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绝世文物:镶蓝红宝石金冠,见证沐英家族曾经的繁华

绝世文物:镶蓝红宝石金冠,见证沐英家族曾经的繁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浅谈百科 访问量:1677 更新时间:2024/1/21 21:46:01

图中这顶“镶蓝红宝石金冠”惊艳夺目,整个冠面镶有红、蓝各色宝石50多粒,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其出土于云南呈贡王家营,墓主来自明朝的一个显赫家族,这个家族的祖先名叫沐英

沐英,出身贫苦,八岁便成了孤儿开始四处流浪,十二岁时被朱元璋夫妇收为义子,开始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在这段艰苦的革命岁月里,马皇后非常喜爱这个苦命的孩子,所以对待沐英和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

而沐英与朱元璋这对“父子”所建立起来的革命感情,也丝毫不亚于亲生父子。

沐英本人也是作战勇猛,能知上进,他十六岁时即能亲自带兵打仗,一直担任帅府卫队的统领,十八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

明朝建立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沐英被授予镇国大将军一职,次年又被任命为大都督府同知,天下兵马皆可调度。

后来,沐英以副帅之职与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沐英的显赫地位以及备受圣宠,使得沐氏家族迅速崛起,一举成了大明朝的世家大族。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沐英、傅友德蓝玉奉命进军云南,云南平定后,朱元璋考虑到云贵僻远,元朝余部和一些少数民族不时反抗,于是就留下沐英在云南统兵镇守。

沐英智勇双全,在他的统辖下,云贵局势日益稳定,连为人猜忌、寡恩的朱元璋,都曾向群臣大发慨言:“使我高枕无南顾之忧者,就是沐英你啊!”

可以说,沐英虽然偏安一隅,但始终是朱元璋最为信任的心腹之人!如此一来,沐家也渐渐成了明王朝最为显赫的顶级豪门家族!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沐英听闻义母马皇后病逝,竟因悲伤过度而咯血。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沐英听闻他的好兄弟太子朱标去世,经此打击,一病不起。两个月后,沐英在云南病逝,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闻之悲痛万分,特令其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

沐英死后,其子沐春袭爵,之后世袭罔替代代相传,到明朝灭亡时,与明朝相始终的沐国公已传到了第十二代。

但沐家人的家族墓地,却有两个地方。原来沐英去世前,曾留下家族遗训,后代子孙世袭黔国公者,死后方能归葬南京将军山,其余后人则葬于云南。

如此,云南呈贡王家营也有了沐家后人的墓葬群,这里埋葬的也是沐氏家族的要人,但官职比黔国公的官职要低一些。

即便如此,这些沐家墓群中的随葬品也相当丰厚,几百年后,它们以另外一种方式与世人相见。

考古队曾在1955年、1963年和2006年对云南呈贡王家营沐氏家族墓进行清理发掘,共

发掘了9座石墓和18座土坑墓,出土金银器物、陶瓷玉石600余件。

其中属1963年从沐崧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这件“镶红蓝宝石金冠”最为引人瞩目。

沐崧是沐英的第六代后人,其墓中陪葬的这件“镶红蓝宝石金冠”一经出土,立刻惊艳了世人,人们纷纷惊叹:世间竟有如此绚丽奢华之物!

这顶金冠高11.5厘米、底径11厘米,重320克,造型呈半球状,冠面由形似莲花瓣的薄金片内外四层垒叠而成,冠顶插有一如意嵌宝石簪。

黄灿的金冠上镶嵌着红、蓝等各色宝石,使得整个金冠显得高贵而华美。值得一提的是

红宝石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泰国等地,以艳红如血,光彩夺目而珍贵。而蓝宝石则以颜色为名,被视为吉祥之物。

除了这件“镶红蓝宝石金冠”,南京将军山沐家葬群和云南呈贡王家营沐家葬群中出土的其他文物,同样也是惊煞世人。

比如上图这套“嵌宝石金质头面饰”,出土于南京将军山南麓“沐英家族墓群”黔国公沐斌(沐英之孙)继室梅氏夫人的墓葬。

此套头面饰包括挑心一件、顶簪一件、分心一件、掩鬓两件、钗簪两件和耳坠两件,共计八件,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明代头面饰中最为完整的一套。现藏南京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上图为琥珀杯,出土于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元(沐英十世孙)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上图为云纹莲花金冠,出土于云南呈贡王家营沐氏家族墓沐详(沐英五世孙)墓,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上图为嵌宝石金手镯,出土于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梅氏夫人墓,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上图为佛像纹金盒,出土于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昂(沐英三子)墓,现藏南京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如今,几百多年过去了,这些融合着宝石和黄金的文物,依旧奢靡华贵,独领风骚,仿佛仍在诉说着沐氏家族曾经的富贵和绝世风华!

