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乾隆为什么要表彰抗清的史可法,贬斥降清的洪承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只可爱狗狗 访问量:1762 更新时间:2023/12/16 7:26:55

公元1775年,乾隆皇帝干了一件出乎大家意料的事情。他命令有司向全国发文,搜集明末清初,因与清兵作战而牺牲的人,上到明末大臣,下到普通百姓,只要是为明朝殉国的,一律统计造册,上报朝廷。

这些清朝曾经的“敌人”,一度都被清廷当做逆匪对待,而这一次,乾隆皇帝一反常态,命令全面嘉奖,共有1640位官员分别被追谥“忠烈”“忠节”“节愍”等光荣称号,为2223个小吏,下级军官,士民百姓在家乡或牺牲地设忠烈祠,立牌位祭祀。

除此之外,26位事迹比较有代表性的明朝官僚,被乾隆授“专谥”。有“明朝文天祥”之称的左懋第专谥为“忠贞”,有国无家的黄道周专谥为“忠端”(此前南明隆武帝已谥其为“忠烈”),血战扬州的史可法专谥为“忠正”(此前南明赠谥“忠靖”)。

转过年来,顺着这个节奏,乾隆又编了《贰臣传》,将曾在明朝做官,后来又投降清朝的臣子,一一记录在案。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祖大寿等历史名人,名列甲榜。

即使是这么一个损人的名单,也分三六九等。明朝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本来应该位列甲榜,但为乾隆皇帝厌恶,只能“屈居”乙榜,混迹一群中级官僚当中。

而像吴三桂,耿精忠,王辅臣等人,因为“降而复叛”,连《贰臣传》都没资格上,而另列入《逆臣传》,其中传述,把这些人说的真是一无是处,狗屎里面挑不出来。

人心是复杂的,也是单纯的。忠臣孝子,人人见而敬之;乱臣贼子,即便在一时一世会得势,可百年之后,自有史笔如刀,自有世道公论,谁也逃脱不了。

乾隆表彰前朝忠节之士,贬斥一班降将,虽然暗藏其帝王心术,但上顺天理,下符人心,朝野皆以为然。

其实乾隆并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人,历朝有点头脑的帝王,无不如此。

汉高祖刘邦坐定天下之后,对丁公和季布的处理,也和乾隆的做法一样。二人当初都在项羽麾下做将军,丁公曾经放走了逃跑的刘邦,对刘邦有恩,而季布多次率军打败刘邦,是刘邦钦定的通缉犯。

结果是丁公来投奔刘邦,被刘邦所杀。刘邦指着丁公的尸首,警示群臣:“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而对顽抗到底的季布,刘邦先是赦免后是笼络,对其委以重任。

《三国演义》中,曹操许攸,杀蔡瑁张允,也是这个道理。降将或可在一时帮助主公办好一件事,但如果长期得到重用,岂不是寒了忠心于主公的众将之心?

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大抵臣子投降,就像夫妻出轨一样,只要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主公不得不对你有所防备。

待到天下大定,连主公的铁哥们都混到鸟尽弓藏的地步,何况你只是区区降将?像张学良,冯玉祥这样的人物,未知将来的史册中,将如何评价?

此足为古今为人臣者戒。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清军兵围扬州,史可法力保,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守了?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将,被称为是民族英雄,在明朝的崇祯皇帝自缢而死之后,明朝的老臣们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尽管史可法更想要拥立更为贤明的潞王,但是根据宗法规定,史可法只能妥协。在福王朱由崧登基之后,明朝的朝廷继续进行着抗击清军的战斗,在弘光元年的时候,明朝之前的很多守将都纷纷投降了清军,眼看着江南

  • 史可法在扬州殉国, 四年后秘书冒充他领导反清复明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作为明朝灭亡时南京的兵部尚书,在拥立新皇帝弘光帝后成了内阁大学士,并奉旨到江北督师,领导江北四镇进行防御,面对清军死守扬州,最终城破被俘后不屈而死,史可法的气节让人钦佩,后人将其与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相提并论。然而,史可法虽然气节可嘉,但是其政治和军事能力却一般,至少与其身处的高位不相匹

