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王朝“三杨内阁”中的最后一位——杨溥

大明王朝“三杨内阁”中的最后一位——杨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马文成 访问量:1649 更新时间:2024/1/14 18:16:32

今天,将要登场的大明第六位内阁首辅,名叫杨溥,也就是“三杨”中的最后一位。正是在他和杨荣、杨士奇的合力辅佐下,开了明朝的“仁宣之治”,打造出了有明一朝最鼎盛的时期。据《明史》记载:

明称贤相,必首三杨。

杨溥(1372年——1446年),字弘济,湖北石首人。他与杨荣的交集非常多,两人是建文帝初期的同年进士,还一同被授予了编修之职,一同在此排队熬资历,也都成为了大明朝的肱股之臣。

两人虽然经历相似,却个人性格却截然不同。杨荣比较事故,也极其圆滑,非常识事务,本是建文帝的宠臣,但在靖难之役后却立即归顺了朱棣,明显缺乏一种应有的气节。

杨溥在成祖即位后,虽然没有坚决予以反对,但也没有立即巴结趋附,继续过着自己平淡的生活。只是,成祖朱棣为了迅速稳定朝局,才不得不重新起用一些官声和名声都不错的官员,比如杨溥。

在此背景下,杨溥被朝廷任命为太子朱高炽的洗马,算是正式成为了太子的属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杨溥逐渐成为了太子朱高炽的嫡系。

自然,他在“夺嫡之争”中坚定的维护太子朱高炽,坚定的反对汉王朱高煦,成为了汉王朱高煦的眼中钉,也成为了朱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永乐十二年,明成祖北征元蒙班师回京,负责留守监国的太子朱高炽竟然迎驾稍迟,触怒了成祖皇帝。于是,随军出征的朱高煦乘机发难,在朱棣面前诋毁太子“为子不孝和为臣不忠”。

成祖当面斥责太子朱高炽,余怒未消之下还将太子的属臣全部问罪下狱。当时,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已经是岌岌可危,在这种形势下,他竟不能保全自己的属下。

就这样,杨溥开始了自己的牢狱之灾,受尽苦楚。本以为,成祖在气消之后会从轻开释他们,毕竟谁都清楚这些人都是无辜的。

不过,成祖朱棣为了安抚汉王,为了在夺嫡之争中寻求平衡,竟然一直关押着太子的属臣。尤其是,当时反对汉王最坚决的杨溥,俨然成为了他们父子之间斗争和博弈的筹码。

而杨溥最被人称道之处,就是他那种绝不放弃的精神。即便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他也不曾绝望过,不曾动摇过对太子的支持。这个牢狱的过程竟然长达十年之久,直到太子朱高炽登基即位后才将其释放。

成祖第五次御驾亲征元蒙残余,在班师回朝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已经如履薄冰二十年的太子朱高炽终于熬出了头,成功的登基称帝,史称明仁宗。

仁宗立即开始纠错,对于靖难之役和夺嫡之争期间的一系列案件都从轻处罚。而杨溥为了自己得罪汉王以至于入狱的前后经过,他是心知肚明的,现在终于可以报恩了!

仁宗不仅释放杨溥,还授其翰林学士之职。他设立了弘文阁这个务虚机构以供决策前咨询,任命杨溥掌管阁事。甚至于,朱高炽还特准杨溥可以越过内阁奏事,对他的信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但有一点需要申明,仁宗虽然感念杨溥的忠直,感念他为自己遭受的十年牢狱,不断提拔杨溥。而且,朱高炽曾经盛赞杨溥:

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

笔者个人却窃自认为,仁宗似乎并不是十分了解杨溥,了解杨溥的真实能力。或许在他看来,杨溥只是一介儒生,只能从事务虚的咨询工作,对于具体务实工作并没有太多涉足,也没有入阁为辅。

好在,仁宗在位时间不足一年,他的儿子朱瞻基倒是非常欣赏杨溥。宣宗即位后,罢黜了弘文阁这个务虚机构,杨溥同时被召入内阁,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一名阁臣。

自此开始,杨溥正式与杨士奇和杨荣等人一同处理朝政,开启了“三杨辅政”时期。

明宣德十年,年轻的宣宗皇帝朱瞻基驾崩后,遗命三杨继续辅佐新帝。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在三杨的辅保下随即登基,史称明英宗。

在英宗登基的前几年,前朝有“三杨”负责,后朝有太皇太后撑腰,娃娃皇帝自然玩儿不出什么花招来。于是,整个大明王朝显得有条不紊,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盛世。