标签: 沐英

更多文章

  • 沐英家族镇守云南268年,为什么沐英家族深得皇帝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山河过客标签:沐英

    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四方,从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之后,朱元璋就开始建功立业。到了之后,朱元璋在红巾军中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扩大,红巾军中的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追随朱元璋。反而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失势。朱元璋的势力不断扩大,因此朱元璋的野心也不断扩大。先是称吴王,到了之后就建立了历史上

  • 沐英与建文帝一起长大,靖难之役,三十万沐家军为什么不救他?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沐英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这个朝代在历史上是非常厉害的,在巅峰时期,明朝的水师达到了世界第一。为了能够让子孙顺利即位,朱元璋在位期间发动了胡惟庸案、蓝玉案等等,这些明朝的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处理了。本以为自己喜爱的嫡长子朱标能够顺利即位,可是万万想不到朱标英年早逝,这一点恐怕朱元璋做梦都没有想到,为

  • 大明黔宁王沐英,有情有义 远离是非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沐英

    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世代镇守云南200多年。在《明英烈》、《大明英烈》、《燕王扫北》等评书演义里,他叫朱沐英,号称金锤殿下,武功高强,战功赫赫。在评书演义里,朱沐英是一个典型的“坑爹”的主,他是雌雄眼无敌将常茂的忠实的小跟班,经常随常茂闹事,兵围黄宮,打死贵妃,箭射太子,让朱元璋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 谁也救不了皮岛,毛文龙、袁崇焕相继被杀后,孙承宗也失去了希望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孙承宗

    谁也想不到,一个毛文龙的死,居然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如此重大的损失。作为盘踞在辽南的重要势力,东江军的存在,一直都是满清不敢全军扑向山海关的主要原因。因为辽南地区就在满清大军的大后方,这样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可遇不可求。这就要追述到多年以前,这片地盘还是满清将领的地盘,那个时候的毛文龙就发现了此处的战略地位

  • 孙承宗督师辽东为何最终无功而返?本来大明可以不亡,真相太可惜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孙承宗

    撰文|赵能静孙承宗的悲凉或许源自于那个时代的痼疾与局限。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以出色的才华高中进士,此后先后任职翰林院和充日讲官,礼部右侍郎等职务。由于操守极好,因此在其身后依旧被概括为“公为史官,不造请权要,不征逐游宴,厚自贵重。”既是赞美又是由衷钦佩,然而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样的操守恰恰为他日后出任

  • 明末邱禾嘉延误战机,导致吴襄战败,孙承宗修筑旧城却成了背锅侠

    历史人物编辑:刘纪亮标签:孙承宗

    这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当时的战况是比较凶险的。邱禾嘉作为辽东二把手,当然是责无旁贷。在崇祯的命令中,所有人都听出了他的想法,这一战必须要打赢,否则谁都不要回来。当时的宁锦这一带的防线已经消失了,几座城池基本都被毁掉了,这对崇祯来说是一件非常心酸的事情,要想守住这一带,必须要重建城池。刚刚重新上任的

  • 战略上能匹敌清军的唯一高手:他是孙承宗弟子,袁崇焕师兄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孙承宗

    在清人修的《明史》中,袁崇焕获得的官方评价非常高:“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当然,袁崇焕对自己的评价更高,他曾经向崇祯皇帝许诺,“计五年,全辽可复”的承诺,声称在五年时间,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

  • 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谁能挽救走向末日的明朝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孙承宗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于煤山自缢,标志着这个传承了276年的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落下了帷幕!十七岁登基的崇祯,面临的是内忧外患、时局动荡。内部,腐朽庞大的文官集团内斗不断、把持朝政,外部,游牧民族虎视眈眈、农民军起义此起彼伏!尽管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意图复兴明室,却无力回

  • 崇祯皇帝性格犹豫不决,最终酿成了大祸,大将卢象升孙承宗战死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孙承宗

    我们看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独裁者,自然成为诸多老百姓敬仰的对象。特别是在王朝末年,一个决定很有可能会动摇国本。明朝也是如此,末代皇帝崇祯虽然在位十七年勤勤恳恳,通宵达旦的处理朝政。但同时也暴露出他太多的缺点,最致命的就是性格犹豫不决。一般这样的人很难成大事,本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首先要

  • 孙承宗:明朝最后的硬汉一门忠烈,子孙二十一人全部战死

    历史人物编辑:青瑶书上标签:孙承宗

    大明一朝,历经百年,虽然有过不少辉煌,但晚期的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也把黎民百姓带进了水深火热之中,自“遵永大捷”后,明朝面对清军再没有取得过一次像样的胜利。而“遵永大捷”的制造者,并不是英武盖世的武将,而是一位文臣出身,他就是被称为明末最强帝师,大明最后荣光的——孙承宗。外财不富苦穷人孙承宗自幼家境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