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殉国后,此人想即位,史可法却说:你有七个缺点,不够格

崇祯殉国后,此人想即位,史可法却说:你有七个缺点,不够格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孙婷婷 访问量:3964 更新时间:2024/1/9 9:08:35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部队兵临京师,消息传到留都南京,南京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连忙组织军队,进京勤王。然而,当他刚刚走到浦口时,从北方流亡而来的两个太监告诉他:京师已经陷落,崇祯皇帝已经殉国了!

听到这个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以头撞柱,鲜血从头流到脚。(可法北向恸哭,以首触柱,血流至踵)

国破君死,此时去京师已经不是当务之急了。史可法又折返回南京,为崇祯皇帝发丧。这时候,更重要的事情摆在南京诸臣的面前:国不可一日无君,立谁当皇帝?

本来按照“皇明祖训”的原则很容易处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崇祯驾崩,就应该立他的儿子,但崇祯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二子定王朱慈炯、三子永王朱慈炤,他们都身在京师,鸟无音讯,不知生死。

崇祯的儿子中没法继承,那就要从近支藩王中挑选。崇祯的亲兄弟只有天帝朱由校,因此皇位还得从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直系后代来选。这个选择就比较多了,按照长幼顺序,应该是福王朱常洵,不过福王被李自成所杀,他还有长子新福王朱由崧。其次就是万历的另外几个儿子惠王朱常润、瑞王朱常浩、桂王朱常瀛。

第一顺位自然是福王朱由崧,而且福王因为逃难,就在淮安,离南京不远。惠王、瑞王、桂王虽然也够资格,但已经就藩,距离还很远。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如果通知他们即位,南京还不知道要乱到什么时候。

看起来,福王即位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福王也很兴奋,他本来只希望做一个富裕的贵族,没想到天大的好事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可就在此时,史可法却不同意这个主张,他提出福王不可立,并说出了七条理由:

有不孝、虐下、干预有司、不读书、贪、淫、酗酒七不可立。

对于这七条理由,史可法样样都有依据,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展开分析了。事实证明,福王确实不是可以托付大任的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史学家张岱曾经痛骂福王:

自古亡国之君,无过吾弘光者,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呆、杨广之荒淫,合并而成一人。

当时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也表态不能立福王,他的理由却有点不同:“福恭王觊觎大位,几酿大祸,若立其子,势将修衅三案,视吾辈俎上肉。”意思是老福王当年就是因为要当皇帝,他的母亲郑贵妃闹出了“梃击”、“红丸”、“移宫”三案,惹出一系列的朝野风波。如果新福王继位,恐怕会掀起反攻倒算的风潮。

这个说法非常有市场,很多官员或受那段历史的牵连,或对此事心有余悸,纷纷也赞同钱谦益的意见。那么福王不可立,其他三王又太远,到底离谁呢?

他们将目光投向同在淮安的潞王朱常淓,这位王爷平日深居简出,喜好和文人雅士探讨音乐,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明神宗的亲侄子,继承顺序稍微差了一点,但绝对不算离谱。

由于钱谦益是当时文坛领袖,威望很高,史可法又是武将的代表,就这样,南京方面的诸臣中,“拥潞派”突然占据了上风,福王的呼声更低了。

然而三个人改变了走势,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第一个人是著名的总督路振飞,他与江北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四位将领关系密切,手中兵权比名义上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还要大。他认为,福王贤明不贤明不重要,关键是继承顺位绝不能乱。如果在这个时候以所谓贤明立皇帝,那么其他诸王说自己贤明,都可以称帝,天下就会乱套了。

第二个人是奸臣马士英,时任凤阳总督。他倒是觉得福王不贤明更好糊弄,自己正好可以操纵大局,因此他上下活动,为福王继位到处联络。

第三个人是诚意伯刘孔昭,他是刘伯温的后代,世袭了伯爵。本来他只是贵族代表,并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是在朝臣会议上,外有路振飞带领的大兵压境,内有两派争论不休之时,刘孔昭挺身而出。他宣称,如果不立福王,便和诸臣同归于尽。

事实证明,有时候就是一个坚决的态度决定了走向。会议从早上讨论到中午都没有结果,刘孔昭这句话一锤定音。大家决定拥立福王,并下旨通知史可法前来朝见。

福王在一片争论声中登基,也由此埋下了南明党争的祸根。

参考资料:《南明逸史》、《清史稿》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史可法原是南明的擎天柱,为何主动退出权力中心?只因他内心有愧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史可法

    拥立潞王朱常淓最卖力的钱谦益从韩赞周家出来,一头钻入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家找高弘图“通气”。大史学家谈迁时为高弘图府上幕客,目睹了钱谦益仓皇失措、满头大汗的丑态,尽述于《枣林杂俎》一书:钱谦益冒着酷暑天满头大汗走进高弘图府中,一句话不说,解开外套,连喝了三四碗绿豆汤,抹了抹嘴,又索汗巾擦干额头的汗,才

