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写下《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却被安上了辫子头,这不是贻笑大方?

写下《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却被安上了辫子头,这不是贻笑大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天圣 访问量:2649 更新时间:2023/12/11 20:49:00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位人物,他的科学成就在当时无人能及,农业、天、地理、声学等等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可以说他的出现让中国科技前进了一大步。

而他就是写下那部著名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在那个充斥怪力乱神的时代,他率先提出了类似“相信科学”的主张,可以说这样一种思维在当时是绝对超前的。

最近一部《点击里的中国》就详细介绍了宋应星的一生,两个跨时代的人物袁隆平和宋应星相隔三百年跨越时空的握手引起了网友的“共鸣”,这也正是这部剧最出彩的地方。

作为一档具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来说,这部综艺还是很赞的,可是就是这部口碑较好的剧却引发了一番争议,原因就是宋应星居然剃了一个“辫子头”。

宋应星一生致力抗清,却被安上了辫子头

作为一部传播中国文化知识的剧,《典籍里的中国》在以往都是叫好又叫做的,而这次则是专门讲述了古代《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

按理来说,这部剧的确不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了解历史的确有帮助,可是既然是一个正剧更应该要有严格的功

剧中李光洁饰演的宋应星一副辫子头“跨越时空”和袁隆平握手的场景让人泪目,可是这辫子头和宋应星却实在是不搭配。

宋应星一生有很多的光环,可是他又是一位具有爱国意识的明朝遗老,他在当年那个明末乱世之中多次拒绝出仕,只为自己心中的大明,他是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个爱国者。

可是这样一个“爱国者”居然被安上了“辫子头”,这无疑是对他最大的侮辱,因为他和明末那些“水太凉”的东林党可不同,他可是真的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因此在弘扬传统正能量的同时,更应该注意这种微不足道的细节,否则岂不是贻笑大方?

宋应星的一生

1587年,宋应星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官宦之家,祖父宋景是当时的工部尚书,父亲虽未出仕,可是一生致力于修学齐家,其名声也可谓是名满天下。

有这良好的家风在这,宋应星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过和一般的士子不同的是,宋应星在当时觉得属于“异类”。当时很多读书人想的都是“学会文武艺,货卖帝家”,可是宋应星偏偏却很刁钻,在看四书五经的同时还看其他杂七杂八的“百科全书”,农业、天文、地理、医学无一不精无一不通,或许这其中有祖父担任工部尚书这一“遗传”在吧。

不过也正是这广泛的兴趣爱好为他日后编撰下那本旷世奇书奠定了基础,若非这从小的积累,他焉能编撰的出《天工开物》呢?

公元1615年,宋应星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家学渊源,因此宋应星轻轻松松就通过了举人考试,可是接下来的会试让他只能止步于举人,在接下来的两次考试之中,宋应星还是无法更进一步。

不过好在宋应星的心理素质比较强,有些人可能接二连三打击之下就昏昏然茫茫然了,可是宋应星却并不计较这些,既然得不到就另辟蹊径,毕竟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同的,可能对于宋应星这样的人来说更适合研究,那种枯燥的“八股文”确实不适合他。

不过也因为科举的落地,他只能成为一个微末小官,不过对于他来说官场的浮躁的确不适合他,也正是因为没有名利场的各种干扰,他才能安心地写下那部《天工开物》。

然而此时天下已经进入了一个乱世之中,李自成在西北揭竿而起,而山海关外的满清也是想要趁机吞并大明,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宋应星痛心疾首,他想要挽回这一切,可是凭他一个人能做得了什么呢?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大明王朝至此灭亡,由于大明王朝在南京有一套灾备系统,因此南明得以在南方建立。

可惜的是南明记吃不记打,当年明朝灭亡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党争”,南明居然也走上了明朝的老路,这让一心想要报国的宋应星深感报国无门,朝中有马士英奸佞当道,外部又有满清虎视眈眈,这一切一切都让宋应星痛心疾首。

然而他还来不及悲伤,形势便迅速急转直下,弘光政权建立仅仅一年之后便迅速灭亡,清人趁机攻占了江西。

其兄宋应升为了心中的理想决心与大明共存亡,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服毒自尽,而宋应星则一直恪守着臣子的臣节,满清多次想要邀请他当官,可是他宁肯和饥寒相伴也拒绝出仕。

公元1666年,南明永历二十年,宋应星病逝,他做到了“忠臣不事二主”的理念,但是他的离世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小结

宋应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那个时代诸如钱谦益吴三桂改换门庭的人比比皆是,可是他就是为了心中的理念不肯出仕。

因此这样一个把自己信念看的比自己身家性命还重要的人怎么会摈弃儒家的“忠君爱国”理念而甘心梳辫子头呢?这不是贻笑大方吗?

对于宋应星的“辫子头”你是怎么看的呢?

标签: 宋应星

更多文章

  • 写下《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却被安上了辫子头,岂不是贻笑大方?

