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最后的倔强:崇祯大势已去,为何王承恩依旧忠心耿耿?

最后的倔强:崇祯大势已去,为何王承恩依旧忠心耿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黄毅 访问量:2406 更新时间:2024/1/11 4:06:04

公元1644年3月18日晚,诺大的紫禁城里,已经神情迷离的崇祯,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这是大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晚,也是崇祯生命中的最后一晚。

这一天,皇宫里还剩下的侍卫太监和宫女,早已经跑得不知去,唯独秉笔太监王承恩始终跟随在崇祯身边尽职尽责,对崇祯忠贞不渝。

按照崇祯的吩咐,王承恩带着三个皇子来到了崇祯面前,他要和孩子们做最后的告别和交代: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照、定王朱慈炯,崇祯让三个儿子换上了百姓的衣服,交代一番后就令人将他们秘密送出了皇宫,尽管崇祯万般不舍,但是只要他们活着,大明王朝似乎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这也是崇祯抱有的最后一丝希望。

转移走了儿子们的崇祯,又回到了饭桌上和皇后还有其他嫔妃告别,皇后周氏自然明白崇祯的用意:“社稷倾覆,为保皇室尊严,尔等绝不能落入贼寇之手。”周皇后说道:“臣妾侍奉陛下十八年之久,你从来不肯听别人的忠言相劝,才会有今天这个局面;崇祯听后默不作声,周皇后又说了一句陛下保重,臣妾去矣!说完便返回后宫,自缢而死。”

其他不愿意自尽的妃子,崇祯开始了大开杀戒,他手提宝剑刺死了一众后妃之后,又来到了女儿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的住处,看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崇祯仰天长叹:“你们为何要生在帝王家?”又含泪刺杀了两个女儿,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倒在血泊之中,崇祯开始浑身发抖,瘫软在地,若不是到了绝境,哪个父亲又愿意将宝剑刺向自己的孩子呢?

第二天天还未亮,此时的崇祯身边只剩下贴身太监王承恩一人,也只有王承恩不离不弃,他们原想逃出紫禁城,以图东山再起,但是守城的将领已经打开了城门,起义军已经打进了皇宫,最后突围的希望也破灭了。

崇祯只能和王承恩一起来到了紫禁城后面的万岁山,并留下了一封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留下遗诏后,崇祯问身旁的王承恩为何不早早逃命而去,王承恩平静地回答:“老奴愿追随陛下而去,自始至终从无二心。”崇祯听后万分感动,回忆起了自己刚继位时兄长朱由校对他的期待:“吾弟,当为舜!”可是如今的局面已经无法收拾,大明王朝走到了尽头,他本人也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唯独王承恩忠心耿耿,想到这些,崇祯和王承恩双双落泪。

他们已经听见起义军打进皇宫的喊杀声,崇祯猛地清醒过来,用自己的袍带吊在一颗老槐树上,选择了上吊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王承恩也在一旁的树上自缢而死,追随崇祯而去,他在明朝灭亡时依然不畏强敌、忠心护主,表现出了强烈的忠贞不渝的性格,整个明朝宦官干政频频发生,但是唯有王承恩恪尽职守,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标签: 王承恩

更多文章

  •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王安、魏忠贤、王承恩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王承恩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陈矩,北直隶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安肃镇麒麟店村)人。9岁入宫,受太监高忠报国影响,从小便立下治世安民之志。陈矩为人正直廉洁,性静有度量,谦和有决断,他坚守八字信条:“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人称之为“佛”。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朝中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妖书案”,此事涉及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王承恩

    故事发生在大明王朝的末期,那个时候,朝中的宦官魏忠贤已经成为了一个名震天下的权臣。他一手遮天,掌控了整个朝廷,甚至包括了皇帝的后宫。然而,有一个人不愿意任由魏忠贤肆意妄为,他就是即将登基为皇帝的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帝是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年轻人,他深知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对国家的危害。于是,在他登基之后的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明朝很快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出了背后真相 ​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王承恩

