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正德首辅李东阳退休后的岁月:充满了矛盾和伤感

正德首辅李东阳退休后的岁月:充满了矛盾和伤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玉奎 访问量:318 更新时间:2024/1/22 17:56:28

“老夫本色是诗人,入仕做官真是误入歧途!”

大明正德年间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在人生最后的时刻给了自己这么一个评价。这位弘治八年直文渊阁的两朝重臣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

正德元年内阁三辅臣谢迁刘健和李东阳请求致仕,结果正德皇帝,最后只同意内阁首辅和次辅辞职,留下了李东阳,李东阳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正德朝的首辅,摊上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皇帝,李东阳心力交瘁,屡次上表请求致仕,正德皇帝朱厚照一律不允许,终于在正德七年年底退休,直到十一年七月去世,是他生命中最后三年半的岁月。

本来李东阳辛辛苦苦的支撑着朝政最后终于落得清闲,可是退休后的李东阳面临很多疑惑。而这些疑惑一直伴随着李东阳去世。

生计的安排,诗文聚会的恢复,-生文稿的选编,后事的处理,特别是关切对本人功过的评论。真是人闲心未闲,身怀百岁忧呵!

最清贫的退休首辅

李东阳入仕一共五十年,历经明英宗、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五位皇帝六朝老臣(明英宗复辟算两朝),做到内阁首辅,这是无上的荣耀。

可是李东阳此人为官以来,从来不贪财,也没有收取过贿赂,李东阳的操守廉洁是人所公认的。在正德七年致仕,请求被允许后,朱厚照下旨每月给李东阳食米八石,每年派拨十人拨给人供其驱使,这是给退休官员的最高待遇了。当然了在一般官员眼中,这是皇家的恩典,并不能维持生计,毕竟他们在为官中,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了并不将此作为生计,可是前首辅李东阳却不一样。为官清廉的他,李东阳除了朝廷的恩赐之外并没有其他收入。

这位致仕的内阁首辅多么悲催,他首先辞免了拨来的差役,仅仅是因为供应不起不菲的食宿节赏,随后削减了轿班仆从,从八人抬的大官轿改为二人抬的小便轿,只留下老仆一个叫做李贵一人应付门户,不可谓不寒酸,而且李东阳的老妻(有诰命在身)入厨房负责三餐烹饪。

这在一般官员家中都见不得,更不用提,李东阳还是曾经的内阁首辅,当然了李东阳还是有一些额外的收入的,这些来自他的名望。

李东阳不仅是大明朝的内阁首辅,文名也是天下首屈一指,前来求诗文书篆的人络绎不断,可以靠润笔费来补充日用,当然了并不是借此收取贿赂,而是根据诗文的价值。

日子过得相当清贫,据说有一天,李东阳的老伴为他准备了纸张笔墨,恰好李东阳感到疲倦,不想再写了,毕竟李东阳也是花甲之龄了。但是老妻笑着问道:“相公,今日家中有客人,能使食桌无鱼菜吗?”李东阳闻言无奈的摇头,只得强打起精神,执笔挥毫。可见这位阁老退休后的日子是多么清贫。

处庙堂之远,忧其君

李东阳和其他传统的文人一样,希望能够有文集流传后世,这也符合他说的自己是本色是一个诗人,他的一生中有不少诗文集,他希望能够编纂成集。

可是他内心在此时却面临着巨大的煎熬和抉择,甚至是内心的拷问,一天他门下的弟子程浩来看望李东阳,看到老师的书房里放着一个大火盆,李东阳正将一叠叠文稿投入火种,脸上有一种决绝之色。

程浩知道这都是老师珍爱的手稿,连忙上前,想要将老师手中的稿子给夺下来,不过被李东阳给制止了,程浩不明所以。

“老师为什么要烧掉这些东西?”

李东阳双眼通红,好久一会才缓缓说道:

“这些东西留着不知道是好是坏,只有我亲自烧掉才放心其中有《怀麓堂稿》未收载的剩稿!”

《怀麓堂稿》未收载的剩稿?

程浩脸色一下子变了。

《怀麓堂稿》是李东阳的一生的著作,当时李东阳的众门生曾一再主张,要收集李东阳的全部著作,包括诗赋信札、杂著、传记等文章,特别要保留历年的题奏,不加甄选,不留遗佚,由门人负责编纂成全集。这些都是李东阳一生的经历和大明朝最真实的写照,可是李东阳当时不同意,一定要亲自筛选出来一部分,现在他将那些没有被收录的东西全部去少了。

程浩赶紧去翻火盆,可是里面的文稿已经变成了灰烬了。

他不解的看着老师,自己的老师这是想要干什么。

“我已经将历年的诗赋诗论,以及所有杂著文章都编入《怀麓堂稿》了,没有什么遗漏的。”李东阳看着自己的学生。

哦,那老师烧的是什么吗?

奏本,这是李东阳自朱厚照即位以来上的题奏本章。

程浩大吃一惊,忍不住大声叫道:“这些文稿是最不应该烧毁的!”

