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可法指挥南明军队向北推进, 不是抵抗清军, 而是联合清军

史可法指挥南明军队向北推进, 不是抵抗清军, 而是联合清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常国俊 访问量:3996 更新时间:2024/1/25 23:49:48

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之下进了山海关,入关后的几个月内清军占领了北京、山西和山东一部分,李自成的大顺军退守陕西,而明朝的官员在南京拥立了崇祯皇帝的堂兄朱由崧继位,这就是弘光帝。虽然明朝和清朝是几十年的老对手,但是清朝刚入关时,弘光政权似乎并没有多么仇视清朝,反而更加仇视李自成,也许因为和清朝之间是旧恨,而李自成的弑君之仇则是新仇,新仇似乎比旧恨更加强烈。

形势图

弘光政权建立后,上层人士做出了“联虏平寇”的战略,即联合入关的清军剿灭流寇李自成,在马士英和史可法等人看来,李自成更加让人可恨,向李自成报仇是目前更紧迫的任务,至于清朝,多给点钱财,再谈判一下,也许能够和平相处。现在看来,这个策略似乎十分可笑,但是在当时这样的策略不能说是愚蠢,只能说不够高明,或者说没有战略眼光。

李自成

1644年六月,弘光政权向清廷派遣使团进行谈判,同时册封吴三桂等人,但是清朝对和谈并不热心,因为他们看穿了南明的软弱,多尔衮在十月份甚至兵分两路准备同时征服李自成和南明,所以清朝根本不可能与南明和谈。果然,南明的北使团在北京碰了个大钉子,无功而返,两位使者甚至被清廷扣押在北京。

使团

眼看和谈失败,史可法等人知道无法联合清朝了,但是他们仍然对清朝抱有幻想,他们避免和清军发生冲突,希望清朝不继续南侵,而是在解决李自成之后和南明划界而治,至于界划在哪里,朝堂之上也无明确的定论。在此之前,南明也设立了江北四镇,分守江北、淮北等地,但是在这样的大方针的指导下,江北四镇根本没有向北进取的意愿和可能。

江北四镇

但是,在1645年正月,江北四镇之一的高杰在史可法的安排下曾经有过一次向北的军事行动,而这也是南明弘光朝廷唯一一次向北的军事行动。史可法对高杰部的部署是命其北上到开封地区,然后向西面洛阳一带推进,而高杰出师时还曾经写信给清朝肃亲王豪格,主要意思是要联合清军一起剿灭和明朝不共戴天的李自成,而豪格却不以为意,回信中只字不谈合兵攻打李自成的事情,而是对高杰进行招降,不过高杰也没有心动。

史可法

从史可法对高杰的部署以及高杰给豪格的书信可以看出,高杰这次的军事行动根本不是针对清军的抵抗行动,反而是要与清军联合,准备一起消灭李自成,但是此时的清军已经对李自成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所以清朝对史可法和高杰的建议根本没有兴趣,而南明弘光政权此时还未醒悟,依然对清朝抱有幻想,只能说他们在四个月之后的灭亡是咎由自取。

参考文献:《明季南略》,《国榷》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南明最后的屏障,誓死不降的史可法,“引发”了“扬州十日”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史可法

    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国内矛盾尖锐。北方的女真部落的统一和壮大,成为了大明北境的大患。北京城的沦陷,崇祯自缢,昭示着这个内忧外患的王朝走向了覆灭之路。大明王朝没落之际,涌现出了一批忠臣良将,他们意欲重整山河,平定动乱,史可法就是其中一位。攻陷北京城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很快被清军击败,清军

  • 本应为内阁首辅的史可法,为何在弘光帝登基后,前往江北督师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史可法

    弘光帝登基已经是大势所趋,福王继位的风波,因为马士英的叛变而告一段落。史可法因为自身的优柔寡断,最终错失了拥立之功。而且马士英手里掌握了史可法侮辱弘光帝的书信,所以史可法未来的命运可想而知。朱由崧入朝初期,只是监国,并没有直接登基。朱由崧这位福王,终究还是被马士英等人给送到了南京。他没有立刻进入皇宫

