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可法忠贞不二,却给扬州招致灭顶之灾,他算得上是英雄吗?

史可法忠贞不二,却给扬州招致灭顶之灾,他算得上是英雄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寒云天 访问量:2067 更新时间:2024/1/19 12:55:46

在扬州,有一条路,名叫史可法路,这条路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史可法”。

说到史可法,会有一种奇怪的声音,说史可法算不得民族英雄,因为他害惨了扬州的近百万军民。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观点,是因为史可法这个人物和一件惨绝人寰的事件挂钩,那就是历史上的“扬州十日”。

那史可法到底算不算得上是英雄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事件的始末。

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朱由检被大顺军逼死在煤山上。南京的福王朱由崧被拥立为皇帝,改年号为弘光,然而这个朝廷几乎是个软骨头,朝廷上下个个不思进取,只有大臣史可法是唯一清醒的人。史可法坚持认为必须要反抗,否则很快就会亡国。

而朱由崧是个昏庸的皇帝,丝毫没有远见,一心想着把史可法打发走,他封史可法为兵部尚书,派他去守扬州,却只给了他不到一万的军队。

占领北京之后不到一年,清军在洪承畴的主张下逐渐壮大。清军执政者多尔衮派弟弟多铎带兵南下,八旗子弟所到之处,遇到的都是毫不抵抗城池,军民纷纷望风而降。很快,多铎的十万清兵就到达了扬州城。

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特别欣赏史可法,因此授意多铎招降他。多铎派人送了五封招降信,却全部被史可法怼了回来。他在回复多尔衮的信中写道:

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而已!

这慷慨激昂的文字激怒了扬州城外的清军将领多铎,大战一触即发。

面对多铎的十万军队,史可法坚持要与扬州城共存亡,整顿人马准备应战。看到总督的信念,扬州军民也团结一心面对外敌。

可是,面对强敌,总有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家伙,一个总兵和监军带着本部人马出城投降清军。这对于扬州城里的史可法无异于雪上加霜。

最终,战争还是如约打响了,在军民的努力下,扬州城坚守了整整七天。1645年,4月25日,扬州古城孤立无援,强悍的清军向它发起了最后的猛攻,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红衣大炮的炮弹倾泻在扬州的城墙上的时候,只听轰的一声,扬州城被炸开一个大大的缺口,扬州城被攻破了!扬州城就此被攻破。喊杀声、惨叫声不绝于耳,弥漫的烟尘之中,大量的清军在挥刀砍杀扬州百姓。

城破之后,战乱中,只见一个面色黑黑、个子矮小的中年文官站在一只队伍前,准备挥刀自刎。没错,这个文官就是史可法。

史可法看到眼前这副凄惨的景象,非常痛心,他缓慢放下手中的剑,向着清军大声喊道:“我就是总督,我就是史可法,你们快来杀我吧!”他本来想要以死殉国,以免遭受屈辱,这时候他大声喊叫当然不是为了自己活命,只是为了让扬州军民们多一些逃跑的时间。

史可法被活捉了,多铎仍然对他礼遇有加,不愿加害,诚心诚意想要招降史可法。史可法却严词拒了多铎的请求:

我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

三番五次地被眼前这个汉人所羞辱,多铎非常生气,他下令将史可法斩首,并且将他的头挂在扬州城楼上。这还不足以平息多铎的心中的怒火,他本来是想要和平收复扬州,却不想在此折了许多兵马,心中非常不快,于是下令做了一件惨绝人寰的事。多铎下令屠城,扬州城里八十万百姓几乎全部丧于屠杀之中,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城破之后,清军很快来到了南京城下。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却道水太凉的钱谦益于5月15日,率领众大臣开城投降多铎。所以,南京的百姓得以保全。

对比史可法的“顽固”,钱谦益的贪生怕死反而“拯救”了更多百姓,这就是许多人认为史可法配不上“英雄”两个字的原因。

对于这种将二人行为与百姓捆绑的逻辑,我也表示非常无语。清军不屠南京是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大明的天下有千千万万个史可法会舍弃一切拼死战斗到底,因为之前已经出现过一个了。南京的平安,与钱谦益这种懦夫的言行并没有太大关系。

许多历史也已经证明:反抗,敌人会杀死我们,投降,敌人会戳着我们的脊梁骨说,看,这就是奴才!

在史可法就义150年之后,他的敌人大清朝的皇帝乾隆了解到了史可法的英雄壮举。乾隆为之动容,追封他的谥号为“忠正”。

乾隆虽然审美不怎么样,但是他对史可法的评价还是非常客观的,“忠正”这两个字的确就是史可法一生的写照!

在后人给史可法建的衣冠冢处的祠堂里,享堂檐柱上有清朝张尔荩[jìn]撰写的隶书楹联分外醒目: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此联为天下名联,切合人物地点,用典巧妙,词句平实简洁而情感深挚,颇能感动游人。

注:梅花指的是衣冠冢所在的梅花岭,“二分明月”这四个字与天上的月亮关系不大,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所以二分明月代指的是“扬州”这个地方。

史可法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他满含报国之志,毕生追求民族正义,希望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最后他却带着未竟之志遗憾地离去了。他用死书写了一个古代文官的爱国情怀!