  • 崇祯殉国后,此人想即位,史可法却说:你有七个缺点,不够格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部队兵临京师,消息传到留都南京,南京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连忙组织军队,进京勤王。然而,当他刚刚走到浦口时,从北方流亡而来的两个太监告诉他:京师已经陷落,崇祯皇帝已经殉国了!听到这个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以头撞柱,鲜血从头流到脚。(可法北向恸哭,以首触柱,血流至踵)国破君死,此时去京师

  • 史可法原是南明的擎天柱,为何主动退出权力中心?只因他内心有愧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史可法

    拥立潞王朱常淓最卖力的钱谦益从韩赞周家出来,一头钻入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家找高弘图“通气”。大史学家谈迁时为高弘图府上幕客,目睹了钱谦益仓皇失措、满头大汗的丑态,尽述于《枣林杂俎》一书:钱谦益冒着酷暑天满头大汗走进高弘图府中,一句话不说,解开外套,连喝了三四碗绿豆汤,抹了抹嘴,又索汗巾擦干额头的汗,才

  • 史可法气节可嘉却连续犯错, 错失和清朝划江而治的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守扬州,在扬州城被俘后拒绝投降而牺牲,史可法为国捐躯,是值得称颂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也被后人所传颂。在明朝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尽后,史可法作为南京的兵部尚书、首席大臣,他的气节令人钦佩,但是他在执政之时犯下了诸多错误,导致南明的形势江河日下,最终未能实现划江而治。史可法像史可法犯的第一个错误是

  • 史可法忠贞不二,却给扬州招致灭顶之灾,他算得上是英雄吗?

    历史人物编辑:寒云天标签:史可法

    在扬州,有一条路,名叫史可法路,这条路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史可法”。说到史可法,会有一种奇怪的声音,说史可法算不得民族英雄,因为他害惨了扬州的近百万军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观点,是因为史可法这个人物和一件惨绝人寰的事件挂钩,那就是历史上的“扬州十日”。那史可法到底算不算得上是英雄呢?

  • 史可法指挥南明军队向北推进, 不是抵抗清军, 而是联合清军

    历史人物编辑:常国俊标签:史可法

    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之下进了山海关,入关后的几个月内清军占领了北京、山西和山东一部分,李自成的大顺军退守陕西,而明朝的官员在南京拥立了崇祯皇帝的堂兄朱由崧继位,这就是弘光帝。虽然明朝和清朝是几十年的老对手,但是清朝刚入关时,弘光政权似乎并没有多么仇视清朝,反而更加仇视李自成,也许因为和清朝之

  • 南明最后的屏障,誓死不降的史可法,“引发”了“扬州十日”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史可法

    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国内矛盾尖锐。北方的女真部落的统一和壮大,成为了大明北境的大患。北京城的沦陷,崇祯自缢,昭示着这个内忧外患的王朝走向了覆灭之路。大明王朝没落之际,涌现出了一批忠臣良将,他们意欲重整山河,平定动乱,史可法就是其中一位。攻陷北京城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很快被清军击败,清军

  • 本应为内阁首辅的史可法,为何在弘光帝登基后,前往江北督师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史可法

    弘光帝登基已经是大势所趋,福王继位的风波,因为马士英的叛变而告一段落。史可法因为自身的优柔寡断,最终错失了拥立之功。而且马士英手里掌握了史可法侮辱弘光帝的书信,所以史可法未来的命运可想而知。朱由崧入朝初期,只是监国,并没有直接登基。朱由崧这位福王,终究还是被马士英等人给送到了南京。他没有立刻进入皇宫

  • 《南明史》:史可法—即使名垂千古,却也只是徒有虚名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史可法

    顺治十年,谈迁路过扬州,专程到梅花岭拜谒史可法衣冠冢,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在《北游录》中写道:“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广陵,城坚濠广,四野曼延,正利步骑,雄闻晋唐,今西门摧颓,岂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谈迁在惋惜无奈中,也斥责了史可法的无能。顾诚耗费10多年心血,查找翻阅了600多部史籍,极大程度地还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