随着明英宗的长大,随着“三杨”的老迈,随着太皇太后的过世,明朝政局的平衡被打破了。在朱祁镇的身边,出现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那就是宦官集团。尤其是,一个名叫王振的太监,越来越得到明英宗的信任。

毕竟,比起前朝的那些个老头子,比起后朝的那个老太太,明英宗更喜欢王振这样的太监。这些太监既会讨人开心,又会嘘寒问暖,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一点儿都不啰嗦。

1440年,内阁中的前任首辅杨荣过世。1444年,内阁中的现任首辅杨士奇也去世。就这样,所谓的“三杨”已经去其二,只剩下了杨溥一人。

当时的内阁中,尚有马愉和高谷等人,但他们都是后进的阁员,自身的名望和能力尚不足。于是,已经老迈的首辅杨溥尽管已经力不从心,但也只得苦苦支撑着大明的朝政。

面对宦官集团的崛起,面对王振的咄咄逼人,晚年的杨溥可谓是孤立无援,独木难支,他是多么怀念当年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杨荣和杨士奇,多么怀念曾经的三杨内阁。

越来越不遭明英宗喜欢的杨溥,眼见情势如此,只得多次向朱祁镇递交辞呈,希望能够告老还乡。直到1446年,积劳成疾的杨溥在首辅任上过世,享年七十五岁。

明英宗闻讯,尽管内心窃喜,终于不用再听这个老头子唠叨了,但还是特旨辍朝一日以示哀悼。之后,追赠杨溥为左柱国,加太师衔,谥号“文定” ,御赐其归葬故乡。

通常情况下,大明的历任首辅在退下来之前,都会推荐和培养继任的首辅人选。只有杨溥是个例外,他并没有留下任何的遗言,甚至是建议给明英宗。或许,这是杨溥的性格使然吧。

后世通常认为,杨溥有担当,有原则,不过似乎显得太过文弱,缺乏一种魄力和胆气,更缺乏一种豪横。他面对宦官集团的不断崛起和一再挑衅,总是处于一种守势的状态,从来没有主动出击过,越来越助长了王振的嚣张气焰。

杨溥死后,大明内阁中再也没有了可以制约王振的人。在明英宗的默许下,这个野心勃勃的太监终于成为贻害后世的一代权阉,终于捅出了天大的篓子,引发了土木堡之变,还差点儿葬送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1449年,在杨溥过世仅仅三年后,太监王振就怂恿明英宗御驾北征,还美其名曰要效仿成祖皇帝,誓言彻底剿灭鞑靼部。

结果,明英宗的五十万人马出师不利,只得班师回朝。在归途中,王振擅自更改路线,在土木堡被追上来的蒙古军包围,遭遇了大明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史称“土木堡之变”。

此次劫难之后,对明朝的打击是伤筋动骨的,彻底结束了之前历代朱皇帝打造出的鼎盛局面,开始一步步走起了败落和下坡路。

纵观杨溥的一生,他在四十二岁时入狱,在五十二岁时出狱,在五十三岁时进入内阁,在六十五岁时加封太子少保和武英殿大学士,在七十五岁时任上病逝。

很明显,杨溥在前五十二年几乎一事无成,自己人生的所有成就都集中在了后二十年。据《明史》记载:

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

简单来说,杨溥为人谦虚,为官清廉,为臣谨慎,虚怀若谷和与人无争。正是他的这种性格和特点,成就了三杨内阁最后的辉煌。

不过,杨溥最被后世的诟病之处,就在于他的过度妥协退让,一步步造成了宦官集团的崛起,极大地危害了明朝的稳定和发展。

标签: 杨溥

更多文章

  • 太子朱高炽犯错,恩师杨溥被关押,谁料却因祸得福

    历史人物编辑:小宇和他的边牧标签:杨溥

    永乐十二年,因太子朱高炽犯错,其老师杨溥受牵连,被朱棣押入大牢。谁料,这一关,反而让他因祸得福,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杨溥,湖北石首人,从小天赋异禀,勤奋好学。28岁时被授为翰林编修(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永乐初年,因才学显著,被提拔为太子洗马(老师),成为太子朱高炽的属官。谁料,这一官职差点要了他的命

  • 5代老臣李东阳:皇帝都躲着走,一个徒手击溃宦官刘瑾集团的狠人

    历史人物编辑:梁志宇标签:李东阳

    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朝的明朝首辅大学士李东阳,在阁18年,从政50余载。身处政治漩涡中的他,曾在刘瑾一手遮天的黑暗朝堂之中幸存下来,并蛰伏数年最后徒手粉碎了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君子如水,巧用机智的他是如何扳倒以刘瑾为首祸乱朝政的宦官集团呢?一、山雨欲来、独善其身古代给皇帝进谏的方式大抵

