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弘光政权只维系了8个月,罪魁祸首不是党争,是史可法的犹豫不决

弘光政权只维系了8个月,罪魁祸首不是党争,是史可法的犹豫不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梁娜 访问量:1714 更新时间:2023/12/9 8:01:47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消息,在南京方面得到证实以后,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当时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依旧还是明朝的地盘,所以这个时候该立谁为明朝的天子,是一件大事。

按照道理,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是有继承权的,而且他们已经打算改立太子朱慈烺为天子,可是消息再次传了过来,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没能逃脱大顺政权的追捕。所以这个时候,只能在藩王中选择一位继承天子大位。

既然崇祯的后代这一支已经没有了,那么只能追溯到明神宗这一代的后人了。当时入选的有这么几个人: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潞王朱常淓。这四个就是最有利的竞争者。

其中福王朱由崧,就是万历皇帝最喜欢的儿子福王朱常洵的继承人。惠王朱常润和桂王朱常瀛则是万历皇帝的儿子,其中潞王朱常淓是跟万历皇帝最不亲的,是万历的侄子,所以压根就没什么继承权。所以当时大臣们是从前三个人当中做出选择的。

这三个人做了对比以后,当时南京诸位大臣们是做过评价考量的,从多个角度来看,应该是福王朱由崧最合适。

第一,朱由崧是老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常洵在这三个人当中是年纪最长的,所以从年长这个角度来说,三藩之中,他的儿子是最有继承权的。第二,朱由崧跟崇祯皇帝是平辈,完全能够以兄终弟及的名义来继承皇位。而惠王朱常润和桂王朱常瀛都是崇祯帝的叔叔,在辈分上要比崇祯高一辈,所以不太合适。第三,惠王朱常润和桂王朱常瀛早在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打进湖南的时候,便逃入了广西,到现在依旧在那边,距离南京实在是太远。而福王朱由崧则正在淮安避难,是距离南京非常近的。所以从这三点来看,福王是最有希望也是最合适的继承人。此外,淮抚路振飞、给事中李清等人都相继上书史可法,表明自己支持福王朱由崧。当时坐镇南京最高级别的长官是兵部尚书史可法,他的选择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他本人也是比较中意大家伙儿的想法,立福王为皇帝。

可是除了这帮人的态度以外,还有一帮人的态度非常重要,那就是东林党人的态度。

东林党人在魏忠贤时期已经被杀了大片,到了崇祯时期,死灰复燃,这个时候南方的东林党人以钱谦益为首脑,他们对迎立福王表示反对。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福王的奶奶郑贵妃,曾经卷入到明光宗朱常洛红丸案之中,而且当年明神宗和郑贵妃都希望立他们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为天子,可是东林党人表示严厉反对,这才打消了朱常洵登基的可能。现在他的儿子上台做了皇帝,那东林党人还混什么呢?

所以钱谦益表示,自己支持潞王朱常淓。因为此刻朱常淓也在淮安避难,也是非常靠近南京的,但是朱常淓不是明神宗的后人,这么论起来天下能够被立为皇帝人太多了。史可法本人师从东林党人左光斗,所以他在潜意识里似乎也有所芥蒂,认为福王不能立为皇帝,可是他又希望能够按照伦序来立天子。

东林党人和伦序派系的争论,一起堆到了史可法这里。

史可法终于开始犹豫了起来,他既想要满足东林党的需求,避免立福王为皇帝,又想着要按照伦序之理法来立皇帝。最终他找来了凤阳总管马士英,同他商量到底该立谁为皇帝,因为惠王朱常润本人迷信佛教,不想管红尘俗世,此刻的人选已经缩小到了桂王和福王两个人身上了。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立桂王朱常瀛为皇帝,他还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南京当时掌权的诸位官员,大家都觉得这个折中方案是不错的,既能够避免福网上位后对东林党打击报复,又能够按照伦序来立皇帝。

可是事情在马士英回到凤阳以后,发生了惊天逆转。

谁也想不到,马士英手下的几位武将决定要拥立福王为皇帝。这可算是炸开锅了,而且消息已经被福王知道了,所以马士英本人立刻调转态度,决定拥护福王登基。

这件事当中有这么几个人此的作用非常大。首先就是卢九德,他是守护凤阳的太监,过去曾经在福王朱常洵身边带过,所以自然跟小福王朱由崧比较亲近。其次则是马士英手下的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三人,他们的积极参与,其实就是想要增加自己在新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毕竟谁最早支持新皇帝,谁受到的重视就是最大的。

事情到了这一步,马士英也不得不支持福王,可是史可法不知道啊。

杀千刀的马士英也不告诉史可法一声,那史可法得知有人要迎立福王的时候,立刻写信给马士英,表达出朱由崧有七不可立的原因:贪婪、淫乱、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这七大罪状,想必后来都落入了朱由崧的手里,所以朱由崧对史可法的态度是相当差的。

史可法知道这下自己完蛋了,南京朝廷当中虽然已经有大半的人支持桂王,可是他们手里没有兵权啊。山东总兵刘泽清本来是跟东林党一样,支持潞王的,可是发现自己的兵力压根不是高杰他们的对手,所以也乖乖支持福王朱由崧了。

马士英在送朱由崧进入南京时,还发出告示,表示自己已经屯兵五万在长江一带,以防不时之需。其实这就是对史可法等人的一种威慑。有了史可法的书信作为要挟,又有五万大军作为后盾,马士英妥妥地掌握了南明弘光政权的未来。

