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江北四镇数十万大军, 为何史可法仅有数千人守扬州, 一日便被破城

江北四镇数十万大军, 为何史可法仅有数千人守扬州, 一日便被破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胡轻松 访问量:3594 更新时间:2024/1/24 13:02:00

南明史上的今天|系列15|四月十七

史可法,明末大英雄,坚守扬州,城破后被俘,面对满清的劝降,不为所动,最后被杀。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军紧逼扬州,在城外二十里处扎营。四月二十四日夜间,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便于四月二十五日告破,为何江北重镇仅仅坚持了不到一天?是史可法太无能?史可法虽然不是军事家,但是也不应该坚持不到一天,但是为何扬州只一天就告破了呢?

史可法

南明弘光帝登基后,根据史可法的建议在江北设立了四镇,驻守徐、泗的高杰部,驻守凤阳、寿州的刘良佐,驻守淮、扬的刘泽清,驻守滁州、和州的黄得功,这四镇是南明除驻守在南昌的左良玉部之外最强的战斗力了。

江北四镇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设四镇时,每镇额兵三万,但是各镇拥有管辖地的财政权,所以各镇都有各自的私募兵,所以实际兵力会远超三万。据史料记载,1645年闰六月,向清豫亲王多铎投降的南明军队就多达二十三万八千余名之多,由此可见,四镇相加兵力应有数十万之多。

江北四镇看起来实力雄厚,但是对防守扬州却没半点帮助。首先掉链子的是高杰,高杰还算有进取心,1645年初在史可法的指挥下挺进黄河流域,配合清军对大顺军进行清剿,但是在睢州被睢州总兵许定国暗杀,高杰死后,他的部队成了其他三镇吞并和排挤的对象,最终高杰部率先分崩离析。

然后是刘良佐部和黄得功部,他们两支部队被奸臣马士英调去打内战去了。驻守在武昌的南明宁南侯左良玉为了逃避被清军追赶南下的李自成大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矛头直指奸臣马士英,左部于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顺长江东下,向南明首都南京而去。

南京城中的马士英慌了神,一旦左良玉到了南京自己恐怕将死无葬尸之地,为了挡住左良玉,马士英不惜牺牲江北的防守,调动刘良佐和黄得功部前往南京上游抵挡左良玉部,于是原本江北四镇只剩下刘泽清一部在原本的驻地之上。

而这个刘泽清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软蛋,据《爝火录》记载:“大清入淮安,总兵刘泽清遁。泽清闻北兵至,遂大掠淮安,席卷辎重西奔,沿河竟无一人守御。”可见,清兵刚刚到淮安,还没来得及交战,刘泽清就已经逃跑了,这还不算,刘泽清在逃跑之前还抢劫了淮安城,最终淮北重镇淮安就这样不战而失,至此,江北四镇全部脱离了自己的驻地,江北只剩下了督师史可法一个光杆司令,还有几千军队守着江北重镇扬州。

扬州

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赶到扬州城下,随后完成了对扬州的包围。在此后的几天之内,有两支明朝部队进入了扬州城。一支是由甘肃镇总兵李栖凤和监军道高岐凤,于四月二十一日率四千兵马入城,但是这支部队的目的并不是帮助史可法守扬州,而是企图劫持史可法降清,最终被史可法发现,李、高二人带部队离开了扬州城,同时还带走了原本扬州城内的胡尚友、韩尚良部一起投降了清军。

而另外一支进入扬州城的部队则是来帮助守城的,兵部职方司主事何刚和提督总镇刘肇基各率数百人进城,这支部队精神可嘉,但是由于兵力有限,所以对守城并无实质性的帮助。

四月二十三日,清军的红衣大炮到达扬州城下,四月二十四日夜间,多铎下令开始攻城,在红衣大炮的轰击之下,扬州城多次倒塌,虽然经过城防部队的全力抢修,但是终于抵不过清军的大炮,四月二十五日,扬州一日便告失守,从此南明首都南京门户大开,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红衣大炮

南明初年,史可法在江北布置了四镇数十万兵力,可惜由于高杰的鲁莽、马士英的错误指挥以及刘泽清等人的不战而逃,最终跟随史可法守御扬州的只有很少的兵马,不敌清军已是意料之事,但是史可法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明知扬州不可守还带数百兵马京城的何刚、刘肇基同样也值得我们怀念。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雎州之变,南明失去了最能打的将星,史可法认为:中原是回不来了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史可法

    雎州之变,南明失去了最能打的将星,史可法认为:中原是回不来了1644年10月起,李自成和清军在西北决战,反而为南明赢得了北上用兵的机会,南明将领高杰兴师北伐,却在前线被叛徒杀害。南明的实权派马士英、史可法坚决反对北上用兵,谁再提就是对朝廷别有用心,北上用兵,不看自己几斤几两?人不犯我,我们却主动出击

