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军兵围扬州,史可法力保,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守了?

清军兵围扬州,史可法力保,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守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璐璐说历史 访问量:1233 更新时间:2024/1/24 16:11:01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将,被称为是民族英雄,在明朝的崇祯皇帝自缢而死之后,明朝的老臣们拥立福朱由崧称帝,尽管史可法更想要拥立更为贤明的潞王,但是根据宗法规定,史可法只能妥协。

在福王朱由崧登基之后,明朝的朝廷继续进行着抗击清军的战斗,在弘光元年的时候,明朝之前的很多守将都纷纷投降了清军,眼看着江南的重镇扬州就要沦陷,史可法坚持力保扬州,带着军队到了扬州,抵抗清军的进攻。

然而史可法最终也没有能够保住扬州,用了很短的时间,扬州就被清军攻破,后来清军在扬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持续了十天,史称“扬州十日”。

从清军将领多铎四月十七日围城,一直到四月二十四日利用红衣大炮破城,仅仅花了七天的时间,清军就占领了扬州,在经过了扬州的大屠杀之后,南方的汉人再也无力抵抗清军的进攻,南明弘光朝廷仅仅一年就被灭掉了,此后虽然各藩王还建立了南明的政权,但都十分短命,南明一共也才持续了十八年的时间。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重镇,农业和经济十分发达,按理说城中的补给以及城楼的防御设施都是很不错的,那么为什么在史可法的坚守下,清军仅仅用了七天的时间就攻破了扬州城呢?

在史君看来,史可法作为一名将领,他在个人的德行和品质方面还是十分合格的,他是一位典型的受到中国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当中忠君爱国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在国家面临的危机面前,他没有背叛自己所效忠的朝廷,他坚决不投降,力保国土,即使是在扬州城破了之后他也没有向清军投降,在自刎失败之后,他又因为拒不投降而被清军杀害,说他是民族英雄丝毫不为过。

然而在有些人的眼中,史可法虽然品德高尚,但他却又是一位误国的罪人,主要表现就是他的个人能力不足,又不肯听取其他将士们的意见,阎尔梅当时正在史可法幕中,劝他渡河复山东,不听,劝他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他稍留徐州为河北望,也不听,史可法一直都是以退保扬州为上策。当时史可法的幕僚当中不是没有能人,但是史可法却都不听取这些意见,以至于后来将自己逼到了绝路之上,只有坚守扬州这一条路了。

除了阎尔梅之外,还有刘肇基,但是对于他的意见,史可法也基本都没有听取,军事上全都是自己在乱操作。

史可法身为一代文臣,不懂军事本来不是罪过,但是不懂军事还不肯听取其他谋臣的意见就是罪。

近代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里就毫不避讳地批评过史可法: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大权旁落;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阁部的身分经营江北将近一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一筹莫展,毫无作为。

在明末的时候,史可法一直都没有建立一支直属自己的部队,他当时所带的兵,都是四镇的部队,他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和这些军阀大臣们搞好关系,在高杰的夫人让他收自己的孩子为义子的时候都遭到了史可法的拒绝,之后这些军阀们在战争到来的时候投降也不足为奇了。

最后,在史君看来,历史的发展本来就是不可逆的,在当时的那个历史背景当中,南明的覆灭,不是史可法一个人的罪过,更不是史可法一个人就能够改变的,研究历史,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批评谁来分担错误,而是从古人的教训当中学习经验,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

作者:史君

版权声明:本文由「清王朝兴衰史」原创首发,并享有版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欢迎关注转发。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史可法在扬州殉国, 四年后秘书冒充他领导反清复明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作为明朝灭亡时南京的兵部尚书,在拥立新皇帝弘光帝后成了内阁大学士,并奉旨到江北督师,领导江北四镇进行防御,面对清军死守扬州,最终城破被俘后不屈而死,史可法的气节让人钦佩,后人将其与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相提并论。然而,史可法虽然气节可嘉,但是其政治和军事能力却一般,至少与其身处的高位不相匹

  • 崇祯殉国后,此人想即位,史可法却说:你有七个缺点,不够格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部队兵临京师,消息传到留都南京,南京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连忙组织军队,进京勤王。然而,当他刚刚走到浦口时,从北方流亡而来的两个太监告诉他:京师已经陷落,崇祯皇帝已经殉国了!听到这个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以头撞柱,鲜血从头流到脚。(可法北向恸哭,以首触柱,血流至踵)国破君死,此时去京师

