士大夫肯捐一半钱财给崇祯,他们也不会落得这种下场。紧接着南方的士大夫们怕了李自成,所以打死也不投降李自成。

可这帮糊涂蛋,却对满清又抱有幻想了。他们似乎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跟满清谈判,弄个划江而治的结局也不错。

满清铁骑可不给他们这个面子,马士英、阮大这帮人抱着对满清的希望,一直没有做任何防范准备,结果导致满清大军杀来的时候,弘光政权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

作为当时江南文宗的钱谦益,他可是为人师表的士大夫典范,出去一趟的功夫,就把自己的头发给剃了,吓了他们家里人一大跳。

媳妇儿柳如是拉着钱谦益一起为国殉难,可是钱谦益把脚刚伸到水里,就哆嗦了一下立刻抽了上来,表示水太冷,不能下。气得柳如是当场就要跳河自尽,结果也被钱谦益拦了下来。明朝这帮士大夫的表现,的确让人感到难受。

南宋的士大夫里,有不少令人钦佩的角色。

南宋皇帝是一个比一个昏庸,到了宋度宗的时候,国家大事全都交给了贾似道。贾似道这哥们也是绝了,本事不大,可忽悠人的本领不小。还假惺惺要北伐,自己连把剑估计都拿不稳。

结果宋度宗死后,南宋局面急转直下,三位小皇帝陆续上台,南宋的地盘也在不断缩小。这期间出现了几位很著名的士大夫英雄。

首先要提的当然是状元宰相文天祥,一首《过零丁洋》将文天祥的英雄事迹传承了下来,文天祥这个人本事也不怎么大,如果本事大的话,都能够逆天改命了。

但是文天祥这个人有一点是值得大家钦佩的,那就是宁死不屈的个性。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多几个这样的人,才会更加有意思。要是人人都是逆来顺受的人,那世界岂不是很无聊?

当时蒙古大军抓了文天祥以后,给他开出了很优厚的条件,一直都舍不得杀掉他。文天祥却视死如归,从来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其次就是陆秀夫,陆秀夫是南宋末代的宰相,他所处的时代,比文天祥还要艰难。当时南宋已经没有什么地盘了,陆秀夫带着小皇帝四处乱窜,以至于最后逃到了海上。

这个时候陆秀夫只剩下了两条活路可以走,一条就是投降蒙古,他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另一条就是远渡重洋,那时候航海技术实在是不给力,所以也不现实。

因此陆秀夫在弹尽粮绝以后,做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那就是带着小皇帝一起跳海殉国,那些跟随陆秀夫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全都跳海了。因此后人称崖山之后无中国,指的其实就是这段故事。

其实明朝末年也有可歌可泣的士大夫。

难道只有南宋才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这些人吗?当然不是,叛徒辈出的明朝末年,其实也有很多令人感动的人物。

比如说前文提到的史可法,那就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史可法也没什么大本事,他是明朝在南京的兵部尚书,崇祯去世以后,他和马士英等人组建了南明弘光政权。

可惜因为史可法得罪了弘光帝朱由崧,所以他不得不北上扬州督师避难。结果满清大军杀来以后,四镇军阀有一大半都投降了满清,唯独史可法宁死不降,结果葬身扬州城。

江阴的阎应元本来也已经投降了满清,可是听闻留发不留头的诏令以后,阎应元果断带着江阴8000父老抵抗清朝的统治,最终抵抗住了清军80多天的进攻,所谓80日代发效忠就是这里的故事。

堵胤锡其实也没多大本事,但是他是有远见的。他意识到南明要想光复河山就必须要跟农民起义军合作,虽然这是很令人不解的事情。

堵胤锡带着李自成的残余部队,将他们改编成了忠贞营,继续和满清作斗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那只是能力问题,和忠心没有任何关系。

总结:哪个时代都有忠义之士。

任何时代,都存在一小撮忠义之士,这些人是咱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所在。说实话,大多数人是没有信仰的,大家跟着谁走,他们就跟着谁走。

可就是这一小撮人,成了咱们这个民族的领头人。因为他们心目中有信仰,纵然南宋灭了,可依旧有不少人想着恢复江山。纵然明朝没了,可依旧有天地会、红花会等组织在反抗奋斗,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存留。

哪个时代都有真英雄,但是哪个时代也都有叛徒和小人。时代黑是相当不合适的,这跟地域黑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资料:《宋史》、《明史》、《南明史》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史可法励志恢复大明王朝,多尔衮却下令屠城为戒,难怪大明会亡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史可法