  • 李东阳贵为首辅,却没有丝毫架子,即使被人当面讥讽也不在意

    历史人物编辑:梁娜标签:李东阳

    在古代,那些朝廷重臣的架子是很大的,许多人出行都是前呼后拥的,让人见了心生畏惧。但是李东阳却是一个例外,他虽然是首辅,按理说是朝廷里最大的官,但是却没有丝毫架子,反倒是很平易近人。而且他的脾气也很好,曾经有人当面讥讽他,他却毫不在意,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胸襟。别看李东阳看起来很平凡,其实他的经历是很显

  • 正德首辅李东阳退休后的岁月:充满了矛盾和伤感

    历史人物编辑:刘玉奎标签:李东阳

    “老夫本色是诗人,入仕做官真是误入歧途!”大明正德年间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在人生最后的时刻给了自己这么一个评价。这位弘治八年直文渊阁的两朝重臣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正德元年内阁三辅臣谢迁,刘健和李东阳请求致仕,结果正德皇帝,最后只同意内阁首辅和次辅辞职,留下了李东阳,李东阳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正德朝

  • 李东阳狂草书法冠绝有明一代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李东阳

    提起明朝草书,大家首先想到的董其昌、王铎、徐渭、刘钰甚至祝枝山,还有很多人说祝枝山的草书是明朝第一。这是不对的,祝枝山的草书江湖气太重,浮躁。缺乏张旭、怀素、黄庭坚那样的沉雄和笔笔见功底。和唐宋名家的草书比,祝枝山的草书没有内涵没有古意,有些不堪入目。属于半江湖瞎写。明朝徐渭的草书虽然疯乱,但是笔画

  • 京剧《红灯记》幕后功臣作曲家刘吉典曾经怒怼主演钱浩梁歪曲事实

    历史人物编辑:晓多撩电影标签:刘吉

    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都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十年时间创排出了许多的优秀作品,然而也捧红了一些人,也打压了一些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刘吉典著名的京剧作曲家,从1958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京剧院相继搞了一批近代戏和现代戏,如《白毛女》《詹天佑》《金田风雷》《洪湖赤卫队》《平原游击队》《红灯记》等,

  • 刘吉:明朝中期官员,纸糊三阁老之一,手握大权却尸位素餐

    历史人物编辑:撩剧妹妹标签:刘吉

    刘吉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博野,于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后被选中为庶吉士,授予翰林编修,并充经筵官。后来奉命将《寰宇通志》修成后,被提拔为翰林修撰。天顺四年的时候,得以进东宫侍读。到了宪宗皇帝朱见深继位的时候,刘吉被委派去修纂《英宗实录》。当时其还在服丧期间,所以等到刘吉到达京城后,便上疏请求服

  • 大明王朝的首辅刘吉为何会被称为“刘棉花”?

    历史人物编辑:一零历史标签:刘吉

    在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他一改父亲明宪宗晚期的颓废之殇,开始用心政事,广开言路,启用德行和能力俱佳的徐溥和刘健等人入阁。不久,朱祐樘又借故罢免了首辅万安。万安这个“纸糊阁老”离职以后,内阁中排名第二的刘吉就被任命为继任首辅。对此,尽管明孝宗并不情愿,但从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起,历来就最讲究论资排辈,所以

  • 扬州十日史可法罪不可恕,上任就干一件事,写五封遗书劝妻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史可法

    古代百姓普遍有种“清官情结”,以至于在大臣中有一种官员固执地博名。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是臣子最为荣耀的死法。比如大骂皇帝的海瑞,嘉靖气得吐血,却没有杀海瑞,他清楚,杀了他,海瑞便青史留名,而自己背上昏君骂名。有些武将也是青史留名,所谓以死报国,却掩盖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比如今天笔者要和诸君聊聊

  • 江北四镇数十万大军, 为何史可法仅有数千人守扬州, 一日便被破城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史可法

    南明史上的今天|系列15|四月十七史可法,明末大英雄,坚守扬州,城破后被俘,面对满清的劝降,不为所动,最后被杀。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军紧逼扬州,在城外二十里处扎营。四月二十四日夜间,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便于四月二十五日告破,为何江北重镇仅仅坚持了不到一天?是史可法太无能?史可法虽然不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