  • 《南明史》:史可法—即使名垂千古,却也只是徒有虚名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史可法

    顺治十年,谈迁路过扬州,专程到梅花岭拜谒史可法衣冠冢,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在《北游录》中写道:“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广陵,城坚濠广,四野曼延,正利步骑,雄闻晋唐,今西门摧颓,岂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谈迁在惋惜无奈中,也斥责了史可法的无能。顾诚耗费10多年心血,查找翻阅了600多部史籍,极大程度地还原了

  • 崇祯死后,史可法设立江北四镇,是太激进还是太保守?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史可法

    崇祯皇帝死后,明朝的北京朝廷垮台,好在明朝在南京还有个备份朝廷,在得知崇祯殉国的确切消息后,南京朝廷的一号人物、兵部尚书史可法马上接管局势,史可法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清军南下时坚守扬州城,最终城破不屈而死。史可法的骨气和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的能力或者他在守扬州之前的一些举措却

  • 大忠臣史可法气节高尚,只可惜能力不足,举措失当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史可法

    清兵入关之后,其实明朝还不至于被灭,以汉族人口之盛,中华疆域之广,完全可以退守长江,尤不失半壁江山。只可惜那个时代,大明气数已尽,虽有忠义如同史可法,但也能力不足,回天乏术,把大好江山拱手让人。史可法的战略眼光太狭窄。他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后,成为当时南明的内阁首辅。但他实在没有远见,眼见吴三桂引清兵

  • 史可法守城失败,不降满清,城中女子无望,主动把自己献给清兵

    历史人物编辑:寻觅历史的印迹标签:史可法

    明末清初的混乱时期涌现了众多地方起义军阀,名义上是以反抗明朝末年民不聊生的腐败统治为重任,但实际上这些政权在划分领地的过程中,干了不少烧杀抢掠、打家劫舍的事,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在成功攻占一座城之后,屠杀无辜百姓以泄恨。比如大西王张献忠就是这样一个暴戾残忍的人,他占据川蜀时期给当地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 明史:清军攻扬州,史可法发檄文召集援军,只有一位将领率部赴援

    历史人物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史可法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四月,清军在多铎的率领下兵围扬州,强敌压境之下的扬州城岌岌可危。当时,南明首辅史可法奉命督师江北,在清军的紧逼下退守扬州。扬州是南明长江以北的最后一道防线,扬州不保,清军就能渡江南下,直驱南明国都南京。为保扬州不失,史可法不得不传檄各地,希望带兵将领们能带兵援助扬州抗击

  • 仅仅朱高炽和杨士奇的一段对话,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仁”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杨士奇

    明仁宗朱高炽在接到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疏后,对杨士奇说:“把当地的税粮免除一半。”杨士奇赶紧答道:“这个还是跟户部和工部说一下吧?”我就在想,这个杨士奇竟然拿皇帝的话不当事,还提出来对下属说一下的建议,不禁想问,这个大明朝到底是谁说了算的?但是如果真的了解明朝的内阁制度的话,就会打消这个疑问的,原因其

  • 杨士奇身兼三职,仁宗又给他三份工资,为何他非要辞去一份呢?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杨士奇

    古代的朝廷重臣,往往一人身兼多职,本来也这无可厚非能者多劳吗。可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个问题,既然是身兼多职,那俸禄是不是也有几份呢?答案是否定的,一般情况下而言,朝廷都会根据官员的最高爵位或是最高品级给予应有的待遇,只拿一份工资。但特殊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像明仁宗时期,大臣拿几份工资的现象很多,尤其是几位

  • 面对朱棣三次质问,杨士奇顶住压力,帮朱高炽坐稳太子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杨士奇

    朱高炽虽然是朱棣嫡长子,但他在父亲心中地位不高,朱棣更看重的是次子朱高煦。朱棣崇尚武力,他不喜欢太过仁慈的朱高炽,反而骁勇善战的朱高煦,像足了他年轻时的样子。加上朱高炽身体肥胖,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朱棣认为他实在没有君主气质,所以很不待见他。因此朱棣登基后,一直在犹豫立谁为太子。好在解缙的一句“好圣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