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沐英家族镇守云南268年,为什么沐英家族深得皇帝信任?

沐英家族镇守云南268年,为什么沐英家族深得皇帝信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山河过客 访问量:1949 更新时间:2024/1/18 5:43:52

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四方,从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之后,朱元璋就开始建功立业。到了之后,朱元璋在红巾军中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扩大,红巾军中的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追随朱元璋。反而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失势。

朱元璋的势力不断扩大,因此朱元璋的野心也不断扩大。先是称吴王,到了之后就建立了历史上的大明王朝。在朱元璋征战的过程中,收养了很多义子。沐英就是朱元璋的一位义子,当时的沐英非常可怜,失去了父母,朱元璋就收养了他。

收养沐英之后,朱元璋让他改名为朱英。后来沐英就跟随马皇后,到了朱标出生之后,沐英经常与朱标一起玩耍。朱标病逝的时候,沐英更是非常伤心。朱标病逝没多久,沐英也去世了。这些都是后话了。在明朝的时候,沐英是镇守云南的大将。

至正十二年,8岁的沐英流落到了濠州城,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沐英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朱元璋看到沐英非常可怜,就选择了收留了他。这时候朱元璋与马氏还没有孩子。于是两人对沐英是非常宠爱的。这时候的朱元璋不仅将沐英带在身边,还叫他读书写字以及带兵打仗。

到了明朝建立之后,沐英被下令改回原名。朱元璋这样做是深有用意的。朱标等皇子逐渐长大,义子对明朝也有贡献,但是义子始终不是朱元璋的亲儿子。更为重要的是,沐英如果叫做朱英,就相当于朱元璋的长子,那么皇位就是给沐英的。

这显然是朱元璋不可能做到的。洪武十四年农历九月,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建立了14年的时间。在这时候,云南还没有平定,朱元璋命令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三人率军三十万进攻云南的元朝残部。这是沐英开始征战云南的第一战。

经过两年多的征战,三人不负众望,平定了云南。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下旨命令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从洪武十六年开始,沐英就开始镇守云南,从此开始,沐英的后代都镇守云南,沐氏子孙共计传承18代镇守云南268年。

沐氏子孙的出现,对云南来说无疑是非常好的,沐氏子孙的镇守让云南一直处于安定的状态,同时云南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朱元璋在位期间,从来没有想过收回沐英的兵权,一直到明朝灭亡,沐氏子孙都是手握兵权的。更为重要的是,沐氏子孙也从来没有想过谋反。

那么为何明朝皇帝如此信任沐氏子孙呢?首先来说,云南与当时的其它地方不同,云南没有设置省县管理,在当时来说,云南、贵州、川西等地有不同的管理方法。这些地方就是或设置州县,或任用流官,或设置土司,总的来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最大限度地处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马皇后与沐英更是非常亲切的,两人的感情是无法代替的。马皇后抚养了沐英,在马皇后去世的时候,沐英“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在沐英眼里,马皇后就是他的亲娘,朱标就是他的弟弟。更为主要的是,《明史》记载了朱元璋对沐英的信任。

当时沐英长子沐春因为战功卓著,要升为后军都督府佥事。按照一般来说,这是需要经过考核的,可是朱元璋知道此事后,说了一句“儿,我家人,勿试也。”由此说来,朱元璋对沐英以及他的子孙都是绝对信任的。对沐英来说,忠诚、信任、听话才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

也正是因为忠诚、信任、听话才有了沐氏家族镇守云南两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样的时刻,沐氏家族没有丝毫反叛之心。本来沐家与朱家就像是一家,朱元璋在祖训中将沐英当作亲人看待,其后马皇后对沐英如同亲儿子一样,这样的沐英怎么会不忠心呢?