  • 四镇军阀简直不把弘光朝廷放在眼里,史可法一介文人也无可奈何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史可法

    四镇军阀是拥立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登基的四位军阀,他们分别是驻扎在淮安府的刘泽清、徐州凤阳的高杰、安徽南部的刘良佐还有应天府西边上的黄得功。这四个人当初本身只是不起眼的小军阀,可是在迎立弘光帝的事件中出力较多,所以都被封了伯爵,镇守一方,以此保卫应天府的安全。南明的财政收入,支持得了这四镇军阀的索取吗?

  • 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最大失误:因为不认干儿子,丢掉大明最精锐部队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史可法

    一1644年的冬天,大明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史可法,从南京渡过长江,抵达扬州。当时为了防止清兵南下,南明在江北设立“四镇”,高杰驻徐州,黄得功驻庐州,刘泽清驻淮安,刘良佐驻寿州,总兵力三十万。这几个藩镇都是拥兵自重,飞扬跋扈,根本不听史可法的命令。其中这些部队战斗力是最强大的是高杰。他是

  • 明末的史可法被树为杰出的民族英雄合不合适,是否过誉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史可法

    近年来,对于明清史的研究越来越细致,除了政治、军事之外,更多的史学研究观点引入,使得历史学的研究越来越详细,历史的脉络也更加清晰。而同时,对于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分析也更多的摆脱了时代的限制,使得评价更加公正与客观。同时,对于历史上一些饱受争议的人物也开始重新分析,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贴合历史,符合历史原貌

  • 史可法是忠贞之士,但个人能力不足,让他不能成为南明报国之臣

    历史人物编辑:杨子豪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南明第一忠贞之士,民族英雄,为后世所推崇。今天的史公祠依旧为人所仰慕,与大汉奸洪承畴正好成反比,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而最初提及并推崇的史可法的就是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所作的《梅花岭记》。史可法,字宪之。在公元1645年,清军主将多铎攻破扬州,史可法为国捐躯,时年四十四岁。无论《明史》还是后

  • 弘光政权只维系了8个月,罪魁祸首不是党争,是史可法的犹豫不决

    历史人物编辑:梁娜标签:史可法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消息,在南京方面得到证实以后,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当时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依旧还是明朝的地盘,所以这个时候该立谁为明朝的天子,是一件大事。按照道理,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是有继承权的,而且他们已经打算改立太子朱慈烺为天子,可是消息再次传了过来,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没能逃脱大顺政权的

  • 70岁老头降清后,杀了一个人,史可法哀叹:中原不可复矣!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不应忘记标签:史可法

    文/晚风暮雨弘光元年正月,弘光帝朱由崧以高杰为主帅,发动了南明唯一一次北征,可惜,高杰走到睢州被“人在明朝心在清”的河南总兵许定国设计杀害。这次变故,导致史可法精心策划的进击河南、守住黄河防线的计划落空,也使抗清形势急转直下,南明朝廷迅速败亡。许定国是何许人?为何要杀害高杰、铁了心要降清呢?事情还要

  • 原是南京兵部一把手的史可法,为何后被朝廷贬到扬州,他犯啥错?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史可法

    原是南京兵部一把手的史可法,为何后被朝廷贬到扬州,他犯啥错?明朝末年,朝堂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全国各地多支起义军揭竿而起,其中以李自成的大顺军势头最猛。除此之外,外患也很堪忧,后金政权对中原的虎视眈眈,随时可能打进关内,威胁到京师安危。崇祯虽有大志,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拯救大明江山,加上他性格

  • 他号称是民国的史可法,丢了南京城,至今没有被问责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史可法

    300多年前,史可法自请督师江北,守卫扬州,却因长于气节,短于谋划,导致扬州很快失守,甚至不如后来的江阴小城坚持时间长。80年前的今天,民国也有一个类似人物,跟史可法一样短于谋划,盛名难副,却不如史可法有气节。唐生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当初曾经和蒋介石对着干的“佛教将军”,甚至爆发了1929年末至1

  • 南明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悖论LG标签:史可法

    南明是明朝灭亡后留存下来的余部,而朝野之间仍有一定的力量,因此清朝在统治之初,采取了“开城易师”的政策,即让部分明朝遗民归順清朝,以便稳定政局并缩小在京文治等城市以外力量范围。但南明文官有史可法、武将李定国等人,并未愿意投降清朝,他们坚持反清斗争,抵御滿清的进攻。尽管南明时期在史可法、李定国等领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