雎州之变,南明失去了最能打的将星,史可法认为:中原是回不来了
1644年10月起,李自成和清军在西北决战,反而为南明赢得了北上用兵的机会,南明将领高杰兴师北伐,却在前线被叛徒杀害。南明的实权派马士英、史可法坚决反对北上用兵,谁再提就是对朝廷别有用心,北上用兵,不看自己几斤几两?人不犯我,我们却主动出击,这不是胡来么?
此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河南怀庆一带大举进攻清朝防区,多铎、阿济格两路大军不得不全部被牵制到西线战场,而大顺军的残部随时威胁着清军的主力兵团,清军最怕的是两线遇敌,首尾难顾。黄河一线战场,清军只有肃王豪格率领不多的军队驻守,兵力单薄,难以全顾,并非坚不可破。
在南明,当然也有目光长远的有志之士,可惜他们没有掌权。山东总督王永吉、江西总督袁继咸多次上书朝廷:虏未及谋我者,闯在耳。闯灭,非江南谁是?清廷没有谋划攻击我们,那是因为李闯王还在?李自成灭亡了,除过我们江南还有谁呢?
这时,如果南明以江北四镇之军力,汇合武昌的左良玉,举军北进,呼应李自成在西北作战,彻底将中原的形势搅乱。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都是明朝降臣,刚刚叛变,又在清军阵中领兵,握有军权,他们投降清朝,如果作战不力,再次反叛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南明却选择了按兵不动。
内阁首辅马士英、史可法认为:北上用兵,既不符合南明“联虏平寇”的战略构想,又是不自量力,人家大清不打我们,我们还去攻击他们?
但整个朝廷群情激昂,阁臣史可法是坐不住的。1644年12月,一向反对北伐的史可法命令江北四镇之一的高杰军团北进,这支军队浩浩荡荡开赴前线。不久,高杰给驻守黄河的清军统帅肃王豪格发出密信一封:欲会师剿闯。
让我们一起收拾李自成吧。肃王豪格乐坏了,回信说:将军如果能够弃暗投明,投降我大清,那你可以渡过黄河,将军将来的功名肯定不寻常。高杰一听气坏了,我不是来投诚的,我是联合缴贼的。于是盛怒之下的高杰在黄河沿岸筑墙,准备防御工事,开始对抗豪格。
到达河南商丘后,高杰要求雎州总兵许定国到军中报告前线事宜,许定国与高杰有杀父之仇,违反军令,根本不理会高杰。1645年正月,高杰前往雎州,当面责问许定国渎职之罪,许定国早已暗通清廷,投降了豪格,他大摆“鸿门宴”,在席间成功击杀高杰,这件事史称:雎州之变。
雎州之变,高杰之死,大明气数已尽,南明弘光朝失去了最能打的将星,渐渐式微,从此,史可法失望透顶,认为:中原,应该是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