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承恩是谁,为何要追随崇祯自缢,死后的结果如何

王承恩是谁,为何要追随崇祯自缢,死后的结果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芝芝之文艺 访问量:905 更新时间:2024/1/22 12:25:39

1644年,34岁的崇祯帝刺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接着砍杀了众多后宫嫔妃,又逼迫皇后自尽。做完这些事之后,崇祯在煤山自缢。对于崇祯自缢这件事,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因为有太多的小说演义和影视作品来反应这件事。大家对崇祯的遗言都很熟悉,不过当时自缢的不只是崇祯一人,还有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和崇祯一起自缢,这个太监就是王承恩。很多人不清楚,王承恩到底是谁,为何要誓死追随崇祯,他死后的结果又如何?

对于王承恩,史书上没有记载他详细的出生年月,记载的事迹也并不多。只是说在崇祯在位期间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个人具体怎么样,并没有详细说明。我们现在看一下王承恩的大致状况。

虽然史书上没记载王承恩的具体出生日期,以及身世,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就是他的家庭绝对很贫苦,否则也不会入宫当太监。当时的状况,只有那些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入京做太监。一般来说,都是山东、河北、天津一带的人做太监比较多。因为这些地方距离北京比较近,说话口音也接近。王承恩做了太监之后,曾隶属曹化淳。曹化淳对王承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如果没有曹化淳,就不会有后来的王承恩。

曹化淳是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入宫做太监的。他虽然不识字,但由于非常机灵,再加上宫中有专门教育太监识字的机构,所以曹化淳可以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受的是正宗的儒家思想教育,所以忠君爱国的理念深入他的心中。而王承恩由于在曹化淳手下做事,所以曹化淳的言行举止对王承恩影响比较大。王承恩也是认同忠君爱国的思想。其实,太监基本上都来自贫苦人家,没受过正统的教育,所以跟随的领导对他的影响比较大。如果王承恩追随的是魏忠贤,后来绝对不会追随崇祯自缢。

曹化淳在崇祯帝朱由检还是信王的时候,陪着朱由检读书,所以朱由检对他非常信任。朱由检登基后,曹化淳虽然因魏忠贤的事情受到牵连,但没多久就被崇祯委以重任。而王承恩由于也是一直追随曹化淳的原因,也深得崇祯信任。崇祯登基之后,王承恩一直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个位置在当时至关重要。

明朝时期设立司礼监。所谓的司礼监,主要是掌管皇宫礼仪的一个部门。大致就是皇帝的出行、上朝、后宫一些活动之类的,这些都归太监掌管。最初的时候,司礼监权力并不大。不过从明成祖开始,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司礼监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到明朝中后期,司礼监甚至能和文武官员抗衡。由于宦官经常待在皇帝身边,而且手握大权,所以很多大臣不得不巴结太监,甚至和太监联合。如果没有太监的支持,以明朝的政治体制,大臣们基本上做不了什么重大决策。

而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司礼监中是权力第二大的太监,明朝权力最大的两个太监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两个职位非常重要。所谓的掌印太监,就是掌管皇帝玉玺的太监,所以的命令只有盖章之后才能生效。而秉笔太监就是有批红的权利,这个权利就是草拟圣旨。王承恩能做到这个职位不仅因为崇祯的信任,还是有一定能力的。秉笔太监一般还会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兼任提督东厂,掌管东厂这个特务机构。说这个职位位高权重,一点都不为过。

其实,不管太监是什么身份,都是太监,而太监是依赖于皇帝的,对皇权依赖非常重。抛开其他的不说,太监的工资并不是国家发的,而是皇帝自己发的。他们是皇帝的私人队伍,现在知道东厂为什么这么牛了吧,大家为什么害怕东厂了吧。就是因为这个机构是皇帝的私人队伍,不属于国家,这一点让人很头疼。明朝太监,不管是郑和刘瑾王振冯保还是魏忠贤、王承恩,都要依附于皇帝,所以他们和皇帝的关系可以说非同一般。

而他们的权利和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度有直接关系。皇帝信任他们的话,他们的权利无形之中就会扩大。皇帝要是不信任他们的话,即使他们官职再高,也没任何作用。

前面说了,王承恩受曹化淳影响比较大,再加上深受崇祯信任,所以对崇祯绝对是忠心耿耿。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时候,史书记载王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就是说他是亲自上阵杀敌的,作为一个太监能上阵杀敌,真的让人敬佩。崇祯皇帝自缢后,王承恩想都没想直接在旁边自缢。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生生世世陪在皇帝身边。可见,他对崇祯的忠心。

南明时,给王承恩上谥号“忠愍”。这个谥号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对皇帝非常忠诚,而“愍”又有一定同情的感觉。南明给王承恩的这个谥号还是比较合适的。

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在厚葬崇祯帝的同时,还给王承恩修墓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这个意思就更明显了,是让王承恩守护皇陵。一个太监能葬在皇陵旁边,这个绝对是极大的荣耀。王承恩墓碑上的“贞臣为主,捐躯以从”都是顺治帝亲自书写的。

