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5代老臣李东阳:皇帝都躲着走,一个徒手击溃宦官刘瑾集团的狠人

5代老臣李东阳:皇帝都躲着走,一个徒手击溃宦官刘瑾集团的狠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梁志宇 访问量:3700 更新时间:2024/1/17 5:41:09

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朝的明朝首辅大学士李东阳,在阁18年,从政50余载。

身处政治漩涡中的他,曾在刘瑾一手遮天的黑暗朝堂之中幸存下来,并蛰伏数年最后徒手粉碎了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

君子如水,巧用机智的他是如何扳倒以刘瑾为首祸乱朝政的宦官集团呢?

一、山雨欲来、独善其身

古代给皇帝进谏的方式大抵有三种:直谏、劝谏和讽谏,可是如果皇帝听不进去,朝臣们也有办法,那就是利用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来进行道德绑架或者以死相逼。

如果这个皇帝还畏惧一点史家笔法的话,通常会选择就坡下驴,或折中采纳一下意见,以平息耿直忠臣的怒火。

朱厚照是个油盐不进的皇帝,身处政治漩涡的李梦阳则采取了潜移默夺的方式除掉了为祸朝廷的刘瑾集团。

李东阳年轻时有人评价他“以貌寝,好诙谐,不为时宰所重。”虽相貌不堪,但性格随和与人为善,也就是这与人为善的好性格使得他可以在内阁集团遭到重创的时候被刘瑾集团“网开一面”。

相貌并不端丽的李东阳是一个妥妥的学霸,早年间是京城人人称赞的神童,由此被眀景帝赏识,下旨将李东阳送入顺天府读书。

后在天顺十八年考取进士,孝宗时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武宗时期,明朝官制的弊病逐渐开始显露,明朝前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帝们设置了文阁与宦官并立的局面。

而宦官自幼身体受到摧残且没有读书治学的经历,因而掌权时愚昧无能、无耻卑鄙,极尽谄媚之能事。

朱厚照年少登基,便被以刘瑾为首的宦官们骄纵得胡作非为,整日里声色犬马、弛废朝政。

更有甚时,皇帝见不到刘瑾还无法愉快的玩乐,正是由于皇帝对刘瑾等八虎的宦官集团如此宠爱,使得“口衔天宪,偌大权柄”的宦官们开始肆无忌惮的把持朝政、为祸社稷。

面对宦官无底线干政,李东阳和韩文联合上书弹劾刘瑾无果,文阁与宦官集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意欲诛杀刘瑾的文阁官员接连上书,刘瑾方面便开始铲除朝堂异党。在文阁的接连上书依然没有引起皇帝重视,刘健谢迁联合李东阳三人,一起上书弹压刘瑾,并不断向皇帝施压请求皇帝诛杀刘瑾。

皇帝的权衡之术开始向文阁倾斜,就在皇帝想要把刘瑾调任出京以图暂避风波的时候。

文阁刘、谢二人没有见好就收,依旧不断施压于皇帝让其诛杀刘瑾斩除后患。

刘瑾抓住了文阁过激手腕的弱点,在皇帝不满文阁的时候抱着皇上的大腿泣泪连连。

皇帝果然心软,在皇帝动摇的时刻,刘瑾进谗言激化皇帝与文阁的矛盾使得皇帝大怒,将刘、谢二人罢官。

此时权力的天平就凭借刘瑾的谗言谄媚而倾斜于宦官集团,三大文阁大臣一下子折损了两个,文阁的处境危在旦夕。

文阁三大臣一下子去了两个,那么留下来的那个人就不免成为了怀疑的对象。

于是就有谣言传说李东阳畏惧刘瑾而通风报信,亦或是李东阳首鼠两端只保全自己而陷同僚于不顾。

这时的李东阳百口莫辩,只得默默忍受这些诽谤。其实,“健、迁、东阳皆求去,帝独留东阳。”的原因并非是世人猜想的那样。

李东阳在刘谢二人离京后曾两次上书请辞,皇帝都没有批准,除了皇帝确是需要一个能臣为他效命之外。

另一个原因则是刘瑾并没有对李东阳穷追猛打,而是与“健迁声声色俱厉,唯李东阳语少缓”和“初健迁持议俗诛瑾,词甚厉,惟东阳语少缓,故独留。”有着直接关系。

不赶狗入穷巷必不会使狗歇斯底里地反击,对刘瑾等人先是激烈而后转为和缓的态度变化才体现出李东阳的斗争艺术是多么高超。

二、保全善类、潜移默夺

刘谢二人的罢官而李东阳独留。这时的李东阳不仅身处与刘瑾等人明争暗斗的漩涡之中,还有世人对其独留原因的非议加身。

颇具政治智慧的李东阳采取了文火慢炖的形式,在刘瑾集团的极力打杀忠臣架空

文阁的时候,李东阳没有激流勇进与之硬碰硬,而是与文阁臣子们配合,极力保全忠直之士。

先后保下了为刘瑾所恶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在刘瑾几欲置他于死地的时候,委婉进言,保住了刘大夏的命,最后刘大夏前往戍边暂时逃离了刘瑾集团的魔爪。

