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可法在扬州殉国, 四年后秘书冒充他领导反清复明起义

史可法在扬州殉国, 四年后秘书冒充他领导反清复明起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 访问量:4648 更新时间:2024/2/15 2:25:29

史可法,作为明朝灭亡时南京的兵部尚书,在拥立新皇帝弘光帝后成了内阁大学士,并奉旨到江北督师,领导江北四镇进行防御,面对清军死守扬州,最终城破被俘后不屈而死,史可法的气节让人钦佩,后人将其与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相提并论。然而,史可法虽然气节可嘉,但是其政治和军事能力却一般,至少与其身处的高位不相匹配,但是这却并不影响当时民众对其的崇拜,甚至有人在史可法死后利用他的名声来号召反清复明运动。

史可法像

顺治五年(1648年)已经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个年头,在短短的四年中清军已经从山海关打到了两广,中国大半壁江山已经落入清朝手中。但是清朝的统治并不稳定,因为他们在入关后推行了“剃发令”,导致汉族民众的大规模反弹,很多地区都有不同规模的汉族士绅和民众进行武装抵抗,而在1648年则发生了两起大的降将反正的重大事件,之前降清的金声恒和李成栋带着江西和两广重新回归南明旗下,引起了清朝当局巨大的震动。

1648年形势图

而几乎与此同时,在安徽也发生了一次反清复明的起义,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很有象征意义。一个名叫朱国材的人,曾经担任史可法的记室(掌管文书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在史可法殉国之后,他在乱军之中逃了出来,躲到安徽巢县一户姓周的人家。1648年正月,朱国材假称自己是史可法,化名“朱国材”是为了找机会反清复明,“我史阁部也,苦身劳形,志存恢复。今约兵数万,刻日齐集,大事可图也。”在“史可法”名义的号召下,正月二十五日朱国材就召集了一千多民众,他们趁势攻破了巢县,之后又攻破了无为州。

史可法坐像

虽然“史可法”的英名能够号召大家反清复明,但是精神毕竟战胜不了武力,几天后,清军调集了援军赶到巢县和无为州,朱国材的军队不过是一些临时组成的百姓,没有什么战斗力,在正规军的打击下很快溃散,清军重新占领了巢县和无为州,朱国材和另一位起义领导者厉豫被抓获,参与反清起义的很多民众也被无情镇压。

清军

其实,在朱国材的部队中除了普通民众之外,还有很多有文化的士绅,比如巢县和无为州的生员祖谦培、沈士简等人也积极参与了此次起义,由此可见史可法在江南士绅及民众心中的地位,朱国材利用“史可法”的名义能够取得如此之多的支持,可见史可法在南明民众和士绅中享有十分崇高的声望,正如后世之人为了颂扬史可法和讽刺洪承畴的一副对联所说:“史册流芳,虽未灭奴犹可法;洪恩浩荡,未能报国反成仇。”

洪承畴

参考文献:顾诚《南明史》,《明清史料》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崇祯殉国后,此人想即位,史可法却说:你有七个缺点,不够格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部队兵临京师,消息传到留都南京,南京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连忙组织军队,进京勤王。然而,当他刚刚走到浦口时,从北方流亡而来的两个太监告诉他:京师已经陷落,崇祯皇帝已经殉国了!听到这个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以头撞柱,鲜血从头流到脚。(可法北向恸哭,以首触柱,血流至踵)国破君死,此时去京师

  • 史可法原是南明的擎天柱,为何主动退出权力中心?只因他内心有愧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史可法

    拥立潞王朱常淓最卖力的钱谦益从韩赞周家出来,一头钻入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家找高弘图“通气”。大史学家谈迁时为高弘图府上幕客,目睹了钱谦益仓皇失措、满头大汗的丑态,尽述于《枣林杂俎》一书:钱谦益冒着酷暑天满头大汗走进高弘图府中,一句话不说,解开外套,连喝了三四碗绿豆汤,抹了抹嘴,又索汗巾擦干额头的汗,才

  • 史可法气节可嘉却连续犯错, 错失和清朝划江而治的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守扬州,在扬州城被俘后拒绝投降而牺牲,史可法为国捐躯,是值得称颂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也被后人所传颂。在明朝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尽后,史可法作为南京的兵部尚书、首席大臣,他的气节令人钦佩,但是他在执政之时犯下了诸多错误,导致南明的形势江河日下,最终未能实现划江而治。史可法像史可法犯的第一个错误是

  • 史可法忠贞不二,却给扬州招致灭顶之灾,他算得上是英雄吗?

