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号称是民国的史可法,丢了南京城,至今没有被问责

他号称是民国的史可法,丢了南京城,至今没有被问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殿力 访问量:2157 更新时间:2024/1/19 16:48:43

300多年前,史可法自请督师江北,守卫扬州,却因长于气节,短于谋划,导致扬州很快失守,甚至不如后来的江阴小城坚持时间长。

80年前的今天,民国也有一个类似人物,跟史可法一样短于谋划,盛名难副,却不如史可法有气节。

唐生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当初曾经和蒋介石对着干的“佛教将军”,甚至爆发了1929年末至1930年初的蒋唐战争,结果不是蒋的对手,只好乖乖的夹着尾巴做人。

淞沪战役以后,南京形势危急。鉴于此,在11月中旬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众多国军高层认为从南京撤退才是上策。可是老蒋不爽,南京毕竟是国都,还是孙中山陵墓所在地,况,九一八以来,他一主张国际干预解决中日问题,他甚至妄想苏联能够出兵援助,实在是脑洞大开。跟他一样发疯的,还有唐生智。他说,自抗战以来中下级士官牺牲甚多,但未见有高级军官牺牲者,他愿担任防守责任与城共存亡。一句话就说的老蒋喜上眉梢。得了,兄弟,防守南京,就拜托你了。

唐生智说干就干,迅速调兵遣将,可这些伤兵残将,多是淞沪战场的散兵勇,伤亡过半,士气非常低落,而这样的调遣,无疑是把这些人活活送入虎口。

更令人不解的是,为了表示背水一战的决心,唐竟命令交通部长俞鹏飞将下关原有的两艘大型渡轮撤走,并严令守卫浦口的胡宗南第1军和守卫挹江门的希濂第78军36师,制止从南京向长江北岸或由城内经挹江门撤往城外的部队和军人,如不听从可开枪射击。

可临了临了,他还不忘给自己留下两条船,以防不测。

看起来,唐生智是真打算与南京共存亡了。可是,接下来的剧情反转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12月7日凌晨,蒋飞离南京,临走时,给唐生智留下指示,“相机行事”,之后便逃之夭夭了。

日军已经逼近南京,守城的将士拼死抵抗,然而,却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方向。陈颐鼎回忆说,南京保卫战,稀里糊涂的打了五天,上级没有来见过一次面,更不用说什么战略部署了。城破以后,也并未下达撤退命令。所有人都茫然失措,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也不知道到底该去何方。

坑爹啊,牛皮吹上天,却是如此的昏聩无能。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成千上万的国军坚决抵抗,直至战死沙场。高致嵩、易安华、姚中英等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壮烈殉国,用鲜血守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最可气的,眼看南京攻陷已成定局,唐并未履行承诺,死守城池,而是在12月12日晚17时草草开了个会,就决定撤退。

满城的平民,他不管,英勇赴死的将士,他不顾。没有有效的撤退计划,南京成千上万的军民陷入了无组织的巨大危机中,等待他们的,是日寇的铁蹄和屠刀。

而此时的唐,或许在庆幸自己急中生智。

12月13号,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开始,30万生灵惨遭灭顶之灾。

1945年10月,唐生智被国民政府授予抗战胜利勋。

80年了,回首这段历史,我们或感慨,或追思,沉浸在过往的伤痛中。

虽然不能苛责古人,然而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同时,向抗日战争中无数奋勇抗敌的英烈致敬,他们永远是我们国家的灵魂和脊梁。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南明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悖论LG标签:史可法

    南明是明朝灭亡后留存下来的余部,而朝野之间仍有一定的力量,因此清朝在统治之初,采取了“开城易师”的政策,即让部分明朝遗民归順清朝,以便稳定政局并缩小在京文治等城市以外力量范围。但南明文官有史可法、武将李定国等人,并未愿意投降清朝,他们坚持反清斗争,抵御滿清的进攻。尽管南明时期在史可法、李定国等领导下

  • 明末和宋末的士大夫,哪个更有骨气一些?史可法不比文天祥差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咔咔奇摩标签:史可法