因为这些才是能够证明李东阳为人的东西,李东阳在任的时候,做的一些事情很多人不理解,可是他知道自己的老师为了朝政的稳定,忍辱负重,做了委曲求全,做了很多外人不理解,甚至私下里非议李东阳。

这对李东阳不公平,毕竟李东阳一心为公,怎么能让后人知道李东阳的为人和当时的艰难,那只有李东阳历年以来亲自手撰的题奏本章,不仅关乎李东阳的名声,还能给后人留下最真实的历史,这些都是史料。李东阳不应该被烧。

李东阳满脸的落寞,很久才对程浩说道:“我作为内阁首辅是有错误的,这也是本人平生最大的遗憾,最大的悔恨。我一直自受谴责,内疚不遑,比如我为刘瑾父亲撰写的吹捧诰封,以及惑众听闻的《玄明宫记》等污秽文字,还能厚着脸皮,让它再遗臭人间吗?”

李东阳曾经为刘瑾的父亲诰封一事,上过奏章,替刘瑾造势,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官员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李东阳和刘瑾是一丘之貉,这也是李东阳内心的一根刺。

程浩不假思索地反驳说:

可是程浩却替老师心疼,他也知道,甚至很多人都知道,李东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那些奏章是李东阳违心写的,或者说是为了和刘瑾做交换,,为了换为了营救尚宝卿崔璿、副使姚祥、郎中张玮、给事中安奎、御史张或等众多正人,为了求免百官跪伏在天门外受辱,特别是为了保存刘健、谢迁、刘大夏、杨请等朝廷柱石。

李东阳保存了这些人,可是付出了自己名声的巨大代价,甚为学生他当然不平。

但是李东阳摇摇头,对学生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大批臣僚受迫害,都是以皇上名义发布教旨,强制执行的,如果披露实情,就难免触及皇威。对皇上某些逾规犯矩的言行,上奏劝课是应该的,但公之于世就很不相宜,不彰君失,为君王讳,是儒家本分呵!

内心还是一个儒家子弟,一心为君王。

按照李东阳的话说,他编写的文集并没有涉及君王和同僚。

他自编文集,除几封求退的奏章外,未收在内阁十九年,特别是正德以来的奏疏,因为它牵涉到许多微妙的关系,对先帝(弘治皇帝)和当今皇上,以及一些同僚师友都有不便,更不愿为自己处于非常时期的异常举止再作辩白。我有意避嫌,宁可自咽苦果,自背骂名,也不敢有负君父,不肯有愧师友。是非曲直,留给后代史家评判吧!

程浩看着自己的老师百感交集,这是他佩服的,也是他担忧的,李东阳身后一定会有骂名。

谥文正惹争议

李东阳真的不在乎自己的身后名声吗?并不是。

正德十一年李东阳病重,已经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依然有事情放不下,那就是他的身后事情,弥留之际,内阁大臣杨一清来看他,

当杨一清走近病榻,看到重病缠身的李东阳瘦骨嶙峋,只剩得以皮包骨,双颊下陷,呼吸短促微弱,不仅有些难受。

看到杨一清来了,李东阳顿时来了精神勉力支撑,想坐起来说话,但体力不支,只好再躺卧下来。他伸出干瘪枯瘦的手紧握清。有气无力地说。

“我去世后,千秋百代,一定还会有人指着我的坟头和枯骨斥骂的!”

原来他放下了生前事,却忘不了身后评呵!本已枯竭的眼睛里泛出催人心碎的焦虑。

杨一清多次被李东阳保护和提拔,自然知道李东阳想要说什么,紧紧握住李东阳的手说道:

“您放心,历史有情,公道自在人心。您的苦心危行,忍人不能忍之辱,成人不能成之事,是人所共知的,切不要过分自责才好!”

李东阳嘴角抽搐,说不出话来,这话他何尝不知道,可是天下人又怎么会知道呢?

杨一清接着又说道:“我还要告诉您,内阁和吏、礼两部已经议定,在您百年以后,要奏请颁赐的谥号是“文正’两字。您知道,只有文章道义俱全,正色立朝而有大勋劳的人才能称为‘文正’。我朝还未有先例!还有什么可抱憾的呢?”