    历史人物编辑:寒云天标签:史可法

    在扬州,有一条路,名叫史可法路,这条路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史可法”。说到史可法,会有一种奇怪的声音,说史可法算不得民族英雄,因为他害惨了扬州的近百万军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观点,是因为史可法这个人物和一件惨绝人寰的事件挂钩,那就是历史上的“扬州十日”。那史可法到底算不算得上是英雄呢?

  • 史可法指挥南明军队向北推进, 不是抵抗清军, 而是联合清军

    历史人物编辑:常国俊标签:史可法

    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之下进了山海关,入关后的几个月内清军占领了北京、山西和山东一部分,李自成的大顺军退守陕西,而明朝的官员在南京拥立了崇祯皇帝的堂兄朱由崧继位,这就是弘光帝。虽然明朝和清朝是几十年的老对手,但是清朝刚入关时,弘光政权似乎并没有多么仇视清朝,反而更加仇视李自成,也许因为和清朝之

  • 南明最后的屏障,誓死不降的史可法,“引发”了“扬州十日”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史可法

    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国内矛盾尖锐。北方的女真部落的统一和壮大,成为了大明北境的大患。北京城的沦陷,崇祯自缢,昭示着这个内忧外患的王朝走向了覆灭之路。大明王朝没落之际,涌现出了一批忠臣良将,他们意欲重整山河,平定动乱,史可法就是其中一位。攻陷北京城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很快被清军击败,清军

  • 本应为内阁首辅的史可法,为何在弘光帝登基后,前往江北督师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史可法

    弘光帝登基已经是大势所趋,福王继位的风波,因为马士英的叛变而告一段落。史可法因为自身的优柔寡断,最终错失了拥立之功。而且马士英手里掌握了史可法侮辱弘光帝的书信,所以史可法未来的命运可想而知。朱由崧入朝初期,只是监国,并没有直接登基。朱由崧这位福王,终究还是被马士英等人给送到了南京。他没有立刻进入皇宫

  • 《南明史》:史可法—即使名垂千古,却也只是徒有虚名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史可法

    顺治十年,谈迁路过扬州,专程到梅花岭拜谒史可法衣冠冢,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在《北游录》中写道:“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广陵,城坚濠广,四野曼延,正利步骑,雄闻晋唐,今西门摧颓,岂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谈迁在惋惜无奈中,也斥责了史可法的无能。顾诚耗费10多年心血,查找翻阅了600多部史籍,极大程度地还原了

  • 崇祯死后,史可法设立江北四镇,是太激进还是太保守?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史可法

    崇祯皇帝死后,明朝的北京朝廷垮台,好在明朝在南京还有个备份朝廷,在得知崇祯殉国的确切消息后,南京朝廷的一号人物、兵部尚书史可法马上接管局势,史可法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清军南下时坚守扬州城,最终城破不屈而死。史可法的骨气和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的能力或者他在守扬州之前的一些举措却

  • 大忠臣史可法气节高尚,只可惜能力不足,举措失当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史可法

    清兵入关之后,其实明朝还不至于被灭,以汉族人口之盛,中华疆域之广,完全可以退守长江,尤不失半壁江山。只可惜那个时代,大明气数已尽,虽有忠义如同史可法,但也能力不足,回天乏术,把大好江山拱手让人。史可法的战略眼光太狭窄。他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后,成为当时南明的内阁首辅。但他实在没有远见,眼见吴三桂引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