    明朝末年那些士大夫说起来简直让人吐血,基本上都是一群没有骨气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南宋的士大夫就一定比明朝末年的士大夫强。南宋有陆秀夫、文天祥这些以身殉国的士大夫,可是明朝也有史可法、堵胤锡这样的英雄豪杰。可以说是平分秋色的,只不过明朝时期的叛徒实在是太多,让人扼腕叹息。明朝的灭亡和这帮没有骨气的士大

  • 史可法励志恢复大明王朝,多尔衮却下令屠城为戒,难怪大明会亡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史可法

    崇祯刚登基的时候,国家处于一片狼藉之中,辽东的满清铁骑跃跃欲试,想要冲破关门,横扫中原。崇祯心里也十分忧虑,所以不断增加钱粮支持辽东,却将辽东的将领们一个个给养肥了。而崇祯自己的腰包却瘪了,据说他后宫中的妃子们都是节衣缩食,有些甚至连首饰都捐给了国家用来对付辽东的努尔哈赤。所以崇祯朝时期对满清的抵抗

  • 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历史人物编辑:一只可爱狗狗标签:史可法

    公元1775年,乾隆皇帝干了一件出乎大家意料的事情。他命令有司向全国发文,搜集明末清初,因与清兵作战而牺牲的人,上到明末大臣,下到普通百姓,只要是为明朝殉国的,一律统计造册,上报朝廷。这些清朝曾经的“敌人”,一度都被清廷当做逆匪对待,而这一次,乾隆皇帝一反常态,命令全面嘉奖,共有1640位官员分别被

  • 清军兵围扬州,史可法力保,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守了?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将,被称为是民族英雄,在明朝的崇祯皇帝自缢而死之后,明朝的老臣们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尽管史可法更想要拥立更为贤明的潞王,但是根据宗法规定,史可法只能妥协。在福王朱由崧登基之后,明朝的朝廷继续进行着抗击清军的战斗,在弘光元年的时候,明朝之前的很多守将都纷纷投降了清军,眼看着江南

  • 史可法在扬州殉国, 四年后秘书冒充他领导反清复明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作为明朝灭亡时南京的兵部尚书,在拥立新皇帝弘光帝后成了内阁大学士,并奉旨到江北督师,领导江北四镇进行防御,面对清军死守扬州,最终城破被俘后不屈而死,史可法的气节让人钦佩,后人将其与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相提并论。然而,史可法虽然气节可嘉,但是其政治和军事能力却一般,至少与其身处的高位不相匹

  • 崇祯殉国后,此人想即位,史可法却说:你有七个缺点,不够格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部队兵临京师,消息传到留都南京,南京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连忙组织军队,进京勤王。然而,当他刚刚走到浦口时,从北方流亡而来的两个太监告诉他:京师已经陷落,崇祯皇帝已经殉国了!听到这个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以头撞柱,鲜血从头流到脚。(可法北向恸哭,以首触柱,血流至踵)国破君死,此时去京师

  • 史可法原是南明的擎天柱,为何主动退出权力中心?只因他内心有愧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史可法

    拥立潞王朱常淓最卖力的钱谦益从韩赞周家出来,一头钻入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家找高弘图“通气”。大史学家谈迁时为高弘图府上幕客,目睹了钱谦益仓皇失措、满头大汗的丑态,尽述于《枣林杂俎》一书:钱谦益冒着酷暑天满头大汗走进高弘图府中,一句话不说,解开外套,连喝了三四碗绿豆汤,抹了抹嘴,又索汗巾擦干额头的汗,才

  • 史可法气节可嘉却连续犯错, 错失和清朝划江而治的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守扬州,在扬州城被俘后拒绝投降而牺牲,史可法为国捐躯,是值得称颂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也被后人所传颂。在明朝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尽后,史可法作为南京的兵部尚书、首席大臣,他的气节令人钦佩,但是他在执政之时犯下了诸多错误,导致南明的形势江河日下,最终未能实现划江而治。史可法像史可法犯的第一个错误是

  • 史可法忠贞不二,却给扬州招致灭顶之灾,他算得上是英雄吗?

    历史人物编辑:寒云天标签:史可法

    在扬州,有一条路,名叫史可法路,这条路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史可法”。说到史可法,会有一种奇怪的声音,说史可法算不得民族英雄,因为他害惨了扬州的近百万军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观点,是因为史可法这个人物和一件惨绝人寰的事件挂钩,那就是历史上的“扬州十日”。那史可法到底算不算得上是英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