  • 史可法原是南明的擎天柱,为何主动退出权力中心?只因他内心有愧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史可法

    拥立潞王朱常淓最卖力的钱谦益从韩赞周家出来,一头钻入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家找高弘图“通气”。大史学家谈迁时为高弘图府上幕客,目睹了钱谦益仓皇失措、满头大汗的丑态,尽述于《枣林杂俎》一书:钱谦益冒着酷暑天满头大汗走进高弘图府中,一句话不说,解开外套,连喝了三四碗绿豆汤,抹了抹嘴,又索汗巾擦干额头的汗,才

  • 史可法气节可嘉却连续犯错, 错失和清朝划江而治的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守扬州,在扬州城被俘后拒绝投降而牺牲,史可法为国捐躯,是值得称颂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也被后人所传颂。在明朝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尽后,史可法作为南京的兵部尚书、首席大臣,他的气节令人钦佩,但是他在执政之时犯下了诸多错误,导致南明的形势江河日下,最终未能实现划江而治。史可法像史可法犯的第一个错误是

  • 史可法忠贞不二,却给扬州招致灭顶之灾,他算得上是英雄吗?

    历史人物编辑:寒云天标签:史可法

    在扬州,有一条路,名叫史可法路,这条路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史可法”。说到史可法,会有一种奇怪的声音,说史可法算不得民族英雄,因为他害惨了扬州的近百万军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观点,是因为史可法这个人物和一件惨绝人寰的事件挂钩,那就是历史上的“扬州十日”。那史可法到底算不算得上是英雄呢?

  • 史可法指挥南明军队向北推进, 不是抵抗清军, 而是联合清军

    历史人物编辑:常国俊标签:史可法

    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之下进了山海关,入关后的几个月内清军占领了北京、山西和山东一部分,李自成的大顺军退守陕西,而明朝的官员在南京拥立了崇祯皇帝的堂兄朱由崧继位,这就是弘光帝。虽然明朝和清朝是几十年的老对手,但是清朝刚入关时,弘光政权似乎并没有多么仇视清朝,反而更加仇视李自成,也许因为和清朝之

  • 南明最后的屏障,誓死不降的史可法,“引发”了“扬州十日”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史可法

    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国内矛盾尖锐。北方的女真部落的统一和壮大,成为了大明北境的大患。北京城的沦陷,崇祯自缢,昭示着这个内忧外患的王朝走向了覆灭之路。大明王朝没落之际,涌现出了一批忠臣良将,他们意欲重整山河,平定动乱,史可法就是其中一位。攻陷北京城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很快被清军击败,清军

  • 本应为内阁首辅的史可法,为何在弘光帝登基后,前往江北督师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史可法

    弘光帝登基已经是大势所趋,福王继位的风波,因为马士英的叛变而告一段落。史可法因为自身的优柔寡断,最终错失了拥立之功。而且马士英手里掌握了史可法侮辱弘光帝的书信,所以史可法未来的命运可想而知。朱由崧入朝初期,只是监国,并没有直接登基。朱由崧这位福王,终究还是被马士英等人给送到了南京。他没有立刻进入皇宫

  • 《南明史》:史可法—即使名垂千古,却也只是徒有虚名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史可法

    顺治十年,谈迁路过扬州,专程到梅花岭拜谒史可法衣冠冢,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在《北游录》中写道:“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广陵,城坚濠广,四野曼延,正利步骑,雄闻晋唐,今西门摧颓,岂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谈迁在惋惜无奈中,也斥责了史可法的无能。顾诚耗费10多年心血,查找翻阅了600多部史籍,极大程度地还原了

  • 崇祯死后,史可法设立江北四镇,是太激进还是太保守?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史可法

    崇祯皇帝死后,明朝的北京朝廷垮台,好在明朝在南京还有个备份朝廷,在得知崇祯殉国的确切消息后,南京朝廷的一号人物、兵部尚书史可法马上接管局势,史可法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清军南下时坚守扬州城,最终城破不屈而死。史可法的骨气和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的能力或者他在守扬州之前的一些举措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