    明朝,这个历时276年的王朝,犹如一颗曾经璀璨的星辰,从辉煌走向衰败,再到最终的陨落。如同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明朝的倾覆也有其内在的复杂原因。其中,魏忠贤的兴起和陨落,以及崇祯皇帝的上台,构成了明朝末年的一幕重大戏剧。魏忠贤,一个出身低微的混混,竟能一跃成为天子身边的红人,其间的曲折变化,既是他个人

  • 劝岳钟琪反清的是曾静,雍正为何将吕留良开棺戮尸?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吕留良

    清雍正六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件:屡试不中的湖南秀才曾静与其弟子张熙,列举了雍正的十大罪状,并由张熙携带《生员应诏书》赴陕甘总督岳钟琪处,企图让这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兴兵反清,恢复汉人统治。结果,岳钟琪毫无反清之心,为自证清白,旋即将此事奏呈雍正,并逮捕审讯张熙,调查出幕后主使。此后,雍正派奕禄

  • 黄宗羲与吕留良,从朋友到仇敌,幼稚到了不可思议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吕留良

    文/刘诚龙《三国演义》开篇语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不光天下大势,朋友之间的友谊,也往往如此。比如黄宗羲与吕留良,都是晚明遗民,学界大家,两人惺惺相惜,交情莫逆。当年黄宗羲到余姚,吕留良又是留客,又是亲送杭州,又是馈赠盘缠,把黄宗羲感动得一塌糊涂,当场提笔抒情:“用晦之友即吾友,

  • 雍正朝最大的文字狱-吕留良案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吕留良

    帝王档案姓名: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在位:1722—1735享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陵寝:泰陵(清西陵)子女:16子,8女皇后:乌拉那拉氏继位人:弘历(乾隆)青史语录“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 《清史稿·世宗本纪》

  • 清朝雍正年间的吕留良案是怎么回事?吕四娘真的砍掉了雍正人头?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吕留良

    要搞懂吕留良案的来龙去脉,我们有必要先讲讲吕留良其人。吕留良出身于明代官宦世家,其父吕元学曾任繁昌知县,吕元学育有三子:大良、茂良、愿良,而吕留良是吕元学和小妾杨氏所生的子嗣。崇祯二年正月二十一日(1629年2月13日)吕留良出生,此时的吕元学早已病故,不久生母杨氏也死去,临终前,吕留良被交给了三哥

  • 肥了天下而瘦了自己的夏原吉,为何在朱棣要处死他时,却请求宽限三天?朱棣真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夏原吉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皇宫哀嚎遍野,建文旧臣夏原吉被五花大绑地带到了朱棣面前。夏原吉面无惧色,反而开口说道:“要杀我可以,请给我三天时间,我要把这些账目算完。”朱棣的“永乐盛世”离不开许多能臣之功,而他最该感谢的人之一,其实就是自己的“大管家”夏原吉。朱棣的“智囊”姚广孝曾盛赞夏原吉“有上古仁爱

  • 夏原吉:肥了天下、瘦了自己,朱棣给了他25年,他还明朝两大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夏原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夏原吉,字维喆,号麓潛子,是明朝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财政家。他从洪武年间开始入仕,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四朝,长期担任户部尚书,与蹇义并称于世。夏原吉他在靖难之役后被朱棣重用,并辅佐明仁

  • 这位牢中大臣凭啥让朱棣死前说出:夏原吉爱我!

    历史人物编辑:爱动漫的晓峰标签:夏原吉

    01公元1424年,永乐22年,明成祖朱棣64岁了。从31岁起兵造反,42岁登基以来,在朱棣的统治之下,大明王朝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似乎没有之一。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亲自守卫国门,派郑和远航大西洋,这些都不是一个国力贫弱的国家能完成的。八方来贺,万邦来朝,在朱棣的帝国时代是真的实现了