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将,被称为是民族英雄,在明朝的崇祯皇帝自缢而死之后,明朝的老臣们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尽管史可法更想要拥立更为贤明的潞王,但是根据宗法规定,史可法只能妥协。
在福王朱由崧登基之后,明朝的朝廷继续进行着抗击清军的战斗,在弘光元年的时候,明朝之前的很多守将都纷纷投降了清军,眼看着江南的重镇扬州就要沦陷,史可法坚持力保扬州,带着军队到了扬州,抵抗清军的进攻。
然而史可法最终也没有能够保住扬州,用了很短的时间,扬州就被清军攻破,后来清军在扬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持续了十天,史称“扬州十日”。
从清军将领多铎四月十七日围城,一直到四月二十四日利用红衣大炮破城,仅仅花了七天的时间,清军就占领了扬州,在经过了扬州的大屠杀之后,南方的汉人再也无力抵抗清军的进攻,南明弘光朝廷仅仅一年就被灭掉了,此后虽然各藩王还建立了南明的政权,但都十分短命,南明一共也才持续了十八年的时间。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重镇,农业和经济十分发达,按理说城中的补给以及城楼的防御设施都是很不错的,那么为什么在史可法的坚守下,清军仅仅用了七天的时间就攻破了扬州城呢?
在史君看来,史可法作为一名将领,他在个人的德行和品质方面还是十分合格的,他是一位典型的受到中国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当中忠君爱国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在国家面临的危机面前,他没有背叛自己所效忠的朝廷,他坚决不投降,力保国土,即使是在扬州城破了之后他也没有向清军投降,在自刎失败之后,他又因为拒不投降而被清军杀害,说他是民族英雄丝毫不为过。
然而在有些人的眼中,史可法虽然品德高尚,但他却又是一位误国的罪人,主要表现就是他的个人能力不足,又不肯听取其他将士们的意见,阎尔梅当时正在史可法幕中,劝他渡河复山东,不听,劝他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他稍留徐州为河北望,也不听,史可法一直都是以退保扬州为上策。当时史可法的幕僚当中不是没有能人,但是史可法却都不听取这些意见,以至于后来将自己逼到了绝路之上,只有坚守扬州这一条路了。
除了阎尔梅之外,还有刘肇基,但是对于他的意见,史可法也基本都没有听取,军事上全都是自己在乱操作。
史可法身为一代文臣,不懂军事本来不是罪过,但是不懂军事还不肯听取其他谋臣的意见就是罪。
近代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里就毫不避讳地批评过史可法: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大权旁落;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阁部的身分经营江北将近一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一筹莫展,毫无作为。
在明末的时候,史可法一直都没有建立一支直属自己的部队,他当时所带的兵,都是四镇的部队,他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和这些军阀大臣们搞好关系,在高杰的夫人让他收自己的孩子为义子的时候都遭到了史可法的拒绝,之后这些军阀们在战争到来的时候投降也不足为奇了。
最后,在史君看来,历史的发展本来就是不可逆的,在当时的那个历史背景当中,南明的覆灭,不是史可法一个人的罪过,更不是史可法一个人就能够改变的,研究历史,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批评谁来分担错误,而是从古人的教训当中学习经验,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
作者:史君
版权声明:本文由「清王朝兴衰史」原创首发,并享有版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欢迎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