  • 史可法气节可嘉却连续犯错, 错失和清朝划江而治的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守扬州,在扬州城被俘后拒绝投降而牺牲,史可法为国捐躯,是值得称颂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也被后人所传颂。在明朝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尽后,史可法作为南京的兵部尚书、首席大臣,他的气节令人钦佩,但是他在执政之时犯下了诸多错误,导致南明的形势江河日下,最终未能实现划江而治。史可法像史可法犯的第一个错误是

  • 史可法忠贞不二,却给扬州招致灭顶之灾,他算得上是英雄吗?

    历史人物编辑:寒云天标签:史可法

    在扬州,有一条路,名叫史可法路,这条路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史可法”。说到史可法,会有一种奇怪的声音,说史可法算不得民族英雄,因为他害惨了扬州的近百万军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观点,是因为史可法这个人物和一件惨绝人寰的事件挂钩,那就是历史上的“扬州十日”。那史可法到底算不算得上是英雄呢?

  • 史可法指挥南明军队向北推进, 不是抵抗清军, 而是联合清军

    历史人物编辑:常国俊标签:史可法

    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之下进了山海关,入关后的几个月内清军占领了北京、山西和山东一部分,李自成的大顺军退守陕西,而明朝的官员在南京拥立了崇祯皇帝的堂兄朱由崧继位,这就是弘光帝。虽然明朝和清朝是几十年的老对手,但是清朝刚入关时,弘光政权似乎并没有多么仇视清朝,反而更加仇视李自成,也许因为和清朝之

  • 南明最后的屏障,誓死不降的史可法,“引发”了“扬州十日”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史可法

    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国内矛盾尖锐。北方的女真部落的统一和壮大,成为了大明北境的大患。北京城的沦陷,崇祯自缢,昭示着这个内忧外患的王朝走向了覆灭之路。大明王朝没落之际,涌现出了一批忠臣良将,他们意欲重整山河,平定动乱,史可法就是其中一位。攻陷北京城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很快被清军击败,清军

  • 本应为内阁首辅的史可法,为何在弘光帝登基后,前往江北督师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史可法

    弘光帝登基已经是大势所趋,福王继位的风波,因为马士英的叛变而告一段落。史可法因为自身的优柔寡断,最终错失了拥立之功。而且马士英手里掌握了史可法侮辱弘光帝的书信,所以史可法未来的命运可想而知。朱由崧入朝初期,只是监国,并没有直接登基。朱由崧这位福王,终究还是被马士英等人给送到了南京。他没有立刻进入皇宫

  • 《南明史》:史可法—即使名垂千古,却也只是徒有虚名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史可法

    顺治十年,谈迁路过扬州,专程到梅花岭拜谒史可法衣冠冢,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在《北游录》中写道:“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广陵,城坚濠广,四野曼延,正利步骑,雄闻晋唐,今西门摧颓,岂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谈迁在惋惜无奈中,也斥责了史可法的无能。顾诚耗费10多年心血,查找翻阅了600多部史籍,极大程度地还原了

  • 崇祯死后,史可法设立江北四镇,是太激进还是太保守?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史可法

    崇祯皇帝死后,明朝的北京朝廷垮台,好在明朝在南京还有个备份朝廷,在得知崇祯殉国的确切消息后,南京朝廷的一号人物、兵部尚书史可法马上接管局势,史可法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清军南下时坚守扬州城,最终城破不屈而死。史可法的骨气和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的能力或者他在守扬州之前的一些举措却

  • 大忠臣史可法气节高尚,只可惜能力不足,举措失当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史可法

    清兵入关之后,其实明朝还不至于被灭,以汉族人口之盛,中华疆域之广,完全可以退守长江,尤不失半壁江山。只可惜那个时代,大明气数已尽,虽有忠义如同史可法,但也能力不足,回天乏术,把大好江山拱手让人。史可法的战略眼光太狭窄。他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后,成为当时南明的内阁首辅。但他实在没有远见,眼见吴三桂引清兵

  • 史可法守城失败,不降满清,城中女子无望,主动把自己献给清兵

    历史人物编辑:寻觅历史的印迹标签:史可法

    明末清初的混乱时期涌现了众多地方起义军阀,名义上是以反抗明朝末年民不聊生的腐败统治为重任,但实际上这些政权在划分领地的过程中,干了不少烧杀抢掠、打家劫舍的事,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在成功攻占一座城之后,屠杀无辜百姓以泄恨。比如大西王张献忠就是这样一个暴戾残忍的人,他占据川蜀时期给当地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