李东阳闻言,微露笑容,目送杨一清离去。几天之后,李东阳去世了。他死后朝廷赠太师,谥文正,但是正如他学生程浩担心的那样,李东阳身后依然遭受到了骂名。对于他文正的谥号一些人认为是杨一清徇私,于是做了一首诗讽刺,

“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到底李东阳烧掉的那些题奏本章是什么,永远无法知道了,但是应该明确一点,这位内阁首辅,在当时朝政混乱的情况下,却是对朝政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明史也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

标签: 李东阳

更多文章

  • 李东阳狂草书法冠绝有明一代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李东阳

    提起明朝草书,大家首先想到的董其昌、王铎、徐渭、刘钰甚至祝枝山,还有很多人说祝枝山的草书是明朝第一。这是不对的,祝枝山的草书江湖气太重,浮躁。缺乏张旭、怀素、黄庭坚那样的沉雄和笔笔见功底。和唐宋名家的草书比,祝枝山的草书没有内涵没有古意,有些不堪入目。属于半江湖瞎写。明朝徐渭的草书虽然疯乱,但是笔画

  • 京剧《红灯记》幕后功臣作曲家刘吉典曾经怒怼主演钱浩梁歪曲事实

    历史人物编辑:晓多撩电影标签:刘吉

    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都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十年时间创排出了许多的优秀作品,然而也捧红了一些人,也打压了一些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刘吉典著名的京剧作曲家,从1958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京剧院相继搞了一批近代戏和现代戏,如《白毛女》《詹天佑》《金田风雷》《洪湖赤卫队》《平原游击队》《红灯记》等,

  • 刘吉:明朝中期官员,纸糊三阁老之一,手握大权却尸位素餐

    历史人物编辑:撩剧妹妹标签:刘吉

    刘吉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博野,于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后被选中为庶吉士,授予翰林编修,并充经筵官。后来奉命将《寰宇通志》修成后,被提拔为翰林修撰。天顺四年的时候,得以进东宫侍读。到了宪宗皇帝朱见深继位的时候,刘吉被委派去修纂《英宗实录》。当时其还在服丧期间,所以等到刘吉到达京城后,便上疏请求服

  • 大明王朝的首辅刘吉为何会被称为“刘棉花”?

    历史人物编辑:一零历史标签:刘吉

    在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他一改父亲明宪宗晚期的颓废之殇,开始用心政事,广开言路,启用德行和能力俱佳的徐溥和刘健等人入阁。不久,朱祐樘又借故罢免了首辅万安。万安这个“纸糊阁老”离职以后,内阁中排名第二的刘吉就被任命为继任首辅。对此,尽管明孝宗并不情愿,但从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起,历来就最讲究论资排辈,所以

  • 扬州十日史可法罪不可恕,上任就干一件事,写五封遗书劝妻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史可法

    古代百姓普遍有种“清官情结”,以至于在大臣中有一种官员固执地博名。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是臣子最为荣耀的死法。比如大骂皇帝的海瑞,嘉靖气得吐血,却没有杀海瑞,他清楚,杀了他,海瑞便青史留名,而自己背上昏君骂名。有些武将也是青史留名,所谓以死报国,却掩盖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比如今天笔者要和诸君聊聊

  • 江北四镇数十万大军, 为何史可法仅有数千人守扬州, 一日便被破城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史可法

    南明史上的今天|系列15|四月十七史可法,明末大英雄,坚守扬州,城破后被俘,面对满清的劝降,不为所动,最后被杀。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军紧逼扬州,在城外二十里处扎营。四月二十四日夜间,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便于四月二十五日告破,为何江北重镇仅仅坚持了不到一天?是史可法太无能?史可法虽然不是军

  • 雎州之变,南明失去了最能打的将星,史可法认为:中原是回不来了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史可法

    雎州之变,南明失去了最能打的将星,史可法认为:中原是回不来了1644年10月起,李自成和清军在西北决战,反而为南明赢得了北上用兵的机会,南明将领高杰兴师北伐,却在前线被叛徒杀害。南明的实权派马士英、史可法坚决反对北上用兵,谁再提就是对朝廷别有用心,北上用兵,不看自己几斤几两?人不犯我,我们却主动出击

  • 四镇军阀简直不把弘光朝廷放在眼里,史可法一介文人也无可奈何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史可法

    四镇军阀是拥立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登基的四位军阀,他们分别是驻扎在淮安府的刘泽清、徐州凤阳的高杰、安徽南部的刘良佐还有应天府西边上的黄得功。这四个人当初本身只是不起眼的小军阀,可是在迎立弘光帝的事件中出力较多,所以都被封了伯爵,镇守一方,以此保卫应天府的安全。南明的财政收入,支持得了这四镇军阀的索取吗?

  • 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最大失误:因为不认干儿子,丢掉大明最精锐部队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史可法

    一1644年的冬天,大明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史可法,从南京渡过长江,抵达扬州。当时为了防止清兵南下,南明在江北设立“四镇”,高杰驻徐州,黄得功驻庐州,刘泽清驻淮安,刘良佐驻寿州,总兵力三十万。这几个藩镇都是拥兵自重,飞扬跋扈,根本不听史可法的命令。其中这些部队战斗力是最强大的是高杰。他是

  • 明末的史可法被树为杰出的民族英雄合不合适,是否过誉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史可法

    近年来,对于明清史的研究越来越细致,除了政治、军事之外,更多的史学研究观点引入,使得历史学的研究越来越详细,历史的脉络也更加清晰。而同时,对于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分析也更多的摆脱了时代的限制,使得评价更加公正与客观。同时,对于历史上一些饱受争议的人物也开始重新分析,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贴合历史,符合历史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