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东阳狂草书法冠绝有明一代

李东阳狂草书法冠绝有明一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时悟史 访问量:3749 更新时间:2023/12/8 5:49:25

提起明朝草书,大家首先想到的董其昌、王铎、徐渭、刘钰甚至祝枝山,还有很多人说祝枝山的草书是明朝第一。

这是不对的,祝枝山的草书江湖气太重,浮躁。缺乏张旭怀素黄庭坚那样的沉雄和笔笔见功底。和唐宋名家的草书比,祝枝山的草书没有内涵没有古意,有些不堪入目。属于半江湖瞎写。

明朝徐渭的草书虽然疯乱,但是笔画间透着古意有比较深的功底。但是他的单个字造型太丑。整个章法也不美。。。属于丑的恰到好处的那种实力派。

王铎的字倒是笔笔见功底,沉稳高古,单个字也比较好看,但是放在一起并不好看,反而显得有些粗野。像叫花子打拳。

董其昌草书也不错,他的《试墨贴》写的心平气和,透着清闲,圆润细劲,犹如冬雪中透着勃勃生机。

明朝李东阳的草书写的灵动飞舞,变化多端,浓墨淡墨互用,湿笔润泽,干笔流畅,酣畅淋漓中又时见沉稳之笔,堪称明朝草书第一家。

李东阳写的狂草《李白诗二首》深得草圣张旭的《古诗四贴》笔意,他把顺势、借势这个草书技法精髓发挥到了极致。

李东阳的《李白诗》全篇中锋用笔,左右顾盼,生出无数遒劲柔丽的线条疏朗处可以走马,茂密处则不通风雨。张弛有度,饶有韵律。干湿运用恰到好处,给人以酣畅淋漓又不漂浮的感觉,流转飞扬中透着沉雄。

文章图片都是李东阳草书,说李东阳草书明朝第一,并不为过,真正实至名归。

标签: 李东阳

更多文章

  • 京剧《红灯记》幕后功臣作曲家刘吉典曾经怒怼主演钱浩梁歪曲事实

    历史人物编辑:晓多撩电影标签:刘吉

    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都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十年时间创排出了许多的优秀作品,然而也捧红了一些人,也打压了一些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刘吉典著名的京剧作曲家,从1958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京剧院相继搞了一批近代戏和现代戏,如《白毛女》《詹天佑》《金田风雷》《洪湖赤卫队》《平原游击队》《红灯记》等,

  • 刘吉:明朝中期官员,纸糊三阁老之一,手握大权却尸位素餐

    历史人物编辑:撩剧妹妹标签:刘吉

    刘吉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博野,于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后被选中为庶吉士,授予翰林编修,并充经筵官。后来奉命将《寰宇通志》修成后,被提拔为翰林修撰。天顺四年的时候,得以进东宫侍读。到了宪宗皇帝朱见深继位的时候,刘吉被委派去修纂《英宗实录》。当时其还在服丧期间,所以等到刘吉到达京城后,便上疏请求服

  • 大明王朝的首辅刘吉为何会被称为“刘棉花”?

    历史人物编辑:一零历史标签:刘吉

    在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他一改父亲明宪宗晚期的颓废之殇,开始用心政事,广开言路,启用德行和能力俱佳的徐溥和刘健等人入阁。不久,朱祐樘又借故罢免了首辅万安。万安这个“纸糊阁老”离职以后,内阁中排名第二的刘吉就被任命为继任首辅。对此,尽管明孝宗并不情愿,但从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起,历来就最讲究论资排辈,所以

  • 扬州十日史可法罪不可恕,上任就干一件事,写五封遗书劝妻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史可法

    古代百姓普遍有种“清官情结”,以至于在大臣中有一种官员固执地博名。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是臣子最为荣耀的死法。比如大骂皇帝的海瑞,嘉靖气得吐血,却没有杀海瑞,他清楚,杀了他,海瑞便青史留名,而自己背上昏君骂名。有些武将也是青史留名,所谓以死报国,却掩盖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比如今天笔者要和诸君聊聊

  • 江北四镇数十万大军, 为何史可法仅有数千人守扬州, 一日便被破城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史可法

    南明史上的今天|系列15|四月十七史可法,明末大英雄,坚守扬州,城破后被俘,面对满清的劝降,不为所动,最后被杀。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军紧逼扬州,在城外二十里处扎营。四月二十四日夜间,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便于四月二十五日告破,为何江北重镇仅仅坚持了不到一天?是史可法太无能?史可法虽然不是军

  • 雎州之变,南明失去了最能打的将星,史可法认为:中原是回不来了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史可法

    雎州之变,南明失去了最能打的将星,史可法认为:中原是回不来了1644年10月起,李自成和清军在西北决战,反而为南明赢得了北上用兵的机会,南明将领高杰兴师北伐,却在前线被叛徒杀害。南明的实权派马士英、史可法坚决反对北上用兵,谁再提就是对朝廷别有用心,北上用兵,不看自己几斤几两?人不犯我,我们却主动出击

  • 四镇军阀简直不把弘光朝廷放在眼里,史可法一介文人也无可奈何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史可法

    四镇军阀是拥立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登基的四位军阀,他们分别是驻扎在淮安府的刘泽清、徐州凤阳的高杰、安徽南部的刘良佐还有应天府西边上的黄得功。这四个人当初本身只是不起眼的小军阀,可是在迎立弘光帝的事件中出力较多,所以都被封了伯爵,镇守一方,以此保卫应天府的安全。南明的财政收入,支持得了这四镇军阀的索取吗?

  • 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最大失误:因为不认干儿子,丢掉大明最精锐部队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史可法

    一1644年的冬天,大明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史可法,从南京渡过长江,抵达扬州。当时为了防止清兵南下,南明在江北设立“四镇”,高杰驻徐州,黄得功驻庐州,刘泽清驻淮安,刘良佐驻寿州,总兵力三十万。这几个藩镇都是拥兵自重,飞扬跋扈,根本不听史可法的命令。其中这些部队战斗力是最强大的是高杰。他是

  • 明末的史可法被树为杰出的民族英雄合不合适,是否过誉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史可法

    近年来,对于明清史的研究越来越细致,除了政治、军事之外,更多的史学研究观点引入,使得历史学的研究越来越详细,历史的脉络也更加清晰。而同时,对于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分析也更多的摆脱了时代的限制,使得评价更加公正与客观。同时,对于历史上一些饱受争议的人物也开始重新分析,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贴合历史,符合历史原貌

  • 史可法是忠贞之士,但个人能力不足,让他不能成为南明报国之臣

    历史人物编辑:杨子豪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南明第一忠贞之士,民族英雄,为后世所推崇。今天的史公祠依旧为人所仰慕,与大汉奸洪承畴正好成反比,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而最初提及并推崇的史可法的就是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所作的《梅花岭记》。史可法,字宪之。在公元1645年,清军主将多铎攻破扬州,史可法为国捐躯,时年四十四岁。无论《明史》还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