最后,我想说,史可法当然是英雄,不折不扣的英雄。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反抗精神,正如梅花一样,在其他花都凋谢的季节里,它依然会傲然盛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关注@海贼说历史,让我们一起为历史点赞!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史可法指挥南明军队向北推进, 不是抵抗清军, 而是联合清军

    历史人物编辑:常国俊标签:史可法

    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之下进了山海关,入关后的几个月内清军占领了北京、山西和山东一部分,李自成的大顺军退守陕西,而明朝的官员在南京拥立了崇祯皇帝的堂兄朱由崧继位,这就是弘光帝。虽然明朝和清朝是几十年的老对手,但是清朝刚入关时,弘光政权似乎并没有多么仇视清朝,反而更加仇视李自成,也许因为和清朝之

  • 南明最后的屏障,誓死不降的史可法,“引发”了“扬州十日”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史可法

    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国内矛盾尖锐。北方的女真部落的统一和壮大,成为了大明北境的大患。北京城的沦陷,崇祯自缢,昭示着这个内忧外患的王朝走向了覆灭之路。大明王朝没落之际,涌现出了一批忠臣良将,他们意欲重整山河,平定动乱,史可法就是其中一位。攻陷北京城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很快被清军击败,清军

  • 本应为内阁首辅的史可法,为何在弘光帝登基后,前往江北督师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史可法

    弘光帝登基已经是大势所趋,福王继位的风波,因为马士英的叛变而告一段落。史可法因为自身的优柔寡断,最终错失了拥立之功。而且马士英手里掌握了史可法侮辱弘光帝的书信,所以史可法未来的命运可想而知。朱由崧入朝初期,只是监国,并没有直接登基。朱由崧这位福王,终究还是被马士英等人给送到了南京。他没有立刻进入皇宫

  • 《南明史》:史可法—即使名垂千古,却也只是徒有虚名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史可法

    顺治十年,谈迁路过扬州,专程到梅花岭拜谒史可法衣冠冢,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在《北游录》中写道:“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广陵,城坚濠广,四野曼延,正利步骑,雄闻晋唐,今西门摧颓,岂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谈迁在惋惜无奈中,也斥责了史可法的无能。顾诚耗费10多年心血,查找翻阅了600多部史籍,极大程度地还原了

  • 崇祯死后,史可法设立江北四镇,是太激进还是太保守?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史可法

    崇祯皇帝死后,明朝的北京朝廷垮台,好在明朝在南京还有个备份朝廷,在得知崇祯殉国的确切消息后,南京朝廷的一号人物、兵部尚书史可法马上接管局势,史可法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清军南下时坚守扬州城,最终城破不屈而死。史可法的骨气和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的能力或者他在守扬州之前的一些举措却

  • 大忠臣史可法气节高尚,只可惜能力不足,举措失当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史可法

    清兵入关之后,其实明朝还不至于被灭,以汉族人口之盛,中华疆域之广,完全可以退守长江,尤不失半壁江山。只可惜那个时代,大明气数已尽,虽有忠义如同史可法,但也能力不足,回天乏术,把大好江山拱手让人。史可法的战略眼光太狭窄。他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后,成为当时南明的内阁首辅。但他实在没有远见,眼见吴三桂引清兵

  • 史可法守城失败,不降满清,城中女子无望,主动把自己献给清兵

    历史人物编辑:寻觅历史的印迹标签:史可法

    明末清初的混乱时期涌现了众多地方起义军阀,名义上是以反抗明朝末年民不聊生的腐败统治为重任,但实际上这些政权在划分领地的过程中,干了不少烧杀抢掠、打家劫舍的事,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在成功攻占一座城之后,屠杀无辜百姓以泄恨。比如大西王张献忠就是这样一个暴戾残忍的人,他占据川蜀时期给当地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 明史:清军攻扬州,史可法发檄文召集援军,只有一位将领率部赴援

    历史人物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史可法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四月,清军在多铎的率领下兵围扬州,强敌压境之下的扬州城岌岌可危。当时,南明首辅史可法奉命督师江北,在清军的紧逼下退守扬州。扬州是南明长江以北的最后一道防线,扬州不保,清军就能渡江南下,直驱南明国都南京。为保扬州不失,史可法不得不传檄各地,希望带兵将领们能带兵援助扬州抗击

  • 仅仅朱高炽和杨士奇的一段对话,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仁”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杨士奇

    明仁宗朱高炽在接到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疏后,对杨士奇说:“把当地的税粮免除一半。”杨士奇赶紧答道:“这个还是跟户部和工部说一下吧?”我就在想,这个杨士奇竟然拿皇帝的话不当事,还提出来对下属说一下的建议,不禁想问,这个大明朝到底是谁说了算的?但是如果真的了解明朝的内阁制度的话,就会打消这个疑问的,原因其

  • 杨士奇身兼三职,仁宗又给他三份工资,为何他非要辞去一份呢?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杨士奇

    古代的朝廷重臣,往往一人身兼多职,本来也这无可厚非能者多劳吗。可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个问题,既然是身兼多职,那俸禄是不是也有几份呢?答案是否定的,一般情况下而言,朝廷都会根据官员的最高爵位或是最高品级给予应有的待遇,只拿一份工资。但特殊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像明仁宗时期,大臣拿几份工资的现象很多,尤其是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