标签: 沐英

更多文章

  • 沐英与建文帝一起长大,靖难之役,三十万沐家军为什么不救他?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沐英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这个朝代在历史上是非常厉害的,在巅峰时期,明朝的水师达到了世界第一。为了能够让子孙顺利即位,朱元璋在位期间发动了胡惟庸案、蓝玉案等等,这些明朝的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处理了。本以为自己喜爱的嫡长子朱标能够顺利即位,可是万万想不到朱标英年早逝,这一点恐怕朱元璋做梦都没有想到,为

  • 大明黔宁王沐英,有情有义 远离是非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沐英

    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世代镇守云南200多年。在《明英烈》、《大明英烈》、《燕王扫北》等评书演义里,他叫朱沐英,号称金锤殿下,武功高强,战功赫赫。在评书演义里,朱沐英是一个典型的“坑爹”的主,他是雌雄眼无敌将常茂的忠实的小跟班,经常随常茂闹事,兵围黄宮,打死贵妃,箭射太子,让朱元璋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 谁也救不了皮岛,毛文龙、袁崇焕相继被杀后,孙承宗也失去了希望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孙承宗

    谁也想不到,一个毛文龙的死,居然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如此重大的损失。作为盘踞在辽南的重要势力,东江军的存在,一直都是满清不敢全军扑向山海关的主要原因。因为辽南地区就在满清大军的大后方,这样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可遇不可求。这就要追述到多年以前,这片地盘还是满清将领的地盘,那个时候的毛文龙就发现了此处的战略地位

  • 孙承宗督师辽东为何最终无功而返?本来大明可以不亡,真相太可惜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孙承宗

    撰文|赵能静孙承宗的悲凉或许源自于那个时代的痼疾与局限。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以出色的才华高中进士,此后先后任职翰林院和充日讲官,礼部右侍郎等职务。由于操守极好,因此在其身后依旧被概括为“公为史官,不造请权要,不征逐游宴,厚自贵重。”既是赞美又是由衷钦佩,然而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样的操守恰恰为他日后出任

  • 明末邱禾嘉延误战机,导致吴襄战败,孙承宗修筑旧城却成了背锅侠

    历史人物编辑:刘纪亮标签:孙承宗

    这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当时的战况是比较凶险的。邱禾嘉作为辽东二把手,当然是责无旁贷。在崇祯的命令中,所有人都听出了他的想法,这一战必须要打赢,否则谁都不要回来。当时的宁锦这一带的防线已经消失了,几座城池基本都被毁掉了,这对崇祯来说是一件非常心酸的事情,要想守住这一带,必须要重建城池。刚刚重新上任的

  • 战略上能匹敌清军的唯一高手:他是孙承宗弟子,袁崇焕师兄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孙承宗

    在清人修的《明史》中,袁崇焕获得的官方评价非常高:“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当然,袁崇焕对自己的评价更高,他曾经向崇祯皇帝许诺,“计五年,全辽可复”的承诺,声称在五年时间,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

  • 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谁能挽救走向末日的明朝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孙承宗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于煤山自缢,标志着这个传承了276年的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落下了帷幕!十七岁登基的崇祯,面临的是内忧外患、时局动荡。内部,腐朽庞大的文官集团内斗不断、把持朝政,外部,游牧民族虎视眈眈、农民军起义此起彼伏!尽管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意图复兴明室,却无力回

  • 崇祯皇帝性格犹豫不决,最终酿成了大祸,大将卢象升孙承宗战死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孙承宗

    我们看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独裁者,自然成为诸多老百姓敬仰的对象。特别是在王朝末年,一个决定很有可能会动摇国本。明朝也是如此,末代皇帝崇祯虽然在位十七年勤勤恳恳,通宵达旦的处理朝政。但同时也暴露出他太多的缺点,最致命的就是性格犹豫不决。一般这样的人很难成大事,本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首先要

  • 孙承宗:明朝最后的硬汉一门忠烈,子孙二十一人全部战死

    历史人物编辑:青瑶书上标签:孙承宗

    大明一朝,历经百年,虽然有过不少辉煌,但晚期的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也把黎民百姓带进了水深火热之中,自“遵永大捷”后,明朝面对清军再没有取得过一次像样的胜利。而“遵永大捷”的制造者,并不是英武盖世的武将,而是一位文臣出身,他就是被称为明末最强帝师,大明最后荣光的——孙承宗。外财不富苦穷人孙承宗自幼家境贫

  • 孙承宗:只要我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

    历史人物编辑:曹娜说历史标签:孙承宗

    "这个为大明奋斗半生的人走了。他为大明留下的,不仅是固若金汤的关宁防线,不仅是支撑辽东战局的袁崇焕,也不仅是几本汇聚心血的兵法。他为大明留下的是一种精神。大明王朝自朱元璋创立之后,几代帝皇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强盛,四方来朝,堪称第一帝国。但是随着明朝内部权力斗争的风起云涌,外部又有少数民族虎视眈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