总结:弘光朝廷从开始到覆灭,只维系了8个月,可是党争却从未停止。

从史可法的犹豫不决开始,其实弘光政权的党争就已经开始了。因为朱由崧是几位总兵立起来的,所以他们变得异常嚣张跋扈。党争激烈的内部,朝政全都由武将把守,难怪弘光政权压根就坚持不了多久。

其实这件事史可法的责任是最大的,如果他没有犹豫,而是坚定支持福王朱由崧的话,那这些武将就不会拔尖,而大权依旧在他这里。可是他没有把握好机会,从而错失了一次南明复兴的最好机会。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70岁老头降清后,杀了一个人,史可法哀叹:中原不可复矣!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不应忘记标签:史可法

    文/晚风暮雨弘光元年正月,弘光帝朱由崧以高杰为主帅,发动了南明唯一一次北征,可惜,高杰走到睢州被“人在明朝心在清”的河南总兵许定国设计杀害。这次变故,导致史可法精心策划的进击河南、守住黄河防线的计划落空,也使抗清形势急转直下,南明朝廷迅速败亡。许定国是何许人?为何要杀害高杰、铁了心要降清呢?事情还要

  • 原是南京兵部一把手的史可法,为何后被朝廷贬到扬州,他犯啥错?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史可法

    原是南京兵部一把手的史可法,为何后被朝廷贬到扬州,他犯啥错?明朝末年,朝堂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全国各地多支起义军揭竿而起,其中以李自成的大顺军势头最猛。除此之外,外患也很堪忧,后金政权对中原的虎视眈眈,随时可能打进关内,威胁到京师安危。崇祯虽有大志,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拯救大明江山,加上他性格

  • 他号称是民国的史可法,丢了南京城,至今没有被问责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史可法

    300多年前,史可法自请督师江北,守卫扬州,却因长于气节,短于谋划,导致扬州很快失守,甚至不如后来的江阴小城坚持时间长。80年前的今天,民国也有一个类似人物,跟史可法一样短于谋划,盛名难副,却不如史可法有气节。唐生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当初曾经和蒋介石对着干的“佛教将军”,甚至爆发了1929年末至1

  • 南明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悖论LG标签:史可法

    南明是明朝灭亡后留存下来的余部,而朝野之间仍有一定的力量,因此清朝在统治之初,采取了“开城易师”的政策,即让部分明朝遗民归順清朝,以便稳定政局并缩小在京文治等城市以外力量范围。但南明文官有史可法、武将李定国等人,并未愿意投降清朝,他们坚持反清斗争,抵御滿清的进攻。尽管南明时期在史可法、李定国等领导下

  • 明末和宋末的士大夫,哪个更有骨气一些?史可法不比文天祥差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咔咔奇摩标签:史可法

    明朝末年那些士大夫说起来简直让人吐血,基本上都是一群没有骨气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南宋的士大夫就一定比明朝末年的士大夫强。南宋有陆秀夫、文天祥这些以身殉国的士大夫,可是明朝也有史可法、堵胤锡这样的英雄豪杰。可以说是平分秋色的,只不过明朝时期的叛徒实在是太多,让人扼腕叹息。明朝的灭亡和这帮没有骨气的士大

  • 史可法励志恢复大明王朝,多尔衮却下令屠城为戒,难怪大明会亡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史可法

    崇祯刚登基的时候,国家处于一片狼藉之中,辽东的满清铁骑跃跃欲试,想要冲破关门,横扫中原。崇祯心里也十分忧虑,所以不断增加钱粮支持辽东,却将辽东的将领们一个个给养肥了。而崇祯自己的腰包却瘪了,据说他后宫中的妃子们都是节衣缩食,有些甚至连首饰都捐给了国家用来对付辽东的努尔哈赤。所以崇祯朝时期对满清的抵抗

  • 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历史人物编辑:一只可爱狗狗标签:史可法

    公元1775年,乾隆皇帝干了一件出乎大家意料的事情。他命令有司向全国发文,搜集明末清初,因与清兵作战而牺牲的人,上到明末大臣,下到普通百姓,只要是为明朝殉国的,一律统计造册,上报朝廷。这些清朝曾经的“敌人”,一度都被清廷当做逆匪对待,而这一次,乾隆皇帝一反常态,命令全面嘉奖,共有1640位官员分别被

  • 清军兵围扬州,史可法力保,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守了?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将,被称为是民族英雄,在明朝的崇祯皇帝自缢而死之后,明朝的老臣们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尽管史可法更想要拥立更为贤明的潞王,但是根据宗法规定,史可法只能妥协。在福王朱由崧登基之后,明朝的朝廷继续进行着抗击清军的战斗,在弘光元年的时候,明朝之前的很多守将都纷纷投降了清军,眼看着江南

  • 史可法在扬州殉国, 四年后秘书冒充他领导反清复明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作为明朝灭亡时南京的兵部尚书,在拥立新皇帝弘光帝后成了内阁大学士,并奉旨到江北督师,领导江北四镇进行防御,面对清军死守扬州,最终城破被俘后不屈而死,史可法的气节让人钦佩,后人将其与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相提并论。然而,史可法虽然气节可嘉,但是其政治和军事能力却一般,至少与其身处的高位不相匹

  • 崇祯殉国后,此人想即位,史可法却说:你有七个缺点,不够格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部队兵临京师,消息传到留都南京,南京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连忙组织军队,进京勤王。然而,当他刚刚走到浦口时,从北方流亡而来的两个太监告诉他:京师已经陷落,崇祯皇帝已经殉国了!听到这个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以头撞柱,鲜血从头流到脚。(可法北向恸哭,以首触柱,血流至踵)国破君死,此时去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