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史可法自请督师江北,守卫扬州,却因长于气节,短于谋划,导致扬州很快失守,甚至不如后来的江阴小城坚持时间长。
80年前的今天,民国也有一个类似人物,跟史可法一样短于谋划,盛名难副,却不如史可法有气节。
唐生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当初曾经和蒋介石对着干的“佛教将军”,甚至爆发了1929年末至1930年初的蒋唐战争,结果不是蒋的对手,只好乖乖的夹着尾巴做人。
淞沪战役以后,南京形势危急。鉴于此,在11月中旬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众多国军高层认为从南京撤退才是上策。可是老蒋不爽,南京毕竟是国都,还是孙中山陵墓所在地,何况,九一八以来,他一向主张国际干预解决中日问题,他甚至妄想苏联能够出兵援助,实在是脑洞大开。跟他一样发疯的,还有唐生智。他说,自抗战以来中下级士官牺牲甚多,但未见有高级军官牺牲者,他愿担任防守责任与城共存亡。一句话就说的老蒋喜上眉梢。得了,兄弟,防守南京,就拜托你了。
唐生智说干就干,迅速调兵遣将,可这些伤兵残将,多是淞沪战场的散兵余勇,伤亡过半,士气非常低落,而这样的调遣,无疑是把这些人活活送入虎口。
更令人不解的是,为了表示背水一战的决心,唐竟命令交通部长俞鹏飞将下关原有的两艘大型渡轮撤走,并严令守卫浦口的胡宗南第1军和守卫挹江门的宋希濂第78军36师,制止从南京向长江北岸或由城内经挹江门撤往城外的部队和军人,如不听从可开枪射击。
可临了临了,他还不忘给自己留下两条船,以防不测。
看起来,唐生智是真打算与南京共存亡了。可是,接下来的剧情反转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12月7日凌晨,蒋飞离南京,临走时,给唐生智留下指示,“相机行事”,之后便逃之夭夭了。
日军已经逼近南京,守城的将士拼死抵抗,然而,却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方向。陈颐鼎回忆说,南京保卫战,稀里糊涂的打了五天,上级没有来见过一次面,更不用说什么战略部署了。城破以后,也并未下达撤退命令。所有人都茫然失措,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也不知道到底该去何方。
坑爹啊,牛皮吹上天,却是如此的昏聩无能。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成千上万的国军坚决抵抗,直至战死沙场。高致嵩、易安华、姚中英等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壮烈殉国,用鲜血守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最可气的,眼看南京攻陷已成定局,唐并未履行承诺,死守城池,而是在12月12日晚17时草草开了个会,就决定撤退。
满城的平民,他不管,英勇赴死的将士,他不顾。没有有效的撤退计划,南京成千上万的军民陷入了无组织的巨大危机中,等待他们的,是日寇的铁蹄和屠刀。
而此时的唐,或许在庆幸自己急中生智。
12月13号,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开始,30万生灵惨遭灭顶之灾。
1945年10月,唐生智被国民政府授予抗战胜利勋。
80年了,回首这段历史,我们或感慨,或追思,沉浸在过往的伤痛中。
虽然不能苛责古人,然而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同时,向抗日战争中无数奋勇抗敌的英烈致敬,他们永远是我们国家的灵魂和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