接着是杨一清,因为杨一清不愿投靠刘瑾惹得刘瑾不快,刘瑾集团便寻衅将杨一清下狱,也是李东阳等人尽力援救,才使得杨一清幸免于难得以获释。

后来,有人在御道放置了一封匿名信,言说皇帝任用奸臣,朝纲不振,皇帝大怒,命令刘瑾彻查

此时。

刘瑾则命令文武百官跪在奉天门前暴晒,时值酷热天气,竟有三人致死,病者无数,下狱的人数达三百余人。

李东阳向皇帝奏言:“匿名文字,出于一人之阴谋,诸臣在朝,仓稗拜起,岂能知之,况今夭时炎热,狱气薰燕弘数日之间,人将不自保矣。”在李东阳的

力解下,“众获释”。

除此之外,李东阳前前后后,保住了许多心怀社稷却被刘瑾集团贬害的良臣:大理寺评事罗侨、御史王时中、给事中安奎、潘希曾、御史张或、刘子励等人。

豁达清明的李东阳还保释了很多昔日反对自己的官员,比如曾经上书弹劾自己的国子生江熔。

正是因为李东阳出色的政治智慧,极力保全善类,才使得朝政大权并没有全面沦为刘瑾等人的私囊。

而后的几年内,李东阳一直采取这种策略,暗暗培植可以和刘瑾对抗的能人贤臣,只需等待一个时机,就可以将刘瑾集团一网打尽。

这样的斗争智慧也很好地诠释了昔日与刘谢二人弹劾刘瑾时“语稍缓”的目的。

三、时机成熟、铲除恶宦

在朝堂蛰伏了数年的李东阳一时白发横生,老态龙钟。岁月没有消磨掉他的斗志,垂垂老矣的李东阳仍然展现出自己强大的韧劲去等待那个扳倒刘瑾集团的时机。

而昔日被他救下的忠直之臣也都不约而同加入李东阳潜移默

夺得斗争计划中。

刘瑾这些年的所作所为,早已人神共愤,圈地谋私、冤杀大臣、刑狱连坐、残害忠良、教唆皇帝、纳贿肥私,桩桩件件罄竹难书。

自作孽不可活的刘瑾终于迎来了李东阳多年经营的反扑,正德五年四月,明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太监张永前去平叛。

杨一清趁机联合张永商议除掉刘瑾的计划。于是,在平叛之后张永借着献俘的机会,向明武宗揭发了

刘瑾十七条大罪。

这个权倾一时把握朝政许多年的刘瑾终于获罪入狱,但此时李东阳等人没有放松警惕,他们明白明武宗很可能会因为心软而再次释放刘瑾。

正当朝臣拿不准主意是进言诛杀刘瑾还是明哲保身的时候,李东阳站了出来,他一反往常和缓的政治立场,坚定地劝谏皇帝诛杀刘瑾,他强硬的态度一度让皇帝感到畏惧。

李东阳亲自协助明武宗亲自查抄刘瑾的宅邸,从其家中查抄出数百万两金银,并找到了伪造的玉玺和其他僭越的违禁物品,还从刘瑾时常携带的两把折扇中找到了两把匕首。

谋反的罪证摆在眼前,恶迹昭昭。明武宗大怒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并废除了刘瑾变法的一切举措。

李东阳数十年的蛰伏,与刘瑾集团周旋,极力保全大批忠直之士,在刘瑾倒台之后这些被保全的忠志之士也都回到了朝堂。

他在与刘瑾周旋的时候,一己之力遏制刘瑾势力的扩张,任用贤能,即便是先前恭维刘瑾态度暧昧不清的人,李东阳事后也没有过多苛责,而仍是根据他们的才能安排他们的职位。

李东阳潜移默夺保全善类,才使得朝堂上人才不至于被刘瑾集团全数打杀。

李东阳的贡献使得朝堂的风气不再污浊不堪,从而广开言路、任用贤臣。所以正德之后,明朝还呈现出了一派中兴的局面。

他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丛生,但好在其坚守初心、意志坚强,偶尔的违心之行、违心之言,都是成为他扳倒刘瑾集团逼不得已的手段。

正德十一年,李东阳病逝,谥号“文正”。忍辱负重终于守得云开,他的处世哲学和坚强意志,真正值得我们敬仰。

标签: 李东阳

更多文章

  • 李东阳贵为首辅,却没有丝毫架子,即使被人当面讥讽也不在意

    历史人物编辑:梁娜标签:李东阳

    在古代,那些朝廷重臣的架子是很大的,许多人出行都是前呼后拥的,让人见了心生畏惧。但是李东阳却是一个例外,他虽然是首辅,按理说是朝廷里最大的官,但是却没有丝毫架子,反倒是很平易近人。而且他的脾气也很好,曾经有人当面讥讽他,他却毫不在意,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胸襟。别看李东阳看起来很平凡,其实他的经历是很显