这就是王承恩的大致状况。抛开其他方面不谈,他对崇祯至少还是非常忠诚的。崇祯帝虽然刻薄寡恩,但死后能有这样的人陪伴自己,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参考资料:

《明史》

标签: 王承恩

更多文章

  • 杀了魏忠贤,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王承恩

    文|四季文史提起宦官,估计你会想起明朝阉宦魏忠贤。而宦官给我们的印象似乎都是“奸臣”。事实上,魏忠贤也不例外。在帝王面前,他们是红人,权倾朝野,有时候何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某些时候,他们的风头直接盖过当朝皇帝。就比如明朝的魏忠贤,在民间更是传出“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的传闻。《明史》记载:

  • 最后的倔强:崇祯大势已去,为何王承恩依旧忠心耿耿?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王承恩

    公元1644年3月18日晚,诺大的紫禁城里,已经神情迷离的崇祯,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这是大明王朝灭亡前的最后一晚,也是崇祯生命中的最后一晚。这一天,皇宫里还剩下的侍卫太监和宫女,早已经跑得不知去向,唯独秉笔太监王承恩始终跟随在崇祯身边尽职尽责,对崇祯忠贞不渝。按照崇祯的吩咐,王承恩带着三个皇

  •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王安、魏忠贤、王承恩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王承恩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陈矩,北直隶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安肃镇麒麟店村)人。9岁入宫,受太监高忠报国影响,从小便立下治世安民之志。陈矩为人正直廉洁,性静有度量,谦和有决断,他坚守八字信条:“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人称之为“佛”。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朝中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妖书案”,此事涉及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王承恩

    故事发生在大明王朝的末期,那个时候,朝中的宦官魏忠贤已经成为了一个名震天下的权臣。他一手遮天,掌控了整个朝廷,甚至包括了皇帝的后宫。然而,有一个人不愿意任由魏忠贤肆意妄为,他就是即将登基为皇帝的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帝是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年轻人,他深知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对国家的危害。于是,在他登基之后的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明朝很快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出了背后真相 ​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王承恩

    明朝,这个历时276年的王朝,犹如一颗曾经璀璨的星辰,从辉煌走向衰败,再到最终的陨落。如同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明朝的倾覆也有其内在的复杂原因。其中,魏忠贤的兴起和陨落,以及崇祯皇帝的上台,构成了明朝末年的一幕重大戏剧。魏忠贤,一个出身低微的混混,竟能一跃成为天子身边的红人,其间的曲折变化,既是他个人

  • 劝岳钟琪反清的是曾静,雍正为何将吕留良开棺戮尸?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吕留良

    清雍正六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件:屡试不中的湖南秀才曾静与其弟子张熙,列举了雍正的十大罪状,并由张熙携带《生员应诏书》赴陕甘总督岳钟琪处,企图让这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兴兵反清,恢复汉人统治。结果,岳钟琪毫无反清之心,为自证清白,旋即将此事奏呈雍正,并逮捕审讯张熙,调查出幕后主使。此后,雍正派奕禄

  • 黄宗羲与吕留良,从朋友到仇敌,幼稚到了不可思议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吕留良

    文/刘诚龙《三国演义》开篇语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不光天下大势,朋友之间的友谊,也往往如此。比如黄宗羲与吕留良,都是晚明遗民,学界大家,两人惺惺相惜,交情莫逆。当年黄宗羲到余姚,吕留良又是留客,又是亲送杭州,又是馈赠盘缠,把黄宗羲感动得一塌糊涂,当场提笔抒情:“用晦之友即吾友,

  • 雍正朝最大的文字狱-吕留良案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吕留良

    帝王档案姓名: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在位:1722—1735享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陵寝:泰陵(清西陵)子女:16子,8女皇后:乌拉那拉氏继位人:弘历(乾隆)青史语录“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 《清史稿·世宗本纪》

  • 清朝雍正年间的吕留良案是怎么回事?吕四娘真的砍掉了雍正人头?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吕留良

    要搞懂吕留良案的来龙去脉,我们有必要先讲讲吕留良其人。吕留良出身于明代官宦世家,其父吕元学曾任繁昌知县,吕元学育有三子:大良、茂良、愿良,而吕留良是吕元学和小妾杨氏所生的子嗣。崇祯二年正月二十一日(1629年2月13日)吕留良出生,此时的吕元学早已病故,不久生母杨氏也死去,临终前,吕留良被交给了三哥

  • 肥了天下而瘦了自己的夏原吉,为何在朱棣要处死他时,却请求宽限三天?朱棣真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夏原吉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皇宫哀嚎遍野,建文旧臣夏原吉被五花大绑地带到了朱棣面前。夏原吉面无惧色,反而开口说道:“要杀我可以,请给我三天时间,我要把这些账目算完。”朱棣的“永乐盛世”离不开许多能臣之功,而他最该感谢的人之一,其实就是自己的“大管家”夏原吉。朱棣的“智囊”姚广孝曾盛赞夏原吉“有上古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