    崇祯刚登基的时候,国家处于一片狼藉之中,辽东的满清铁骑跃跃欲试,想要冲破关门,横扫中原。崇祯心里也十分忧虑,所以不断增加钱粮支持辽东,却将辽东的将领们一个个给养肥了。而崇祯自己的腰包却瘪了,据说他后宫中的妃子们都是节衣缩食,有些甚至连首饰都捐给了国家用来对付辽东的努尔哈赤。所以崇祯朝时期对满清的抵抗

  • 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历史人物编辑:一只可爱狗狗标签:史可法

    公元1775年,乾隆皇帝干了一件出乎大家意料的事情。他命令有司向全国发文,搜集明末清初,因与清兵作战而牺牲的人,上到明末大臣,下到普通百姓,只要是为明朝殉国的,一律统计造册,上报朝廷。这些清朝曾经的“敌人”,一度都被清廷当做逆匪对待,而这一次,乾隆皇帝一反常态,命令全面嘉奖,共有1640位官员分别被

  • 清军兵围扬州,史可法力保,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守了?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将,被称为是民族英雄,在明朝的崇祯皇帝自缢而死之后,明朝的老臣们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尽管史可法更想要拥立更为贤明的潞王,但是根据宗法规定,史可法只能妥协。在福王朱由崧登基之后,明朝的朝廷继续进行着抗击清军的战斗,在弘光元年的时候,明朝之前的很多守将都纷纷投降了清军,眼看着江南

  • 史可法在扬州殉国, 四年后秘书冒充他领导反清复明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作为明朝灭亡时南京的兵部尚书,在拥立新皇帝弘光帝后成了内阁大学士,并奉旨到江北督师,领导江北四镇进行防御,面对清军死守扬州,最终城破被俘后不屈而死,史可法的气节让人钦佩,后人将其与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相提并论。然而,史可法虽然气节可嘉,但是其政治和军事能力却一般,至少与其身处的高位不相匹

  • 崇祯殉国后,此人想即位,史可法却说:你有七个缺点,不够格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部队兵临京师,消息传到留都南京,南京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连忙组织军队,进京勤王。然而,当他刚刚走到浦口时,从北方流亡而来的两个太监告诉他:京师已经陷落,崇祯皇帝已经殉国了!听到这个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以头撞柱,鲜血从头流到脚。(可法北向恸哭,以首触柱,血流至踵)国破君死,此时去京师

  • 史可法原是南明的擎天柱,为何主动退出权力中心?只因他内心有愧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史可法

    拥立潞王朱常淓最卖力的钱谦益从韩赞周家出来,一头钻入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家找高弘图“通气”。大史学家谈迁时为高弘图府上幕客,目睹了钱谦益仓皇失措、满头大汗的丑态,尽述于《枣林杂俎》一书:钱谦益冒着酷暑天满头大汗走进高弘图府中,一句话不说,解开外套,连喝了三四碗绿豆汤,抹了抹嘴,又索汗巾擦干额头的汗,才

  • 史可法气节可嘉却连续犯错, 错失和清朝划江而治的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守扬州,在扬州城被俘后拒绝投降而牺牲,史可法为国捐躯,是值得称颂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也被后人所传颂。在明朝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尽后,史可法作为南京的兵部尚书、首席大臣,他的气节令人钦佩,但是他在执政之时犯下了诸多错误,导致南明的形势江河日下,最终未能实现划江而治。史可法像史可法犯的第一个错误是

  • 史可法忠贞不二,却给扬州招致灭顶之灾,他算得上是英雄吗?

    历史人物编辑:寒云天标签:史可法

    在扬州,有一条路,名叫史可法路,这条路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史可法”。说到史可法,会有一种奇怪的声音,说史可法算不得民族英雄,因为他害惨了扬州的近百万军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观点,是因为史可法这个人物和一件惨绝人寰的事件挂钩,那就是历史上的“扬州十日”。那史可法到底算不算得上是英雄呢?

  • 史可法指挥南明军队向北推进, 不是抵抗清军, 而是联合清军

    历史人物编辑:常国俊标签:史可法

    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之下进了山海关,入关后的几个月内清军占领了北京、山西和山东一部分,李自成的大顺军退守陕西,而明朝的官员在南京拥立了崇祯皇帝的堂兄朱由崧继位,这就是弘光帝。虽然明朝和清朝是几十年的老对手,但是清朝刚入关时,弘光政权似乎并没有多么仇视清朝,反而更加仇视李自成,也许因为和清朝之

  • 南明最后的屏障,誓死不降的史可法,“引发”了“扬州十日”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史可法

    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国内矛盾尖锐。北方的女真部落的统一和壮大,成为了大明北境的大患。北京城的沦陷,崇祯自缢,昭示着这个内忧外患的王朝走向了覆灭之路。大明王朝没落之际,涌现出了一批忠臣良将,他们意欲重整山河,平定动乱,史可法就是其中一位。攻陷北京城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很快被清军击败,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