    历史人物编辑:杨子豪标签:宋应星

    引言在中国历史上,你很少能见到像宋应星这样的人物。他是科学家,所研究涉猎的范围涵盖了农学、天文学、声学甚至于对于工艺制造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他的著作《天工开物》更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他本人也成为了李约瑟口中“狄德罗”一样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他还是思想家、哲学家,在中国古代迷信盛行

  • 杨溥:传奇“三杨”之一,被朱棣关入诏狱10年,辅佐大明三代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娱美人娱记凌云标签:杨溥

    明朝内阁制度起源于明成祖朱棣时期,由于其皇位是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来的,因此朱棣对皇权的重视程度高于明代任何一位皇帝,再加上朱棣喜欢御驾亲征,朝中无人监政可不行,于是朱棣更加注重在朝中培养亲信,这也就形成了早期的内阁。此后内阁逐渐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机构,而明朝早期内阁成员中,最突出的人物当属仁宗、宣宗

  • 杨溥十岁能应对救父,成年后又辅佐三朝,为何晚年却独木难支

    历史人物编辑:水一白聊历史标签:杨溥

    杨溥,是明朝初年政治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他十岁时就能以应对的方式救助父亲;成年后又与另外“二杨”共同辅佐了明仁宗、宣宗、英宗三位皇帝,但是到了晚年,他却独木难支,没能挽救明朝的颓势。下面就来分享杨溥的故事,并探讨一下他晚年独木难支的原因。一、从小聪明好学,机智应对救父明朝洪武五

  • 大明王朝“三杨内阁”中的最后一位——杨溥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杨溥

    今天,将要登场的大明第六位内阁首辅,名叫杨溥,也就是“三杨”中的最后一位。正是在他和杨荣、杨士奇的合力辅佐下,开启了明朝的“仁宣之治”,打造出了有明一朝最鼎盛的时期。据《明史》记载:明称贤相,必首三杨。杨溥(1372年——1446年),字弘济,湖北石首人。他与杨荣的交集非常多,两人是建文帝初期的同年

  • 太子朱高炽犯错,恩师杨溥被关押,谁料却因祸得福

    历史人物编辑:小宇和他的边牧标签:杨溥

    永乐十二年,因太子朱高炽犯错,其老师杨溥受牵连,被朱棣押入大牢。谁料,这一关,反而让他因祸得福,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杨溥,湖北石首人,从小天赋异禀,勤奋好学。28岁时被授为翰林编修(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永乐初年,因才学显著,被提拔为太子洗马(老师),成为太子朱高炽的属官。谁料,这一官职差点要了他的命

  • 5代老臣李东阳:皇帝都躲着走,一个徒手击溃宦官刘瑾集团的狠人

    历史人物编辑:梁志宇标签:李东阳

    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朝的明朝首辅大学士李东阳,在阁18年,从政50余载。身处政治漩涡中的他,曾在刘瑾一手遮天的黑暗朝堂之中幸存下来,并蛰伏数年最后徒手粉碎了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君子如水,巧用机智的他是如何扳倒以刘瑾为首祸乱朝政的宦官集团呢?一、山雨欲来、独善其身古代给皇帝进谏的方式大抵

  • 李东阳贵为首辅,却没有丝毫架子,即使被人当面讥讽也不在意

    历史人物编辑:梁娜标签:李东阳

    在古代,那些朝廷重臣的架子是很大的,许多人出行都是前呼后拥的,让人见了心生畏惧。但是李东阳却是一个例外,他虽然是首辅,按理说是朝廷里最大的官,但是却没有丝毫架子,反倒是很平易近人。而且他的脾气也很好,曾经有人当面讥讽他,他却毫不在意,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胸襟。别看李东阳看起来很平凡,其实他的经历是很显

  • 正德首辅李东阳退休后的岁月:充满了矛盾和伤感

    历史人物编辑:刘玉奎标签:李东阳

    “老夫本色是诗人,入仕做官真是误入歧途!”大明正德年间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在人生最后的时刻给了自己这么一个评价。这位弘治八年直文渊阁的两朝重臣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正德元年内阁三辅臣谢迁,刘健和李东阳请求致仕,结果正德皇帝,最后只同意内阁首辅和次辅辞职,留下了李东阳,李东阳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正德朝

  • 李东阳狂草书法冠绝有明一代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李东阳

    提起明朝草书,大家首先想到的董其昌、王铎、徐渭、刘钰甚至祝枝山,还有很多人说祝枝山的草书是明朝第一。这是不对的,祝枝山的草书江湖气太重,浮躁。缺乏张旭、怀素、黄庭坚那样的沉雄和笔笔见功底。和唐宋名家的草书比,祝枝山的草书没有内涵没有古意,有些不堪入目。属于半江湖瞎写。明朝徐渭的草书虽然疯乱,但是笔画

  • 京剧《红灯记》幕后功臣作曲家刘吉典曾经怒怼主演钱浩梁歪曲事实

    历史人物编辑:晓多撩电影标签:刘吉

    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都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十年时间创排出了许多的优秀作品,然而也捧红了一些人,也打压了一些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刘吉典著名的京剧作曲家,从1958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京剧院相继搞了一批近代戏和现代戏,如《白毛女》《詹天佑》《金田风雷》《洪湖赤卫队》《平原游击队》《红灯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