  • 正德首辅李东阳退休后的岁月:充满了矛盾和伤感

    历史人物编辑:刘玉奎标签:李东阳

    “老夫本色是诗人,入仕做官真是误入歧途!”大明正德年间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在人生最后的时刻给了自己这么一个评价。这位弘治八年直文渊阁的两朝重臣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正德元年内阁三辅臣谢迁,刘健和李东阳请求致仕,结果正德皇帝,最后只同意内阁首辅和次辅辞职,留下了李东阳,李东阳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正德朝

  • 李东阳狂草书法冠绝有明一代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李东阳

    提起明朝草书,大家首先想到的董其昌、王铎、徐渭、刘钰甚至祝枝山,还有很多人说祝枝山的草书是明朝第一。这是不对的,祝枝山的草书江湖气太重,浮躁。缺乏张旭、怀素、黄庭坚那样的沉雄和笔笔见功底。和唐宋名家的草书比,祝枝山的草书没有内涵没有古意,有些不堪入目。属于半江湖瞎写。明朝徐渭的草书虽然疯乱,但是笔画

  • 京剧《红灯记》幕后功臣作曲家刘吉典曾经怒怼主演钱浩梁歪曲事实

    历史人物编辑:晓多撩电影标签:刘吉

    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都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十年时间创排出了许多的优秀作品,然而也捧红了一些人,也打压了一些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刘吉典著名的京剧作曲家,从1958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京剧院相继搞了一批近代戏和现代戏,如《白毛女》《詹天佑》《金田风雷》《洪湖赤卫队》《平原游击队》《红灯记》等,

  • 刘吉:明朝中期官员,纸糊三阁老之一,手握大权却尸位素餐

    历史人物编辑:撩剧妹妹标签:刘吉

    刘吉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博野,于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后被选中为庶吉士,授予翰林编修,并充经筵官。后来奉命将《寰宇通志》修成后,被提拔为翰林修撰。天顺四年的时候,得以进东宫侍读。到了宪宗皇帝朱见深继位的时候,刘吉被委派去修纂《英宗实录》。当时其还在服丧期间,所以等到刘吉到达京城后,便上疏请求服

  • 大明王朝的首辅刘吉为何会被称为“刘棉花”?

    历史人物编辑:一零历史标签:刘吉

    在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他一改父亲明宪宗晚期的颓废之殇,开始用心政事,广开言路,启用德行和能力俱佳的徐溥和刘健等人入阁。不久,朱祐樘又借故罢免了首辅万安。万安这个“纸糊阁老”离职以后,内阁中排名第二的刘吉就被任命为继任首辅。对此,尽管明孝宗并不情愿,但从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起,历来就最讲究论资排辈,所以

  • 扬州十日史可法罪不可恕,上任就干一件事,写五封遗书劝妻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史可法

    古代百姓普遍有种“清官情结”,以至于在大臣中有一种官员固执地博名。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是臣子最为荣耀的死法。比如大骂皇帝的海瑞,嘉靖气得吐血,却没有杀海瑞,他清楚,杀了他,海瑞便青史留名,而自己背上昏君骂名。有些武将也是青史留名,所谓以死报国,却掩盖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比如今天笔者要和诸君聊聊

  • 江北四镇数十万大军, 为何史可法仅有数千人守扬州, 一日便被破城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史可法

    南明史上的今天|系列15|四月十七史可法,明末大英雄,坚守扬州,城破后被俘,面对满清的劝降,不为所动,最后被杀。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军紧逼扬州,在城外二十里处扎营。四月二十四日夜间,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便于四月二十五日告破,为何江北重镇仅仅坚持了不到一天?是史可法太无能?史可法虽然不是军

  • 雎州之变,南明失去了最能打的将星,史可法认为:中原是回不来了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史可法

    雎州之变,南明失去了最能打的将星,史可法认为:中原是回不来了1644年10月起,李自成和清军在西北决战,反而为南明赢得了北上用兵的机会,南明将领高杰兴师北伐,却在前线被叛徒杀害。南明的实权派马士英、史可法坚决反对北上用兵,谁再提就是对朝廷别有用心,北上用兵,不看自己几斤几两?人不犯我,我们却主动出击

  • 四镇军阀简直不把弘光朝廷放在眼里,史可法一介文人也无可奈何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史可法

    四镇军阀是拥立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登基的四位军阀,他们分别是驻扎在淮安府的刘泽清、徐州凤阳的高杰、安徽南部的刘良佐还有应天府西边上的黄得功。这四个人当初本身只是不起眼的小军阀,可是在迎立弘光帝的事件中出力较多,所以都被封了伯爵,镇守一方,以此保卫应天府的安全。南明的财政收入,支持得了这四镇军阀的索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