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部队兵临京师,消息传到留都南京,南京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连忙组织军队,进京勤王。然而,当他刚刚走到浦口时,从北方流亡而来的两个太监告诉他:京师已经陷落,崇祯皇帝已经殉国了!
听到这个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以头撞柱,鲜血从头流到脚。(可法北向恸哭,以首触柱,血流至踵)
国破君死,此时去京师已经不是当务之急了。史可法又折返回南京,为崇祯皇帝发丧。这时候,更重要的事情摆在南京诸臣的面前:国不可一日无君,立谁当皇帝?
本来按照“皇明祖训”的原则很容易处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崇祯驾崩,就应该立他的儿子,但崇祯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二子定王朱慈炯、三子永王朱慈炤,他们都身在京师,鸟无音讯,不知生死。
崇祯的儿子中没法继承,那就要从近支藩王中挑选。崇祯的亲兄弟只有天启帝朱由校,因此皇位还得从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直系后代来选。这个选择就比较多了,按照长幼顺序,应该是福王朱常洵,不过福王被李自成所杀,他还有长子新福王朱由崧。其次就是万历的另外几个儿子惠王朱常润、瑞王朱常浩、桂王朱常瀛。
第一顺位自然是福王朱由崧,而且福王因为逃难,就在淮安,离南京不远。惠王、瑞王、桂王虽然也够资格,但已经就藩,距离还很远。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如果通知他们即位,南京还不知道要乱到什么时候。
看起来,福王即位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福王也很兴奋,他本来只希望做一个富裕的贵族,没想到天大的好事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可就在此时,史可法却不同意这个主张,他提出福王不可立,并说出了七条理由:
有不孝、虐下、干预有司、不读书、贪、淫、酗酒七不可立。
对于这七条理由,史可法样样都有依据,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展开分析了。事实证明,福王确实不是可以托付大任的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史学家张岱曾经痛骂福王:
自古亡国之君,无过吾弘光者,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呆、杨广之荒淫,合并而成一人。
当时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也表态不能立福王,他的理由却有点不同:“福恭王觊觎大位,几酿大祸,若立其子,势将修衅三案,视吾辈俎上肉。”意思是老福王当年就是因为要当皇帝,他的母亲郑贵妃闹出了“梃击”、“红丸”、“移宫”三案,惹出一系列的朝野风波。如果新福王继位,恐怕会掀起反攻倒算的风潮。
这个说法非常有市场,很多官员或受那段历史的牵连,或对此事心有余悸,纷纷也赞同钱谦益的意见。那么福王不可立,其他三王又太远,到底离谁呢?
他们将目光投向同在淮安的潞王朱常淓,这位王爷平日深居简出,喜好和文人雅士探讨音乐,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明神宗的亲侄子,继承顺序稍微差了一点,但绝对不算离谱。
由于钱谦益是当时文坛领袖,威望很高,史可法又是武将的代表,就这样,南京方面的诸臣中,“拥潞派”突然占据了上风,福王的呼声更低了。
然而三个人改变了走势,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第一个人是著名的总督路振飞,他与江北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四位将领关系密切,手中兵权比名义上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还要大。他认为,福王贤明不贤明不重要,关键是继承顺位绝不能乱。如果在这个时候以所谓贤明立皇帝,那么其他诸王说自己贤明,都可以称帝,天下就会乱套了。
第二个人是奸臣马士英,时任凤阳总督。他倒是觉得福王不贤明更好糊弄,自己正好可以操纵大局,因此他上下活动,为福王继位到处联络。
第三个人是诚意伯刘孔昭,他是刘伯温的后代,世袭了伯爵。本来他只是贵族代表,并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是在朝臣会议上,外有路振飞带领的大兵压境,内有两派争论不休之时,刘孔昭挺身而出。他宣称,如果不立福王,便和诸臣同归于尽。
事实证明,有时候就是一个坚决的态度决定了走向。会议从早上讨论到中午都没有结果,刘孔昭这句话一锤定音。大家决定拥立福王,并下旨通知史可法前来朝见。
福王在一片争论声中登基,也由此埋下了南明党争的祸根。
参考资料:《南明逸史》、《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